登临景忠山 - 河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北
本帖最后由 高级刽子手 于 2013-10-10 16:26 编辑


宗教胜地景忠山位于迁西县境内,海拔610米,清康熙帝曾御题“天下名山”,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四帅殿、三道茶棚、碧霞元君庙、东佛阁等大小景点30余处。此处集佛、道、儒三教于一山,佛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山上古岩峥嵘,苍松蔽日,峡谷清幽,云雾飘渺,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自然景观鬼斧神工,风格独具,素有灵山秀色之美称,山上野生植物资源多达8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8%,树种以松树为最,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鸟类20余种。1872级台阶,似云梯、彩练,由峰巅直泻山底,气势壮观。山间奇石、仙洞、幽谷遍布,登高临攀,犹若天上人间,不愧为“京东第一名岫”。


支持好友支持好活动
支持侩子手,呵呵

哦,谢谢朋友,还有这样的故事,有时间再去看看吧,现在更好了
本帖最后由 lhzde01 于 2013-10-14 14:15 编辑

今天浏览帖子,一行文字跳入眼中:登临景忠山        
     景忠山??好熟悉的名字!是那个“景中山”么?打开帖子方知,此景忠山就是我多年前去过且至今也再也没去过的那个“景中山”!

     我下意识的翻着帖子,图片中游人如织......
     时光回到35年前,那时我在天津工作。

1978年的3、4月份吧?大概是。因公到遵化县西铺村待了一段时间,住在西铺中学(西铺村,那个时代响当当的名字,三条驴腿……!嗯,这个不在今天话题之列)。

     透过宿舍的窗户常常可以看到东面的远山,一座山头上隐约有一座寺庙样建筑。
   闲暇时问中学的老师,那是个什么去处?

     “那是景zhong山,京东第一庙!” 发音为“zhong”,再加上我的名字有个“中”字,我想当然的就认为是“中”了。
这一谬误持续到今天看帖子,嘿嘿!

     “哦!景中山。离这多远啊?”

     “十来里地吧!”

接下来就是:庙....、皇上.....、文革.....、地震.....。

时间久远,具体内容早已淡漠了.....

嗯,休息时也没个去处,那就去那儿看看。

找了个时间,一行三人(那时自己还很年轻,25岁吧),不择路,翻山越沟,踏着残雪直线奔那景忠山而去.....记得下急陡坡要不是有那多的小树拽着就滑下去了.....

     印象中好像是两个多小时后我们爬上去了,山上满眼荒芜,一片破败景象。只有一座庙宇的墙体还算完好,但屋顶已露天,门窗残缺不全,满山的荒草在寒风中瑟瑟抖动。

     “同志们来啦”?声音从我们身后传来。在那个年代,“同志”一词是极普通、也是最常用的称呼。

这里还有人?诧异中转身看到一位老者,乱蓬蓬的头发白中带灰,胡子拉碴的,脸上遍布的皱纹让人难忘。

原来这是一位僧人,就住在用倒塌建筑的木料搭建的小窝棚里。小窝棚的一面墙主要是一块大牌子,虽然很旧了,但看得出原来是黑底金字,像是大殿正门上方的牌匾,这留给我的印象很深。

“谢谢同志们来看我。屋里坐吧,外面冷。”

我稍微仔细看了一下那个很矮的窝棚,里面地方不大,很黑。进门需要弯腰。里面要进四个人,恐怕……

“就在外面吧,外面亮堂。”

交谈中得知,经过文革,主要是经过唐山大地震之后,山上的建筑几乎全毁了,僧人也都散了。他没走,留了下来。用现在的话说,只有他一人在这山上坚守着。

“你一个人在山上啊?那你怎么生活呢?”

“政府每月给我20多斤粮食。”

那时,城镇普通市民的粮食月定量是25市斤。

“我每月都要下山去背粮食,村里的社员有时还接济点给我。”

有一阵子我们都没说话,这位自己坚持留守的僧人太不易了!

记得在下山前,我们三个凑了几斤粮票和零钱给了他。老人不停地在说着“谢谢!谢谢”!

下山路是老人指点给我们的。那是“正”路,“皇上来走的就是那道儿”。

正道是几乎全是由石条铺成的台阶,蜿蜒直到山下。看的出,那些个石条有年头了……

是这篇帖子,使我回忆起了曾经的往事。谢谢楼主!

若有机会一定再去一次景忠山!

但只怕是……哦!一定是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容颜……

婆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