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鸡西爬装凤凰 于 2014-1-17 22:51 编辑
五谷山 位于陵川县马圪墚乡境内。走向由南而北。东临武家河,西接走背山,南连南山,北接怪窟山。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7公里。山势急陡,峰峦重叠 ,主峰海拔1344米。五谷庙建于主峰绝顶,居高临下,楼阁壮丽。山东南绝壁中有一爽道,约5公里,是登五谷山的要道。道路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该山为土石山,低洼处有零星耕地,大部山坡松柏繁茂,杂木丛生。春夏秋三季,百花争艳,风光秀美。山顶建有五谷庙,故名。
五谷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将军洞(据说有一个落魄的将军在洞中隐藏了十余年)
--骆驼骆驼
在五谷山口,大家拍照留念,稍作休息,继续前行。
前面是一条绕山平路,3米多宽,完全可以跑一辆奔马三轮车,所以走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不一会儿就走到了今天的宿营地——马圪当乡南河窑村王庄自然村。说是村,其实也就两三座房子。为首的老乡姓王,从他家里的乡村干部手册来看,大概是个农村干部了。果然,稍一攀谈,老王便说他是六岁从辉县盘上迁到了这里,我们算是真老乡了。
--小道
9点整,抵达陵川县马圪挡乡的大双行政村。这里是驴行的起点,我们将从这儿登五谷山,过暖和窑、金家掌,下门河即凤凰欢乐谷。这是资深老驴骆驼2008年9月才探通的一条路,石家庄的北海和北京的于子怀着对南太行的最爱,为了驴行事业,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走这条线。当然,她们来一次不容易,不只是仅走这些。如今我们要享受一下他们的探路成果了。
鱼塘里养着五颜六色的金鳟鱼
小路穿村而过,绕过一个鱼塘拐进了一条干沟。现在山里的风光不是最佳季节,只有青色的松树叶、黄色的连翘花,还有顽强荆棘冒出的细小嫩芽,还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路是村与村之间那种石头路,是过去老乡常走的那种路,宽二三尺,坡度与其他一线天一样,下边平缓,上边陡峭,快到垭口时,呈之字行向上盘去。由于嫌穿深腰登山鞋捂脚,特意穿上了在五角星新买的雪松606浅腰登山鞋,走起路来脚下轻些。
头驴攀登中
攀登拔高是深山老林的强项。尽管其压着速度走,还要时不时的等一等我们,风中伫立毕竟比深山老林重60斤,相当于多背一袋大米爬坡,重量不在一个级别上,驴行也是没法比的。他的的长处是诙谐幽默,脑子里装满了故事,其中80%是荤故事。每次驴行如果他不参加,好像缺少点儿什么东西,驴行的质量势必下降。
风中伫立、太极景润紧随其后
由于另一女驴4日晚上9点半的临时退出,开心就好B成了此行唯一的女驴,一不留神当了一次党代表。开心就好B出身于驴行世家,长期的驴行经历、丰富的户外经验、顽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还有那对山中野菜的钟爱,是她的五大特点。
巾帼不让须眉,女驴胜过男驴
经过2次短暂的休息,10时30分,我们终于登上了山脊的垭口,完成了80%的攀升。过垭口小路分成三岔,沿左边和中间的小路前行不远都上到了三轮车路上。沿三轮车路左走抵达王庄,骆驼2008年7月走过这条路,经魔鬼崖、小刺山下山;沿三轮车路右走抵达暖和窑,不过绕山腰要走很多路,还不能攀登五谷山,一览众山小。
穿越垭口
过垭口休息、拍照
我们要沿垭口的小路右行,攀登五谷山。一路平切、拔升,踩着天然的石阶再翻一道小梁,转过一个低矮的小垭口,抬眼望去,位于山顶的五谷庙正在远远地向我们招手,欢迎这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汗日晒从远方而来的驴们。
远眺五谷庙,镜头拉近看
11时整,我们终于踩在五谷山顶,完成了从大双675米到五谷山1344米的攀登,垂直拔高669米。五谷庙建于高高的五谷山上,庙前有一块平地,东南角的一颗松树上挂着一口大钟,拿着地上的斧头撞击大钟,发出浑厚宏亮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大山中,几公里外均能听到。
松树和大钟
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是标准的正殿和左右配殿结构,规模不大但布局完整而紧凑。正殿中供奉着玉皇大帝,从保护的程度看,其香火还比较旺盛。只是下院早已倒塌,成了一片废墟,卧在绿树掩映的荆棘杂草中。
五谷庙上院
为什么叫五谷庙?是企求五谷丰登还是纪念神农曾在此尝百草种五谷?又为什么与山同名?是山由庙得名还是庙因山而称?它始建于何年何代?有多少年历史了?这一切就是当地的老乡也说不清,只说可能是起于唐代吧,如果此说成立那历史也是很悠久了。倒塌的下院也能印证历史的久远和庙宇的沧桑。
倒塌的五谷庙下院
站在五谷庙旁向西俯瞰,对面的半山腰上像黄色丝带的三轮车路旁有一个村庄,那就是暖和窑村,要想下门河那是必经之地。不走回头路,从小路下五谷庙继续北行,从一条山沟里下到三轮车路上,向暖和窑一路进发,12时整走进了暖和窑村。
暖和窑村口的迎客松
犬吠声惊动了正在修农用三轮车的老人,屋中的大嫂忙出来将狗撵到屋内。交谈中知道两口俩正是曾为骆驼探路提供三轮车并当向导的老靳夫妇。实诚的夫妇要为我们做饭,而且还是免费的,据说曾为焦作的教师驴们提供过免费的午餐,还为北海和于子提供过免费的西红柿。这里海拔高、气温低,每年只能种一季玉米,面粉和大米都需要去山下购买,用三路车绕很远的山路拉到家中。我们不忍心享受免费的午餐,再说带足了4顿正餐,不吃剩下照样得背着,经过上午的拔高,大家都尝到了背东西的辛苦,谁还愿意背那么多东西。
暖和窑村
在老靳家无意发现了一台杆秤,最多能称60斤重。我是第一次重装驴行,想看看究竟背了多重的东西,称过后大家纷纷都要称自己的背包。风中伫立的包与他的体重一样,排第一位,重39斤;35斤的2人,太极景润和开心就好B;深山老林、老牛和我的包最轻,只有31斤。
正在修三轮车的老靳,全村唯一的一辆三轮车,正是这辆车运送的骆驼驴队
上到老靳家不远的一个平台上,我们开始午餐。说话间7、8个老乡端着饭碗围了上来,象是看稀罕一样,看着我们和随身携带的气炉、锅碗等装备。这个小山村因交通不便,年轻人都搬到了山下,现在只有5户人家,这差不多是在家的全体村民了。
老靳媳妇
午饭期间,我们仔细的问了去金家掌、下门河的路,以及在景区防止被查的注意事项。老靳说这儿离金家掌还有10里,下门河的小路过金家掌村还有5里。1时整,我们告别老靳和众乡亲,沿着三轮车路向金家掌大踏步的前进。
大踏步地向金家掌前进
顺着三轮车路一路狂奔,遇到一个三岔路口走右,40分钟赶到了金家掌。金家掌曾经是一个不小的山村,村中的古庙颇具规模。由于交通不变,如今却人去屋空,只留下一、二十座保存完好的房屋,看来被废弃并不久远。
三岔路口的高压线塔
村头传来清脆的牛铃声,“老乡?有人吗?你在哪里?……”高声呼喊无人回应,只有那旷野中“叮当”的牛铃声,看来那牛无人看守,都是散养的。
村中古庙
回望金家掌村
走出金家掌村,绕到对面的山脊上,有一个非常高大的玛尼堆---封山育林标志,伫立在路旁。再拐几个弯,走出大约二、三里,过单柱高压线塔继续前行二、三里,感觉应该到了,怎么还不见那个横在路上的标志性“建筑”---挡牛用的木栅栏。莫不是时隔几月,木栅栏被拆除?莫不是木栅栏不在三轮车路上,而在下山的小路中?莫不是......
玛尼堆---封山育林标志
下门河的路到底在那儿?我们后悔刚才太自信,自以为很清楚,其实还是没有问清下沟的路。这里的山势地形刀劈斧削,断崖处处,不象焦作北边的缓坡平山,几乎条条沟都能下山,即使没有路常常也能硬钻出一条路,只是不好走罢了。但这里,如没正确的路是绝对不能乱走的。
打过电话前走不远,终于看到了木栅栏
心里没有底数,卸包停下来休息。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谁愿意走错---来回走那冤枉路,尤其现在是重装。想来想去还是求教于老驴,给骆驼打个电话吧。最终确认木栅栏在三轮车路上,下沟的小路还不到木栅栏,距离有几十米。
木栅栏对面的山头
犹豫、迷惑、彷徨,以前的帖子都说走过木栅栏15米,现在怎么成了不到木栅栏?想想骆驼等是坐三轮车来的,时间又那么久了,记错也难免。管它呢,只要木栅栏还在路上,就能找到下山的小路。找到木栅栏后,回走100余米,根本没有下山的小路。但木栅栏前行50复步约75米(亲自用步量的),有一条不太明显的小路,确认就是它了。
下沟的小路路口
人员到齐,休息片刻,开始沿小路下山。高度迅速的下降着,越降越低,抬头仰望,到处是断崖,刚才走过的三轮车路就在断崖之上。随着高度的降低,路比上边较为平缓,并不是出现或大或小的国保一级植物----南方红豆杉。30分钟后,我们先听到流水声,再清楚的看到了沟底,路边的厕所,简易的步道,零星的游人。呵呵,我们走对了,下到景区了。
下沟途中的南方红豆杉
凤凰欢乐谷位于陵川县东南部的夺火乡和马圪当乡境内,地处太行山之巅人迹罕至的山坳中,方圆三百多平方公里。包括凤凰峡、门河峡、乌龙峡、苍龙峡、龙峡湖、武家湾、百里红叶区七大景区。
神潭绝瀑---乌龙峡位于凤凰峡和门河峡交汇处的下游,龙峡湖的上游。是凤凰欢乐圣境的一道奇丽风景线。峡谷外旷内幽、奇景深藏、石峡飞瀑、急流碧潭、加之峭壁悬崖、奇峰异石,处处凸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从小路下到了乌龙峡景区的中段。为了防止查票,关闭对讲机,收起登山杖,带上贵重物品,将背包藏在大石头后面,先走乌龙峡的下半段,轻装朝龙峡湖方向走去。
沟中栈道
游人攀爬70度的绝壁
轻装徒步40分钟,我们走到了漓江幻影---龙峡湖的上游码头。龙峡湖位于乌龙峡下游、武家湾水库上游,全长二十华里,九曲回转,水面宽处七十余米,窄处二十余米,实际上是一座水库。游船一路犁开湖面,拨云撞雾,但见青山碧影、奇峰凌列,具有漓江的清幽、三峡的绮丽、九寨沟的神韵、青海湖的神话。
龙峡湖被一河北人承包经营,只负责坐船游览该湖,不管进出欢乐谷的55元/人门票,只要不被景区的工作人员查住就行。乘船往返全程旺季68元/人,现在50元/人。可以单程进出,如果单程给一半钱就行了,
上码头购票处兼厨房
上码头,去年大旱水位下降了10多米
看过龙峡湖码头,原路返回藏包处,重装向乌龙峡上游走去。此段峡谷有黑龙潭大瀑布、二叠大瀑布、相思湖、紫荆园、行巅芦苇滩等自然生态景观,有三节洞、母亲岩、地质走廊、奥峰谷、寒武岩壁、顶天立地壁等地理地质景观,同时有流泉、飞瀑、湖泊等水文景观共 30 多处,是以山、水、崖、洞、林为特色,以峰、岩、壁、石奇异而驰名的旅游胜景。
攀爬天梯
众猴捞月
龙王庙是乌龙峡的上游、凤凰峡和门河峡的下游,三条峡谷在此交汇。
北国九寨---凤凰峡长约 3 公里,以山称秀,以水叫绝。峡谷内山体俊秀,重峦叠嶂、峰谷纵横、青翠欲滴;水资源十分丰富,峡谷两边山体泉瀑飞泻、终年不断、汇流成河、积水成潭,尽展泉、溪、潭、瀑之风采;植被茂密、树种繁多,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珍稀树种白皮松遍布路旁,形态各异。游人徜徉期间,尽显如画九寨之神韵,尽享红豆迎客之婀娜。
“三峡”交汇处的龙王庙
因时间关系,凤凰峡未游览多少,便拐向了门河峡。门河峡以地质景观奇特、水生态优良而著名,峡谷全长 2 公里,谷内奇石遍布、溶洞密集。以地质运动自然形成的天下第一石门最为壮观。石门之下一股清泉终年流淌,微波细浪、水声淙淙,称为门河。谷内潭瀑遍布、生态绝佳,河水平静舒缓、清澈见底,水草生潭、青苔映瀑,河床两旁春、夏、秋三季开花,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皆是风景。山崖的雄伟与神奇、深谷的迂回与奥妙、碧潭的清幽与静谧、瀑溪的秀丽与灵性,勾画出了一幅奇美的太行山水画卷。
进入凤凰欢乐谷,不能不说说户外天堂---苍龙峡。苍龙峡的上游是欢乐谷景区的一个入口,派由专人把守;下游位于龙峡湖的水面,需要乘船才能进入。目前,还没有探到进入苍龙峡的驴路。
苍龙峡上游的千年白皮松
资料显示,苍龙峡是一处瀑布相叠、植被茂密、以险著称的深山峡谷。它以苍龙潭为中心,包括苍龙峡谷、千年白皮松、古村落等。峡谷最宽处十余米,窄处仅几米,这里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植被异常茂密,红豆杉遍布谷内,白皮松随处成林,一颗树龄上千年的白皮松被当地百姓奉为树神。置身期间,水声彻耳、松涛鸟鸣、几缕林间透进的阳光演绎着神秘的色彩,仿佛穿行于热带雨林。苍龙潭瀑布,以十潭如叠,潭瀑相连而闻名。十个清澈见底碧绿清幽的水潭,潭间是光滑险峻的崖壁相连,每潭落差约十余米,瀑布层层飞泻,鳞次栉比堪称太行峡谷之绝景。
说苍龙峡是户外天堂,那真是名副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中国陵川 2004 户外运动邀请赛的主赛段设在这里,造成了二人死亡(焦作旅朋户外队27岁的雪儿坠崖摔死、南阳油田户外队一名女队员坠潭淹死)、五人重伤、多人轻伤的严重后果。
雏鹰折翅欢乐谷,雪儿遇难苍龙峡。2004年10月2日上午,队员按赛程进入苍龙峡。但见怪石嶙峋、潭溪密布,完全是原始荒野地貌。10月份深山里的溪水冰凉刺骨,在经过落差40米的3个溪降后,队员们的衣服全都湿透,冻得瑟瑟发抖。下午1时许,我市参赛队员来到垂直高度15米的岩降赛段。只见岩降绳索不是专业登山绳,而是仅比拇指略粗的普通麻绳,且沾上了水和泥巴。面对这种情况,队员们想退出比赛已为时过晚。一方面,限于装备设施不足,无法原路退回;另一方面,寒冷侵袭使人不得在此久留。根据赛程安排,队员们通过岩降后再徒步穿越1公里长的乱石峡,便可到达乘船处,换上干衣服,以保存体温。为此,一名男队员先手抓湿滑的麻绳,快速溜下来了。第二个出现在绳索上端的是雪儿,在下降了两三米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雪儿突然“啊“的一声,双手从麻绳上滑脱,身体急速坠落,脚碰到了岩石,导致体位倒翻,头部朝下,在距地面约2米处时,撞上了岩石,随后跌入潭中……
清明假日穿越凤凰欢乐谷,也算是对遇难驴友的悼念吧。看来,户外运动一定要注意安全,安全什么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大踏步的向门河峡验票口前进
我们紧赶慢赶,一路狂奔,下午6.30分,终于赶到了第一天的宿营地---门河验票口。这里既有水源,又可以支帐,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营地。来之前曾咨询过暖和窑村的老靳:验票口共有二人,分别是段家庄和西石门的村民,有时间忙于农活,不一定一直待在这里。实践证明,我们来的时候没有人,第二天早上,一个骑摩托的村民从段家庄方向驶来,在大门转了一圈,什么话也没说,又折返回去,不知道是不是验票二人中的一人。
验票口长廊,可以支10多顶帐篷
门河峡验票口
支好帐篷,铺好气垫,展开睡袋,开始FB。6人2斤白酒,怎么个喝法?每人喝多少?感觉喝酒与干活一样,要相对平均,才能喝下去,不患多而患不均嘛。经反复劝说,MM只喝了一瓶盖,老牛是滴酒不沾,看来只有4个人喝了。套锅里带的小碗,吃饭、盛汤好像小了点儿,当酒碗却派上了用场,一瓶酒刚好倒4碗。喝完一瓶另一瓶怎么喝?有的说剩下不喝放这里,但浪费了;有的说装包带走,但谁背呢;最后还是队长下达指示,剩下的一瓶风中两碗,执手1碗半,太极半碗。心里感觉有点儿不公平,但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什么办法呢。
段家庄行政村
酒足饭饱,进帐睡觉。睡到自然醒,洗漱吃饭,9点出发,50分钟赶到段家庄。看到两位老人坐在写着“段家庄”字样的房头,便放下背包休息,聊天得知老人有2男2女,二儿子和二女儿都嫁到了大双村,就是水泥三岔路口开小卖铺的那家。当老人得知我们是从大双村走过来的,非常高兴。真是巧的很,我们一路奔波,穿越门河环线,竟然将老人和子女住的村子连起来了。
继续前行,20分钟我们走进了水上村,这是段家庄行政的一个自然村,不知什么原因村头的墙上也写着段家庄。大家议论着,要么不写,要么就写水上村,所有的自然村都写行政村的名字,还不乱套了。要知道,山里的行政村都管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呢。
水上自然村
过水上村走10分钟,有一个石料场,估计是修水泥路时堆放的材料。前边不远有座小庙,继续沿水泥路走到西石门,右转到东石门。现在我们要从石料场直插过去,从小路上到三轮车路上拐向东石门。10分钟便看到了山坡上那个圆形蓄水池,只见水中泛着深绿,水上漂着草屑。攀谈中得知村中还有一口水井,水质要比池中的水好得多。
途中的石料场
走进村里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个山村还住着不少人家,看起来还挺红火,最起码村里没什么废屋空房。几个正在聊天的老乡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向我们介绍去横水的路:走小路上去,顺汽路(这里老乡说的汽路是指能走三轮车的路)右拐,钻一个洞下去就是横水。一个拣玉米的大娘得知我们是从焦作来的,说她焦作有不少亲戚、熟人,住过很长时间,像我老家附近的庙河、李河、百间房、陶瓷三厂都去过。我看到村中散养的土鸡,便问“多少钱一斤?”“西石门的6块钱一斤,这还要便宜点儿”大娘回答。标准的土鸡,要不是路远负重,非买两只带回家不可。
俯瞰东石门村
11时准时出发,从小路上山插到水毁的“汽路”上,少走了不少三轮车路。沿路拔高200余米,钻过370多米长的“西河隧道”,看到了草丛中竖立着四块纪念碑。走上前去,细看碑文,三块应该是什么横水河乡领导的题字,一块是开凿隧道的因由事宜。沿水毁的三轮车路一路下行,12点整,我们走进了横水河村。
西河隧道
纪念碑
横水(老乡发音不准,都叫红水)河村,是陵川县城通往马圪当乡的一个大村,白径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长期以来都是乡政府所在地,2002年乡镇撤并,与马圪当乡合成了一个乡。尽管横水河乡比马圪当乡各方面条件都优越,更适合作为乡政府所在地,但由于马圪当靠近河南省界,为了加强那一带的管控,防止村民向河南人民靠拢,便把乡政府设在了马圪当村。这一撤并不要紧,住在县城的乡干部,每次回家要比在横水河多走20公里。
横水河村西的石雕
到横水河不能不说黄围山。陵川八景之首的“黄围灵楸”就在横水河村东南的黄围山上,山上的灵湫、擂鼓、清风三洞各具特色,洞内的钟乳石、石笋栩栩如生;佛教、道教、儒学同时并存,构建了黄围的和谐之山;以及天桥“双眼”和祖师顶,也是仙景中的孤品。每逢深秋,绚丽多彩的黄围秋色更是引无数游人慕名而来。可惜呀,所有这些都不在这次的行程之内,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舍弃,权做以后驴行的噱头吧。
横水河村
因为来横水的游人多是奔黄围山而来,许多老乡以为我们也是来黄围山玩的:“上黄围山吗,出三、四十元钱,找个人把你们送进去,不用买门票。一张门票50元呢”。因为时间关系,这次要与黄围山擦肩而过。以后机会多的是,正好与白径古道是一天的线。我们有机会再来,已经弄清了进出黄围山的驴路,但要进入100多米深的“灵揪古洞”,不少出点钱估计是不可能的,因为洞门有人把守,没有驴路可进。
约从七千万年前起,在地壳板块间巨大力量的挤压下,华北西部的陆地开始隆起,形成太行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始于河南济源,终于北京,加上余脉,绵延千里,东侧巍峨陡峭,西侧平坦和缓,盘踞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是河南、河北与山西的天然分界线,隆起时形成的褶皱和断裂,随着河流与山洪的冲击切割,横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称为“陉”的断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陉。
太行八径之第二径---白径
近代开凿的公路和铁路让众多的人们忘记了古人走过的羊肠坂道,快速转动的车轮也让众多的人们遗忘了《述征记》中描述的太行八径:“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虎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白径南起辉县薄壁,经陵川、高平、壶关至长治,是逐鹿中原,争雄天下的要陉。
古道上的垭口
焦作市背靠巍巍太行,南眺滔滔黄河,生长在市区的人们十分荣幸,因为太行八径有两径----太行径和白径分列30公里的西东。太行径的三条通道都已走过,但两次白径之行都没有成功。一次是平甸村北浇水泥柱的脚手架没有拆除,车过不去只好反串西沟、蛇谷;另一次是车到宝泉上水库后,山上雾大能见度极低,为了安全只好下山游览了宝泉峡谷。
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此次穿越白径将成为现实。1时30分,我们准时从横水村出发,沿辉陵路南下,行走在太行山的高山峡谷中,去探寻那闻名遐迩的白径,去品味那时世沧桑的古道。
72拐中的一个转弯
公路在黄围山脚下饶来转去,黄围的春天大大逊色于黄围的秋色。走过正在加高的水库大坝,便看到了十里河电站的水渠渠首。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白径古道的入口。
古道入口
据传,白径古道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今天要走的5公里,是太行八径中保存最好、距离最长的古道。它盘旋于黄围山下十里河(老乡叫黑毛沟)上的悬崖峭壁中间,与山腰的水渠、谷底的公路,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显明对比。2600多年来,难以统计曾经有多少人走过这条太行古道,但我们相信,他们中一定有不乏民族振兴的时代骄子。
平行的古道、水渠、公路
走上白径古道,脚下的路宽丈余,全部用灰白色的块石铺面,而且隔几米就埋有一排竖立的条石以防石块滑移,这样一来古道就牢固多了,即可以防止人马踏翻石块,又能防止路面被雨水冲毁,巧妙的构思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这种竖埋筋、横铺石的施工方法是南太行一带各条古道的共同特点,难怪能经历千百年风雨侵蚀而不毁。阳光映照下的古道象一条白色的丝带缠饶于悬崖峭壁之上,白径一名不知是不是由此而来。
竖埋筋横铺石
踏上古道,稍微拔高,便看到一座渡槽,是刚才在路上看到的那条十里河电站引水渠的渡槽。古道在这儿与渡槽交汇在一起。你若是站在下边的公路上往这儿看,便会发现渡槽的桥孔下面还有一座石桥,那才是历史悠久的古道小桥。应该是水渠与古道在此重叠,渡槽覆盖了古道所致。
渡槽大桥
走过渡槽,水渠与古道分道扬镳。水渠平平的向远方伸去,古道跃上了高高的崖头。我们拾级而上二三十米,然后一路平切,向前绕去。下方几十米处,一条水渠同古道一样在山腰上饶来饶去,其走向与古道相同。而更深的谷底,一条沥青公路象长蛇一样的盘旋,偶尔传来一阵车辆的轰鸣。正是这条70年代修建的公路,取代了我们脚下的古道,畅通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渡槽覆盖了古道
历经千年的古道充满仓桑,每一块铺路石被磨的光滑明亮,有的石头上的防滑槽已被磨平,更有的石头上有一个个凹坑,记的有人说那是马蹄印,但我感觉不是。因为那凹坑大小虽与马蹄相仿但却很深,坑底很小很圆,很难想象马是怎么踩成的。感觉更应该是自然穴蚀形成,总不会那么多马放着平地方不踩故意往一个坑中踩吧?
磨平的防滑槽和“马蹄印”
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过了一个山又一个山,每行50米,脚下或者路边的石头上,便有一组红漆数字。应该是当地政府准备开发古道时,测量长度的标记。听说古道划入黄围山景区,准备封闭收费,但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50米一个的数字标记
转过山口,从高高的崖边上看到了下边有一个村庄,那就是双底村。只见四周高崖直耸,形成井一样的地势,中间是一大片罕见的平地,成为山里难得的一方沃土,养育着从多乡亲。更令人称奇的是大片平地中间竖立着一个孤山,形状很像拇指,人称拇指山。从高高的古道上向下俯瞰,立陡的崖壁、大片的土地、村庄的房屋、突起的孤峰等组合在一起,那俨然就是一幅壮观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画。
俯瞰双底村
平切路再行不远里,一组废弃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走进细看,是几间石屋和一座小庙,屋顶均已坍塌。石屋应该是古道上的驿站,规模虽然不大,但从残存的豪华墙体看,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三星级酒店。
古庙和驿站
步入小庙,一块乾隆年间立的界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碑上的字迹非常模糊,辩认了许久也没能完整的读出碑文。
庙中石碑
“之”字形盘路是南太行常见的修路方式。古人为了减小上下山的坡度,方便行人马匹行走,便在狭窄山谷中修成了一个接一个的之字形拐弯小路。
俯瞰72拐
小庙是72拐的上端。踏上72拐,一拐接一拐的向下走去,高度迅速的下降。相传是72拐,可烛光春节走白径时,经过亲数却说是73拐。72拐还是73拐?为了消除这个疑问,我将再数一边。经过1.3.5......的单数,不包括双底村中的古道拐弯,确实是72拐。
古道末端
下山比上山容易,很快走完了72拐,进入双底村。看到了“政教合一”的村两委会和古庙,和谐地坐落在一个院落中,白径古道在这里消失。
上房为古庙,西屋为村两委会
沿村中水泥路一路下行,看到一座黄色的建筑,位于辉陵公路边,这里便是此次驴行的终点。4时30分,车辆到达,乘车返回,结束了两天艰难困苦、开心快乐的门河、白径之行。
行走在双底村中的水泥路上,即将到达终点
该帖子最后被 执手 在2009-9-3 0:26:46编辑过
--执手
走过武家湾、古石,9点半,我们到了大双,从这儿开始我们又要拐上小路了,我们要从这儿上山,翻一座山下门河,这是焦作驴友今年8月才探通的一条路,他们好象只是在探路时走过一次,如今我们要享受一下他们的探路成果了。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的。
小路穿村而过,饶过一个鱼塘拐进了一条干沟,沟虽干风光却着实的不错,五颜六色的色彩一点也不逊于西沟。路是村与村之间那种石头路,是过去老乡常走的那种路,宽三尺有余,坡度也不是太大,走在上边很舒服。我今天穿的是军胶,走起路来脚下很轻,尽管要压着速度走还要时不时的等一等于姐,于姐毕竟年龄大两岁,又是女驴子,爬起坡来是不可能跟我比的,她的长处是丰富的户外经历、艰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还有男同志不具备的那种天生的勾通能力,想一想市场上买东西、还有上老乡家借宿时,女同志好说话还是男同志好说话?
上边下来两个老乡,他们仔细的向我们介绍了去暖和窑的路线,又告诉我们现在五谷庙里有老乡在,到那可以再问一问路。后来得知他们是父子俩,儿子刚从新乡买了一台电视机,要从大双抬到五谷庙再运回家,唉,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可真不容易啊,难怪现在许多山民要往外迁,许多山村被废弃呢。
11点35,我们上到了山脊的垭口,一个门形的壑口,路再这儿分成了两岔,左拐是去王庄的路,我们要右行。
一路平切,与前天的古道相似的平切,踩着天然的石阶再翻一道小梁,远远的看见,五谷庙在向我们招手。
顺路步入老乡说的五谷庙,庙规模不大但布局完整而紧凑,建于高高的五谷山上,正殿中供奉着玉皇大帝,从保护的程度看的出香火还是很旺盛的。转到庙后,两个老乡正在忙碌,细问之原来大殿的后墙及房顶被夏季的雨水冲坏了,现在他们正在利用农闲的功夫进行维修。
五谷庙为什么叫五谷庙,是企求五谷丰登的意思还是纪念神农曾在此尝百草种五谷?又为什么与山同名?是山由庙得名还是庙因山而称?它始建于何年何代?有多少年历史了?这一切都不清楚,就是修庙的老乡也说不清,只说可能是起于唐代吧,如果此说成立那历史也是很悠久了。
五谷庙又分上下两院,只是下院早已倒塌,成了一片废墟,也更印证了历史的沧桑。
站在五谷庙旁向西俯视,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个村庄,老乡说那就是暖和窑,要想下门河暖和窑是必经之地。
告别了老乡,我们沿着三马子路向暖和窑一路进发,一个小时后走进了暖和窑。见我们一路辛苦,一个大嫂去临居家为我们讨来两杯热水,又给我们拿来几个西红柿硬塞给我们,这在山里可是很稀少、很珍贵的东西哦。交谈中知道她正是曾为探路的河南驴友当向导的老靳“家里的”。说话间7、8个老乡围上来了,象是看稀罕一样的看我们,这个小村只有5户人家,这差不多是在家的全体村民了。靳大嫂说下山抬电视的正是老靳和她儿子。
仔细的问一问路我们又上路了,靳大嫂说这儿离金家掌还有5、6里,下门河的路就在金家掌。
顺着三马子路一路的狂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赶到了金家掌,看来这段路绝不止5、6里。常进山的都知道老乡的嘴里的里数有时真的是一点准也没有。
金家掌曾经是一个不小的山村,如今却人去屋空,只留下一、二十座保存完好的房屋,看来被废弃并不久远。在它的村头村尾,有好几条向下的小路,哪一条是下门河的路?我们后悔刚才太自信,自以为是很清楚,其实还是没有问清下沟的路。南太行的地势不象北太行,北太行坡多,几乎是条沟都能下山,即使没有路常常也能硬钻出一条路下山,南太行不行,南太行到处是悬崖断层,如没正确的路是绝对不能乱走的。
村头传来清脆的牛铃声,“有人”?“老乡……。二人喊了好久,旷野中只有牛铃声,看来那牛都是放养的,并无人看守。这让我们再次问路的希望破灭了。
现在我们只能自己去找路了,记的河南驴友的游记中说过:从暖和窑走7、8公里,过一个档羊的木寨门,半小时就能下到门河。现在关健是要找到那个木寨门。
看看跟前下沟的路,视线之内不见木寨门,而且直觉告诉我那是下地干活的路。不是我们要找的路。我卸下包对大姐说:“你歇一会,我去找找路”。说罢顺着大路向前走去。
饶到对面的山脊上有一个非常罕见的玛尼堆,非常高大,就立在路旁。再拐几个弯,走出大约有二、三里,路上横着一个木栅栏,一排碗口粗的树干搭成的木栅栏,应该是用来拦牛的。这莫非是游记中说的木寨门?象。栅栏后有一条很不显眼的向下的小路,我们要找的会不会是这条小路?我想闹个明白,便向下走去。小路很窄,宽不过一尺,下降的却很急,路面上是厚厚的一层落叶,却不见一点垃圾,看来好久没有人走了,要不然怎么也会有点蛛丝马迹?而且这条沟看着很深,半小时时间是下不到底的,因此我不敢确定它是不是我们要找的路,只能说象。
返回大路,继续向前走,不远又是一垭口,站在垭口小庙旁边可以远远的看到对面又有一个村庄,象是个废村。再走近二里仍不见能下去的小路,看来这边绝对不对了,下门河的路很可能就是木栅栏处的那条小路。但为什么驴友的游记中没提过那个玛尼堆,那么显眼、那么特殊的标志物写游记的人会视而不见?难道那下门河的路就在金家掌村边上,他们没有走到那个玛尼堆?
返回金家掌,对于姐说了我探路的情况,于姐也对游记中没提及那个玛尼堆有些疑问。于姐告诉我说,她也顺着地头的小路下去侦查了一番,不远有树枝子拦着,会不会是这条路?我还是认为不是。这条路怎么看也不象是串村的路。
村那头我们来的方向还有一条向下的路呢,我决定再到那条路上探一探。很好的一条石头路,明显是串村的路,但路饶过沟底又是一个急速的上升,拐向了我们来的方向,我判断这条路是过去从暖和窑到金家掌的小路,不是下门河的路。我看来我们要找的路就是木栅栏处的那条路。
天已经晚了,太阳就要落山了,于姐说:看样子咱们今晚下不到门河,只能在山上过夜,现在就要考虑扎营,你考虑是在这儿扎营还是再往前走?“这儿有牛,影响休息,咱们还是往前走走吧,刚才我注意了,路上有几处地方平整的地方,地面没有石子,也算干燥,在那儿扎营挺好,现在需要的是找一找水源,要补足到明天早晨的用水”。虽说现在我们各有一升多水,但若能找到水源还是应尽量多备一些水好,人不可缺水啊。
村后的沟底,我们找到了水源-一个不大的水池、垒着墙盖着顶的水池。水是从石缝中慢慢渗出来的。我们打齐了水,背上包又向前走去。于姐说:”这么好一个村子,也许就是因为这水满足不了需要,才废弃的吧“。
天彻底黑下来之时,我们在一块平坦的路面上支好了两顶帐篷,这是这次出来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宿营。
北海龙吟发表于 2008-11-9 08:42
古石村系马圪当乡政府所在地。下车面南,映入眼帘是即是惟妙惟肖的“伟人峰”。右侧“古石大酒店”在星罗棋布的农家乐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一柏一石一座庙”不得不看。
过小桥,再往前三二里,碧波荡漾的武家湾平湖出现在眼前。碧水清幽,青山倒影,赤足漫水桥上,高歌绿水湖边,最是抒情惬意,是游客最为集中之地。
往回返,经古石西行往前二里为碾槽河,这里是门河汇入武家湾河的入口,再往前行数里即是一座千年古寺---灵岩寺(正在复修中)那里的两通明碑雍容典雅,气势非凡。
--迂人老万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