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二郎山作业贴 - 内蒙古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远方-户外 于 2014-8-26 15:30 编辑

远方户外二郎山活动一行三人主题为
摄影,照片为酒仙拍摄、模特小五、摄影师:酒仙、达赖!
神木二郎山,麟州胜景,古属羌山,俗称西山,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松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地藏洞石窟,明代建设,坐北向南,面阔2.3米,进深7.8米,高3.45米。窟顶藻井浅浮雕龙凤花卉等。门壁东、西两侧有明代立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宽1.77米,高1.45米。
八仙洞,明代建设,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处,利用自然山洞凿而成,通面阔3间8.9米,通进深4米。门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栏墙。
浩然亭石窟,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石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
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正殿三架梁带前廊,硬山顶,东、西墙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绘传统工笔画“矣云轶事图”,正壁有14小幅国事“山水图”。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悬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壁高4.2米,宽2.95米,厚0.58米,壁芯减地浅浮雕,正面雕刻“虎啸图”,背面雕刻“九龙戏水图”,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6.1米,通进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楼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间,面宽1.46米,高约3米,悬山顶,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额题:“壁霞行宫”,北刻“圣母元君”。殿后为明代建筑诸神殿。
倒座观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六年复修,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正殿3间,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3.5米,廊深1.5米,东西偏房各1间,配殿2间,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护国寺,民间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间,为砖砌拱券式结构。殿东、西壁均有明代彩绘壁画,东壁为“东山全景图”,西壁为“西山全景图”。
山神庙,始建于明代,位于“二郎山”山脊最后,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1间3.8米,进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