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断肠草 于 2014-10-24 00:07 编辑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神秘的单位,它们隐藏在荒原里,隐藏在深山里,隐藏在大漠里,隐藏在一切杳无人迹的地方,在地图上没有它们的存在,在公众中没有它们的存在,在普罗大众的脑海中没有它们的存在,即便有少许人知情人对外也都讳莫如深。但是它们往往却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神秘的部门,比如美国的51区、前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基地、朝鲜的宁边核反应堆等。自然,作为世界大国一员的中国,这样的神秘地方也到处都有,但是我们从来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除非这个地方被放弃使用,除非这个地方解密,否则没人会知道这样的地方。位于重庆乌江边武陵山麓的816地下核工厂就曾经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说起816工程,就不能不提起中国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这个名词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显得太过陌生,但是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词,千千万万我们的父辈为了三线建设离开他们熟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沿海城市,迁到并扎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山沟里,大山里,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深山峡谷、荒原大漠中度过……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但也让人唏嘘感慨的年代!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中苏交恶,中苏边境局势紧张,东南沿海城市又处于美国打击之下,加上由于革命输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处于动荡之中,可以说中国周边强敌环伺。而当时中国70%的工业力量都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靠近沿海地区,一旦爆发大型战争中国的工业力量将毁于一旦,从此失去继续抗争的机会和力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毛于1964年下令将中国的大型工业向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迁建,上述沿海地区为一线,华中及华北部分地区如鄂豫皖湘冀赣为二线,以川渝黔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及陕甘宁晋等西北部分地区被称为三线,三线地区因为地理地势复杂,有利于国防,所以大量的军工、重工、能源、交通、高科等工业及技术部门迁移至此。
从1964年一直到1980年,国家总共在三线建设上投入了2000多亿元,400多万知识分子、军人、干部、工人以及上千万的民工,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重庆(常规兵器制造基地)、贵阳(光电制造基地)、安顺(飞机制造基地)、绵阳(核工业和电子工业基地),这四个城市是当时三线建设的四个核心城市,西安,成都等大城市也迁入了不少企业和科研单位,除此之外,包括攀枝花、德阳、广元、十堰、汉中、安康、六盘水、宝鸡、天水等在内的数十个城市也迁入或建立起了规模巨大的各种工业企业,传统上工业实力薄弱的中国西部因为三线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相应的工业产业。
然而,文革结束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外部环境逐步好转,国际紧张局势趋缓,国防压力减轻,这些通过三线建设起来的企业却逐渐陷入困境,浪费大、布局不合理、效率低、资源闲置率高、违反经济规律等缺点慢慢显现出来。许多的大型项目被迫停工、大型企业面临转轨、大批工人面临生活的困境,诸多的问题甚至延续到现在。
816工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年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开挖山洞、生产核燃料的绝密企业,在投入7个多亿的建设费用(约合现在的800多亿元)、土建刚刚完成、施工完成大半,还没有开始生产就被叫停,从此陷入了长达30多年空置的尴尬境地。近年来,随着工程的解密,它的作用逐步转向为旅游等用途,供人们参观,回首那段热血而动荡的年代。
在参观它的时候,作为一个对1949年以后特别有兴趣的历史爱好者的我,心里不时涌起种种复杂的感受,激动、郁愤、好奇、感慨…….交织在一起,让我难以言表!
部分三线建设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