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留在山里的小柳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本帖最后由 李宗利 于 2014-12-14 21:41 编辑

    柳志雄,这个名字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5.13的运动攀能力,WI5或者以上的攀冰能力,对于登山放弃恋爱,放弃舒适的工作,义务的培养着一个10岁的小女孩直到她成为攀岩的全国冠军。

    你离开了我们,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山里。

我相信柳老师还活着,他一定还活着,看着我们这些初生不怕虎的小牛犊,在山里一次次跌倒滚落的样子! 看到楼上一位老师的悼词,我不禁想起了初中的一篇学过的课文。是的,世人会有太多的不解,为何山难事故不停歇?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不明不白投入这项高危的运动? 是的,上次有过一次经历的我也觉得他们是从自己狭隘的认知角度去做多么渺小的揣摩,因为他们没有切身去感受,感受那种经历困难累苦甚至和死神擦肩而过后回到家人朋友身边的那种难得的感觉!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感受,激励着我向前进!

怀念老师,您成为了群山中的丰碑,供我们后生瞻仰膜拜!您成了黑暗中的长明烛,照亮我们在险坡深壑的每一条路!

关于柳志雄和刘喜男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刘喜男的事故当事人存在,可以和大家讲述当时的情况。而柳志雄的珊娜没有当时人,我们所有的信息只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摔落地点进行分析和猜测,而这样的分析也好什么都好,只是一种猜测的结果。而事故的发生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作为一个登山者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故不要对任何人造成影响和伤害,更不希望像刘喜男的事故造成一套系统的结束,或者一家公司的倒闭。这对我们喜欢山和热爱登山的人并不是什么好事。而关于相关的分析并不是没有人做?只是我们不愿意把这种单纯的分析和总结报告,发布到一些公共的社交平台对一些登山者进行误导或者评论,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山者,你一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信息。这种信息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知道。
       而所谓的后续的攀登者的总结并不是没做,我作为一个登山者,我和很多攀登者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探讨和聊相关的时间,或者攀登的经历,这样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不需要撰写一些文字或者总结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当然并不是说某些人这么做了,或者写相关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想法)。而我们国内的登山水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大多数的登山者来讲我们最重要的是,寻找到一个负责任的向导,安全快乐的攀登。
      这篇文章只是我有感而发,之前并没有打算在这样的公众平台发布,只是一种纪念和心情的阐述。并不是希望引起什么关注或者注意。
      我们只是努力的在去实现自己想做的,或者是该做的事情。
      当然事故的造成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样的总结会很深远,也永远不会停。
以上都是我李宗利的真实想法。感谢所有支持和理解我们的人们

就登山来讲所有人都知道是存在风险的,如果要降低风险我们就只有去攀登一些成熟和容易的山峰,如果没有人去尝试开辟一些新的山峰或者线路,我们永远就只能一成不变的那几个山。对于实现理想我们都会付出,不管什么样的理想,关键是我们付出的是什么,登山可能付出的是生命

有关事故报告之感想,同感!

我觉得说小柳“冰雪经验经验稍显不足”有点过了。以下这些小柳的登山经历摘自《自由之巅》HP(最后2项作者稍作修改),虽然这些峰没有超过6000米的,但我想LZ一定知道上部是冰雪世界的。

2012年元旦双桥沟玄武峰西壁单人侦查攀登(到达5000m)
2012年春节双桥沟五色山(双人阿式攀登  到达5000m)
2012年5月双桥沟牛心山东壁(双人阿式攀登  到达4900m)
2012年11月,双桥沟尖子山(三人阿式  登顶 5472m )
2013年1月,双桥沟日月宝镜(三人阿式  登顶  5609m 首登)
2013年5月,青海年保玉则山区培训、攀登。
2013年6月,甘孜州田海子(双人阿式攀登 one push 到达 5800m)
2013年11月,四姑娘山骆驼峰培训、攀登。
2014年1月,双桥沟猎人峰(三人阿式  登顶  5384m 首登)
2014年1月,双桥沟玄武峰(单人阿式 solo  登顶  5390m)
2014年5月,毕棚沟半脊峰(双人阿式 solo One Push 登顶  5430m)
2014年7月,青海年保玉则山区培训、攀登。
2014年9月,双桥沟阿妣峰(单人阿式 solo  登顶 5694m,开辟南壁转东南脊新路线)
2014年9月,雪宝顶峰(三人阿式  登顶 5588m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安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