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赐堡--得胜堡穿越 - 山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西
本帖最后由 天使之剑 于 2015-2-14 00:08 编辑

宏赐堡          
  宏赐堡原名红寺儿堡,明嘉靖年间建了边墙五堡后改名为宏赐。宏赐堡是大同的关节点:其东是镇川堡,北是得胜堡,西是镇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赐堡的军事地位最高,设参将。从宏赐堡向东,翻越一座方山,即可到镇川堡。方山也叫平山,或者西寺儿梁山,或者孤山。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40里。方山中的长城并不总是在山头高地之间徘徊,方山腹地也有跌宕起伏的地形,有一段长城一头栽入了地形复杂的峡谷之中,谷中还设有一处无名的关口,两侧的土岗上一边一个土台子。
得胜堡
    得胜堡位于新荣区堡子湾乡,距市区40公里。该堡先为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 
    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关门洞上为十分精巧的砖雕图案。因年久失修,雕砖巳摇摇欲坠。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块,西墙碑风化严重,字不可辨,东墙碑字迹清晰完整,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
  门楼东西两侧为厚实的黄褐色土墙,尤其东侧墙体棱角分明,十分齐整。门楼砌砖有修补痕迹,门洞上的砖雕图案精巧。门楣上额匾阴刻“保障”二字,门里匾额阴刻“得胜”二字。
  登上门楼,放眼望去,四边堡墙轮廓完整,墙体规整。墙外田野辽阔,墙内房舍成片。一条大街从南门向北延伸,穿过一座砖箍方台,方台下有门洞,台上曾建玉皇阁。《新荣区文史资料》(第六辑)称,得胜堡原有阁楼4座,分别为南城阁、日菩萨阁、玉皇阁、神武阁。得胜堡南门为万历年间扩修时所开,门外原有瓮城,瓮城向东开门;出瓮城为月城,月城向南开门,南城阁建在月城门楼之上。如今,四座阁楼及瓮城、月城均已不存。
  得胜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胜口,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
  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据李大钧、李大宏合著《大同晋商》介绍,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胜堡举行隆重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又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万历五年(1577年),又在长城沿线新平堡、助马堡等地设10个互市点,马市数十年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晋商的兴起。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