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小巷的“永安门”,豁然开朗,一幅融溶洞、大树、小桥流水,亭阁、院墙于一体的山水园林跃入眼前,犹如小镇的后花园。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与人工搭建的亭台阁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形成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宗祠家庙、曲径通幽、天然灵动、人杰地灵的一方宝地。
人们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镇的乡村民居建筑,典型地再现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中国农民耕读传世,礼仪廉耻、平安熄祸,天地合一、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和风水旺族的观念。古镇的先祖分别于明、清时期由内地迁入,形成了“土客相杂”的八大姓。其中以人口众多的黄姓与姚姓为古镇的名称。经过上千年的经营,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对外具有防御功能,对内组织严密、便于生产生活,族群活动,文明薪火传承,自然生态良好的,自给自足,自成系统的封闭格局,
目前古镇共有保留完好的民居大约三百多间,宗祠9座,戏台一座,桥梁8座,亭台楼阁10多,具有防御功能的门、哨十二处。其中大户人家的房屋台阶高筑,房屋飞檐翘脊,精雕细刻。各宗祠家庙宽敞气派,庄重华丽。古镇的整体布局均按九宫八卦理念进行摆布和设计的。家训礼乐、明志抒怀、“黄姚八景”、光宗耀祖的诗词楹联匾额四百多处,散见于古镇各处。其中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和“司马第”、“郎光第”以及“直道可风”、“模范长留”、“且坐契茶”等名匾已成小镇的荣耀。
但如今的古镇已经衰落了,年轻人已经不多了,早也无当年的生气。古镇除了守住这份祖先留下的遗产搞旅游外,其乡镇的行政地位,已经被5公里之外兴起的拱桥更大的市场与街道所替代。随着镇ZF的搬迁,从此“黄姚镇”这块金字招牌已挂到了5公里之外的拱桥。“金兰居”的老板无不无奈地摇摇头,对我说,这不符合历史。
不管符不符合历史,在我逗留于古镇的期间,无论我穿行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还是流连于古镇的小桥流水,或是注目于宗祠家庙的族谱前,我都感慨万千。乡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血脉和根基,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我们始终都要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这块沃土。站在历史的角度,今天的古镇就是昨天的现在,现在兴起的“新农村的建设”,正是这种血脉传承与历史的推进,但愿黄姚镇ZF的搬迁,更能使古镇在更大范的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八)阳朔——洗尽浮华更清纯
千里挺进大别山
误见池州九华山
在清迈过泰国泼水节
两天一夜重装九华山
虎跳峡与泸沽湖神秘区域
遇见勒多曼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