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里熏陶国学之美 - 江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西
湛蓝的天空几朵洁白的云儿悠闲的飘过,微风轻拂着脸庞,阳光正好,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登封市区北的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建于北魏,那时是佛教场所,叫嵩阳寺.后来被道教占据,改为嵩阳观,再后来就成为儒家宣扬儒学的地方,被称为少室书院,后更名为嵩阳书院.与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朋友说来登封不能不看看嵩阳书院,感受一下古代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悠久的文化底蕴,顺便熏陶一下心灵,增长一些智慧.因为这里是读书人"高山仰止"的胜境.接下来我依旧利用超俱分享游记繁荣功能和小伙伴一起来感受书院里浓浓的国学气氛!学院北靠嵩山主峰峻极峰,位于嵩山之阳,故取名为"嵩阳学院",她的对面就是静静流淌的双溪河,过了牌坊式的仪门,沿石阶而上,我们才算看见整个书院面貌.一路边走边看,真是满目苍翠,绿草油油,火红的石榴花竟相开放,梅、柳、松、柏、各自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韵.
"哇,实在是太美了."确实是景色清幽,环境宜人,这里不愧是修身、治学、读书、讲学的好场所。宋代的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其中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对封建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历经了儒、释、道三教的轮回.千百年来"青灯黄卷依旧,晨钟暮鼓尤存."星移斗转、岁月变迁,书院教育走完了它千年的历程,但它的功绩将会永远载入史册.
讲堂门前的石柱上镌刻着"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历朝历代为人师者都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倾注在后人身上。

正当我感慨万千的时候,儿子跑过来告诉我:妈妈,好大的树,好大好高。随儿子走过去一看,真的是好大的柏树呀.朋友说这是将军柏,关于它们还有美丽的故事呢:据说当年汉武帝刘彻游览书院时,被高大的柏树给震惊了,当即就给赐名"大将军“可是他往里面走的时候,看见了比大将军还高还大的两棵巨大柏树,既然已经先入为主,也开了金口,就不好在更改,所以只能赐了"二将军、三将军"的称号.据测二将军已经有4500多年的树龄,是最大最古的柏树,可以说是国宝了.赵扑初老先生还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二将军身上有一枝干象极了三尊菩萨连在一起,我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奇景时,在相机里看见一道紫光从天而降.我兴奋的将这个消息告诉朋友,他却不很相信,也许这样的情景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能让人信服吧.这让我想起头一天在少室山上看见的那匹马,看见我和儿子后就不停的点头嘶叫。  

关于将军柏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大将军偷偷笑弯了腰,也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二将军高没有三将军壮,就抬不起头直不起腰了,以后就越长越弯,现在都快趴在地上了.二将军气的肚子裂开,中间都可以容人通过,而三将军因为生气竟自燃而亡.当然,这都是后人赋予它们的美丽传说,三将军是明朝末年战乱时,被一场大火烧死的,着实让人心痛惋惜.
书院里的最神奇要属这块"大唐碑".当我看见它的时候,再次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块石碑是河南最大的碑,被称为嵩山碑王.碑身制作精细雕刻精美,碑文主要讲的是嵩阳观道士孙太冲炼丹九转为唐玄宗治病的故事.
朋友告诉我们这块石碑有80多吨重,只上面的碑帽就重达10吨,让我猜猜是怎么运上去的?我想这也是千百年来游客观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吧.应该是先用土料石料把四周填高,然后用木板搭出斜坡再用滑轮拉上去的.朋友也说这是最合理最接近事实的一个可行办法.

走出书院,回首参天古柏,青青翠竹,在古韵悠悠,琴声阵阵中想象着古代的芊芊学子在藏书阁苦读圣贤书的情景,也仿佛听见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用稚嫩的语言摇头晃脑的背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那声音从遥远的古代传来,渐渐的传向远方,传遍中华大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