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橡皮 于 2016-8-22 18:49 编辑
【风险管控】
户外活动中,遇险的主因是组织者和驴友不仅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周,有的俱乐部只追求利益而忽视安全,有的驴友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乐观冒险精神,不科学的去户外,不听劝告的出行,都是国内驴圈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来源主要发生在几个方面
1、组织者或领队组;
2、队员自身;
3、客观条件
4、其它
参加过户外技能培训的驴友都知道,在很多有关户外安全的讨论中,是更多的集中于遇险自救和救援。其实,如果缺了科学、理性的准备,就为出行埋下了很多隐患。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大的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呢?
以下是我们根据案例和经验教训归纳的一些原则
一、活动设计的风险评估
一个好的活动,安全的活动,应该从设计时就体现出必要的一些要素。
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线路是否可以实行,根据活动地域的季节气候条件,山地活动的难易程度,来往活动地域的交通是否通顺等因素,来配置领队组,装备,选择队员和人数。有很多俱乐部在组织活动时,一味地追求人数来提高经济效益,忽略了风险安全,势必会造成安全隐患,这样的案例在1~3日普通登山、徒步活动中出现过很多。
在我接触的范围内,就知道有带四五十人去鳌太的队伍,队员发病无法下撤,队员用气罐在帐篷内取暖出现轻度一氧化碳中毒现象;有为了车位收满一车人就发队,不管有没有装备,也不知道队员有无户外能力,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队员是自己队伍的成员,就去冰天雪地玩耍的队伍;队员能力、年龄结构、装备都是参差不齐,带这样的队伍参与相对难易程度较高的山地活动,丢人、迷路、摔伤、失温的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还有一些1日活动,队员上车根本不知道去哪,也不知道谁是领队,也不知道需要什么装备就来了,这样的队伍大事故不出,小事故不断是必然的。
二、活动实施的风险管理
交通方面
车辆通往活动地的道路是否畅通,有没有冰雪遇阻路段,有没有山体滑坡路段,路途上加油站是否够用
天气情况变化
队员的装备是否按要求配置的
食宿地的房间、饮食是否已联系妥当
露营地的安全、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三、领队组素质和能力
领队组是户外活动安全运行的核心,这个核心关系到整个队伍顺利到达活动地,安全返回,让大家感到户外出行是快乐的幸福的,这就需要领队组完全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
具体的是指领队组的全局控制力,凝聚力和引领能力。
每年一度的长白山野穿,吸引着很多驴友前往,有一次我在长白山营地就遇到吉林一支队伍,有一名队员没有帐篷、没有睡袋等装备,倒是蛮有体力的,可能是跟他们领队玩过几次,领队就带着他出队了,到了营地我发现,这个队员带了一卷子塑料布,我噻,难道我遇到了野外生存专家“贝尔·格里尔斯”,看他搭完帐篷,从裹着的包里拿出一条棉被来。。暂不说棉被多重,不知道组队时,领队是否有装备要求之说,户外装备不是必须,但起码要靠谱一些,装备是干什么的,装备是保护自己的,还有一名队员因为没有睡袋就在火堆边静坐了一夜。这个案例说明,领队平时对队员引领有缺失,尤其是像长白山野穿这样的线路,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一旦被雨水淋湿,夜间是无法保暖的。
四、队员的素质和能力
队员是户外活动的中心,这个中心要具备户外理念、素质、自我运行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户外理念和素质事关你在户外生活的顺畅和快乐,要经常浏览一些网页去关注去学习,培养自我安全意识,在选择活动时,要审慎选择组办者资质和能力,有很多俱乐部没有资质,只是一个群,或者只是注册一个民间组织,发起活动时,对参与的队员没有什么限制,大帮哄,多多益善,对于这样的组办者,你需要考虑的首先是安全性,这个活动安全吗?遇到突发事件能规避吗?我自身该具备一些什么能力呢?
在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哈尔滨一个户外组织,十冬腊月组织了去二浪河穿越,我俱乐部的两名队员参加了这个活动。午饭之后,在该领队没有走过这条线路,事前也没告诉队员应该准备一些什么食物和装备,也没有GPS数据,靠一部手机就带了十几人就进山了,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山林,结果走不多时就迷路了,这种情况下正常应该原路返回,这个领队倒是有股倔劲,东闯一下西闯一下,一直到天色大黑也没走出去,这时很多队员没有头灯,也没有食物,还有的队员没有保暖衣物,队员之间彼此又很多不熟悉的,有的队员已经出现恐惧心理,有的队员出现失温现象,也有队员受伤的,最后一名队员被抬出来的。。本来几个小时的穿越行程,结果他们走了19个小时,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七点才出来,要知道那是十冬腊月的黑龙江大山里,无水可以吃雪,无实物身体热能怎么补充?没有照明怎么行走?
这个案例说明:组织者和领队,没有告知队员应该准备什么,盲目在严寒下冒险实施活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队员自身没有户外经验,有的队员连常规的户外常识(饮食、灯具、保暖衣物)都不知晓,盲目跟随势必会造成这样事故的发生。
今年我去桂林,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很多秀美的喀斯特山地地貌就在城中,有的人就试图要跃跃欲试的去攀登,很多时候由于安全意识差、自身能力的问题被挂在上面了,朋友带我玩耍时就说,在桂林电台、电视台经常播出一个人或几个人在某地等待救援的案例,希望我们驴友今后在从事户外活动时,首先把安全放在首位,量力而行。
以上我们结合案例对山地活动中的安全进行了评析。。。安全无小事,只有做到了安全,户外生活才是丰富多彩才是幸福快乐的。
【风险管理与安全流程】
在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或者规范出台前,我们可以搜集参阅一些关于户外安全论述的规定,运用到俱乐部自身,建立自身的保障体系和规范,或者叫做安全流程,在遵循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上,来保证俱乐部出行安全顺畅(也适用单兵出队),这里不包括外部救援等项目。
具体的内容一般是:
1.组织者(领队)职责
⑴活动设计的可行性
在设计活动时,根据时间、地点、季节、自然等项,去调研和甄别该线路的可行性
例如:本来我们要去看花,结果花期过了,那这样的活动就刻意不去涉及了。
⑵随时掌握气候条件,来预防天气变化带来的风险。
例如:必备的装备是否需要增添,天气变化满足不了活动运行的需要,从安全角度出发,那就要改变活动形式或取消活动。
⑶出发前,要对队员的技术装备、生活装备进行检查,满足不了活动需要的装备,一定要补齐,否则可以拒绝参加活动。
长白山案例:避免前面说的带棉被上山露营的现象,没有头灯或照明工具就出队的。
⑷对活动区域及环境进行勘察,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例如:蜱虫的侵害,在东北地区,清明之后,蜱虫大量出现,那么没有注射森林脑炎疫苗的队员,就尽量不要允许参队,因为每年都有很多进山的人被咬,一旦遇到带有病毒的蜱虫,后果不堪设想。
⑸出发前的准备会要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与队员进行最后确认,看看队员有无身体条件不适合本次活动的。
⑹进一步与地接、向导、出车司机、食宿等方面进行沟通确认,确保线路的可实施,车辆及道路安全通畅,食宿环境卫生。
⑺在路程上,要向队员进行户外技能与能力、安全意识、危险应对等知识的传输,引导队员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团队使活动圆满进行。
2.风险管理与应对
⑴在活动进行时,随时告诉叮嘱队员要保管好贵重物品,必要时可集中存放和保管,以免钱物丢失造成的纠纷和矛盾。
⑵对活动中出现损伤的队员,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损伤过大。
⑶对于出现恐惧心里的队员,要采用安慰、鼓励、称赞等方法去缓解队员的心理压力。
⑷风险事故发生时,领队组要竭尽全力保护和引导队员至安全地带,活动结束后要多关心多回访。
3.风险规避与自留
户外活动中有些风险是不可消除的,例如:交通事故、、蚊虫叮咬、刮伤摔伤,装备损坏要做到尽量的将风险转移或规避,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⑴保险必须项
每次出队参与者必须强制保险。我们在组队时,经常会遇到队员说自己已经办了年险,不想再办俱乐部要求的保险,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耐心说服其利弊,一方面,是队员本身的年险未必适合本次活动;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出现伤亡事故,俱乐部强制保险会规避或减轻由赔偿带来的风险,因为有一部分保险责任是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的。
⑵风险自留
对于一些风险成本、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都很低的风险,俱乐部和队员都可以接受的风险,就可以采取低风险管理策略,也叫风险自留。例如:蚊虫的叮咬、感冒、胃肠道疾病、轻微擦伤等,可以用俱乐部或队员的药箱处理。这其中对于装备自然损坏和意外损坏的风险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结束语】
以上我们对山地活动中的风险与安全进行了评析,在山地活动中的风险有客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也有可测性和潜在性的,如何评估、控制和管理好这些风险,是我们的户外生活更加安全,是摆在每一位户外人面前的课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将风险控制到最低,让救援的词汇不出现在活动中,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