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一间石窟,里面竟然刻着神秘字符
——安庆石窟
第12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白云洞前,有一个大石头,千百年来,这里修行的人将大巨石刻成一个石龛,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铁笛龛风景

位于安徽天柱山白云洞前,由一块巨大的圆石凿成,石宽二米四,进深二米三,高二米余。正面洞壁有明李元阳题“铁笛龛”三字;东西二面石壁各有明代诗刻。图二:游客进入铁笛龛观赏

李元阳(1497年-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白族,云南大理人。明代云南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嘉靖五年中进士。李元阳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好文史。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图三:铁笛龛字刻
李元阳在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晋京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刚正不阿,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图四:铁笛龛石壁字刻一
李元阳清正耿直,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四十年未再出仕。李元阳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他与杨士云、杨慎、张含、李挚等文化名流诗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图五:铁笛龛石壁字刻二

位于安庆潜山县天柱山的虎头崖的铁笛龛,就是这位明朝敢于直言、进谏真言的言官在安庆潜山县留下的石刻,虽经过数百年风雨,摸着石窟石壁上的字迹一下子就能把当今的人们拉回到明朝那个时代。目前据卒子考证,有不下五位明朝的言官分别散落在安庆各县各乡镇,将来卒子一一介绍给大家。图六:铁笛龛石壁字刻孙儆刻石
据了解,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被称为“大汉南岳”、“千古南岳”。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西汉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并率领浩浩荡荡的皇家船队前来祭拜。因此,天柱山又被称为万岁山。在天柱山脚下的谷口中,汉武帝拜山的"祭台"遗址犹存。图七:铁笛龛石壁字刻四

天柱山自古就是洞天福地。在天柱山东面的虎头崖周边,这里有“圆缘湖”、“和合亭”、“生升阁”、“葫芦膳坊”、“黄金屋”、“八仙亭”、“福元台”等景观,还有两千多年前古人修身炼丹时在巨大的花岗岩石体上凿出的“仙人洞房”,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以棋会友的“铁笛龛”等,蔚为壮观。图八:铁笛龛石壁字刻五
安庆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官员无数。明朝进士潜山县事江西罗文博,大书“元气磅礴”四字刻于船舱上(前期卒子已经介绍过);据潜山旧志称:“远古鲁道人玄辔也”,道人“常坐其中吹弄铁笛,百怪恭候,众仙聆听。声随风传,百里皆闻。”“内似帷屋,外皆肖仙家用物”。图九:铁笛龛石壁字刻六
明朝嘉靖御史大人李元阳楷书“铁笛龛”三字于龛内后壁,并在左侧壁题刻曰:“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右侧壁也满凿明人诗章。人坐龛内,说话便生回音。龛外有“捣药臼”、“晒药台”,传为鲁道人炼丹用物。明朝余珊(安庆另一位明朝言官,下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称此为石屋,有诗咏曰:“万山含翠著云烟,与客携壶醉洞天。长笛一声青鸟外,却嫌金屋贮婵娟”。图十:虎头崖风景
(本篇完)
2017-05-02
若想收看本文,请到本网《今日安庆》栏,或通过“今日头条”——《卒子游记》、“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过河卒子QQ空间收看本文详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