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oodythegreat 于 2018-1-19 11:08 编辑
自己,对于
帐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现在大家每天都在为最新,最好,最轻的帐篷狂欢。我就干脆拿起一把
洛阳铲。来挖一挖帐篷的往事。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饿资料,国外资料虽然丰富很多。但是也是零零散散。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吸收。这个坑,比较巨大。慢慢填坑。不定时更新。各位如果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补充的,欢迎评论。
美国的户外装备史,想理清楚简直是一点都不容易。最开始几个创始人,头脑一热,创造出了后来名震世界的品牌。但是,像美国的任何事情一样,后期就渐渐的变成了资本的游戏。创始人出局,品牌被买来买去。 世人对于户外装备的历史,似乎一点也不关心。这方面的书籍,简直是少之又少。国内查询文献也很不方便。现在还看的头疼中。等回到科罗拉多也许找资料会方便一点。
第一个要说的品牌,就是TNF,The North Face . 有人称为北面,有人称为北脸。 大家似乎都知道说的是一座山的北面。但是没人说清楚是哪座山。 其实The north face 最早是一个专业为登山运动而生的公司,在北半球,每座山的北面往往都是最冷的。难度最大的线路。最早的露营和登山爱好者,都是去美国军队的surplus 商店买东西。军用物资往往都是及其重,几乎使得背包称为不可能,只能汽车开到营地。当然总有人想改变这个。
这个石头,就是yosemite公园的half dome,。熟悉TNF标志的人,应该也能够认出,他们的标志灵感来源于何处。在60年代,TNF开始不满足于直接使用军队物资来玩户外,而是开始自己修建。渐渐变成了自己制造装备。户外装备很好玩,但是我暂时只对帐篷特别感兴趣。TNF对于帐篷的贡献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至今仍然在实用的测地线帐篷。这只改变了历史的帐篷,最初的名字应该叫做Oval InTentions Tent。诞生地正是伯克利。70年代的疯狂,看过阿甘正传的人应该都明白。伯克利是什么地方,正是最“左” 最自由的大本营。这群嬉皮士,出了嗑药,摇滚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走向了户外。这群先锋,也深远的改变了户外装备。多年以后也有了很多人成为了大佬。 发明测地线帐篷的人,叫做Fuller, 我还没有研究,这是不是富勒烯那个Fuller, 毕竟测地线帐篷和碳球,简直太相似。Fuller 好像 first name 叫做贝克汉姆什么的,于是就被亲切的称为 Bucky,他最早并不是TNF的人。只不过大家都在加州,bucky又有一个朋友和TNF的创始人关系很好。更重要的是,TNF和Bucky 同时意识到,以前的那些帐篷,实在是太操蛋了。又重,又不耐操。bukcy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现在正处在帐篷的古典时代 Archaic Period. 这个词,最经典的是形容希腊进入黄金时代前,那个时代。无疑Bucky 的这个判断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这个时候,在遥远的斯堪迪维尼亚,有一个退役的士兵,也对当时的帐篷充满了怨念,内外帐,为什么不能一起搭建??? 这个士兵名字叫做Bo HILLEBERG。
图中就是最早的Oval Intentions 的帐篷。测地线帐篷,一看就是很坚固。但是坚固的原因在于,复杂的几何结构,能够把张力平均的分配到帐篷布上面。但是诞生之初,确是因为嬉皮士感觉这种外形很酷,那么一定会很坚固。
这个是一张TNF宣传当年的Oval InTentions的海报。这个打印/扫描的画质实在是有点渣。不过大家还是能够看懂上面描述的这个帐篷的优点。抗风,方便扎营,空间大。 第一顶被造出来的Oval Intentions的时间是1975年 10月 6号。当时那几个人在一个昏暗的小房子里,搞了一点巧克力,冰淇淋,开了一个Party。他们只知道自己造了一个很牛逼的帐篷,但是也许没有意识到这货是Game-Changer. 毕竟这只帐篷,实在是过于具有革命性。当年最流行的帐篷,叫做A字型帐篷/A frame tent 就是长成这样的。放在今天,也只有玩UL的人,看得起这货。A字帐,当时要价175美元 Oval InTENTion 要235刀。确实是贵不少。但是性能就天翻地覆了。
说了这么多这顶传奇的帐篷,干脆再补一点数据,OI用的是7001 铝合金, 最高 130 厘米,重量9斤多。


这个内外帐怎么看,都不像是特别方便搭建的样子。

各位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一下。当年的人可是真能背,把这货当作背包帐篷。感情都是用的外骨架背包吗?
再多说几句关于TNF这个公司的事情。60年代创办,70年代凭借逆天的O。I。 帐篷攻城略地。同时还发明了最好用的合成材料
睡袋。80年代达到高峰,名声和现金流都是历史顶峰。90年代开始浪,自己开了一大堆店,又开始造低端产品。把自己的名声和现金都搞烂了。不得已委身于人,被金主控制。又慢慢开始回到正规,开始盈利。总算是没有挂掉。 但是这个时候,有美国人开始看不起他们了,觉得他们不是当年那个纯粹的户外公司了。就是想方设法赚大学新生的前。 不过高端产品线还是没得说

。
当年的O.I.自然也还在TNF的产品线中,被发扬光大。今天TNF家,所有的测地线帐篷,都被挂上了summit series的牌子。也就是TNF 家最顶尖的东西。trailspace上,大家似乎也都是对这些O.I 的后裔赞不绝口。这些测地线帐篷,成了登山家最可靠的伙伴。很多人经历过,早上起来,营地里的其他帐篷,全部都塌了。他们一夜睡的什么都不知道。一大堆,80年代和90年代购买的,用到今天。我看到的唯一两个损坏原因,居然都是帐篷被熊给撕了。


原版的TNF North Wind,怀念一下阿悠现在又在哪里呢?



The North Face到这里,基本就告一段落了。下次更新
Sierra Designs 或者 Hilleberg. 接下来准备填的几个坑,
MSR, Hilleberg, Moss tent,
Mountain Hardwear.
分割线---------------------------------------------------------------------------------------------------------------------------------

看到这个标志性的绿色,大家就应该能够猜到,我今天要填的是哪个坑了。


没错,就是被大家称为帐篷天王,或者帐篷皇帝的Hilleberg. 第一次了解Hilleberg的时候,感觉这家来自北欧的帐篷公司,更像是一个小作坊。 网站的美工简直没法看。和MSR相去甚远。(PS另一个网站做的很烂的是
Black Diamond) 后来又发现,他们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总是愿意标上,Hilleberg the TentMaker。 翻译过来,就是做帐篷的匠人。一种自豪感和逼格,简直是油然而生。
Hilleberg 的诞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结晶。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
瑞典,有一位曾经的士兵,如今的户外爱好者,对于当时所有的帐篷都有一个怨念。为什么所有的帐篷,都必须先搭建内帐,然后再搭建外账。Bo 曾经是作为特种兵来培养,他们需要在敌人后方无后援的情况下连续作战。他们必须在户外生存下来。每次他们出发都需要带80斤重的背囊。Bo 说,正是军队的训练,让他有了真实的户外经验。现在回头来看,Bo 在军队所接受的教育,似乎都是在为了他之后,制作帐篷的准备。正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瑞典的冰天雪地里,等外账准备好的时候,内帐都快被雪盖满了。 于是这位叫做 Bo Hilleberg 的年轻人,心中有了一个梦想。我一定要设计一种,内外帐能够一起搭建的帐篷。不过这个梦想,想实现并不太容易。

按照我的理解,Bo Hilleberg最初只是创立了Hilleberg AB 公司,这个公司的专注根本不是在帐篷上。而是森林用品。因为制作一个帐篷毕竟不是那么简单。不信大家看看论坛里有几个人DIY帐篷成功过?但是一次偶然的出行改变了一切,Bo Hilleberg 去
奥地利旅行,遇到了一个叫做Renate的姑娘。然后两个人就fall in love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叫做Renate的姑娘,手工艺非常不错。编织特别在行。 有了 Renate的技术,Bo 也就能够实现自己做帐篷的人生理想。两个人也顺利成章的结婚了。Renate被冠上了Hilleberg 的姓式, 从此便有了Hilleberg the tentmaker。
万事俱备,Bo自然就要去解决他当年心里的怨念。内外帐篷,不能一起搭建。那时候是1971年,不像今天有这么多配套的帐杆的厂家,DAC不行,还可以去找
Easton。Bo自己说,当年的帐杆太操蛋。只有玻璃纤维的。简直不能忍。于是他只能设计了这货。这个不需要帐杆的,叫做Keb的帐篷。成了Hilleberg 的开山之做。同时这个也是第一个内外帐一体,不需要分开搭建的帐篷。
在1971年的时候Bo 收到了一块面料。这个面料是防水的。当他想剪裁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剪不开。这个简直就是理想的帐篷材料。在1975年,经过他自己的改良,Hilleberg把这种材料推向了市场。取名为kerlon面料。直到今天,这个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帐篷面料。Hilleberg家的面料,说起来,其实也不那么神秘。就是尼龙上面镀硅。他们镀了三层。据Hilleberg 说,这种面料。抗撕扯性能远远的超过了其他镀杂七杂八东西的别人家的面料。Pu这种低档货抗撕扯尤其差劲。
有了这种神器的面料加持,Bo终于在1980年,发布了大杀器。Keron隧道帐。发布的时候,这是Hilleberg的旗舰,到今天仍然是Hilleberg的旗舰。更是Bo心中,最好的隧道帐篷。后式几乎所有的隧道帐篷,都或多或少的与这个有关联。Nammatj是这货的减重版,Nallo是再减重。 Keron设计的时候,Bo希望这货能够承受最严酷的环境,能够在树线之上生存,没有树木的保护下,直接经受风暴。

这顶帐篷,轻松做到了这两点。简直堪称隧道帐篷的典范,经典。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有一张,结构透视图,帮助大家理解。
如果有谁能够对这个结构分析的头头是道,那就真是神了。因为Hilleberg的帐篷,结构上往往没有任何特点。一场简单单调。完全不像能够让你看的头晕的MSR 或者 REI的结构设计。他们甚至没有任何用三通结构的帐杆。结构上没有任何神奇。但是每一个使用Hilleberg的人,却都对Hilleberg赞口不绝,感到帐篷坚不可摧。原因在于Hilleberg的面料超强的抗撕扯性能和帐杆的强度。两者结合之后,简直是威力无穷。细节处的做工也是无比强大。每一个扣件和受力点,做工简直都是美轮美奂。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Hilleberg还用着被很多人鄙视的穿杆。只不过他们一个套子里面,能够容纳两只杆。换句话说,你买帐篷的时候,可以多买一套帐杆。两套一起用,增加强度。
这个时候,就不难看出差别性了。The north face 就像是剑宗。结构大师,神奇的测地线结构,让帐篷的性能上了前所未有的台阶。而Hilleberg 则是气宗,讲究的是内力深厚。质量极高的帐杆与面料结合。让抗风,抗雪性能都无比强大。 当Hilleberg开始玩测地线结构的时候,TNF提高帐篷质量的时候,效果都是毁天灭地的。Outdoor Gear Lab给 TNFmountain 25 和 Hilleberg Terra 都打了满分的耐受性。还提到Terra扎营遇到了70 mph风,营地里其他帐篷被团灭,Terra 啥事没有的事情。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Hilleberg帐篷,就是有着传奇色彩的Akto。销量最好的Hilleberg 帐篷。
如果给你一根帐杆,让你设计一个帐篷,你会怎么做?Hilleberg 给出的答案就是akto ,翻译过来就是独行的意思。

akto是Bo 不断尝试改进之后的产物,一根帐杆,四个地钉。配合上乃撕扯的帐篷布。Akto 就成了Hilleberg最小的四季帐篷。1995年发布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个也符合Hilleberg的哲学,既然没问题,为什么要改。Akto的对于现代帐篷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结构。单杆sui da隧道帐。Terra Nova 用cuben 的那个超轻帐篷,自由之魂的enran , 凯乐石的 dragonfly,Nordisk这些帐篷都是从akto 这里借鉴了结构。虽然很多人认为,这种帐篷,空间压抑,就像是棺材一样。但是在Akto诞生的年代,露营袋也需要这个重量。这种结构,空间利用率,重量空间比,防风,防雪压。都堪称完美。在trailspace上面,看到有人买了akto按耐不住,跑到暴风雪里去找刺激。更在youtube上看到,akto 在 85mph的风里。纹丝不动。这种表现,简直太逆天。
上次我问,国产帐篷到底比Hilleberg差在哪里?看了今天,我对Hilleberg历史的讲述。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