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加闲扯,单车罗布泊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序言:

为了给一个大型公益活动进行先导调研,我非常有幸得到了官方允许进入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第一次进入是2012年,那时候还不知道保护区有个管理局,三垄沙保护站也还没建立,唯一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只有死亡之海的神秘和艰险。

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很多保护区管理局的人,渐渐了解到保护区生态面临的严峻压力,很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被不断压缩,了解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付出的卓绝努力,让我懂得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人类对自然的一切征服行为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破坏。

其实很多人,像我开始的时候一样,进了无人区之后天天想着逃离,不停的抽脸,问自己为什么到这里来受罪。可是出去没几天,无人区的一幕一幕又变成了魂牵梦绕的场景。

后来我想明白了,无人区是我们这种人能够获得的最大的享受,而且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享受的,你还得拼命。大自然在我的眼中,就像个天下最美的姑娘,我想拥吻她,呵护她,给她买车买钻戒,买个大洋房。我想为她打败所有情敌,拦住所有对她的觊觎,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我爱她的一草一木,也爱她的喜怒无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能找到灵魂的天堂。


选车篇:

选择大白,是个精密计算的结果。成本,耐久性,性能——在我的使用需求中,这台车基本上没有对手,可以说是下的了羌塘,进的了厨房。3.0TVGS柴油发动机,尤其是出自五十铃手笔,技术的先进性就不用多说了,去年T3和大越野的量产车组双料冠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分时四驱加上非承载式车身,确保了越野能力而最让我感到惊诧的是涉水深度可以达到950mm,这个真是太刺激了,简直就是治疗我涉水恐惧症的良方。最后挑选了7座车型,平时家用也可以照顾到老人孩子,而且使用成本又相对不高。当然了,所有的车都有它的极限,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改装篇:

好多年以前,当我拥有第一台越野车的时候,我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让它变的更”——更大的功率,更高的底盘,更深的涉水,更强悍的差速锁。那台车在三年之后就几乎报废了,现在苟延残喘的成为了一个修理厂的工作车。交了不少学费,懂得了一些道理:再强悍的车辆,也有它的极限,没有任何车是万能而无坚不摧的。我们只能在严酷的环境中,寻找我们能通过的路线,适应车辆的极限,而不是无限的试图去突破什么。所以对这台车,我的改装理念变成了更”——我需要它有更好的稳定性,仅此而已。通过性能的强大,往往需要付出其他代价,而这些代价对于穿越探险来说,过于昂贵了。

进了改装厂,第一个加装的设备是燃油预热器,因为低温启动在国内一直是柴油车的短板。所以决定在发动机最好的时候就先加装预热器,使车辆可以在高寒环境中实现暖机启动,也可以大幅度减小缸体磨损。权衡再三,选择了德国艾贝赫品牌,刚好在北京有办事处,我就直接约了工程师带着主机和附件到改装厂现场安装




第二个是换装了112升大油箱。柴油车比较省油,大白工信部测试8.1,实测高速最低7.4,城区10.2,也就是说即便只用原车65升油箱,续航力也会轻松超过600公里。但是最近几年西部几省对散装油管理越来越严,长途穿越很难携带油桶,所以干脆换个大油箱提升续航力。但是有一个问题,新油箱位置低,如果装护板的话就只能直接套在油箱下面,减少油箱被飞石打磨或者剐蹭带来的损伤。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安装方法就是粘接,但是粘接会有热胀冷缩比例不一致的问题,而且一旦被磕了容易整体脱落。这个问题比较挠头,还需要慢慢寻找解决方案。

在单车穿越中,绞盘是最主力的救援设备,而且使用中往往是需要往后拉而不是向前比较普遍的安装方法是加装一套前杠,把绞盘装在里面,看起来威武漂亮,用着也方便。但是这样做有一个对我来说很严重的弊端,就是太重。绞盘工作重量25公斤,前杠安装重量在30公斤上下。一共55公斤的重量压在车鼻子尖上,不说油耗和驾驶感的变化,在极限条件下长时间使用,给悬挂、前桥和转向机构造成的压力都是非常惊人的。基于这种考虑,最终确定了使用快拆托盘这种安装方式这次穿越使用的绞盘和安装套件,是多年的好兄弟钟华提供的XDyna10000,牌子很新但是技术储备非常深厚,完全是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防水防尘,使用了一个专利的离合器机构,可以防止绞盘因为过载而受到伤害,并且可以在受力的情况下轻松开合不会卡齿,重量只有22公斤。做产品做事情,其实都是做人。老钟就是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朋友,所以他的任何产品我都会放心用。这就是最省心最省事、成本最低的交往方式,两个字:靠谱。


现在mux有直接配套的OME无损两寸升高套件,我确实认真考虑过要不要一步到位。不过最后还是作罢,打算缓一缓再说。因为首先原车的悬挂系统我觉得匹配和调教还是非常到位的,有韧性,驾驶感觉和姿态控制都不错,肯定是下过真功夫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想过一两年有了疲劳衰减的迹象之后再说,不然真心有点可惜。

装备篇:

当你熟悉了你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准备的节奏和思路跟刚刚开始尝试穿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不管什么东西都想着尽量多带一些,塞满满一后备箱,总觉得有比没有强,早晚能用上。但是现在就会更加深入的考虑什么样的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出现的几率有多大,一旦发生问题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来解决。有些东西又重又占地方,如果不是关键或者必要的装备,就会行程造成伤害,使车辆性能衰减,油耗增加,颠簸过程中磕碰伤害车辆。所以准备工作应该多从实用性角度考虑,尽量做减法。


装备分成维修、救援、户外、餐饮、电子设备、服装日用这几个板块,都会用专门的容器进行装载。其中救援装备会比较重,而且使用几率较高,所以会放在比较靠外的位置,容易取用。维修保养工具装备更重,但这是台新车,相信这些物资不会轻易用到,可以往里放。户外生活主要包括帐篷睡袋、睡垫、行军床、毯子这些东西,不重,每天用一次,加上衣服这些软的行李,都放进装载包里捆在行李架上,节约车内空间的同时,还可以间接提高空调效率,防止车顶被晒得很热。另外一些容易脏的东西,比如地锚、铁锹,也可以放上去,让车内环境稍微好一些。单车穿越,晚上比较容易受到野生动物侵扰,所以如果不是地形和环境十分适宜且安全的情况下,我会尽量选择在车里睡。

罗布泊里面灰尘大,一般都是那种非常细小的尘埃,无孔不入。这次特地准备了一个小米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设置好模式之后长电供应,就不再管它了。路上这几天也遇到过风沙,但车里始终很干净。

装备清单里有三样东西是以前没出现过的,一个是重达六公斤的史丹利破拆锤,一个是定做的全铝地锚,还有一个是RENOGY如果新能源的太阳能电源箱。

因为之前在可可西里吃过亏,当时如果手边有钢钎或者镐头这样的重型工具,我们完全有可能破掉阿泰车前面的冰,先把他的车救上岸,然后再去营救义哥的车,这样就不会有后来的可可西里沉湖事件了。这次带一把破拆锤,需要的时候凿个石头破个盐疙瘩都不在话下。


全铝的地锚,是去年从马来西亚雨林赛里学来的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折叠,不过不折叠也意味着使用简便,可靠性高。其实之前我也研究过很多替代方案,比如挖个坑,用十字扳手和千斤顶组合成一个支撑结构咬住土壤,等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自然有无数种办法折磨你,想着很美的事情操作起来可能完全是场噩梦。反而是简单粗暴的手段,可能更有效。


电力保障也非常重要。绞盘、打气泵这些装备耗电量都超大,晚上不着车的时候也难免需要给电脑Pad卫星电话这些东西充电。手动挡的车如果停在斜坡上,没电了还有一次强制启动的机会,但自动挡就没有任何希望了。为了解决这个隐患,我很认真的在某宝研究了很长时间,一般的产品不是性能太弱就是做工太糙,一直找不到能让我满意的东西。

也是机缘巧合,如果新能源的一位朋友听说这件事之后跟我联系,说他们刚好有个专门针对自驾旅行和房车露营设计的产品,能完美的满足我所有的要求。收到东西之后我真是高兴坏了,之前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备用电源产品被整合到了如此完美的程度:首先它可以通过太阳能充电而不依赖燃料或电网,这对探险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丰富的充电放电方式,所有的接口都有防尘盖,外观平整利落没有棱角凸起,非常坚固,储运极为方便,可以在野外长期使用而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还需要感谢一下UNICAT的张磊兄弟,听说我要单车进罗布泊了,二话没说拉着我去他们的库房,让我挑几件他们刚刚拿下代理权的南非领跑者装备。本来我没太当回事,该有的装备我自己早就攒够了。而且因为能看懂一点英语,很多东西都是全球比对后才采用的,可以说就算见过一点世面吧。可是库房一看我下巴差点掉地上,口水都快把裤子打湿了——这里面我最眼馋的就是车顶行李框,使用面积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而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油桶水箱装备箱等等都是各有其位,有专属的固定卡扣,都装配齐全了就像瑞士军dao或者Leatherman,需要什么功能打开就有。而且整套东西都是针对探险强度设计,非常坚固,很多细节一看就是需要反复试错长期积累才可能想到的改良办法,绝对是强迫症患者的终极解药。不过很可惜,有架子,但是没有适配大白的固定件,而从南非进货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含泪抱憾。不过这么好的兄弟,既然来了,空着手走也不合适,于是拿了一套沙板,一套充气千斤顶,外加一对折叠椅才稍稍安慰了一下我失落的内心。


出发篇:

马上就要开始穿越了,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没升高两寸的改装——装备还是太重了行李全部装车加满油算上我和摄影师,重量已经达到3吨,超过最大允许质量两百多公斤。车辆的动力和结构完全能承受这样的压力,但是后轮的减震行程只剩下小几公分,过一个高一点的减速带都会发出限位块和后桥撞击的声音。这个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往里走,希望随着油料和水的消耗,可以逐渐减少后桥的负载压力。

满载状态下,可以清晰的看到限位胶块和后桥的距离只剩下几公分的距离。

穿越篇:

阿奇克谷地,位于敦煌西南方向,从三垄沙雅丹公园开始,一直到罗布泊大耳朵附近,全长两百多三百来公里,是古罗布泊四个主要的水源之一疏勒河的故道。因为上游人类活动越来越密集,大量消耗河水,使得疏勒河一过敦煌就断流,把曾经鱼羊肥美的水上走廊,生生变成了死亡之海。因为地势低洼,阿奇克谷地仍然能稍稍借到地下水的滋养,而生长了一些芦苇、红柳、罗布麻、骆驼刺这样的植物,在一些特别走运的地方,甚至能看到浅浅的一坑地表水。这些水源给罗布泊广阔严酷的荒漠带来一点点绿色,就成为了罗布泊极其脆弱的生态体系的基础。

保护区的动物大部分为食草动物,有时仅靠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来维持生存。这些动物大部分生活在十分严酷的荒漠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组成简单。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动物,可能因某种植物的受损而后导致该物种濒危与灭绝,进而发生连锁反应,导致生态灾难。

2013年前后,在我的几次罗布泊探险穿越活动中,偶尔还能看到野骆驼的踪影。它们生性胆小,往往是远远的看到车队的烟尘就会掉头逃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全队停车熄火,等野骆驼走远或者放松戒备了,再慢慢的通过它们的活动区域。这里是它们的家园,我们只是过客。留下车辙,扬起烟尘,释放尾气,制造噪音,就够放肆了,再不对主人恭敬一点,简直没有家教。但即便是这样,2015年以后我再也没在阿奇克谷地见过野骆驼,倒是一堆一堆的生活垃圾,逐渐多了起来。

不知道这帮人遇到了多危急的情况,睡袋都来不及收就跑了

国家在罗布泊成立保护区,绝不是一拍脑门子说不让进就不让进了。四大保护区都一样,肯定有非保护不可的严肃理由,才会投入资金和力量成立保护区管理局,用国家机构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和管理。保护区资源有限,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保护区资源宝贵,需要大家的力量来留住这份纯净和美好。

壮壮是一只在沙漠中失去了妈妈的小野骆驼,孤零零的在沙漠中游荡,在绝无生还可能的最后关头,非常走运的找到了爸爸。14年四月份,壮壮看到了巡山队员远远的在注视他,自己仿佛看到了生还的希望,慢慢的走近,最后一头扎进段站长的怀里。壮壮是有灵性的,在这么多人中间,它毫不犹豫的选中了唯一能照顾它长大的人。


现在壮壮已经长这么大了。再过一两年,壮壮就会达到性成熟,到时候就要野化放生了。希望壮壮能健康成长,变成壮壮的帅帅的小伙子,回到沙漠去,找到属于它的自由和伙伴。


沙漠里的太阳,一离开地平线就特别刺眼,早早的就推过来滚滚热浪。从敦煌开车到这里,走公路200多公里,油表还完全没动。保护站的袁阿姨起早做了羊肉汤面,给我盛了两大碗,装了冒尖的大羊肉块,我翻着眼珠才吃下去,阿姨却还想再给我盛点。我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说我真的吃不下了,阿姨才罢手,我感觉这一个星期都不会饿了。

告别了朱叔叔、袁阿姨和鸿雁,我开着大白通过保护站的卡子,一扭一扭的进入了罗布泊荒原。已经开出去很远了,还能看到他们在保护站外面目送我,不知怎么的鼻子一酸,心里热乎乎的。

夕阳西下时的保护站,地平线的远处就是三垄沙雅丹公园——近几年成了各种神鬼盗墓电影的热门外景地

罗布泊的守望者

整装待发的大白


这样的场景以后还会多次出现,每次需要长时间停车的时候,就都把这东西打开暴晒充电,从80%左右到充满需要两三个小时,效能还是很给力的。

从保护站出发穿越阿奇克谷地,有三条路线经常被人谈起:一条是向西南方向到达库姆塔格沙漠边缘,这里平缓光滑的沙漠绵延一百多公里,经过彭加木遇难地,直到二峡谷的深处才变的颠簸难走。一条向西北方向进入矿区,在红十井分叉,一边前往八一泉进入阿奇克谷地,另一条直接通向罗布泊镇。最后一条在保护站正西,库鲁克塔格山脚下,与库姆塔格沙漠隔谷相望。最早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沙漠边缘有条高速,总是走第三条路进入罗布泊。这条路无疑是穿越阿奇克谷地最刺激的一条路线你可以看到很多地质剧变的证据,神秘的魔鬼村,壮观的湖盆遗址和荒草滩,但同时这也是三条路线里最为艰险难走的一条。这个路线分岔非常多,大多数都会导致让人绝望的陷车和无谓的物资消耗;其次,很多地段的土质是浮沙和碱面的混合体,密度很低,极为松软,陷车几乎不可避免,而且自救非常困难。单车选择这条线,我承认我的脑子多少有点短路。但初恋总是难忘的,所以在我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条路,才能给我最真实的罗布泊体验。



海枯石烂的誓言,到这里可以全都不算数了


黄草滩,14年以前每次路过这里都能看到黄羊、野兔、狐狸之类的小动物,最近这几年已经很难看到了

这片雅丹远远望去也是亭台楼阁的感觉,就是规模远远小于三垄沙和龙城这样的地方,所以叫魔鬼村貌似还挺贴切的


第一次来罗布泊就是在这里遇到能见度不足10米的大沙尘暴,车队绕了很久都没能走出去,还差点失散。当时无线电通讯都受到了影响。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全队熄火停车耐心等待,冒险挺进只会让人车陷入更大的险境。

在一处车辙印明显加深的路段,绵绵的阻力不断堆积,终于挡住了我前进的脚步。当时我还是在用两驱行驶,非常天真的以为挂上四驱就能退出来,结果是车身一下子就歪了下去,右侧两个轮子深深的陷入土中,底盘也牢牢的坐在了地上。太阳这时候已经很高了,不带墨镜的话看什么都晃眼,但是感谢老天,风还是凉的,时不时轻轻拂过,让我觉得一切还不是那么糟糕。


第一反应是挖,但是沙土像水一样,挖出来满满的一锹土,往下一看表面还是平的,分分钟又被流沙填满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宽了挖。曾经有位修道的朋友说,修行之路十进九退,没想到今天用这么肉感的方式体验了一把。感觉掏的差不多了,再设置好沙板,准备发力。自动挡的车,在沙地起步的那个微妙的力量输出不好掌握,只能用左脚放在刹车上小心配合。随着转速逐渐升高,车子轻轻颤抖起来,这说明沙板已经起了作用。继续加大油门,车猛的往后退了一大步,然后轰的一声扬起一大股沙子,又陷住了。


这次用的沙板很不同,看起来薄薄的一片,但是非常硬,一面是光滑的,另一面是砂纸一样的颗粒状突起,摩擦力极大,车轮只要搭上就能咬住。但是有利就有弊,巨大的咬力加上轻薄的体格,在3.0t柴油发动机和四驱低速的强大推动之下,被深深的送入土层,又被流沙掩埋,任我狂挖乱捅,折腾半个多小时,只找到了其中一条,另外一个像是在沙子里融化了一样一点踪影都没有。最后为了节约体力和时间,决定暂时放弃,最后使出了最后的大招——地锚。

失去沙板的瞬间。土层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碱壳,人踩上去没事,车一过就完蛋了,碱壳一破,下面都是掺着白色碱面的松软浮土。


通过这次使用,感觉有两个地方可以改进:一是增加犁面和犁柄的夹角,让地锚在受力的时候更容易往下走;二是在后面增加个提手之类的结构,可以在作业完成之后把地锚从后面拉出来。不然每次都挖地锚其实也挺辛苦的,而且都是无用功。


这次使用的Xdyna绞盘具备一个非常严密的防水密封结构,可以在高强度状态下使用很多年而无需维护,但代价就是放绳子的力量比较大,拽着费劲,不过用电机配合一下就好了,速度也很快。

朋友圈里有人评价这个东西,说像个种地用的大犁,他说的特别对。在这样松软的沙土中,地锚就是个犁,绞盘一发力,它就哗啦哗啦往前走。再看看可怜的大白,纹丝不动。这种情况下,只能上大保健了,全套服务包括:先挖底盘,减小阻力;用充气千斤顶抬起车身让沙子流回车轮下面,同时放气,给轮胎增加牵引力;最后加上绞盘和地锚的综合作用,终于实现了自救。

下面的土还是太松了,地锚一直走了这么远也没能把车拽出来


我对充气千斤顶其实不太感冒,最早看国外的视频觉得真是神器,后来买了一个发现用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会儿跑偏了,一会儿管堵了,一会儿气嘴又冲爆了,用的时候真是提心吊胆不胜其烦。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个领跑者的充气千斤顶充气之前厚度只有不到5公分,可以平平整整的塞到车下面,上下两面加厚材质,还有两片软垫可以防摩擦和刺穿,直接用打气泵驱动,设置好之后就不用管了,眼看着车就起来,没有任何需要操心的地方。


千虑一疏,工具箱的尺寸还是太大了,虽然颠不坏,但是一直哗啦哗啦的响,其实也挺烦人。


被骗了那么多年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神器。

上次陷车消耗的体力还远远没有恢复,抓住方向盘的手还在颤抖,就这么又陷了。挂上低四倒档,车子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空空的扬起满窗的尘烟,纹丝没动,我狠狠的从牙缝里挤出来五个飘向天空的大字:这都不叫事!我一下车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四个轮子全都深深的埋进土里。硬的地面就在身后不到50米,当时在我的眼里 ,那是最遥远的距离。


沙漠的热力这时候已经活跃起来,地平线上的一切都在热浪中化成扭动的抽象画,好像随时都会融化流走。往回望,隐约还能看到颜色浅浅的一溜沙丘,保护站就在那后面,好像躲在云层中的星星,在我的意淫中闪闪发光。突然想狠狠抽自己两个耳光,问问自己这到底算个啥。于是解下铁锹,设好绞盘,准备好充气千斤顶和地锚。这一次没有任何侥幸心理,上来就给大白来了个全套。然而损失了一条沙板,剩下的这一条沉浸在失去伴侣的深深悲痛中帮不上任何忙,只有靠体力来弥补。不知道刚才如果能多挖一个小时找到沙板,是不是能给现在的节约一个小时的体力。


再挖

距离硬地的这短短五十米距离,很不幸没有一寸是硬地,大白只能一寸一寸的往后挪。先挖底盘,感觉阻力可以被化解的时候,挂上绞盘和地锚,四驱低速倒车,走两米又陷,周而复始重复前面步骤。实在太深的时候,再上充气千斤顶往车轮底下垫沙子。单车穿越,最大的困难就是体力。一个人的体能非常有限,随便一个陷车,对一个人来说工程量都是泰山压顶的感觉。干不完只能慢慢干,等没吃没喝了还没干完,再叫救援也晚了,赶紧摆个NBpose等着变干尸。

歇会儿



这个坑,比上一个更过分。硬地就在后面几十米,刚刚硬,跟柏油路似的。但是到达那里之前,就是面缸。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没有灰色地带。手已经磨破了,一次一次的挖车收绞盘下地锚挖地锚也让人歇斯底里的狂躁。平均每半小时就要消耗一瓶矿泉水,完全没尿,喝下去就蒸发。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嗓子和皮肤的距离,只差一缕罗布泊的阳光。

接着挖


沙漠里唯一的阴凉



这次自救,用了四个半小时。车脱困的时候,太阳已经往西斜了。回头看照片,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跪着。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姿势,跪着刚刚好。到这个份上,我也彻底服了。久违的感觉,也逐渐回到体内。老老实实把前轮胎压降到0.8,后轮降到1.0,再不跟罗布泊客气,把档位锁定在了四驱高速和TCS关闭的状态上。


荒草滩过去了,乱石阵过去了,凭借以前的经验,魔鬼村里也没绕路,顺利通过了。自流井的瞭望塔像根戳在金色床单上的银针出现在远方。


八一泉附近发现的野骆驼尸骨,看尺寸应该还没成年。小骆驼是非常脆弱的,一旦离开种群,绝无生还希望。

通过八一泉,路过瞭望塔,绕过自流井的沼泽,库姆塔格的沙漠高速就再前方。地上出现了几条新鲜的车辙印,肯定是中科院的队伍无疑。保护站的小朱,从16岁起就开始跟着段站长在沙漠里混,练就一身开车的好本领,也获得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这次就是他做向导,带着科考队进入罗布泊,刚好也是打算这一天到达我的原定目的地:彭加木失踪地附近。找到他们的车辙时已经接近黄昏,为了在天黑之前追上他们,我火力全开,保持一百多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一顿狂飙,一直追到彭加木纪念碑,还是没看到他们的营地。天已经快黑了,他们的车辙在这里直接拐进沙漠深处,越来越难以辨认。我打开大灯继续追,想着能走多远走多远,实在找不到就算了,卫星电话报个平安就好。果然车辙在一个大沙梁子下面开始转圈四散,没法辨认了。我停下车,徒步往沙梁子上面爬,想着如果顶上还看不见他们,就放弃追踪。结果刚一露头就看到了他们的营地,在一片平整的沙滩上闪闪发光。赶紧趁着最后的天光找到翻越沙梁的路径,跟他们汇合到了一起。


有朋友在,心情一下就放松下来。漫天的星星,轻抚凉爽的晚风,寂静无垠的沙漠,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自己带了很多吃的,本想自己动火,不去占用他们的资源。可是兄弟们在沙漠里相逢,怎能不开怀畅饮大快朵颐!恭敬不如从命,我就厚着脸皮在罗布泊美美的蹭上一顿大餐,也拿出了私藏的佳酿跟大家一起喝了个痛快。

装备做减法,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尝试的,结果相当有成效现在淘汰了很多顶级品牌,换成了迪卡侬折叠帐篷,才四五百块钱,但是足够用了。有的时候飞机加大炮真的打不过小米加步枪。我们曾经在高海拔遇到过七八级风夹着暴雨,只要地钉砸到位了帐篷也能扛住。每天往地上一扔自己就能撑开,早晨一扭就可以装包,连搭建带收纳一共也不超过10分钟。对于每天都需要拔营的高海拔穿越,这种便利性简直无价。


16年在羌塘第一次使用迪卡侬帐篷,表现相当惊艳,空间够大,搭建和收纳快捷方便,而且扛住了几场狂风暴雨也没漏水。

昨晚一起扎营的这只科考队,就携带了非常顶级的装备,从天亮开始收拾,到装车的时候太阳已经很热了。我就一直在旁边喝茶,欣赏大漠清晨的风光,怡然自得,羡煞旁人。他们的路线今天折向南进入库姆塔格沙漠,我还是要继续向西穿越野骆驼保护区,目送他们远去之后,罗布泊恢复了安静与寂寥。


昨天跟彭老师见面的时候天都要黑了,早晨起来难免还想去打个招呼。他的留言簿这次我就不动了,我看他也不缺酒水,于是致了敬就出发。严格意义上说,这里就已经是军管区了,只是部队一直没有严管


从彭老师这里继续向西,就进入古湖盆的边缘了,很多路段都是从盐壳上直接压出来的轨迹,两侧深深的车辙,中间一道隆起,盐疙瘩比石头还硬,大锤一砸火星四射。虽然不担心陷车了,但是油箱成了心头大患。每次听见剐蹭声音传来,都忍不住菊花一紧,赶紧停车下去观察状况。又开始后悔没做那个两寸升高。虽然那么一点点高度也解决不了太多问题,但是至少对罗布泊这一百多公里盐壳路来说可以让我减轻不少压力。


中国有句古训叫慎独,在今天的行程里真是独慎到了极致。回头不见古人,抬头不见来者,天地之间无边无际,一条细线没头没尾,细线上一只小虫子在爬,生怕一失手就坠进深渊万劫不复。就像在大海上飘荡的人总是迫切的想要靠岸,这条细线上的小虫子也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要加快脚步。但这就是最大的陷阱,必须压住。我不着急,我有那么多油,我有那么多水,我有那么多吃的,我有那么多电,我着什么急。我就慢慢悠悠的爬吧,但是精神一刻都不放松,每一个凸起的盐疙瘩都有可能是这次探险甚至是我小命的终结者(当然我做了充分的冗余保障,可是压力却一丝毫都没有减轻)。


在快到二铁塔的地方走错了一段路。不过只要大方向差不多,地形别太邪乎,时不时能看到车辙印,就可以走。这会儿风更紧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味,吹的人走路东倒西歪。节奏,一定要有节奏,不能着急,没必要死扛,我不停的在脑子里回放这几个字。关键时刻一个疏忽,整个探险就交代了,想要成功出去,需要做对每一个重要的判断。所以每次完成一段艰苦的驾驶,或者觉得有点疲劳的时候,都会找个安全的地方停下,喝点水,吃点零食,下车伸伸腿脚,把车头掉过去吹吹风降温,或者啥都不干就发会儿呆,就是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单车穿越慢就是快,车就是命,得好好呵护。平时在城市里就急,干什么都急。在这大荒原里,手机也没信号了,你看到的风景都是你的,还急什么急。但是在这里反复强调这个事,就已经能够说明,人还是会急,压不住的急。这就是穿越中最大的坑,多少人因为急,因为想抄近路图快,马失前蹄酿成大祸。


凡是被频繁当作营地的地方,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做下这种事情的人,以后还是尽量在家呆着少出门吧。

下午四点多到达大峡谷的入口,算了一下油料,开始往里进。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大峡谷是野生动物迁徙的一个重要通道,很快也会被纳入核心保护区。这个季节所有的迁徙都已经结束了,不然我绝不会轻易进来。设想如果野骆驼在迁徙过程中遇到车队受到惊吓而乱跑导致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整个群落都可能会因为饥渴而死。这几年阿奇克谷地中的野骆驼活动已经大幅度减少,跟人类的活动频次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才是罗管局不断收紧门户的根本原因。热爱越野探险的车友们当然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在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很多无可挽回的损失就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


大峡谷里满地都是大石头,但是除了得小心下面,还要多抬头看看上面。万年洪水冲刷而成的大峡谷,在罗布泊的极端环境中,以惊人的速度改变自己的面貌:崩塌的遗迹到处都是,给人带来强烈的压迫感。另外很多石头菱角锋利,车胎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这次带了一个海事卫星电话,在峡谷中的很多地方搜不到信号。真遇到事儿了,还得爬到外面去才能通联。找了一个风景很棒的小高台,开车上去,时间刚刚好。点起一堆儿篝火,喝上两口小酒,天刚黑透就开始犯困。把行李都封好搬到车下固定,放倒后排座椅铺上睡垫,就成了美美的一张床。给车窗留个透气的缝隙,不怕风吹雨淋,不怕动物侵扰,一闭眼睛就沉沉睡着,睡的像个婴儿一样。


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车里一有光亮,我就起床了。这几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摸着地球的脉动一步步前行,真真是过上了天人合一的生活。微风吹过来,竟然有些刺骨,拿出GPS一看,海拔已经上升到两千多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天晚上就能回到人间了,可是心情反而有些倦怠。还没离开罗布泊,已经开始思念。


每天早晨装车的时候,顺手就把设备充满电了,不需要消耗任何车用资源


可怜的旧空滤,用了七千多公里,还得承受罗布泊的折磨


针对后面的地况,把胎压调整到前1.2,后1.5


可以清晰的看到峡谷两侧的缓坡上密布着野生动物迁徙的足迹,看上去单调,但实际上它们非常古老,每一步都在描述着生命的奇迹。自从野生动物定居在这里并学会迁徙,它们世世代代都会沿着这样的足迹往返于水源地和栖息地。

离开大峡谷继续向西,湖盆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范围也越来越大,在骄阳的炙烤下,一切都在蒸腾。顺风比昨天更加强烈,而且温度更高。中午过后,空调的出风的温度开始不那么凉爽了,人在车里坐着也会出汗,我知道这已经接近发动机散热能力的极限。可是不开空调又不行,因为后面有强烈的顺风跟着,车速又慢,只要一开窗,车轮扬起的灰尘就追着往车里灌;如果不开窗也不开空调,那车里就成高压锅了。只好时时盯着水温表,让大白受点委屈,在穿越的最后一程用力坚持一下。我同时也更加频繁的停车,只要感觉空调的风热了,不等水温表有变化,马上就掉头停车散热。大白的风扇这半天就没停过,听起来像是猛兽的咆哮,顽强的抵抗着罗布泊的煎熬。

罗布泊保护区西部的平原


这里已经是大耳朵的边缘了



就在我打算左转南下前往红柳沟的时候,油表突然不工作了,显示油箱全空,但是油量报警灯却又不亮。以当时的情况,我无法准确判断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不好说最终会有什么后果。也许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是单车的容错能力是很低的,一旦你对车子失去了百分之百的把握,你也失去了心理的支柱,再冒险走下去,就是赌徒了。而跟无人区赌,你不一定输得起。所以权衡之后,我选择了放弃红柳沟,沿最短的也是最可靠的路线一直向西穿越,能走多少走多少。就算真出了问题,救援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小。


就这样咬着牙,一步一步的走,仍然谨小慎微,但是减少了停车降温的频次。速度的优先级别第一次被提高到一个比较重要的程度。车内仪表板显示车外温度在39上下徘徊,听着也不怎么夸张,但是风呼啦啦的热,人出的汗还没来及打湿衣服就直接干透,脱水的速度比洗衣机快多了。地表多少度不知道,这次没带温度计,不过光着脚肯定是踩不下去的,太烫。空调这时候的效能也就是勉强维持,一点都不凉快,我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只能紧紧盯着水温表,跟大白一起忍着热,坚持着往外跑。


5点左右,在望远镜里看到了大车在盐板路上拉起的烟尘,我知道完成保护区穿越已经没有悬念了。

后记:

跑完这一圈回到内地,里程表刚好一万公里。出发之前我给大白用了达到CI4plus级别的美孚全合成0w40柴机油,回来之后在顺铃技师的推荐下换用了五十铃15w30的原厂机油,结果噪音有明显的下降。看来还是原厂的技术最先进。咬牙切齿拆了旧空滤,恨不得踩上两脚才能解气,一万公里,其中六百公里的沙漠无人区,总算挺下来。油表的问题也解决了,原因就是改装油箱安装时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没有做到位,磨断了油量传感器的线。


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垃圾的问题,这几年进入罗布泊荒原的人很多,但是我相信留下垃圾的人是少数我相信大部分车友都是热爱自然,有责任感的。垃圾能带得进去,就肯定带得出来,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大自然不仅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孩子。你会希望他们未来也能拥有一个可以和自己心灵对话的地方,能被自然之美震撼心灵、涤荡灵魂的地方。你不会希望未来的他们只能去人头攒动垃圾遍地的地方走马观花,对吗?

本想再总结一下大白的表现,但是想想也没啥好总结的了。如果不是最后油量传感器的线被磨断,我都有可能再在里面多呆两天,什么时候油耗光了再出来。其他的表现都挺完美,动力充沛,空间宽敞,质量过硬,超长续航,完全验证了我最初的判断,完美的满足了我的需求。下一步肯定要做底盘升高了,油箱护板还是得想想办法,再下一步,我就只有期待继续和它一起开启我的下一次探险旅程了。





难得一见的好帖子 楼主牛啊
牛逼,学习到很多~~~
支持好友精彩活动
大哥,你不是一般的牛!膜拜!
楼主威武   有目共睹。
支持好友精彩活动
牛人,膜拜,D-MAX3.0的皮卡会不会更适合穿越?后斗载重、空间大些。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