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名的来由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本帖最后由 洛阳草木 于 2017-11-10 14:49 编辑

在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至今邙山南脚下的北关还有叫“郏鄏寺街”,“寺”已不见了,现在郏鄏“市”街),北邙山也称“郏鄏山”、“平逢山”。此时已称“中国”。唐尧帝、虞舜帝时已直接称“洛阳为中国”。

洛阳的地名也随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朝代变更迭起,争夺疆土而屡有变化。

夏朝时,称洛阳为“斟鄩”,也称斟都(今偃师西、洛阳东的二里头遗址)。

商朝时,称洛阳为“西毫”,也称“商都城”(今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西周王朝时,成王于公元前1038年迁都洛阳,成王姬诵又定鼎“郏鄏”之说,说明西周也称过“郏鄏”,“王成”(今西工涧东西附近),在瀍河以东建“下都”,称“成周”,也称“东都”、“东城”。此时洛阳称“中国、土中、地中,余其它兹中国”。

东周王朝时,仍沿用西周都城名,称“雒邑、成周、新大邑”,因南近雒水(河),雒河水北为阳,故称“雒阳”为城名,一直沿用。

战国时,东周、韩国均用“雒阳”之名。

秦国时,迁都洛阳,并取得“九鼎宝器”,迁西周王成居(洛阳志上第十七页上记载为公元前256年间)。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秦攻伐东周,韩国、东周、韩国在荥阳、成臬最后一仗,灭东周,韩国王“安”被俘,韩国乱,秦置“三川郡”。

秦朝时,秦始皇(赵正)称帝,仍属“三川郡”,因秦“赵正”以五行说五德进行推理“周为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故改洛水北为阳,将“雒阳”改为“洛阳”(公元前221年间)。

楚国项羽时,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定都洛阳,封“申阳”为河南王,镇守“洛阳”,仍用此名。

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在韩信率120万大军,帮刘邦灭楚项羽后,于2月在“汜水”(今荥阳市西),由韩信、张良等人拥推刘邦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在首阳山南建洛阳都城,建立了“南宫、北宫、东宫、西宫”,并在洛阳南宫设宴请功臣,宴席上论“三杰”——韩信、张良、萧何,仍沿用“洛阳”之名。“刘彻”皇帝,刘玄帝均迁都洛阳、坐都,仍沿用“洛阳” 之名。

新莽王朝,王莽由陕西迁都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坐都十年,被杀于洛阳,葬于偃师,定洛阳为“新室东都”,长安为“新室陪都”。

东汉时,汉武帝刘秀将洛阳又改名回“雒阳”(公元25年-219年)

三国曹魏国时,魏文帝曹丕(曹初元年12月,公元220年间),改“雒阳”为“洛阳”(公元265年)。

西晋王朝时,晋武帝司马炎(秦始元年,公元266年),建占“洛阳”都城,仍用“洛阳”之名。

东晋王朝、十六国,时,刘汉国(刘渊)、前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冉魏、前秦、后燕(公元317年-420年间),各国都到洛阳争占,洛阳都多次易主,仍沿用洛阳都城之名。

后赵皇帝石勒,定洛阳为南都(邺城为北都),仍沿用洛阳之名。

南北朝时,北魏王朝(公元386-534年),存在149年,孝文帝宏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定洛阳为首都,仍沿用洛阳之名,占据原西晋都城(今白马寺东),同年修建龙门石窟古阳洞,命“韩宗”大匠规划,重修洛阳城。

东魏王朝,皇帝元善见在洛称帝,坐都约3年,仍沿用洛阳之后,后迁都邺城(安阳北),赶迁洛阳40万户约200万人口居邺城,同时迁走洛阳太学门前52块石经碑到邺城(公元546年间)。

北周王朝,皇帝于文邕(公元560年)占据洛阳城,定洛阳为“东都”、“东京”(陪都),仍沿用洛阳之名。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迁都洛阳,又将邺城52块石经碑迁回洛阳,仍用洛阳之名,定洛阳为京都。

隋朝时(公元581-619年,存在39年),文帝杨广604年迁都洛阳,定洛阳为首都东京,大建洛阳首都,并在洛阳四周建粮仓六个,都城西至涧西区,东至唐寺门,东南至李楼楼城角村,西南角至侯城,南至龙门山,至新安县,为上林西苑(公园),周长300余里。并修建通济渠、永济渠两条大运河,仍沿用洛阳之名。

郑国王朝,皇帝王世充(公元617-623年,存在7年),617年建周公庙,仍沿用洛阳之名,占据隋都大都城。

大唐王朝(公元618-684年),唐太宗李世民于637年迁入洛阳,改为洛都、洛宫,仍以洛阳为名,并在(今伊川)鸣臬山上建清暑宫(避暑热)迁去居住。645年从洛阳出发征伐高丽(今东北和朝鲜半岛),公元649年病故,公元655年武则天入后宫封为武才人,11月迁入洛阳,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迁都洛阳,定洛阳为京都(东都),仍沿用“洛阳”之名。

武周王朝(公元684-710年,亲政22年,子武(李)显6年共28年,沿用洛阳之名,定洛阳为神都。

旧唐王朝(公元710年-755年),皇帝李(武)重茂、睿宗武(李)旦、玄宗李隆基坐洛阳,仍以“洛阳”之名,被安禄山、史思明起兵赶到长安,又赶到成都,太子逃往宁夏灵武,唐亡。

大燕国王朝时(公元755-765年,存在11年),定洛阳为首都,仍沿用洛阳之名。

旧唐王朝复辟,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后,定洛阳为“东京都”,肃宗李享登基称帝后,仍定洛阳为东京、东都,沿用洛阳之名。13位皇帝洛阳、长安交替坐都,公元896年间,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哀宗李祝、昭宣宗李祚3位坐都洛阳,仍沿用洛阳都城之名到公元907年亡国。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1234年),后梁国、后唐国、后晋国、后汉国皇帝均以洛阳首都,仍沿用洛阳之名(后梁称洛阳“西都”),后唐改洛阳为“雒阳、雒京”。

明朝时,洛阳为大王府管5省,朱常洛府王忌讳“洛”字,改洛阳为“雒阳”之名,到公元1644年间,清朝又改名洛阳。

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雒阳”,洛阳地名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缩影。

元朝洛阳为州府,明朝“雒阳”为大王府,清朝为“洛阳督察院”,民国1920年五都巡抚府,为河南省府。

本帖最后由 洛阳草木 于 2017-11-10 14:50 编辑


洛阳廛河郏鄏市街,这个古老的街坊承载洛阳千年的文明。如今他的周边高楼林立,不远的将来老街坊可能要消失。
本帖最后由 洛阳草木 于 2017-11-10 14:56 编辑


洛阳二里头华夏第一都

夏朝时,称洛阳为“斟鄩”,也称斟都(今偃师西、洛阳东的二里头遗址)。

本帖最后由 洛阳草木 于 2017-11-10 14:56 编辑


洛阳二里头华夏第一都

夏朝时,称洛阳为“斟鄩”,也称斟都(今偃师西、洛阳东的二里头遗址)。

本帖最后由 洛阳草木 于 2017-11-10 14:56 编辑


洛阳二里头华夏第一都

夏朝时,称洛阳为“斟鄩”,也称斟都(今偃师西、洛阳东的二里头遗址)。

本帖最后由 洛阳草木 于 2017-11-15 16:38 编辑


商朝时,称洛阳为“西亳”,也称“商都城”(今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洛阳骠骑 提供片片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