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冰峰万年雪 浪迹川西一万里(未完待续 超长。。。。。)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这是一段两个人,一辆车,始于8月5日结束于10月11日长达68天,足迹遍布3州14县,总里程达7000余公里的行程……

并且,始终没有走出川西。

几乎每个人对于川西高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旅途后期,每当路人问到我们出来的时长和去了些什么地方,所有人都表示惊讶。大家都难以理解我们如此长的时间居然都没走出四川境……

现在我想先用三段视频展现川西的广袤、美丽、神秘……

毕竟,任何语言在面对这些景的时候都是无力的。
三段来自川西高原的视频由于对视频限制大小在200mb内,所以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更好的观看效果所有视频君上传了两个版本。用PC看游记的请看优酷版本(请选择高清或者1080模式),用手机的请看本地上传版(反之也只看得到这个)。首先是一段川西的航拍视频。


川西高原海拔很高,这段航拍视频所用镜头几乎没有低于海拔4000米,最高的接近海拔6000米。再加上高原风真的很大,很多时候环境条件都是接近飞行器的性能极限,所以画面中偶尔会有抖动出现。

接着是一段用小器材拍摄的延时摄影

最后是一段压马路的视频,送给喜欢“在路上”这种感觉的你我她。
本帖最后由 -天弓- 于 2017-12-26 15:12 编辑

一座雪山一个梦想---半脊峰攀登
雪山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人要不顾一切的去接近她、欣赏她?
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人们把高度较高、坡度较陡的突兀部分称作——山。在人类诞生之前,高耸的山早就像主宰一般居高临下地俯瞰世界。高大山峰上冰川的消融诞生了河流,河水奔流而下形成大片沃野,从而孕育了大地上的生命。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这些雄伟的山川就不会有陆地生命的存在,更不用说人类文明了。
在四川阿坝州大名鼎鼎的毕棚沟风景区里面就有一座这样迷人却又鲜为人知的山峰——半脊峰。和四姑娘山三峰同为技术型入门级的半脊峰也许是由于她隐秘在景区深处,普通游客根本看不到她的尊容,使得她在全国的知名度远不如四姑娘山,几乎只有登山圈内人士才知晓。
半脊峰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冰川,终年不化。再加上她离成都距离近,总体接近性极好,让她成为了不少登山客人生中攀登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雪山。
至于半脊峰名字的由来是因为2004年5月4日七位登山者首次登顶成功后发现此峰隐于一个山脊之后,之前估计是没人看到过这个山峰,自然也就没有名字,首登者依山顶的形状给她取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我和老婆很久没有上高海拔地区,为了在登山的时候不因高反而放弃。我们提前了两天到理县县城适应海拔。太久没上高原果然身体有些不适应,直接昏睡了两天……

登山,准备路餐是个比较头疼的事情。要保证食品有充足的能量、维生素,还要轻便利于携带、食用方便,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某利的产品再搭配一些在理县买的牦牛肉干。

事实证明这样的搭配是很科学的,登山结束后其他人的嘴唇都发生了龟裂,而我们则一点事也没有。 8月8日,登山队在理县汇合。

为了安全,我们选择了跟随商业队攀登半脊峰。

由队长石宝洛桑,协作亚果主珠带领我们和另外一位山友攀登半脊峰。

在理县吃了一顿简单的见面餐我们就装车前往位于毕棚沟风景区的半脊峰大本营了。

登山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在进入景区的登山队员都要和景区管理局签订免责协议,我们俗称“生死状”。 此次登山队队员3人,领队、协作各一人,共计五人,是我这么多年登山参加过的最小的一支队伍。由于人数太少我们的车辆不得进入毕棚沟景区(景区规定十人以上的团队才能驾车进入),只有乘坐景区大巴前往大本营所在的上海子。
队员少,协作就少,但路绳、冰锥等基本装备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这使得我们的“行李”显得特别的多……且和普通游客同乘观光车进入景区,使我们被围观了好一阵子。 全副武装的老婆大人,很多时候兼了我的飞行器背夫,真正女汉子一枚! 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四十多分钟,我们到达海拔3800米的上海子大本营。其实就是景区公路尽头的停车场……由于人员太少,这次也就没有了大型的营地帐篷,未来在大本营的两天我们都在这顶高山帐里度过了。
在大本营两天的时间里,大家主要进行了高海拔的适应性训练,分发技术、安全装备。领队洛桑教授并检查了队员们对上升器、八字环等技术装备的使用,同时讲解遇到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在冰川上的滑坠和掉进冰裂缝的情况)的处理方式等等。
在景区的第三天上午,我们整理好行装,正式踏上了攀登之路。
在昨晚得到的好消息是半脊BC(大本营)至C1(一号前进营地)可以请当地的专业背夫驮行李。我们果断把今天不用的东西全塞进我的75升大包里面由背负送往C1,毕竟我们两个一年来缺乏锻炼,这又是初上高原,力气能省一点算一点吧。而且,我们携带了不少摄影设备以及飞行器,即使请了背夫,最终落在自己肩上的重量也不比其他攀登者的轻。 走过一小段公路,向右一转,我们正式脱离文明世界,走上只属于登山者的道路。没多久,我们路过一片红石滩。这些只在海拔3000米至4500米,并在极其纯净空气下才能生存的红色苔藓,把河滩上的石头装扮成玛瑙一般。这也算是毕棚沟景区的一个亮点,我们在这画中停下小憩,毕竟保存体力是攀登头两天的重中之重。 从BC到C1营地,海拔上升将近700米,需耗时6小时左右。今天一半是在泥泞的树林中穿行,一半是在湿漉漉的高山草甸中爬升……海拔从3800米上升到4450米,这是我最讨厌的海拔高度!
空气已变得稀薄,含氧量降到海平面的70%以下,每走上一小段都需要停下来喘上好一会儿。又没有上雪线,一旦下雨,道路(玩户外的人都知道,所谓的路其实就是没有路,只有之前登山者留下的一些痕迹罢了。)就会变成真正水与泥的混合物,特别是在树林中半个脚都会陷进去。即使身着冲锋衣,时间一久衣服内层也会附满了汗水和雨水的混合物,冰冷地贴在你的肌肤上,此时你是把衣服脱了不是穿着也不是……
我们运气特别不好,出发一小时后老天就慷慨地下起了中雨,一下就是一整天。


爬升将近400米后,回头依然能看到上海子的车站。 经过将近六小时的攀爬,穿过最后一片草地,一行五人终于抵达海拔4450米的C1营地!领队洛桑和协作亚果迅速搭建好帐篷后大家都立马钻了进去,换下湿漉漉的衣服,钻进睡袋。
此时的帐篷里弥漫着一股股酸臭味。
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另外一个登山队,虽不熟悉但也不妨碍我钻进他们的帐篷一顿乱拍。从小伙的表情就可以看出,这一天的泥水路让大家累得够呛。 好在晚餐前,这让人心烦的雨停了!大家这才走出帐篷端详清楚了我们的C1营地到底长啥样子,并兴致勃勃地做了晚餐。登山,每日最愉快的莫过是用餐时刻了!毕竟,到达营地了也没啥其他事情可做。 第二天清晨是个好天气,我们利用这宝贵的阳光彻底晒干了昨日湿哒哒的衣物和帐篷。从今天开始,再也没有背夫了,所有东西都要靠自己背到C2营地,谁也不愿意多负担昨日雨水带来的额外重量。
晒干衣服重新装包上路已近正午,不过大家都认为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由于得知原先的C2营地因飞石已变得十分不安全,固决定在老C2营地下方重新寻找平坦的地方建此次攀登的营地。所以今日海拔只需要上升到4900米即可,攀登垂直高度变化不超过500米。再加上都穿着洒满阳光香味的干爽衣服,我们和昨日合并的“小青蛙队”队员一路有说有笑,好不欢乐。 C1至C2营地的海拔已经不足以支撑任何植物的生长,第一天攀登途中的小树林和高山草甸已被乱石取代。看上去毫无生气,但是再也不用担心脚陷在泥浆里面了。




在即将到达C2的时候遇到一队刚冲顶成功正在下撤的队伍,很明显的这位队员已经耗尽了体力,处于“跨丝”状态,正由协作搀扶进行下撤。 攀登五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我们地势“平坦”的C2营地。 建这个临时的C2营地,两队协作可没少下力气。他们合力搬开了不少巨石,好不容易才清理出了这么一块空地,勉强塞下了这么几顶帐篷……不过,最后还是没有地方搭建足够的帐篷,我们的三人帐硬生生挤进来了四人!



另外一支队伍协作住的帐篷已经搭建在了悬崖边上。 拿出航拍器想进行拍摄,可惜因这是我第一次飞这款航拍器,操作极其不熟悉再加上天气突变,所以啥也没拍着……

航拍器算是白背了…… 山间云雾散开,能很清晰的看到山下的C1营地。
随着天色慢慢变暗,云雾也开始像我们营地袭来。我们早已完成了今日的攀登任务,可以在变化莫测的云雾面前尽情摆pos,留下一个又一个帅气的身影。
吃完晚饭,全员早早地进入帐篷休息,因为明天是冲顶日!在努力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的同时(为了冲顶,今天晚上八点就需要睡觉),祈祷睁开眼睛是个好天气。
凌晨一点,三个队的队员同时被领队们叫醒,整理好装备吃完“早饭”后一起出发……此时,老天又很不给面子的下起了小雨……好在随着海拔的迅速上升,天空中的降水由雨变成了雪,不用担心衣服被淋湿了。
出发没多久风停了,雪停了,关掉头灯发现头顶竟是满天繁星。看到这样的星空我们就知道,不出意外,在中午之前都会是一个绝佳的天气,登顶的天气条件今天肯定是没问题了。
在星空的“指引”下,我们很顺利的来到了登顶一号线和二号线的分路口。如今,从C2开始登顶半脊峰一共有四条路线,按由易到难的程度排序是4号、1号、2号、3号。我们本想走一号线轻轻松松登顶看日出的,没想到领队洛桑对我们说:“你们未来要爬雀儿山,我们走2号线吧。”说完,洛桑、亚果和小青蛙就带着冰锥、路绳,挥舞着技术镐消失在了夜色中……把我们扔在保护点上一去就是四十分钟!
直到留守的协作收到上面已经打好保护的信号,我们才走过几个冰脊,然后挂上上升器,顺着这条几近垂直的路绳缓慢向上攀登。

此条线路的难度确实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冰脊两侧几乎垂直,和岩壁之间是深不见底的裂缝,暴露感极强。
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无底深渊,事实确实也是,小青蛙队的一名队员就发生了滑坠,最后靠着保护绳才又回到了冰脊上。
走过冰脊是一段几乎垂直的大冰坡,并出现了大面积亮冰(没有雪覆盖的冰面)!攀爬这一个冰坡我们几乎用尽了全部体能……最悲剧的是,我们队伍是两名女队员开路,踢冰力量明显不够,以至于其中有十几分钟都未能上升半米。
本帖最后由 -天弓- 于 2017-12-26 16:33 编辑

待全队爬上这个冰坡,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周围已很难看到比我们还高的山峰了。后来才知道,这条线路已经三年多没人走过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爬上这个冰坡已经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趁着休息,拿出相机拍下几张,以免后面没体力拍照了。
远处的四姑娘山幺妹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此时太阳光线正好,一束金光洒在群山之巅。不过这也意味着登顶时再看日照金山是不可能的了。

冲顶前的最后一段雪坡,并不算陡。也许是我的体重问题,又也许是我背得太重,即使我踩着前面队友的脚印,最终我的腿仍然会深深陷入雪中,不能自拔。这让我几近崩溃,在这种海拔把双腿从没过膝盖的雪中拔出再行走耗尽了我储存的最后一点体力。
这种状态看得洛桑和亚果也是无言与对,只好给我取了个新的绰号——坦克。
好在,最后还是成功登顶了。
面积不大的半脊峰峰顶终年被白雪覆盖,看似平静的雪下暗藏不少冰裂缝,所以在峰顶大家也是用绳结组在一起。三支队伍一起合影,庆祝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感谢大山接纳了我们!
此时,天已大亮!周围的高山都显现在我们面前,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疯狂的,让人神往的幺妹!
在峰顶短暂停留后便开始了同样辛苦、富有挑战的下撤。


与云交接的地方就是以往的C2营地,而此时的坡度我只想说在攀登半脊峰的路上根本算不上陡。 最终,我队于当日18时下撤到BC,并于当晚返回理县。其余两队也安全下撤到C1。
由于我俩太久没有运动,下山后全身酸痛难忍,只要脚站在地上承受住身体的重量,每走一步都是莫大的痛苦。回到理县则是两天的昏睡和大吃,待身体稍微恢复才开始下一段旅程。

Tips:
半脊峰是一座技术型入门级雪山,与四姑娘山1、2峰相比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雪山,终年积雪。位于距成都200公里,车程3个半小时的毕棚沟风景区内。攀登此山需要向登山协会报备,并和景区签订免责协议。这是一座相对专业的技术型山峰,建议参加专业的商业登山队伍。商业队攀登半脊峰周期在5-6天,体力超强的自主登山客攀登周期为3天左右。攀登半脊峰BC到C1可雇用当地村民搬运登山包,价格在150-200。高海拔雪山紫外线极其猛烈,切记做好防晒。

离半脊峰最近的县城是理县,这是一座小规模县城。但距成都近,物资丰富,物价适中,除了星级宾馆各种档次的住宿都可以找到。理县周边有各种成熟的羌寨景区,外地来的朋友可以顺便游玩。距毕棚沟景区27公里外的古尔沟有温泉,下山后可以去解解乏。
理县距离成都很近,所以很方便带很多鲜货或者干货回来。
在城里面昂贵的鲜松茸在这里只需要70-90元一斤。 **每逢节假日理县酒店会爆满,请提前预定。我最喜欢住理县的武鑫酒店,一听名字你就应该懂的。

川北大草原---若尔盖&郎木寺
这种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地区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所以多年来并没有来到这片广袤的草原。这次本着看过了才有资格评判的精神前往这里,结果不出我所料,惊喜确实不多……

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理县出发,驾车向郎木寺方向行驶。从到松潘分路之前都是跑过无数次的九黄线,而每次经过叠溪海子我都会停下车来买点蘑菇……

不同于其他旅游景点,这里的菌类十分便宜,至少比淘宝便宜。相比昂贵的松茸(其实也还好,理县夏季鲜松茸70-100一斤),姬松茸同样拥有绝美的味道,且只要60多元一斤,每次来这里都会买下一大包。

行驶到松潘已过晚上九点,白日繁忙的九黄线突然安静了下来,于是我们决定趁着道路上车少继续赶路,在零点之前赶到了若尔盖县。

若尔盖本身没什么,只是作为这片大草原中上邻郎木寺,东接九寨沟、黄龙的县城,很自然的就成为了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商铺林立、酒店在几条主要街道上连成了片。

深夜除了烧烤也没啥美食了,吃了点零食随便找了家小酒店住下,准备第二天好好观赏若尔盖大草原的核心区。早上一顿坑爹的杭州小笼包(两个人吃了60多)过后,驱车出城深入草原。

而,在我们眼前迎来的是一家接一家“藏家乐”,铺满了213国道两旁,再也看不到纯粹的,一望无际的草原……

随便找了家蜂农,买了两罐蜂蜜。
恩,还不错~比喝碳酸饮料健康又便宜。

然后就直奔郎木寺去了~
ps:路过花湖的时候看到被挤爆的停车场也果断离开了,那场面真是胜过北京王府井、上海静安寺、成都太古里……
又是一路狂奔~来到这个号称中国瑞士的小镇。

这个小镇最有意思的是分别属于两个省份,大部分属于甘肃,小部分属于四川。嘉陵江主要源头白龙江上一座石桥把小镇一分为二,两边都有独立的政务系统。而作为游客,我觉得这个小镇受甘肃的影响更多,毕竟这里距离兰州只有不到400公里。

站在达仓郎木寺甘肃寺院的山坡上可以把这个小镇的风光尽收眼底,同时可以看到不远处的达仓纳摩格尔底寺(四川郎木寺)。这不是我在国内第一次听到“中国瑞士”这样的封号,但我认为郎木寺镇就是郎木寺镇,无论从风光、宗教、建筑风格、城市布局都和瑞士扯不上关系。我们的文人、政府不需要把自己的城市强加一个外国的名号来提升自己的档次,因为我们这些小镇的风光和国外的比毫不逊色。
爬上郎木寺镇东边的小山坡向东看可以看见红石崖的全景,而向西看则是观赏郎木寺镇日落及夜景的最佳角度。

随着太阳角度的降低、太阳色温的降低、天空色温的升高,在视觉上这片岩石慢慢由浅黄变为暗红,在朦胧夜色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具有魔幻色彩。


当太阳落到地平线下,郎木寺小镇的灯光照亮夜空。

热闹程度丝毫不输给一线大城市,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偏远小镇富有如此活力呢?


对,就是这满大街的石烤羊肉串!

作为旅游集散地的郎木寺镇拥有大批游客,甘肃又盛产中国顶级羊肉,而烤的方式我认为也最能激发食物对嗅觉的诱惑。

当地居民以小家庭或大家庭为单位沿着下镇的主要街道一家接着一家摆起了烤羊肉摊,并使用硕大并烧得滚烫的黑石板代替烤架。

现割下来的羊肉用对于游客来说新颖的烤制方式激发了一种气味,而这股激烈的气味迅速通过空气传播开来!住在这里的客人自然抵挡不住这种诱惑,每当日落后这些小摊都人声鼎沸,一直要持续到深夜……






说了那么多好话,但我自诩资深吃货还是要给这里的羊肉一个客观的评价。

我在这里住了两天,吃了三家生意不错的小摊,基本可以排出店与店的个体差异。可以说这里的羊肉在我吃过的羊肉中只能处于中等,不及甘肃天水、靖远、内蒙古锡林郭勒和青海滩羊。(新疆的没吃过,不发表意见,而且据我一个火锅朋友说伊朗的羊肉更是顶尖哦)

这是一篇写四川的游记,所以甘肃郎木寺那部分这里就不提及了~

达仓纳摩格尔底寺或称达仓郎木寺四川寺院,这是阿坝州最具影响力的格鲁派寺院之一,下辖18座分寺。

当你走近这座古老的寺庙发现这里根本没有游客,只有在这里学习的僧人和前来朝拜的藏族信徒。而对面的甘肃郎木寺清修的氛围则被游人的喧嚣一扫而光。

这里的喇嘛也不回避拍摄,只要礼貌告知大多都愿意在你的镜头前留下他们的笑容。
在寺庙最高处的殿堂中,安放着无事格尔底活佛的肉身法体。在大殿外有不少磕长头的信徒,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活佛的尊重与崇拜。
藏区寺庙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教学,往往一个寺庙中最大的殿堂就是他们的教室。每当午休,年轻的喇嘛们会把衣物放在殿堂外,也许是为了下午上课占领一个好位置。 在四川郎木寺遥望对面人声鼎沸正在大兴土木的甘肃寺庙。 走出寺庙我们准备前往下一站,连续多日下馆子后怀念自己的手艺了。考虑到这里羊肉还算不错,就买了几斤准备炖了当晚饭吃。
再次深入若尔盖大草原前往九曲黄河第一湾。

由于之前我们觉得国道上人太多了,这次便没有选择一般人通过213国道转209省道到唐克的康庄大道。而是选择了经黑河牧场到唐克小道。

离开大路再也不见一片接一片的“藏家乐”,取而代之的是黑帐篷和成群的牛羊。若尔盖,这个我从小就知道的草原终于把她美丽的那一面展现在我眼前。


这条路相比国道是小路,但和川西其他偏远地区的道路相比真的是“高速公路”,我们不一会儿就到了九曲黄河第一湾风景区。

这样的路突然被一根横杆截断,要从辖曼牧场到唐克就需要穿过这个风景区,不买票的话就必须绕路。一问票价,纳尼!200多,就为了坐电梯到个小山坡看一个河湾~河湾我看多了,都差不多,还没见过要收费的。果断决定绕路,况且我们有神器~
掉头离开景区没几百米,一个岔路口有个藏族老奶奶向我们挥手,并说道:看第一湾吧,来我这里,20元一车!

恩,这个价格不错,交钱驶入河滩,一直把车开到了黄河边上……

拿出航拍器,飞上500米的天空,黄河第一湾的景色一下展现在我面前,果然和其他地方差不多

毕竟才开始接触这款航拍器,还不是很熟悉,拍摄上问题也不少,先感受一下上帝视角。 看过第一湾我们开始讨论下一站去哪里?讨论了半天觉得附近没啥好玩儿的了,便决定提前计划前往阿坝县。经过唐克后本想找一处地方露营,不料这里的草地都进行了分封,主人家都用铁丝网把各自的草地围了起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也不好贸然进入。

突然,眼前彩旗飘飘,我们同时大喊“藏家乐”。在荒芜的大草原上一个孤零零的藏家乐感觉和连成片那种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便决定了今晚的露营地。缴纳了30元/车的过夜费后,我们把车停在了黄河边,老婆取出了中午买的羊肉,准备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我又拿出航拍器飞行,待上天后发现这里的风景比所谓的第一湾强多了,真没必要花那冤枉门票钱。我在这里飞完了所有电池,直至日落。 拍器升到极限高度,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唐克。

收拾好航拍器,此时的光线已经十分暗淡,但还在相机的记录能力之内。于是又拿出相机拍了拍黄河边的日落。 随着太阳从地平线上消失,我们锅中的羊肉香味也飘满了整个营地。在和老板的小孩们共享一顿纯羊肉宴后我们钻进车顶帐篷进入了梦乡。未来等待我们的又是未知的旅程。
Tips:
郎木寺镇距离成都550公里,需2日才能到达。距离兰州390公里,1日可以到达。
郎木寺旅游产业成熟,拥有各种档次酒店、客栈,餐饮以甘肃派系为主(比如兰州拉面啥的)。

若尔盖草原建议游览黑河牧场、辖曼、唐克一线。游人稀少,拥有比较原始的自然景观,但是住宿条件谈不上。

pass掉九曲黄河第一湾、花湖景区,个人认为名不副实。

我们在郎木寺镇住的花涧青年旅舍,条件中等,价格在青旅中属于中上,好停车(这点在郎木寺镇很重要)。

郎木寺镇餐饮以西北美食为主,加以少量藏餐、川菜,都还不错。
ps:第一次喝了只有酥油和茶的酥油茶……

这家的牦牛酸奶很正宗,电话已在照片中。其他的不建议尝试,我都帮你们试过了。
酸奶表面是一层厚厚的脂肪~
好漂亮的地方!!!
很美的游记,收藏了,支持楼主。
在星空下享受这里最后的安宁---莲宝叶则
从唐克黄河边的露营地沿209省道向阿坝狂奔。8月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209省道和301省道汇合后车流量明显增大,无数前来看蓝天白云的川A大军给这片草原带来了喧嚣。
8月,草原在烈日的照耀下水份迅速蒸发,路旁的草地上的热浪用肉眼就清晰可见。 经过红原县后大部分车流都沿着209省道转向317国道,我们身边再次恢复了宁静。

傍晚,到达阿坝州阿坝县,这个四川与青海接壤的偏僻小县城。这里的旅游基本没有开发,所以县城街道上几乎也看不到游客的踪影。
美梦后,我们在县城经过简单的补给,驱车前往阿坝县的目的地——莲宝叶则。

对,你没有听错,虽说同属一个神山,但她在四川这边却有另外一个名字。不同于青海年宝玉则的鼎鼎大名,四川这边人迹罕至,目前尚处于半开发状态。

当地政府和景区开发公司已把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修进了山沟深处,从县城出发一路都有标示清晰的路牌,完全不用担心迷路。
“莲宝叶则”的汉语意思是尊严的玉石之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巴颜喀拉山南段支脉,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5141米,山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藏区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区十大神山的第八位,安多藏族地区众神山之首。

四川这边景区共有三条山沟,目前处于半开发状态的只有通向扎尕尔措的这一条。

不同于青海那边的湖光山色,四川这边则以奇峰峡谷取胜。 道路的尽头就是扎尕尔措,湖面海拔4200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湖周边的岩壁险峻,是莲宝叶则景区中海拔最高的湖泊。

扎尕尔措湖口东侧是雄浑的石峰,西侧有一座一大两小的尖利石峰直刺天空,像是扎尕尔措的门将和锐利的宝剑。湖后是如刀斧削成的绝壁,高达1000多米,大有“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气势。 相比汉人,来到这里更多的则是藏族同胞,毕竟这是他们的神山圣湖。而不同于我们,藏族同胞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朝圣,他们一般都会绕湖转上几圈以表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祈祷。 这里的配套设施已经建得很完善了,而且是高标准的。看来政府是要花大力气打造。
没过多久我们就把官方指定的景点游览完了……

但是,我们期待了许久的神山之行就这么结束了么?

不!

绝不!

来的路上就发现这个半开发的景区设定了不少露营地,虽配套设施还没有,但我们有车有帐篷,食物充足。在一处心仪之地安营扎寨,准备享受美好的二人时光。

哪知道一伙拖家带口的自驾客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两辆车,三顶帐篷瞬间加入了画面。并且升起了篝火(我是不主张在有人管理的景区生篝火的),我们的浪漫夜就变成了侃大山之夜。
待阳光退去,繁星占据了天空,此时正值农历十七,月光、火光、星光交相辉映,眼前呈现出了和白天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在这种环境下再不秀个合影就太对不起大家了~

当然,即便是盛夏,海拔4000多的高原之夜还是很寒冷的,pose完毕后立马钻进了帐篷睡大觉去了。 清晨被一阵马蹄声惊醒,起来发现和我们一同露营的游人已不见了踪影,眼前则是数位帅气的藏族骑士。交谈后得知原来他们都是附近的牧民,要带着自己的马匹到扎尕尔措附近看看有没有游人愿意骑乘马匹好赚一点零花钱。 看看清晨的山谷,我还是喜欢它晚上的样子。 航拍一下这条山谷的全貌。 显然,我们在莲宝叶则没有待够。收拾整洁后驾车在景区内东逛逛西逛逛,准备通过其他山谷去观赏另外两个圣湖水。

而,这路确实不好找。

本想前往珠姆措,但在景区的主干道上来回了几次都没找到道路,故退而求其次去看罗云措的尊容。 这个山谷尚未开发,铺装路面没走多远就不见了踪影,只有一条机耕道指向山谷深处。

拿出航拍器顺着山谷一探究竟,最后却惹来了好奇心极强的土豪牧民围观。
什么样的牧民才算得上土豪?

通常一个勤劳点的藏族家庭有几十到一百头左右的牦牛,多点的也不过两百,而现在我面前的两位自称各拥有500和700头的牦牛!

我算便宜点,平均每头牦牛7000元,自己算算别人是啥身家。

但牦牛太多,牧民也有了为牲口寻找草场的烦恼。而据他们说眼前的这片草场在2017年因旅游开发就不让牧民放牧了……

土豪们热情的检查了下我的车,认证了我可以继续向山谷深处行走的能力,再给我详细讲解了到罗云措的“道路”,并邀请我们晚上去他们的帐篷做客后我们便告辞了。 用一张下山时拍的照片来说明下路况,这里只想说两驱车就不要来了,实在想去的话请租马 挂上低速四驱行驶一小时到达道路尽头,停车再徒步一小时终于到达罗云措。

但,景色真的一般,挺普通的高山海子。

我们的性格都是无论哪里,只要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就会玩得很high那种,而这里更是完全没有人烟。

道路的尽头又是在一处背风的平坦洼地里,那么,继续露营吧。 找准方向给设备插上充电宝,拍摄一段长时间延时。

正当拍摄之际,白天上山放牦牛的牧民赶着牦牛下山了,粗略估算了一下200头左右,属于小康人家。

同样的这群牦牛的主人也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帐篷做客。在藏区行走这几年发现,只要离开景区和国道,深入山谷、草原腹地,那里的居民都无比淳朴。而在各大平台上传言的那些不太友好的事情只少量发生于汉族和各少数名族夹杂在一起的区域,而产生这些的原因是不是值得深思一下呢?
当牧民回到自己在山下的帐篷,这里除我们外再也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在这空旷山谷的傍晚,看着因太阳角度改变带来的景色变化,对于我们这样的城市人来说是最享受不过的了。

[p=28, null, left]在半脊峰因天气原因错过了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的极大时间,今日在这里却看到了不少也算是一个补偿吧。

ps:今天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英仙座流星雨,按时间来说是英仙座流星雨尾声,但方位不知道对不对。我不是狂热、专业的天文爱好者,我知道蚂蜂窝有一群天文狂人,勿喷。

[p=28, null, left]再ps:      
       英仙座流星雨
  极大时间:2016年8月12日,22:47:58
  活动时间:7月25日至8月18日
  辐射位置:赤经=48度,赤纬=+58度
  ZHR(每小时天顶流星数)=150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也是对非专业流星观测者来说最好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

趁着月光,我们继续双人影子主题。

确保周围都是岩石,生火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后今夜我们也捡拾了一些散落在周围的枯木升起一堆篝火,烤了几根玉米来打发时间。

我想,我们一定没有把乌木啥的当柴火烧了。
这里的夜,除了风声和远处牧民营地中的犬吠再没有一丝声音,我们一觉睡到天亮又是被一阵马蹄声吵醒。拉开帐篷探头出来发现在阳光的照耀下眼前是几匹骏马,而月亮还清晰地悬挂在山头。 [p=28, null, left]简单早餐后收拾好帐篷、垃圾,发动汽车发现油已所剩无几,便赶回县城加油补给后返回莲宝叶则景区去探寻通向措拉玛的第三条山谷。但返回景区后下起了中雨,且没有停的迹象。在到达这条山沟公路的尽头和牧民交流后得知这里离那圣湖还有不少的距离。之前因爆胎耽误了时间,此时天色已晚,牧民建议我们第二天包他的马匹前往。

到这里的那条“公路”其实就是车辙印子,且山势险峻,我担心晚上雨量加大引起塌方把我们困在这里,而这条路显然不是随时都有工程队伍维护保通的那种。考虑不影响未来的行程,几张留影后我们便放弃了这里退回了县城。




我相信措拉姆就在远处石头山的山脚下。 藏区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座寺庙,阿坝县也不例外。

格尔登寺是阿坝最重要的格鲁派寺庙之一,位于县城的西北角,有近3000僧人在此修行。 也许由于阿坝县旅游开发得比较晚,这里也同样看不到游客,僧人的红袍不时闪现在在错落有致的僧舍、佛塔间。 这座寺庙规矩比较严格,大多地方都不准拍照。


辩经是僧人重要的学习交流活动,虽然他们都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但不知为什么每次都觉得十分好听。只要遇到辩经,我都会听上好一阵子。 矗立在寺院西南侧的大佛塔高49米。外围是环塔转经走廊,内有数百个小经轮和十余个大型转经轮。
在征得僧人同意后可以爬到佛塔顶端,看一看格尔登寺全境。
阿坝县往红原方向走麦昆乡附近有一大片藏寨聚集。八月在内地到处都播报高温预警的时候,这里已是一片秋色。这里我觉得十分适合拍摄各种题材的人像摄影。

ps:我觉得我都好几年没过过夏天了,都在高原混~


Tips:
阿坝县距离成都480公里,车疯子一天即可到达。这里旅游开发较晚,2006年后才允许外国人进入。四川这边莲宝叶则也刚开始开发,所以国内外名气都不是很大。目前阿坝县境内共有大大小小寺庙四十多座,而且囊括了所有藏传佛教教派,可以说蕴藏了丰富的历史与民族文化。

阿坝县附近有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所以说在菜市场几乎可以买到各种品种的蔬菜、水果。
当然,在藏区牦牛肉是少不了了。阿坝县的牦牛肉品质在我眼中属于上等,且价格便宜(不到30一斤)。 阿坝县县城规划建设感觉有些年头了,所以对于自驾的人来说在县城核心区找家有停车场的宾馆选择余地并不多。新建的宾馆大多在客运站附近,条件优良、价格公道,缺点是离县城核心区略远。不想动车的话,吃饭不是很方便。而且县城核心区停车位紧张,交警管理严格。

以我们住的古格大酒店为例,这样的标间才120。

ps:在旅游不发达的藏区县住酒店不要相信艺龙、携程、蚂蜂窝上的报价,自己去问价格往往比网上的便宜,而且很多还可以砍价。当然,节假日,旅游热门地区需要提前预定的情况除外。
这家面是我在藏区吃到的为数不多口感尚可的了,当然你不能拿成都的标准去评价他。周边的店你都不用尝试了,我已经试过了。
在前往壤塘的公路上有处观景台可以看到阿坝县全境。 隐藏在深山里的佛国---壤塘
壤塘距离成都虽然不远,但我认为却是阿坝州隐藏得最深的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地方,大部分游客对它闻所未闻。

古时这一带曾是羌人生息之地,唐朝时属吐蕃管辖,明清时期实行土司制度。直到清朝末年,中央政府都未能成功把这里纳入管辖范围,可见他偏安一隅、遗世独立。

也许正是这些原因,原先在藏传佛教地区十分流行的觉囊派在因与格鲁派观点不同遭到排挤而消失在藏区其他地方后,而能在壤塘得以保存。

这个“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觉囊派文化中心就在距离壤塘县城40公里外的中壤塘乡。

觉囊派文化中心由确尔基寺、泽布基寺、藏洼寺组成。经过多年的修整融合,三座寺庙建筑仿佛融为一体,而介绍它们招牌上的一些文字也不知被谁抹去,所以作为外地来的我们很难把它们分清楚。

我们到达这里已是傍晚,只有随便找了一个离我们住处最近的殿宇进去逛逛,我猜想这是属于藏洼寺外围的新建殿堂。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知道,因为语言不通又没文字介绍,感觉比出国还恼火…… 这个殿堂正在修葺,庙里只有一些年纪偏大的僧人。

从他们仅会发的那几个汉语音再加上比划我猜想这个寺庙的修葺都是由他们几位老者完成,并且他们要负责招募修葺寺庙的费用。

so,我们也随喜了一些。
其中一位稍微年轻点的,也是唯一会一点点汉语的僧人硬要我们去他屋内坐坐。看得出这是一个清苦的地方,僧人的食物也只是简单的糌粑。

而,他示意我们一人吃下一把香炉灰,自己也吃了一把,我猜想这是某种祝福吧。
为了不吃更多的炉灰,我们匆匆告别了僧人,出来闲逛。

而我们发现这里的转经筒不同于别的地方,居然是皮质的,看来有一些年头了。
地处偏僻,我们赶在小店关门前买点物资,以至于我们回到“酒店”不至于空腹而眠。
晚上寺庙上悬挂的我猜是他们这里最德高望重的活佛讲课时的巨幅照片居然亮起了背光灯。

恩,还是睡觉吧,等待第二天再研究。 根据资料,我猜想这是确尓基寺。

如果是,那这就是四川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藏式建筑群,始建于北宋,保存完好的四座建筑分别建于元、明、清。 每座寺庙对于藏族人来说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学校。

清晨,一群小喇嘛在阳光的沐浴下学习做经文雕刻。
而和老者的交流就只有通过表情了,在这里你除了微笑啥也不用做。 这应该是则布基寺附近的禅房,看得出来条件是相当艰苦。 而这是我唯一弄明白了名字的寺庙-藏洼寺。

藏洼寺建于1691年,目前是藏传佛教觉囊派主寺,藏有一万多卷经书、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弥勒佛唐卡画,并拥有木刻经书板印刷厂。

而大家都知道,寺庙内部一般不让拍摄,所以图片也就仅限于外部。 突然旁边一个经堂“失火”了,但是看僧人的表情却一点不着急,特别是小喇嘛们的脸都笑开了花。那么,这一定不是什么灾难,我们走过去一探究竟。 原来,是僧人们在煨桑……

这是我见过规模最大的煨桑了!

ps:
煨桑的含义:“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确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将其译为“祭祀烟火”、“焚香祭”、“烟祭”等,看来都是较确切的意译。

煨桑的程序: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所以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会发现煨桑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
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由于这里寺庙的很多私密、经典的地方都不让一般游客和信徒进入,更不要说拍摄了。所以我们便准备离去,但正当这时候碰到了一位贵人-棒托寺的大管家。

实在不好意思,我把大师的名字忘了,只知道微信名字叫“圆满龙王”。很霸气有木有~ 原来他也是带一位汉族施主来到这里参观、礼佛,而看到我俩聊了几句后竟然让我们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至于享受的特权嘛,看照片就知道了。

“龙王”在和藏洼寺管家简单沟通后不但随意让我们参观寺庙的任意地方,也让我们尽情拍照。这样我才把寺庙的金碧辉煌展现在大家眼前。

不得不说,虽然佛塔规模不及其他很多地方,但在我见过的藏传佛教寺庙中这里金碧辉煌的程度在全国也是排得上号的。 屋顶的坛城和佛塔交相辉映。 宝石堆起来的曼茶罗。
而这次最特殊的居然让我们进到了寺庙的藏经阁,要知道这是寺庙中最私密的地方。

还让我们触碰了木制印经板,这次近距离接触,拂去了藏金阁在我们心目中神秘的面纱,直接导致我们后来没进德格印经院的大门。 寺庙核心中的核心-坛城。 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我们自然必须拜访一下“龙王”所在的寺庙-棒托寺。

一顿简单的午餐后,我们便跟随“龙王”来到了他自己的寺庙。 这是一座背靠青山,面对草坝的寺庙,始建于元,以石刻大藏经和壮观的塔群而闻名。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的巨大石墙,由50多万片不规则的石经版堆积而成。石板上的经文组成了整部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儿》。它是明末清初60多位石匠9年不间断辛勤工作的成果。

棒托寺的塔群也是一绝,围绕着堆积如山的经石,39座元、明、清陆续建造的各类佛塔巍然屹立。而“龙王”和他的哥哥在这里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座佛塔。

ps:龙王哥哥是寺庙的转世活佛。

在“龙王”的指导下,我也认清了每座佛塔其实就是一尊象形佛像,而佛的躯体各部位都清晰用塔的部分做了标示。

“龙王”为我们讲解这里传统的转经筒。

不同于现在的经筒,他这里的经筒不但用手工以牛皮毛包制,里面的经文也是手抄而成。

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经筒比机器印刷经文制成的要“灵”不少。


在棒托寺有不少元朝留下的壁画,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但在那场不能提及的文化灾难中毁坏了不少,再加上后来的修葺不到位,如今保存完好的数量也是大不如从前了。

这也是“龙王”十分沮丧的地方。 由于之前修葺佛塔的泥水匠不懂考古,随意就把水泥涂在了元朝的壁画上。 最后是棒托寺的大殿。由于棒托寺正在大兴土木,僧人都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修行,所以如今这里并没有人,而“龙王”始终也没找到打开配电室的钥匙…… 我们和“龙王”在棒托寺分手后一路风尘仆仆地前往壤塘境内的海子山,希望在这里拍摄到黄昏时的美景。

ps:这张照片是在车祸后拍的,即便是车祸也阻挡不了给车车拍美照的心。 但,到达海子的时候觉得这个风景太一般了,拍了个背景就下山了。在下山途中还不小心和挖掘机相撞,导致在壤塘差不多一星期的修车时光。 好在这个可爱的小县城应有尽有,县城东北角还有一个“藏式建筑风情街”可以让我们散步来打发这闲暇时光。

我们苦苦等待修理厂的捷报,以前往下一个藏传佛教胜地-色达。

Tips:

壤塘距离成都540公里,当日到达比较危险,从成都出发的话建议在马尔康休息一晚。
从阿坝到壤塘的公路2016年大段在修,原本只需要三四个小时的路程需耗时1天,2017估计没有大的改善。

如果在公路上遇到搬家的牧民,你的行程时间会大大加长。这些“路霸”可不是会轻易把路让开的。 壤塘县城没什么可以值得游览的,仅可作为你的中转站。
海子山2016年开始进行开发,整一个大工地,目前不值得游玩,等建设好了再说。
棒托寺位于距壤塘44公里的茸木达乡,如果从阿坝县前往壤塘县中途可以游览。
壤塘三大寺位于距壤塘县城40公里的中壤塘乡,有简陋的旅店可以住宿,洗澡神马的就不要想了。
藏区吃过最好吃的冒菜,在壤塘的时候连续吃了好几天。
这家餐馆的炒菜也不错。 然后重点来了!
这是全藏区(包括西藏、青海),我吃过最地道的牦牛酸奶!绝对无任何添加,只是不知道那种天然的口感对于吃惯了添加剂的你我是否能接受。
看那一层厚厚的油脂~ 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自己的胃
作为吃货,明知道川西高原的美食实在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裹腹的问题按惯例带上了户外炉头和充足的气罐。可能不玩户外的朋友对这个没什么概念,可自行某宝“户外炉头”。总之有了这东西,做饭的火力基本和家中煤气灶没有区别。

一罐大号的气在高原上燃烧4-5小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在高原地区要多带几口锅,特别是别忘了高压锅。

煎午餐肉、鸡蛋这绝对是犯懒的节奏,不过在了无人烟的地方闻着午餐肉的香味幸福感还是爆棚的。 当当当当,高压锅登场。
在野外用火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有用火痕迹的地上升火。高原风大,挡风板和石头必不可少。 藏区菜市的食材感觉都不错,随便买只鸡配点蘑菇,再随便一炖就是一锅佳肴。哎,我们就是腐败,当我们在这里大吃小鸡炖蘑菇的时候,旁边的游人在啃方便面。 热个锅盔那更是轻而易举。 即使在县城,我们偶尔也会在房间做饭。好吃、便宜、营养……

汤锅是首选,前提是有美乐香辣酱当佐料。好在现在藏区县城物流发达了,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个别还有进口啤酒。
川西的羊虽没内蒙、甘肃的好吃,但远远超过了成都地区的麻羊。所以炖羊肉也是我们经常选择的。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川西的藏民引进了绵羊来到了这片草原上。 川西高原上的夜是十分冷的,在石渠的时候不得不把做好的饭菜拿到车内品尝 此行自己做的最豪华的一顿就是在理塘的夏天青年旅舍吃的火锅……所有的改刀都由我亲自完成。理塘县是畜牧大县,这里的牦牛品质属于上乘。而藏族同胞不怎么吃内脏,所以一个硕大的牦牛肚只需要五六十元。我用这个牦牛肚整整撕出来了8盘香油毛肚。其实还没处理完,最后实在没耐心,把剩下的整个煮了喂老板家的狗了。
登山的话就比较惨了,基本都是方便食品。方便面啥的就不多说,这次发现了这种专为户外人开发的饭,感觉很是不错。

不过大家都鄙视我,他们都说这就是一股猫饭的味道。

回到城市这么久,我再细细回忆这个味道。
确实是……
山谷中的红色佛学院---色达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出名已经很多年了,但当你亲身来到这里,哪怕你看过再多的照片,它同样可以给你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数以千计万计的红色小木屋密密麻麻地盖满了整个谷地,使整个山谷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色达佛学院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30多年,但它扩张的速度却让世人吃惊。从晋美彭措法王1880年在此兴建佛学院,树立宁玛派讲《修法幢》时的30人,发展到如今的3万多人。

在这里,喇嘛和觉姆泾渭分明,以中间经堂为界,坡上是喇嘛区,坡下是觉姆区。

ps:此部分照片来自2015年和2016年,一看照片风格便知道年份,实在不想校色了

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个小木屋发出点点星光,密密麻麻,就像眼前飘着千百万只萤火虫。这种景象在中国也绝无仅有,但却让我联想起宫崎骏天空之城中矿工居住的那个山谷。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中的“五明”是指 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外明(天文学)和内明(佛学)。如今这里实际开设的课程包括三种、显教、密宗、加行并且兼学它派。可以说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的包容性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看到占绝大数的藏族僧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汉僧、居士及少量的欧美信徒。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是我行走藏区中看到戒律及森严的一个佛学院,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兄妹亲属彼此也不互访。但目前貌似并没有对游客的行动有所限制,所以你可以(截止2016年)在喇嘛学习的经堂里看看他们学习的状态,也可以到觉姆那边听听她们诵经时的美妙声音。 这里听课不分年龄,少年和老者齐聚一堂探讨佛学的真谛。

要是不喜欢屋内的环境,也可以在门口聆听。 觉姆这边的情况大致相同,对于学习这里似乎没有人强迫,一切都看自己。所以你在这里,即便是讲课的时候可以看到学员们脸上的不同状态。
觉姆这边经堂的内部样子,结构感觉和我们的教学楼并无两样,只是她们好像习惯在建筑中间的空地聆听,并不进入各层的小教室。
当然,下课后的时光是最美好的。 作为过客我觉得色达最有意思的是可以去听一场基础佛学课。当然,作为汉人我们只能进汉僧的课堂,并且男女虽在同一屋檐下接受同一位高僧的教导,但却被悬挂在殿堂正中间的一段黄布隔开,不得相见,自然进入的课堂的入口也不是同一个。

快到开课之际僧人们陆续进入“教室”席地而坐相互交谈学习、生活之事,但待讲师高僧进入走上法坛、神台(这个我真不知道叫什么)?后所有僧人起立磕头,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在大师的带领下众僧人齐诵了一段经文后正式上课,全场只有那位高僧的声音。

而从现在开始我就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又不好走,就一直盘腿坐到了下课……

据说下午还有一场专门给游客讲的更基础的入门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具体时间、地点到了佛学院问问你住的那家酒店的老板就知道。
近距离看看僧人们居住的那些小房子,它们都是砖木再加上铁皮混制而成。由于是依山而建,并且早期没有规划,所以穿插在这些房子中的小径蜿蜒陡峭。早些年如果你想到这里学习,在向佛学院申请登记后就可以分得一小块地,然后自己在这块地上盖这样的小房子。如今除了这种方式外,“毕业”的僧人会把自己的房子卖给新来的“学弟学妹们”,同时佛学院或是政府在这些小屋子的外围修钢混结构的宿舍楼,想必今后学员的住宿方式会更加多样化。
有幸跟随喇嘛到他家做客,得以一窥这些小房子的内部结构。

这位喇嘛是个讲究的人,虽然房屋狭小老旧,但被他打扫得井井有条。呆在这样的小房子里会占据喇嘛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除了听课和一些活动外他们都会在自己的空间里打坐、学习、生活,参悟佛的真谛。

这两张是2016年拍摄的另外一位喇嘛的家。 这么多人生活在这里自然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须品,目前这里也开设了多家小店、超市、饭店。并在固定的时间广场上会出现周边的牧民开设的集市。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严遵戒律,寺庙内没有半点荤腥,高原上大豆制品又很稀缺,自然奶制品就成了僧人们补充蛋白质的首选。

酥油、酸奶等牦牛奶制品再搭配鲜奶,让这里的僧人有了抵御高寒缺氧环境的强壮身体。



周边的牧民定期也会到这里来帮忙,处理一些佛学院的日杂事物。

他们正在用牛奶清洗的居然是一口锅,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佛学院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整个佛学院海拔最高的公共建筑就是这个金碧辉煌的大坛城,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转绕的坛城。坛城有上下两层,都可以转,只是2016年到达这里的时候上层正在修缮。
在建造这个坛城时,法王如意宝仔厘米藏了100尊经过加持的珍贵佛像,有些还是从印度远道而来。还有不变金刚的舍利等宝物,并有上师和诸多大德开过光。在信徒心目中,即便是见到这个坛城,功德也是相当大的,更不用说去转上一转。

所以,你在这里无论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雨大作,都可以看到前来转经的信徒,络绎不绝。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