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里有一封杭州妹子的情书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开篇语】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

记得幼时,家中来了远游客。 只会呆头愣脑瞎带路,哪里人多哪里钻,总把去白娘娘的的雷峰塔当作荡到外婆桥;

北上求学,自己沦为异乡人。 难舍的故土,平面成了翩跹于词章的纸质符号,单调成了朋友口中除此之外无其他的热门景点名。

我的杭州,不是这样的啊。有点儿委屈。 我眼中的她,是首四时风物诗。 一枕钱塘江,怀拥西湖月,舟携运河水,丝缀西溪绵。

我眼中的她,亦是八面玉玲珑。 云梦江南的雨润烟浓,国际新城的优雅大气,繁华古都的沧桑沉浮,粉墙黛瓦的市井百态—— 在每一寸空气中闪闪发亮。

一湾西湖潋滟了游人的眼, 反而让杭州真正的至美至灵至独特变得鲜为人知。

那么,远游的客,城中的人,且为我踟蹰停酒盏
这里有一封情书——与君约略说说她

那个也许你不曾真正了解的
而我心心念念了20年的杭州。


-1- 龙井深处有茶香
瓦屋纸窗,清泉绿茶,楼山之外有洞天。
龙井村自是逍遥西湖外。

扯些野史。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村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品尝西湖龙井茶。 饮后皇帝老儿赞不绝口,特意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这也恰好成就了“茶乡第一村”——龙井村。

不过,就算不靠盛产顶级西湖龙井茶, 这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宝石也足以闻名于世。

它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钱塘水,北抵南北高峰 。
此处若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2- 猪排饭与湖畔风

随意步入一家民宿,院落闲庭大多临水而建,大而幽深。 香樟、翠竹、桂花树、银杏树环绕着露天餐桌,花影斑驳了半面池,水下偶尔隐现几尾马上拿来煲汤的胖头鱼。

店内装潢,则撩开了四眼井民宿的小清新面纱。

自带柔光的蓝碎花帘子,原木质感的方桌圆凳,店主从各地淘来的小玩意儿…… 这间有着日系风格的花园小馆,有着安静温柔的治愈感。

很适合一个人独处,听听歌,发发呆。
也可两三好友下午茶,边尝美食边看电影。

水果松饼是这里的“当家花旦”。 外皮松软,内馅甜香,顶部撒一把杏仁花生核桃碎,伴一勺牛奶冰淇淋,浇一圈焦糖甜浆,绵厚口感就差让味蕾跳起舞来。

还未吃完最后一片橙,我又沉迷在了日式炸猪排饭的饱足感里。

套餐跟老板一样,够实在。一大块柔软多汁还淋着酸甜肉酱的大猪排、一座小山高的冰冷卷心菜丝,以及味噌汤与酱菜,满满的自家人心意。

大口咬下猪排,酥脆的油炸表皮会发出“咔滋”一声,若配上一口Q弹香糯的白米饭,正好凑成绝配。

店家的薄荷冰奶也是宝贝。 有着马卡龙般的糖果色泽,恰到好处的清甜。 若一杯不尽兴,可去吧台续杯,老板娘用娟秀小楷书了一行小字:“自取自饮”,想喝多少、想呆多久都没有人来打扰。

西湖以西数十里,芦苇摇曳、候鸟低飞的茅家埠便活现在眼前。

在旧时,这片充满民俗风情的乡野曾是香客们前往灵隐寺时弃舟登岸的码头。 居住在此的,大多是以养蚕采茶为生的茅姓人家。每逢上香祭祖,酒肆茶楼便昼夜繁华,热闹至极。

而如今,三台山,茅家埠,梅家坞成了老杭州们才知的清幽之地。

漫步于疏竹丛苇,流连于古木小径,静坐于茅草方亭
湖畔风,旧时屋,都是静悄悄的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话别日本女郎时“蜜甜的忧愁”, 也恰似孤枕西湖涟漪时的默默心语。

如若你是赶路人,还是别斜倚高栏,啜饮龙井,定会懒醉藕花深处。
这里啊,暖风原似酒。

龙井-满觉陇-三台山一带离市区不远,开车不过几公里的路程。

满目苍绿,修竹茂林,足以将景区的人潮与喧嚣隔离。

这里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可以轻漫步,也可静默赏。

风雨雪,烟柳画桥,杭州自有四季至美。

不需挤进人潮费心寻觅什么“名胜”,也不必颠簸半天前往所谓的“原生态”。 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没有距离的地方,千年前的风光和千年后的高楼依旧和谐相处。

美的触角,早已渗透了这座云山之城的角角落落。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走在哪儿都似行画中。

也许中国大陆你再也找不到, 一个能把5A级景区呵护在市中心还不收任何门票的古都了。
-3- 浙江大学之江情

奔腾浩淼的钱塘江很调皮。

流经航程南部时,它骤然拐了一个大弯, 非要与爱慕已久的西湖隔山呼应联袂挥毫一个写意的“之”字。

也正是这段天赋的曲折水道,造就了气势壮阔、冠绝古今的钱江大潮。 这段江流,便叫做“之江”。

之江校区,因紧邻之江,故得此名。

民国时代,之江大学便名声在外,是杭城人皆知的教会学校。
建国后,它被合并为浙大一部分,现成了浙大法学院的所在地。

浙大从不缺美景。西溪,玉泉,华家池,紫金港,各有千秋。 而之江校区,有我独爱的民国建筑。 红砖墙,绿芭蕉,石板路,古朴的风依然还在书页游走。

学校出来,马路对面就是钱塘江。
像极了百年之前的每一个炎夏,江潮未起,堤坝不语。

不远处是钱塘江大桥,长桥卧波,静静的,守候着这座旧时学堂。

学校主楼很有意思,名为“慎思堂”。 如果直译,便是“断绝”之意。

断绝厅有着中西结合的混融之美。 巴洛克曲线,西式穹顶内堂,红砖墙,门前却卧着两尊中国特色的石狮,泛着青灰的冷光。

这里古木苍郁成荫,蔽去了院外的喧嚣和晃眼的日光。

蒙蒙的清晨,若能缓步树下随兴读书, 当是很享受的。

未开的嗓,微启的书页,也会拂上露水的轻泽。

满分好评的必须是之江校区的露天大操场。

群山环抱,绿林掩映,生命力旺盛的小杂草正一个劲往围栏里探头张望。
在这就算不打球,光是绕跑道走个两三圈儿, 也算是在天然森吧里做有氧运动啊!

踩着细细簌簌的落叶, 我忽地想起自家大学操场的粗粒砂地, 有点儿莫名伤感。

九溪十八涧,光听这个名有点仗剑天涯,笑傲江湖般的侠味儿。 实际上,九溪是个躲在西湖鸡冠垅下的小娇羞。

它由众多小溪流汇合,呈Y字型,长约5.5公里。 沿着游步道缓行而上,苍郁的古树和大片的茶园会在不经意间将你萦绕。

至于为什么十八涧的尽头被称为“九溪烟树”, 采茶老人说,那是因为每逢雨后,山谷就会升起迷蒙的薄雾。树林一缭绕上白雾,就像长出了青烟。

九溪,不只泉与涧,还有烟与树。

记得小时候,每到酷暑拥抱炙热的时节,家里的老人都会持几个空瓶,爬几坡山道,来九溪灌几汪山涧清泉。

小抿一口,便觉凉意,难消的燥意似乎都会散了去。喝不完的山泉水若抹身上,恼人的蚊虫就有几日不敢前来招惹。

瓶中的甘露有时会跑了味, 自然比不上亲自上趟九溪,掬一捧溪谷的清流。 那一泓温润带着丝丝的甜意,可沁诗脾。

一曲溪流一曲烟。
一步携影一人游。


-1- 百年小吃地道味


当年的皇城腹地,如今的市井人家, 仍旧熟悉的老杭州味道。

低矮的老屋错落在山脚,若卧在自家阳台,可以远望别家的黑瓦楞和方屋顶。 窄门剥落了几层漆,门边儿立着几方矮板凳, 套白色汗背心的老哥俩正半坐着下象棋;

妇人们大多素着脸,手头不停。 脖上挂片花围裙,额头裹块大方巾。

有些在往晾衣竹竿上甩自家棉被, 有些正抱着大胖孙子手摇蒲扇, 还有姊妹俩臂弯挎着菜篮,叽叽喳喳的,刚从菜场的小道丰收而归。

如果说, 百年前的河坊街曾是天子脚下的皇城根,
那么, 如今吴山周边的巷陌就成了寻常人家的市井。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 /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知味观VS新丰 “本土小吃霸主”之争早已燃了多年。

一家是“欲知我味,观料便知”的游客签到必去点, 另一家则是"专注小吃60年“的本地老饕食堂。

就我个人而言呢, 知味观品种虽多,价格略贵,口味稍欠。 家门前的新丰,却把有关美食的记忆和温暖的情愫镌刻在不变的老味道里,至今仍是我的心头好。

好店一生推。若你来杭,跟我走吧~

它堪称新丰小吃的“金字招牌”, 来店必选的纯正老杭州味儿。

当家的老师傅”小吃一做就50年”,手艺自是没话说。 他精拣瘦肉肥肉快刀剁烂,加入秘制调料搅匀至起胶,再裹上纯手工和制的面团儿,落入笼屉隔水蒸个七八分钟。

一笼垂涎物便在蒙蒙的白气中溢香了。

上桌,蘸汁,举筷,还未轻挑,皮薄多汁的小笼便汩汩流出了汤汁。 顺着吹弹可破的皮边儿轻轻一口,虾仁的鲜美、猪肉的质量嫩、调料的咸甜便争先着入喉。

十足的馅韧汤鲜,绵香诱人。

这道来自江浙沪包邮区的“热门精选”,也是杭州老外婆们都点赞的地道家常菜。

乍一看,这豆腐就像个白衣青衫的老者,实在有些其貌不扬。咬上一口,那极富层次的软糯口感竟在唇齿间迸发,生生地惊艳了一把味蕾。好一个汁香鲜浓,水卤交融!

切成方丁的白豆腐早已软若海绵,丝丝豆香嵌在了肉块中,肉的鲜韧又偷偷渗进了腌雪菜定味的卤汤汁里。 菜卤、腊肉至咸,而豆腐至淡,却偏偏是这至咸至淡之物,才教人越发两颊生津。

这家伙形似贝壳,中间圆,两头尖。分量倒是不小,长度近乎整个姑娘的手掌。

外皮经高温油炸显得金黄诱人,包裹着用料十足的鸡肉碎块。“咔嚓”一口,还未等我从“贝壳”的酥松甜脆中回神,就愣是被那内里肉馅的咸香不腻迷得直呼“好吃,好吃”。

此时,当配上新丰秘制的红豆甜汤。 一勺舀起,绵细入口。每一颗赤豆粒都被熬煮得近乎爆开,丝丝沁香甚至浸润了碗壁,堪称大写加粗的饭后甜点No.1。

关键,这用料生猛的鸡粒包只要1块5~浓稠似粥的甜汤也不过2块~
价廉物美?这早就无法形容我对新丰小吃逆天性价比的赞赞赞了!

-2- 五柳街头寻烟柳

据《杭州市志》记载: “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桥,北折西接城头巷。 名始于清,因其地旧有五柳园,巷以园名。” 这条“河边寻烟柳,小巷访画桥”的长街, 蜿蜒河水清澈似昨,白墙黑瓦古风如旧。

没有成群结队的游客 ,没有格格不入的广告牌 。小小的巷内, 却流通着现代和老旧的双生。

五柳巷附近,坐落着斗富三桥——也就是被许多老杭州误称的“豆腐桥”。

再扯个野史。 据说,这三座桥跟奸臣秦桧有关。 话说那年岳飞手下的将军王佐立功获赏,在东河边建了一座“安乐桥”,名气很大。

见不得别人好的秦桧得知后,气得牙痒痒:“造一座桥也扬名!我如今就造它三座,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跟你王佐斗斗富有,看看你强还是我强!”

这可苦了老百姓,不分昼夜造桥和开路,简直作孽。

三个月过去,同在东河,果然并排造起了三座桥,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 秦桧还很得意,亲自为三座桥命名为“斗富一桥”“斗富二桥”“斗富三桥”。

殊不知。如今桥不改名,是尊重历史,更是对那奸臣贼子如流水不歇般的鄙夷和讽刺。

这又是一条深陷于城市腹地的古巷。 身处闹市,却瘦似梅花淡似秋。 墙门开合,仿佛出入时光隧道。

不少喜静的匠人在此安家,传统不止,手艺不忘。
用心,雕磨情怀。

-3- 明朝深巷卖杏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据说报国无门的陆游正是在孩儿巷度过了晚年。

百年前,我们的诗人独居杭城一隅,怅望着“楼山之外人未还”,哀念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他的失意和惶惑,畅笑与泪滴, 夜夜浮游在喧闹的市声背后。 他终于熬成了骑驴嗅杏花的老人, 鬓发银白似花色。

而如今,那片绿草萋萋、井水悠悠的旧居,早已摇身变成了纪念馆和文史馆。

唯有门口的歪脖子古树,依旧枝繁。

记得我还头扎两株葱天辫时, 这家店就开始各种圈粉了。 分明是浓汤米线、明炉锅仔的粤港风味,却俘虏了一票杭州小伙伴儿的心和胃。

专业鸡料理,招牌白斩鸡,蘸点酱油,滑嫩鲜香得就差把舌头吞下去。关键好吃还不贵,一盘不过杯奶茶钱。

嫩鸡丝粥更是高性价比之王,2块一份。佐一碟时令小菜,来一杯随意自取的甜豆浆,就只差卧倒椅背打个满足的饱嗝。

说个真事儿。

有次汤足饭饱出了鸡味馆,我顺手拿了张外卖单。 可家里还没放满一礼拜,我就忍痛丢了它。

为甚? 酸辣海鲜汤米线,咖喱牛肉河粉,荔湾艇仔粥,水果色拉卷,蜜汁叉烧饭,雪菜鸭丝球……

因为,光瞄一眼菜单我就会饿。

-1- 人文情怀那些事儿

◤人文情怀那些事儿◢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本地土著外地求学伢儿来说, 真是被杭州的“车必让人”文化宠坏了。

有时误以为在杭,横跨鸭绿江般理直气壮往前冲,最终必然被车声喇叭声司机骂声吓退,夹着尾巴一溜烟跑走。 但一放假回家,就可以自动切换成杭州模式:过马路再也不用担心了!

不管是车流湍急的早高峰, 还是交警叔叔回家吃饭的大晚上, 人过马路,行车必停。

没横冲,没喇叭,没抱怨, 有的只有习惯养成多年的心照不宣。

杭州的公交也是亮点。 四通八达,线路覆盖城市任一方向。 就冲那句 “请把博爱专座让给有需要的乘客”而非“老弱病残”的提示语,就足见情怀。

记得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心情沮丧, 偶尔来个公车一日游。

最爱的莫过K155号路,俗称“Kiss”号,它被杭州伢儿称为最浪漫电车。 起个大早,挑个好位,双脚一蹬,便可一路赏景发呆打盹放空了。

然而睡过头的我老被司机师傅那声吆喝惊醒, “姑娘儿,葛毛好落车的。”

原来一惬意,一晃悠,荡到了终点站。

◤配套设施那些事儿◢

杭州的自行车租借系统被誉为“业界良心”。

1小时内不收钱,满1小时若及时更换还!是!免!费! 随意哪个租借点,卡一刷,就能骑着“小红驴”上路了。 骑行的路上,不得不惊叹,这座城市人文情怀之深刻之丰厚之动人。

建筑工地外的墙涂,不是鲜红色的刺目广告,而是一首首古风盎然的文人诗山水画。 景点小区的公益点专为清洁工人而设,夏有冰镇凉茶冬有热姜汤,桌椅俱全待人来。

此外,杭州厕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卫生之洁净装修之精致, 是我在去过的城市中从未感受的。

如果觉得杭州只有大家闺秀的一面,那就错了。 在钱江新城, 杭州以世界的眼光张扬着江潮的大气。

这片以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群为核心的国际新都, 坐落在近乎比黄浦江宽一倍的钱塘畔, 堪比肩香港中环和纽约曼哈顿。

杭州大剧院、城市阳台、波浪文化城、金融中心…… 西湖的柔婉和钱江的磅礴在此融合。 成长进行时的新城, 尊重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格局, 更体现了杭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锐风貌。


-2- 逛吃逛吃的好去处

杭州从不缺商圈。 湖滨银泰、水晶城、万达广场、西溪印象城……

一轮接一轮的商业“大爆炸”中, 集吃、喝、玩、乐、购于一身的综合体不断被重构着。 钱江之畔, 万象城独领风骚。

◤甜品time◢

钱江新城里, 拥有堪称全杭最佳景观的咖啡厅和甜品店。 带着点儿舒适写意的闲情雅致。

眼乏了,口渴了,逛累了, 便可进去小憩。 一张原木桌椅,一盏芒果千层,一杯薄荷冰奶, 足以慰聊疲惫。

◤夜色中的杭图◢

曾有这样一个新闻: 杭图有读者质疑馆内乞丐出入,面对投诉, 馆长一脸风轻云淡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图书馆欢迎所有人。

九点正式开馆。 往往才8点多,持茶杯的老先生和背课文的中学生便会在门口等候, 10点多再去恐怕没了位置。每桌配有独立台灯,Wifi全馆覆盖,各楼层自取冷热水,厕所精致似酒店……

一股“你只需负责认真,其他,交给杭图”般的耿直劲儿。

或许,杭图带来的体验, 是阅读书籍,是阅读生活,更是阅读城市的秉性。 它让每一个偶然走进的读者, 让每一个平凡无奇的市民感受到 ,自己与城市文化的关联, 绝不仅仅一张社保卡而已。

-3- 杭州人民也有“外滩”

城市阳台位于钱江新城核心区, “一主二副”共三个。

除了休闲、观光、健身、乘风凉, 还可以白天远眺汹涌澎湃的钱江潮水, 晚上静赏璀璨如昼的堤岸夜景。 夜幕初至,两岸景观360度拂面而来。

万家灯火层见叠出,光影如倒映于地面的繁星。 漫步于此,仿佛徜徉于银河深流。

也有本地人亲切把这里称之为, 杭州的“外滩”。


-1- 白墙黑瓦水乡梦
小河直街是拱宸桥这一带的风水宝地。 它缀在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小河交汇之处, 自古便是繁华的水陆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如今,沿街建筑依旧采用“上寝下店”的结构。 白墙黑瓦,木门纸窗,仍是素朴的旧时模样。

若半夜轻启天窗, 漫天月华,一幕星光便会尽数流泻在枕边,轻抚侧睡的半边颊。 要是碰上船老大未睡, 依稀入耳的摇橹声,便自成一支眠曲。

半梦的屋中人,似乘舟漾在河上, 荡呀荡呀,随波到天明。 又是一天。

街头巷尾无不流淌着诗情。

就如拱宸桥边湖墅路畔,有条街道叫半道红。 只因那运河沿路栽植了十里桃花树, 零落的花瓣染红了半边路,故得此名。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想来当真有画意。

杭州方言, 循着扑面而来的南宋遗风, 依旧流淌在枕水人家的弄堂深处。

既有吴语的婉转,又有北方的铿锵。 一如古老运河的气质,柔中带着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运河百姓爱生活,更乐生活。

琐碎日常里, 他们用松花煮酒,夏雨煎茶,留心关照着四季。 创造了不少深藏于巷弄的特色小食。

塘栖糕点,西兴臭豆腐,鲜肉茶糕,杏仁芝麻片,香柠枸菊茶…… 如今周边的大兜路、桥西、胜利河美食街, 早已成了食客老饕们“一般人我可不告诉”的绝佳推荐处。

-2- 口碑好店回头客

食尚圈里, 杭州人可谓是大众餐饮新模式的创造者和发展者。

弄堂里、 新白鹿绿茶、 外婆家、 炉鱼、绿茶…… 这些以 “40%环境+30%产品+30%服务”为核心的品牌, 不仅俘获了潮男潮女, 也收买了以性价比为王道的老大妈们的心。

众多平价餐饮大牌中,资深吃货小灯泡儿,算是新白鹿和弄堂里两家的“迷妹”。 为了吃一份五块钱的超足料糖醋排骨, 愣是排队排到眯眼睡着。

当然也有好事学者,写过诸如“餐厅里的消费者行为学之新白鹿排队之谜”这样的论文。立意高低,观点好坏不予置评。

毕竟, 我只是想好好享受这般物美价廉吃了还想再吃的平价快乐而已呀~

虽然我妈依然会把新白鹿说成“走,去白鹿原吃饭” ;
虽然高峰期时门外排队闻着门里飘香会垂涎到下巴 ;
虽然自助茶水糖果总是还没伸手拿就被一扫而空 …

但我还是到店必点老三样: 5块的糖醋排骨、 8块的海鲜豆腐、 24块的蛋黄鸡翅……

所谓口碑好, 就是指这家店有许多久吃不厌的回头客。

运河自古便是“活在文人墨客笔下的河流”, 有其独特的文学生命和艺术基因。 而桥西,藏着运河百年之魂。 它以老底子文化留住一个历史街区的情怀。

这里曾装满王者的雄心,也流淌过庶民的心酸, 铭刻出水村院落的繁华,也记录着今非昔比的无奈。

桥西, 是用船帆写成的歌。 是香茶浸润的温情。

-3- 如诗如画旧书屋

作为本土独立书店的先锋, “晓风书屋”是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印记。

记得小时候去晓风,并不翻书, 就爱摸那些复古中带点稀奇的小物什。

那会儿个子矮, 总喜欢站在盛满明信片的旋转木架旁。 踮起脚,小手顺势一拨一拨, 木架便徐徐晃悠开去,明信片也跟着扑簌扑簌起来。

轻薄的卡片,静帧的画面, 飞旋如记忆里城中光景的重现。

时光慢慢, 流水缓缓。 运河有味是清欢。

踏行运河岸, 每一步, 都像走在老杭州的生活记忆里。


【结束语】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那个也许你不曾真正了解的
而我心心念念了20年的杭州。

愿与君书。

谁家妹子这么甜美
这早餐把我给看饿了
妹纸文艺范         
旅行就是走走停停,边走边吃
城市最吸引人的是美食和文化,没文化不可能长久。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