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计师加UL装备发烧友来设计睡袋的话会怎样?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装备天下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9-21 12:45 编辑


2016年夏日的某天冰焰户外羽绒装备的哎哟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设计一款什么什么样儿的睡袋。我是从来没关注过睡袋深层次的理论方面的知识。


“what???”


惊诧写满全脸。你是猴子派来整我的吧?我特麻哪会?他面脸诡异笑容的说到:“简单,给你讲讲,你随便画画就搞定了。”诡异的是呆萌的我竟然相信了这个“简单”,无知者无畏,之后就...... 哎!每当回想此事我都有悔不当初,要把自己扇成猪头的冲动!


虽然他给我突击讲解了一天一夜的睡袋知识,但是我还是一头雾水。现在回想其实他的要求挺简单的:脚底是斜面,睡袋内外有8公分差值。再给了一些数据。只是我把这事做复杂了。从2016年一直折腾到2018年6月南京亚洲户外展前才做出真正拿的出手的成品。悔啊!累啊!.......


看过我之前其他帖子的人应该知道我有典型的摩羯座那种强迫症。喜欢把最小最简单的事,付出特别大的精力研究透。加之服务了八年德国佬,美国佬,那种强迫症融入到了血液。一件别人看起来特别简单的事,叫我做就特别难,特别累。这次这个事折腾的过程及其痛苦,但最后呈现的结果还是相当惊艳的。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10-19 23:41 编辑

懒癌先倒叙吧!上图再慢慢讲解。真正的3d立体设计,在人模上往外扩展,扒出来的睡袋。国内第一份,国外有没有不知道,目前没查到!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9-21 12:51 编辑


废话不多说了,来讲这个睡袋设计,我尽量讲的细致些,力求大多数都能看懂。工作最开始是从研究人开始着手的——观察人的睡眠姿势。这些人体工程学的东西比较复杂无趣,上来先讲这些怕把大家看烦了之后再讲吧。先讲些简单的开篇。






做个小纸模型讲解起来比较直观些。95%以上的木乃伊睡袋都是这种。上下大体一样的两片,只是脚那有些变化。我这个纸模型脚底做了斜面,甚至很多睡袋偷懒脚底平的,圆的,方的。绒道横向啊,竖向啊,v型啊,什么一针扎透啊,竖立衬啊,梯形立衬啊,三角形立衬啊还有热贴合立衬啊等等就不讲了。反正就是上下大体一样的两片脚底有些变化都归为这一类。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9-21 12:56 编辑





这是一些品牌在推的“3d睡袋”,上下大体一致的两片,侧面等高的一条长片,只是脚部有些变化。
人是立体的,是圆滑的。上一楼上下两片的制作是简单了。这层楼带侧片的,虽然考虑了人体的厚度问题,但侧边转折处直菱直角。和圆滑的人体结构还是都有所差距的。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9-21 13:34 编辑

上边两款睡袋,由于面料是软的,充满绒后,看上去都是圆滚滚的很饱满的状态。但人躺进去后,没有侧片的会硬挤出个侧面来,侧边不可避免的都是褶子。有侧片的转折处的棱角位置不可避免的也会是小碎褶子。如果是玩ul对克重斤斤计较的状态的话,其实这些没用的褶皱都是在增加重量的。都是可以减少的。设计时就设计成圆滑的,减少这些褶皱对重量是非常有好处的。但设计和制造难度大幅增加了。我是设计师,设计难度增加对我来说不是事。制造反正也不需要我缝,嘿嘿满是邪恶的笑了。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9-21 14:39 编辑

我这个设计看上去和上两款比不就是侧片多了一个拼片吗?的确是!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我做这么多年的设计师就是失败的。


先说简单的点,看上图其实我这个设计还做了个内外差。图的左边是外皮,右边是内皮。外层大,内层小。内外每个相对应的点距离8公分,所有内外对应的点都是距离8公分哦。单单这一点就能叫传统的手工制版愁死也做不出来。(再加上背部宽,胸口隆起,侧边的弧形也是上边收的多,下边收的少。手工制版肯定做不出来。)


再来说说外大内小有什么好处?其实这也是很传统的理论了。只是国内消费者只追求性价比,物美价廉,使得那些复杂的工艺在国内品牌上全都绝缘了。国外早就有了,但由于制作过于复杂,还在这么做的睡袋:有但是不多了(内外差3公分左右的还有,但8公分这么大的差值的,我见的世面少,还没见到过)。


解释下这样设计的好处。举个简单的栗子:如果把人装在一个小的袋子里,外部再套个大袋子,人在小袋子里怎么动怎么踢,其实接触到外层大袋子的几率,相比内外套着一样大小袋子的会减少很多。引申到睡袋上就是内外层接触到一起的几率少了。内外层接触在一起时,绒会被挤压到了四周,接触点那里就没有绒了,没有绒——那就是一个冷点。而现在内外差的设计使得接触在一起的几率少了,就代表造成冷点的几率少了,随之而来的保温效果也大大增强了的。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10-6 13:13 编辑

常见那些95%第一类上下片差不多的睡袋,无限接近95%不只是上下片差不多,甚至内外片都是一样的版型。还有那些带侧片设计的睡袋,也几乎全部都是内外片版型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样?因为制作简单。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售价也就降低了等等等等......

这些睡袋外部看着也很饱满,但里片肯定挤的都是褶皱,一是重量问题,这些没用的褶皱是可以剔除的重量,二是踢睡袋时内外片接触的冷点问题。
  

内外差的设计不只是使得冷点的问题大幅度减少的好处。还有个好处是给绒一个伸展的空间。上图左右两种状态能很简单说明优劣了吧?右图充绒后不可能还是内外贴在一起的,看下图更合理些,绒撑满外部空间后,大多是往内挤压的。绒在一个伸展的空间对比一个挤压的空间,优劣也不言自明。回看一下2楼照片,充了887克800蓬松度的拒水鹅绒,自然状态下厚度超过了26厘米。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照片那个睡袋内部空间很大,不是那种内层空间很小,把人卡在里边动弹不得,羽绒过充给人一种超级蓬,超级饱满的那种视觉感官的套路。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10-6 16:58 编辑

这图是立衬平行方向的抛面示意图。很多睡袋为了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立衬上下两道缝线没法省略。但两侧(上图蓝色区域)会省略不封闭。好处是什么?绒道全封闭的话不好缝,反正外边看不到,能注意到懂得这个点的人很少。下边只留一个很小的充绒口就行了,充绒管沿着侧边顶到头开着充绒机往下拉,所有绒道都充上绒了,小充绒口再一缝,充绒不均的地方从侧边把绒掏过去就行了。简单、快速,一会就能充完一条。坏处是绒道会通过侧边上下串绒。睡袋内部绒道的设计制作特别能体现一款设计的匠心。


看上图红线框选的区域啊。这是一个个充绒口,每个绒道都有一个充绒口。每个绒道都是封闭独立的。因为睡袋宽窄变化,每个绒道的充绒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得计算好每个绒道的充绒量,每个都得单独充绒,单独缝死。

白线框选的位置是第一张图蓝色区域那个边。每个绒道都是封闭独立的。


抽绳红色是片的,白色是圆柱的,开灯时能凭视觉分辨哪个是上边、哪个是下边的抽绳。不开灯时凭手感也能判断哪个是上,哪个是下。


这款还选用了YKK防夹拉链。能起到些防止夹布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10-6 16:46 编辑


上图脚那的绒道特别窄,有人知道为什么吗?这也是国外睡袋设计中常见的做法。国内睡袋又尴尬的绝缘了。这个设计的点是睡袋设计只需要考虑包裹性和密封性,这里却考虑了受力。



图A就是之前提到的没有内外差的睡袋。外面绷的很饱满,里层都是褶子。一踢睡袋内外层容易挤到一起,绒挤到四周,形成一个冷点。脚是神经末梢怕冷,用些心的话会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出现了图B这种设计,不同点是哪里呢?绒道设计不同了,图上红线代表立衬。A的做法是立衬连接的位置是转折面的缝线处。B的做法是用立衬连接外皮的位置往前移了。把内层脚底的面往前拉,其实和我们的内外差原理是不谋而合的。踢的话不容易和外层贴到一起。C是我的内外差的设计,立衬连接转折面的缝线处也没啥问题,用B的做法就是好上加好。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8-10-7 15:21 编辑

[/quote]


这个位置也用心做了设计。外边有拉链上下片连接在一起,里边呢上下没有连接点,其实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下垂一些,会产生些无用的褶皱。那我何不设计时就把里边设计低些?这些都是小细节的提升。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睡袋顶视图上侧边是个不规则的弧线,平视图上下又是不规则的弧线。这个拉链需要从侧边一直开到脸部,也就是从侧边的弧线转到上片的弧线。加之睡袋本身还有内外差。要是再外高内地增加个坡度。难度累加在一起,完全会翻几倍的工作量。这个问题要是交给传统的版师,提完要求轻则他拍桌子辞职走人,重则暴跳而起像前段时间那个暴打项目经理的IT男一样打我一顿。


好吧!我怕。术业有专攻,设计的事还是交给设计事来做吧!版师们别爆,好好裁切布片去吧。这些难题我来解决,捎带手我还把上边的挡风条也随着下边的型做了3D立体剪裁。免受皮肉之苦,安逸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