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记2018夭折的川藏中线(更新完毕)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本帖最后由 CS生活 于 2018-11-20 16:02 编辑

修心

——记2018夭折的川藏中线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找一个理由,既说服别人,也宽慰自己。

对于骑车,我们的理由是什么?

千人千面。


第一日
出发

川藏中线的关注,起源于2014年,最近两年才真正细化路线,准备付诸实施,具体就是从成都至丹巴,经过道孚、新龙、白玉、贡觉、察雅、洛隆、边坝、嘉黎,一直到拉萨,这条线介于318317国道之间,由省道、县道和乡道组成,在全国性进藏热潮中,这条线默默无闻,听闻者甚少,走之者更少,连沿线政府都重视不起来,道路至今仍是最烂最差的。2017年夏天就打算走一遭,一直到道孚都没找到伴,后来想想一个人在荒山烂路悬崖边骑车确实够吓人,也就中途改了317北线。2018年试图卷土重来,也约了两三个伴,但临至出发,皆因各种原因退出,在成都出发时,依旧是孑然一人。


7月中旬,四川暴雨。

川西各条战线洪水肆虐,骑行大军迅速萎缩成游兵散勇,进出四川的铁路也数百班次停运。根据往年的经验,这都是正常的,随着7月下旬的到来,雨水将逐渐减少,留给我们的将是一片坦途。


720日终于抢到一张开往成都的高铁站票,老婆给买了个马扎,一路坐到川师大。这个马扎还真是不错,不锈钢打造,做工精细,很扎实,也不重。坐在车门处,环境宽敞,视野开阔,哪边风景好就可以随意换地方,不用受到固定座位的限制,真是居家旅行必备神器。据专家考证,这马扎起源于欧洲。说,欧洲气候湿冷不宜席地而坐,而游牧民族又不宜携带方方正正的板凳,故而发明了可以折叠方便捆扎在马背上的小板凳,故叫“马扎”。
我们知道,古代汉民族居住于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都是席地而坐的,所以古时候坐的和睡的用具都叫床。马扎传入中国时不叫马扎,而名“交杌”,因其传自于西方,叫胡床。也就是说,当年诗仙李白有可能是坐着马扎子撸着串喝高了,想起了远方家乡的小芳,泪牛满面,挥笔写下“床前明月光”的诗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到宋代时富贵人家的马扎越来越高级,各种高档材质应用在这个家具上面,仍然保留了两侧交叉的椅腿,但便携功能越来越淡化,成为一种炫耀的玩物,俗称“交椅”。后人慢慢将“交椅”这个演变为领头人的象征。我今天就坐上了全列车唯一的一把交椅,是不是很牛掰啊?我想,好东西是要跟好兄弟分享的,这把交椅我要送给去年一起跑北线的熊大师(背包男刘雄),让他在湿热的成都校园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抄论文,也享受一下俯视群雄的豪情壮志。


熊大师跑来地铁口迎接,老友相见,格外亲切,去年的骑行经历仿佛昨日,好像我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征程一样。


[size=18.6667px]熊大师整个暑假都泡在川师大的图书馆和宿舍里,闭关写博士论文,对学校内外的情况非常熟络,带我住下,然后去吃大餐。

盛夏暴雨下的成都,既热又潮,闷在没有空调的学生宿舍里,破电扇吱嘎吱嘎地转不动,胖胖的熊大师一天要冲十几次凉水澡,还是热得冒油。

极力劝他跟我一起走,到高原避暑去,经过数次的动摇和挣扎,他还是觉得先把论文抄起来比较靠谱——他的导师早就批评他玩车丧志、不学无术了!

21日早上熊大师陪我坐地铁,去火车站西侧的行包房取车和行李。正排队换票,忽听得身后吵吵嚷嚷,转头看,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男人跟另一个人吵架,吵得很凶,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谁也不服谁。然后又一个妇女加入战团,继续吵。转头换票,办好了手续准备去提车,吵架团升级了,来了个年轻一点的男子,揪住老男人的衣领,一边理论一边做出要动手打架的样子,拉拉扯扯,推推搡搡,气势汹汹。老男人看形势不对,很快就偃旗息鼓,不再吼叫理论,气焰熄灭。双方散去之后,特警姗姗来迟,跟电影里的大结局一模一样!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