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天柱山 - 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浙江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主要山体距安徽安庆市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全山分为八大景区和三个外围景点,有45峰、17岭、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景区内峰雄洞幽,松奇石怪,山清水秀,宜游宜居,自古为古皖文化荟萃地,人文景观博大精深。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其内“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雄奇灵秀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盛誉。


  自唐开山设观以来,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武当山南北辉映,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当。天柱山海拔1445米,它石笋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立,有健笔凌云之势。峰顶平坦,有清泉一眼,四季长流不涸。天柱山山峰独立,三座的岩峰并峙,相距仅4米,两桥飞架三峰间,蔚为壮观。

到达方式:  潜山县城至天柱山索道站22公里,是进出天柱山的公路交通枢纽。天柱山距安庆57公里,天柱山机场,安庆水运码头距潜县县城52公里。105、318国道,合九铁路穿境而过,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公路、东(东营)港(香港)高速在潜纵横交汇。   乘车:安庆、合肥至潜山有有客运巴士。 潜山县汽车站西站开往天柱山主景区的BUS每5分钟一班。   自驾:沪蓉高速合界段、东香高速六潜段在天柱山出口下;318、205在潜山县城天柱路出口。


天柱峰,简称主峰。海拔1488.4米,在潜山县城西北约30公里的深山中。《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它与周围岗峦似是断隔却又衔接,如春笋状平地拔起500余米。中丰顶锐,腰围1.5公里左右,全身石骨,如钢锥,如石柱,如青莲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宝剑,如擎天巨臂。


峰顶南壁,横镌清咸丰都统李云麟“孤立擎霄”和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中天一柱”8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大字;峰腰西南壁竖刻着民国29年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军长张义纯近1平方米的“顶天立地”4个大字。这些题词都是对天柱山主峰奇特造型的绝妙状写。


《道书》以天柱峰为司命真君发祥所都,称作“司命峰”。每当日出,霞光首先射照天柱峰顶,因呼“朝阳峰”。潜山古为皖伯属地,此峰为一地镇山,古称“皖伯尖”。其它诸名,多就其孤峰耸起之义而生,如蜡烛尖、笋子尖、单尖等。旧志载:“有云鹤往来其上,上古赫胥氏葬此”。


花峰,在主峰区,紧傍天柱峰西南侧,海拔1380米。峰顶有怪石重叠开裂如菊花花瓣,故有此名。凝视久之,所有“花瓣”又如在微风中翕张欲动,其状十分奇绝。与天柱峰相挨处,两边削壁如利剑劈开,裂缝深而且匀,下临绝壑,险峻异常。人称此缝为“小天门”。花峰整个形体,与主峰相似,以峭耸见奇,因又有“小天柱”之称。

登临此山,久有此意,此借新年之际,长途跋涉,年初五早七时从寿春出发,中途又参观了孔雀东南飞园区,沿盘山公路车行半山景区门口,已近下午一时多,因计划晚上要赶往齐云山住宿,须在天黑前下山,有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证,景区门票和索道票全免,此全国仅安徽省景区有此厚遇。坐景区交通车上山,坐索道上山。

此乃登临蓬莱仙境的登山道,还有几分惊险

上山后有处大石,在此可以瞭望全山

  这块巧石,石体隆起呈浑圆形,一根石柱朝天而立,颇似大象的鼻子,鬼斧神工,巧然天成,俗称“象鼻石”。它是天柱山怪石中的一个代表。

        这是一片丛林茂密、水草肥嫩的山间盆地,就是当年义军首领刘源抗元时作为义军放牛养马、给养中转的“牛马城”。曾几何时,这里一排排牛栏马棚,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猪马牛羊,一缕缕冉冉升起的炊烟,牛哞马嘶,鸡犬相闻,一派繁忙而不失恬静的山村景象。  当年进出天柱山总关只有一条路,即从马祖庵经青龙涧、良药坪,再由陡峭石壁上的栈道进入西关寨之后到达总关。“神秘谷”通向“牛马城”,这条秘密通道是刘源义军进驻总关后发现的,山外的百姓和元军无人知晓。粮草给养在战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源把这秘密的山间盆地作为粮草库,足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神秘谷为天柱山一大奇观,位于天池峰南飞来峰下,号称花岗岩洞第一秘府,有“天柱一绝”之称。道家奉此为司元洞府。天柱山最神秘处堪称神秘谷,一是因谷奇,二则自古就有许多神秘传奇故事。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谷长五、六华里,全谷巨石交错,危洞幽深,谷底54个洞穴形态各异,云集交错,洞连洞,洞套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移步换景,神秘莫测。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九曲回廊,豁然开朗。狭窄处,屈身匍行;宽敞处,数人并陈。谷旁古树虬枝,如铁壁挂画,谷内怪石异草,似丹墀仙境,引人入胜。神秘谷神秘谷石由龙宫、迷宫、逍遥宫等组成,自龙吟虎啸崖入口,穿过五指峰,紧傍飞来峰,环绕衔珠峰,直达渡仙桥,全长400多米,落差100多米。从外面上看神秘谷,一谷乱石堆而已,而近百石洞全在迭石巧堆之中,游客再多,只闻其声,难见其人。谷内洞上有洞,洞里有洞;有的相连,有的间隔;疑无路时便是路,看是道处却迷途;洞宽处容人无数,河底卵石清晰可见;洞低处人必须葡行,一人挡道全洞漆黑;洞大时数人并步,可坐石小憩;壁陡处上下相连,手足并用;阴森处凉气袭人,七弯八拐忐忑不安;明亮时泉水叮咚,松吟鸟鸣。道家视此地为洞天福


通天谷是神秘谷游线的新辟景点,它全长330米,洞内堆砌错综复杂,洞室相连,洞中有洞。谷内陡峭、幽深、曲折且盘旋而上,实际上是进入神秘谷游览之前的“热身”,神秘谷的逍遥宫、迷宫、龙宫将这条游线推向热潮,然后,进入天宫到天柱松,直达试心


  宋末,元军南下,当年刘源聚军民10万余人,拒守天柱山,与元军对抗作战,坚守18年之久,刘源在天柱山设有东、南、西、北四关寨口和总关寨,神秘谷内是刘源屯兵之地,总关寨是他的总指挥部。1998年,天柱山管委会在原有遗址恢复总关寨,下有运兵孔,上有碟墙,上为百步云梯,70度坡面,很陡。过大王松,左为乌龙井、祷雨台;右为司元洞秘府,史书载“下有水晶崖直通苍海”。


  天柱山在唐朝是全国五镇山的“中镇”,因主峰似“一柱擎天”而被人们喻作支撑天庭的一根柱子,要想上主峰需经过通天谷,由此可知“通天”的涵义了。在古代,天柱山道路不通,荆棘重生,野兽潜伏,人们要想接近这根撑天之柱并非易事。而今,山上登道等游览设施已日趋完善,即可沿通天谷上主峰,又可置身地下洞穴游览,真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有门”了。


我等登临此山,一路上已气喘如牛,路遇一已怀孕五月孕妇也在登山,累了坐轿,时而行走,甚是佩服这种胆量


飞来峰在天柱山“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海拔1424米,是天柱山第三高峰。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飞来峰,从南面看,如帽如笠;从北面看,如棋如磨;从东看,如球如拳;从西看,则如牛眠虎卧。飞来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于泉水的长期侵蚀,形成一块石鳞斑斑酷似“龙鳞”的斑块。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亲临皖山,设台祭祀,封天柱山为南岳以来,历代帝王都派使臣到天柱山拜岳。这个圆台即当年拜岳台址,天圆地方的底座,每圈石块均是九的倍数,象征天长地久。拜岳台又称呼应台,一呼就应。沿拜岳台左侧下行,可游览一线天、蓬莱峰。

  天柱峰,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瑰伟秀丽,如柱、如锥、如炬、如剑、如楼台,又如生花妙笔。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的赞誉!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宿松长江江面时,望见天柱峰的雄奇壮丽,放声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赞叹:“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宋朱熹感慨:“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明李庚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  天柱峰孤峰突起,山峰险绝,只有当地药农冒险登攀。  天柱峰还有许多别名:  朝阳峰,天柱峰屹立在群峰之上,太阳一出地平线,最早一缕阳光投到峰尖,最晚一束阳光也在峰尖收散。一天都朝阳,全年多不见。因江淮多云雾,主峰全年约有一半时间隐在云雾里。  司命峰,天柱山是道教名山,称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属司命真君管辖,主峰故称司命峰。  鹤驾峰,旧志载:每年仲春(二月)有数千只白鹤由西南方向飞来朝天柱峰,在峰顶盘旋翻飞。这其实是春回大地,候鸟迁徙的原故。


天柱山的一道独特的景观-天柱晴雪,俗称“六月雪”。 “天柱晴雪”位于天柱山青龙涧北面的山岗上。 据志书记载:“这里翠岭环围,松杉繁茂,万绿丛中,露出一片砂岗。常年似冰封雪压,四季如银山烂海。尤其是雨后初晴,阳光辉映,砂砾经雨水洗滤后,格外洁净无瑕,如皑皑白雪,光华耀眼。”明代诗人李匡有诗赞道:“五月六月寒常住,千年万年雪不消。”在炎热的六月,能身临其境,一定会顿感凉意。


  道左,下石级有一峰苍秀圆润,你看西南北三面悬崖陡壁,古松倒挂,乱云飞渡,似海岛仙山,明代李庚有诗:“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莱”,故称蓬莱峰。登山峰顶可远眺湖北英山、安徽霍山、金寨,领略毛泽东诗词中“苍山如海,残阳似血”的壮美景象。











面对蓬莱仙境,游人放声呼喊,余音袅袅


没去过!最后一张黄昏的云海看着很不错!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