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森明灯 于 2019-5-15 09:50 编辑
秦岭山脉,往小说,东西长也有四五百公里,往大说有一千多公里。户外大寺徒步线路,仅仅是秦岭山脉一条小沟里的小小沟,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走过大寺,不一定认识秦岭,甚至连自己走过的那一小段路,也不见得有个大概的认知。起码我就是这样。
从大寺回来,我开始慢慢地认识秦岭,解析自己走过的那一小段路。
行前做功课,归来做作业。做功课是为了出行的安全,做作业,是想让自己的每一次户外变得更精彩。
认识从宏观开始,首先,应该认识一下秦岭的概括。
一、秦岭概况
秦岭分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
广义上的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向东直至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自西向东绵延越1600公里,其范围包括四川岷山,汉江和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北,陇南洮河和陕南渭河以南,东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的广大地区。秦岭在方城、南阳一带山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走向,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

广义上的秦岭,由于它的走向基本为东西走向,南北两个方向上的地形结构、气候类型、水系流向,具有极大的反差或变化,因而秦岭与其东面流入大海的淮河,形成一条横贯华夏大地的界线,便成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从气候上讲,秦岭对于气候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南北气流在此交会,带来较多的降雨,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南方型,秦岭以北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型。由于南北方在农业生产上的显著差异,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从水系的流向来讲,降水向南流入嘉陵江和汉江,向北流入洛河和渭河。嘉陵江和汉江,属于长江的支流,洛河和渭河属于黄河的支流,这样秦岭也就成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狭义上的秦岭,仅指北方的关中平原与南方的汉江谷地之间东西走向的山脉,地理位置在北纬32°—34°之间,东西绵延400—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是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江与黄河支流洛河、渭河四条河流的分水岭。
秦岭山脉,在中国地理学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自古历朝历代,就有人对它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研究。但真正把秦岭与淮河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应该是地理学家张相文1908年发表的《新撰地文学》提出来的。
书中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就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1924年张相文在《佛学地理志》一文中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更加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为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南北分界线。这里的“北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秦岭,而淮河之水正是秦岭向东的正干。
秦岭山脉在先秦时代被称为“南山”或“终南山”。《山海经》中的《南山经》清楚地描述了“南山”的地理概况。先秦时期将秦岭称为“南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生活在渭河流域的人们对它在地理位置上的一种习惯叫法。河流是生命繁衍下去最重要的源泉,大山在人们生活里的习惯叫法,一般都以聚居地或赖以生存的河流为标记,把渭河之南的秦岭叫做南山也在情理之中。后来,因为秦汉的强大,影响到了整个华夏大地,人们把原本当地人叫的“南山”叫做“秦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汉代地方志《三秦记》中:“秦岭东起商雒,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秦岭”名称的使用应是从秦朝或汉朝开始的,秦王朝的强盛可能使人们将“南山”改称为“秦岭”。
秦岭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作用,其气候屏障和水源的滋养,孕育了江南,孕育了江北。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造就了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其实也有秦岭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