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rmman 于 2019-11-22 15:47 编辑
D11
普里埃内遗址----迪迪玛阿波罗神庙----米利都遗址----伊兹密尔Beyond Hotel
今天的行程是先往南去四公里外的普里埃内遗址,再往南去43公里外的迪迪玛,然后掉头往北驱车160公里晚上回到伊兹密尔市,途中去米利都遗址。
早起从旅馆的石头屋窗户朝外瞭望。
清晨在旅馆周边的村子里兜一圈,看到村里很多这样被废弃的房屋,据旅店老板说这里的居民原来大多是希腊人,经过历史上的多次背井离乡的外迁(最晚一次是1960年代)留下了许多老屋。
1920年,协约国与一战中站错队的奥斯曼帝国代表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肢解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削弱其国力,防止这个穆斯林帝国再对外扩张。《色佛尔条约》被普遍认为是侧重协约国(尤其是英国,以及被西方奉为文明母国的希腊,以及亚美尼亚)利益,而对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人过分苛刻的条约。由凯末尔率领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在安卡拉成立政府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并对依据条约占领小亚细亚的亚美尼亚、希腊和法国军队发起攻击,被称为希土战争和土耳其独立战争。由于背后有苏联的支持,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最后获胜,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取代奥斯曼帝国政权,1923年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原先被割让给希腊的的东色雷斯和包括伊兹密尔在内的爱奥尼亚地区回归土耳其。在一战期间和奥斯曼战败后一段时期,土耳其有75-90万希腊裔居民被当做敌国人屠杀和迫害致死,为了防止这一悲剧继续上演,根据《洛桑条约》的规定,两国开始了一场“惨痛和可耻”的人口交换:土耳其的150万东正教徒希腊人移居希腊,而希腊的50万穆斯林回到土耳其定居。尽管如此,在1955年的伊斯坦布尔,仍然发生了针对希腊族居民,商店,教堂的大规模街头暴乱,土耳其官方统计有37名希腊人被打死,实际可能远不止此数。
早上村里散步回来,旅馆老板为我们做好了早餐。老板说,中间那盘深色的是老板娘特意为我们做的“中国咸菜”,我们尝了下大概是橄榄菜吧,没有中国味道,但是心领了。老板娘看上去年轻时肯定是个大美女,老板说,他去过欧洲许多城市做生意,想带老婆一起去旅行老婆都没兴趣,只跟他去过中国。
退房,回到主路,向南开车3公里来到普里埃内遗址,这是建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娜神庙。普里埃内当时是爱奥尼亚城邦的重要城市,有两个海港,公元二世纪左右海港淤积,居民大都迁往20多公里外的米利都,此地只剩一个希腊人为主的村落,到了1923年,希腊人被驱逐出境,土耳其人则搬到了我们所住旅馆的那个村子。
普里埃内遗址中拜占庭主教座堂
普里埃内遗址中有6500个座位的剧场,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希腊剧场之一,据说声学效果极好,座位对面原先是两层楼的舞台,这是第一排的VIP座位。
“食品市场”门口遗存的石柱,在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旅行,看到的都是希腊文化的遗存。去过意大利两次后曾觉得此生一定要去一次希腊,但现在觉得你已经去了半个希腊,如果荷包里银子不多,希腊不去也罢。
出了普里埃内遗址一摸口袋发现早上退房时忘了把钥匙还给老板,于是先打电话通知他,又把车开回去还他钥匙。
自驾在爱琴海沿岸。
驾车45公里一路往南中午来到迪迪玛(Didyma)阿波罗太阳神庙。
希腊语中迪迪玛是“双胞胎”的意思,指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这对孪生兄妹。迪迪玛的阿波罗神庙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罗马时代由哈德良皇帝改建,当年老哥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有122根柱子,而妹妹月亮女神在塞尔丘克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有127根柱子,超出老哥5根,侥幸胜出,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尽管目前只剩了一根拼接而成的残柱。(见D9)
如今阿波罗神庙遗留的三根柱子高20米,直径2米,可以想见当年庙堂的雄伟。
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风云变幻,神庙虽然倒塌,古希腊的精神不灭。
从前庭通过两侧的斜坡甬道来到有围墙圈起的后殿,这里是祭司宣布神谕(Oracle)的地方。当年迪迪玛阿波罗神庙的神谕是影响力仅次于德尔斐(Delphi,现希腊雅典西北150公里)的第二大神谕,由一个男子喝了这里的圣泉被认为太阳神阿波罗附体后,其喃喃自语经过祭祀的翻译公布于信众。
据说公元303年迪迪玛的神谕支持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在意大利罗马旅游时曾一度搞不懂在基督教的老窝为何有这么多基督教堂秘密地建在地下),
但不久君士坦丁大帝就将基督教树为罗马帝国国教,德尔斐和迪迪玛神庙被封号禁言。
原来在正殿屋檐上的两个美杜莎头像,现在放在入口处的遮雨棚内供游客参观。
迪迪玛当年并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宗教中心,现在则是一个旅游小镇,在这里吃了晚午餐,西瓜是在街边小店买的, 20里拉一个,因此免去了在饭店点饮料,还是很合算。
早上出发时因为觉得最南面的迪迪玛阿波罗神庙比较好看,所以时间排在前面,向北返回时觉得时间富余,再来到距迪迪玛20公里的米利都遗址,这是米利都大剧场的正面。
米利都(Miletus)目前被认为是克里特人在青铜时代创立的,Miletus这个词就源于克里特语。公元前1000年,爱奥尼亚的希腊人兼并了米利都。在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400年),爱琴海东岸的米力都是仅次于西岸的雅典和斯巴达的重要城邦,是希腊思想和文化中心,诞生了米利都学派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公元前500年前后,波斯帝国(公元前600年—公元400年)向西扩张与希腊争夺爱琴海霸权,米利都等希腊城邦掀起了反抗波斯统治的暴动,暴动被镇压,米利都城被焚毁,随后波斯又借口雅典等城邦曾援助米力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陆海军西征,即延续四十多年的希波战争,最后希腊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其中的马拉松战役和温泉关战役成为历史上传颂的经典。
14世纪后,米力都港口逐渐淤塞,奥斯曼帝国最终放弃了这座城市。
大剧场始建于公元前700年,公元一世纪时被罗马人扩建到现在的规模,有资料说能容纳15000人,也有资料说能容纳25000人,不知为何没人按现存的结构认真核算一下,这里就请大家自己判断了。
米利都遗址门票14里拉,包括一个很小的博物馆和其它所有露天遗址,其实露天遗址(主要是大剧场)是无人管收门票的,但我们还是很自觉地找到了管理员买了门票。
大剧场中层的拱门通道。
大剧场中层的拱门内走廊,中层座位底下有一条环形甬道走廊贯穿整个剧场,猜想大概当年中场休息时这里摆满了卖烤玉米,烤牛肉串和柠檬水的小摊,应该没有城管干涉,只不过很想知道当年那么多观众的“方便”问题是在哪里解决的。
看完了大剧场和小博物馆,觉得时间还早,门票上印着个有水中倒影的拱门应该算重要景点没看到,于是打开手机导航开车加步行去寻找,穿过一片灌木丛,终于发现了要找的景点。
就是这里,据资料说是“北市场大门”。
然后又参观了许多周围的废墟,但是很难和LP地图或手机导航图上的名称对应起来,这个大概是“希腊海港HALL”,当年的进口税务大厅?
下午五点半发车从米利都一路往北去伊兹密尔。广袤的土耳其国土,公路上空无一车,只有两个QIN国人驾驶的小白车在奔驰,这意境是不是有点奇怪?
快到伊兹密尔时,天已经黑了, 路上的车明显地密集起来。
在国内高速开车,经常用最高限速例如110公里占用第一车道(超车道)行驶,你要超我岂不是说明你超速违规了么,所以许多车反倒是用140-180的车速在第二第三车道超车或行驶,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是在土耳其超车道真的是只用来超车的,超车后需要马上回到第二第三车道,不然很快就有车在你后面闪灯鳴号,至于他们用什么车速我就没法计较了。
晚上高峰期在一个不熟悉的国外大城市里开车真要加倍谨慎,导航有时会令人迷惑不解,有的高架下路口十分复杂,想左转结果成了掉头,于是又得绕一个大圈子重来,好在副驾座位上的女儿不断把人工判断和手机导航相结合进行提示,最后终于在20:00安全抵达伊兹密尔Beyond Hotel 门口,取了行李把车钥匙交个前台小哥就可以了,他会帮你把车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