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今天只骑一百二十公里到两河口歇脚,可是归心似箭,禁不住野心勃勃,便直接骑到了茂县,并打算明天用半天时间骑到映秀或者汶川,然后直接坐车到成都。
156公里的骑行里程,刷新了“维回羌藏六千里”行程中骑行距离最远的记录,但论强度或者说疲劳程度,还不如前几天在高原上骑行八十公里。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海拔从川主寺镇的3040米,下降到茂县的1500米,全程绝大部分路段都是下坡。二是几天的高原骑行,身体已基本适应了在缺氧状态下正常“工作”,今天忽然海拔下降,给氧充足,使体能明显有一个提升,所以越骑到最后,状态反而越好。
今天的风景:川北与川西的地貌极其相似,山是像样的山——高耸入云、重重叠叠;谷是像样的谷——幽深绵长、大气磅礴;水是像样的水——岷江浊流滚滚、奔腾咆哮、一路如影相随;林是像样的林——密密层层、铺天盖地……如此长而深的峡谷八哥曾经见识过很多,比如川西的色曲河峡谷,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在初冬的季节,山林无花,却秋色斑斓,比花开的季节更加绚丽多彩;而入冬后雪的频繁光顾——尤其昨夜一场雪,使岷江河谷两岸的雪山绵延不绝,在阳光映衬下显得极其壮观……
一路风光无限,自然景点无数,其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叠溪海子。让人感到震撼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叠溪海子绝无仅有的湖光山色,还有7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关于叠溪大地震,以下借用一些网上资料加以描述:
震前异象:“犬哭羊嘶,蛇出鼠惊,乌鸦惨啼,母鸡司晨。
地震时间与烈度:“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震级 7.5,震源深度为6.1公里。”
地震经过:“天空中发出霹雳一声巨响,大地开始猛烈地摇晃,地中发出巨大响声,与地面隆隆之声相混合。风沙走石滚滚而来,人们的耳、眼、口、鼻均被尘土所塞,满眼迷离、不能远视;只见近处地皮到处裂开了大缝,忽开忽闭;大地向下倾陷,人在地上一步不能移动,意志全失。持续了一分钟之久,地壳停止摇晃,但四周巨大的隆隆声仍持续不断,沙石继续飞扬。三小时后尘雾稍歇,方可辩远近,太阳西沉,河山改易,城廓为存。叠溪城中心部分已在几分钟之内几乎笔直地坠落达500―600米。自此这座拥有二百七十余户羌人的古老羌城、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古蚕陵重镇,从地球上消失,只剩下一座残破不堪、大部分倒塌了的城隍庙。城隍老爷塑像亦被乱石打得支离破碎,半张庄严的脸庞和一支瞪圆的眼睛被埋在尘土之中。
“大震之后,房屋尽行倒塌。当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地还在不时的抖动着,山上巨石还在滚落,灾难还在继续肆虐着大地。幸免于灾难的人们惊慌失措、露宿荒野,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
“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了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
“经过30多天的倒流,叠溪水位最终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倒淹了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十一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
“震后一个多月,岷江上游阴雨连绵,江水骤涨,各海子湖水与日俱增。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海子溃坝,积水倾泻涌出,浪头高达20丈,壁立而下,浊浪排空。急流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急涌茂县、汶川。次日凌晨3时,洪峰仍以4丈高的水头直冲灌县,沿河两岸村庄、集镇尽被洪水一扫俱尽。茂县、汶川沿江的大定关、石大关、穆肃堡、松基堡、长宁、浅沟、花果园、水草坪、大河坝、威州、七盘沟、绵池、兴文坪、太平驿、中滩堡等数十村寨俱被冲毁。都江堰内外江河道被冲成卵石一片,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咀、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渠道工程、防洪堤坝等扫荡无存。邻近的崇宁、郫县、温江、双流、崇庆、新津等地均受巨灾。……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就达4000多具。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造成2万多人死亡。”
震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子相继溃决后,只有公棚和白蜡寨两个一大一小的海子保留至今,人们统称它们为“大小海子”,就是八哥看到的叠溪海子(如图)。
叠溪海子:

叠溪海子南坡的盘山公路:

松坪沟景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