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时间探秘三千年的以色列,寻觅应许之地的美和魅(二)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下面这个刻画着耶稣像的金色穹顶最让人震撼。我抵达时,恰好有阳光从一扇窗户射入,像一道圣光穿过耶稣的脸。

进门后一眼可以看到地面正中有一块被装裱起来石板,据说这是当年耶稣受难时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后,躺着的石板,耶稣的鲜血渗入了石缝,在石上永久地留下了殷红的石纹,据说上面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轮廓,那就是耶稣的身影。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一进门便跪倒在这块石板前,他们不住地抚摸、用嘴亲吻着。因为长年就这样,所以久而久之,在人们的不断抚摸和亲吻下,这块石板看上去变得格外光滑。而且信徒们还会带着自己的一些物品,放在石板上,宛如开光一样,沾染耶稣的灵气。

圣墓教堂里空间和造型相当复杂,皆因它包含了不同年代不同人所建造的长方形教堂、殉教教堂和内有耶稣墓的复活教堂,还有地下的一个怀念最初的建造者 海伦娜 的圣海莱娜教堂。因此你也会发现古 罗马 的建筑样式、拜占庭建筑风格都在此有所体现。不同的空间里,甚至砖石的新旧程度有很大差异。大量的壁画和装饰画也说明了这座教堂曾经所经历的辉煌时代。而且有趣的是,圣墓教堂可是由多个不同的教会来共同管理。


十四苦路的终点,就是在圣墓大教堂。这座教堂所在地原是 罗马 国王哈德良时期(公元76年-138年)修建的一座阿芙罗狄蒂神庙。后来公元4世纪,东 罗马 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后,曾派其母亲 海伦娜 前往 巴勒斯坦 查访圣迹。据称 海伦娜 除发现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外,还将此地确认为耶稣受难地,并且后来在此修建圣墓大教堂。但战火不断,圣墓教堂也屡屡遭到破坏,现存的版本其实为1808年左右修复重建的样式。

抵达圣墓教堂时,天空恰好有飞机飞过留下的一道云迹,宛如给圣墓教堂戴上了一圈天使的头环。

这是圣墓大教堂的入口处,约有3米高的厚重木制大门充满历史感。跨过它,进入的就是基督教徒们内心最神圣最向往的一个空间。

【耶稣难受苦路&圣墓大教堂】

公元33年,耶稣和他的门徒从橄榄山进入 耶路撒冷 ,他们是来圣城庆祝犹太人的传统逾越节。结果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在“最后的晚餐”的当晚,耶稣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被 耶路撒冷 祭司长及一群帮凶逮住,这群人威逼当时的 罗马 巡抚,找了个借口判处耶稣钉十字架。耶稣背负十字架走过 耶路撒冷 ,最后倒在如今圣墓大教堂所在之地。但是据说3天之后耶稣在圣墓教堂里复活和升天。

17世纪时方济会士圣利安纳(St.Leonard Of Port Maurice)开始宣扬拜苦路的敬礼,最后在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t XII)确定 耶路撒冷 城内的14处地方为苦路点,他们想方设法在14个地点立碑设堂,以此来悼念耶稣。而最后五个苦路点都是在圣墓大教堂里。后人们尤其是基督教徒们也会来此重走十四苦路,以示缅怀。在世界各地很多教堂里,都会经常挂有十四苦路的绘画作品,包括我曾在 北京 的西什库教堂里就看到完整的系列作品。

上图:十四苦路的起点。同时,以下的图片并没有完整呈现十四苦路点,仅仅作为示范了解。

他们围着我和牛奔要email……

最后临走了,我也伏在西墙上,跟上帝说了一句话,至于说了什么,呵呵,呵呵,是秘密!

他们说我混在犹太人里毫无违和感……额,除了我不够人家帅而已。

但西墙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它神圣宗教气氛的震撼,而是在这样庄严的地方,所呈现出来的别样的活力和亲和力。此话怎解?在前一晚逛西墙的时候,我们意外遇到一群犹太青年人。他们得知我们是来自 中国 的旅行者后,纷纷主动跟我们合影,当然,也看着我们的相机似乎颇为专业,让我们给他们也拍了很多照片,还纷纷留email求照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好客,在此次的 以色列 之行中其他人身上并不少见,尤其是我们是从热情似火的普林节走过来的。

只是我没料到这样的热情好客,这样的欢声笑语,发生在西墙之下。这也是此生难见的一景了吧。

男士的西墙部分,还有一个独特的室内区域,就在墙的最左侧即可进入。张大枪跟我们开玩笑说那是VIP室,需要付费进入。结果没两秒就戳穿了他。这个单独的区域为何存在我并没有查证,只是它里头不仅有可供祈祷的墙体和桌椅,还有书架,摆放了圣经及其他犹太教的书籍,供祷告的人自取。

哭墙分为男女两个不同区域分开祈祷,中间隔一栅栏,男左女右。男的部分感觉面积更大。男士进入哭墙,必须戴帽,无帽者可于入口处自行取圆形小白帽戴上,里头有别针,不妨找找,如果没有别针那是瞎菜的,必然戴不牢。据说女性在哭墙不用蒙头,妇女们哭泣流涕的很多,而男士这边则无此现象。女性在祷告后,需要一步一步退出祷告区域,退出时仍面向哭墙,表示恭敬。

犹太人祷告时不断摇头前,因为他们在祷告不断提神的名字,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必须点头。那肯定是他们对神有太多的倾诉,所以点头次数也非常多。哭墙广场一侧还提供椅子和桌子,你完全可以坐在椅子上慢慢跟上帝对话,待个一天都行。至于把写着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墙缝的行为,倒不是犹太人的习俗,而是旅游者们的发明(见下图的墙缝,里头塞满了纸条)

【西墙(哭墙)】
闲逛了那么久,终于来到 耶路撒冷 古城内最重要的地点——西墙,就是人们常说的哭墙。

【知识点:西墙的由来】
犹太教把 耶路撒冷 作为圣地源于公元前10世纪。当时所罗门在位,他在都城 耶路撒冷 建造了希伯来人的神庙——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占 耶路撒冷 时,第一圣殿毁于战火。后来希律王重修圣殿,并称为第二圣殿,但在公元66年又毁于 罗马 人手中,仅仅留下了西边的一睹墙体废墟。此后,由于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离境,被迫开始大流散,圣殿山上的圣殿再也无法恢复重建。后来回归故土的犹太人在第二圣殿废墟上,用大石头垒起一道长481米,高18.3米的石墙,他们认为砌墙的石头取自所罗门圣殿,因而石墙就是犹太王国的遗址,这就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家”,是“与神对话”的地点。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 耶路撒冷 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有趣的是,这处寄托着犹太人2000年大流散哀思的"哭墙",在穆斯林的传说中,又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天"前栓马的地方,穆斯林因之而称它为"飞马墙"。

就像 耶路撒冷以色列 的中心一样,而圣殿就是 耶路撒冷 的中心。西墙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祂是圣殿的遗迹,祂代表了中心的中心。在这个位置,曾经摆放过约柜,那是上帝至圣之所的所在。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这里都是不容侵犯的至高存在。世界只此一处,宇宙只此一处。

上图:这就是圣殿山,上面是后来被阿拉伯人建造的阿克萨清真寺。虽然公元七世纪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了这里,但是由于他们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而且他们也在圣殿山建了自己的清真寺,所以犹太人的西墙没有被刻意损坏,反而被妥善保护起来,因此西墙历经两千年仍然存在,也是不容易。

圣殿 山西 边的墙体,就是犹太人的西墙。如今的这个西墙也是屡屡经过修复和加高形成的

西墙从下往上,石块大小都不同,最上方的小石块年代则更新。

进入西墙,需要经过严格的开包安检。因为前一天晚上已经来过,所以白天再次进入时已经对此驾轻就熟。安检过后,走下楼梯,感觉步入了一个虔诚的犹太人的世界。没来之前,我觉得这里的气氛会异常严肃,甚至连拍照都是不允许的。但是真实的西墙前,却比我想象的多了一份轻松。我们到来的时候并非重要宗教节日,人流不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