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远镜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自从望远镜发明以来,一直都属于无论谁拿一个,都有人想凑过来看看效果,而且越大的镜子凑过去的人越多。

对于现在数码设备盛行的今天,各种长焦镜头,长焦手机以及花里胡哨的功能满天飞,但是传统光学望远镜依旧是一个超然的存在,除了耐候性好,操作便利,而且画面质量绝对比各种屏幕效果要好的多。评测前先上一张毒片,这是用手机+望远镜拍的照片,手机就是2000块的小米,而镜子是3000块的卡尔蔡司10*25ED。

望远镜属于光学器材,其实就这个行业来说门槛说高就高说低也低,本身望远镜生产并不是多大的难题,但是如果想做出优秀的望远镜就没那么容易了。就现在市面上的个大品牌来说,如果说光学性能好的,还得说是几个镜头大厂的产品,毕竟底蕴在那里。而我此次评测的产品是来自卡尔蔡司ZEISS的TERRA ED POCKET 10*25望远镜,下文简称TERRA 10*25ED。总体指标就不用多说了,啥充氮、防水、屋脊、抗跌落,其他品牌有的功能它都有。售价高达3000左右,但是作为一款高性能的望远镜它的价格是否能值回票价呢,请看我下面的测试。
首先从望远镜的包开始说:
TERRA 10*25ED的镜包采用硬壳包,可以很好的保护望远镜。拉链头采用了大环拉链头,戴着手套也可以轻松操作,同时包口有限制开合角度的设计,即使完全拉开拉链望远镜也不会掉出,细节设计很到位。


TERRA 10*25ED的总体尺寸和一般的10*25大小差不多,一般这个尺寸的望远镜在结构上大多也是两折结构,折叠起来非常小巧。不同的是ZEISS的蓝色LOGO虽然尺寸不大但是异常显眼,卡尔蔡司这种光学巨头的产品,在外形特色上识别率很高,基本上你拿个卡尔蔡司,行家能从几十米外一眼就能知道你手中器材的价值。


既然叫POCKET,于是乎我也POCKET了一下,果然真的可以POCKET。。。111mm的长度放进口袋根本不是问题,加上本身体重只有310g,TERRA 10*25ED作为一只
旅游桶毫无问题,甚至EDC都可以。

对于望远镜而言,其实握感真的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握感是决定一个筒子抖动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大多数人纠结的都是口径和倍率,口径大视场就大,倍率大代表放大倍率就高,如果你要说这明显的问题纠结个啥,纠结的只是一个问题,抖动!

就手持望远镜来说7-10倍镜算是黄金倍率了,超过这个倍率即使手再稳看起来也晃的厉害。当然但凡是有放大倍率的光学器材,都对手稳有一定的要求,一个望远镜好的握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能降低画面抖动,这不是空穴来风,就TERRA 10*25ED得握感设计来说,首先握感充盈感非常好,加上镜身以大量的橡胶覆盖,并且橡胶表面做了防滑处理,所以总体握持感还是非常舒服的,加上镜身重量很轻,手持毫无压力,总体来说TERRA 10*25ED的人机配合很好,所以单就手感上来说在防抖上还是有一定功效的。



作为一只全使用场景的筒子,TERRA 10*25ED不仅具有全密封的镜身,同时内部也做了充氮处理,加上包胶的镜身,让TERRA 10*25ED一改光学产品娇气的性格,无论爬山涉水碰撞跌落都不是问题。




蓝色是ZEISS的招牌颜色,基本上ZEISS的产品都会用蓝色来点缀自家产品,整个筒子基本上只有三个标识,一个是公司LOGO,一个是倍率标识,另一个是ZEISS的一句招牌语DESIGNED BY ZEISS,证明了这个筒子的高贵血统。

调焦旋钮设计在两个镜筒中间,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位置,这个位置的调焦扭调焦方便手感舒适。

TERRA 10*25ED的调焦扭上设计了了比较深的纵向凹槽,在拧动的时候手感一流。但是个人觉得这个旋钮尺寸还是稍小,如果再大一点就更完美了。

镜筒前部中间的位置没有一般望远镜带的脚架孔,而是另一个旋钮,这个旋钮的作用是调整右眼的屈光度,比较有意思的大部分厂家调整屈光度都在目镜接圈的里面,这算是这个小镜的比较特殊的设计。

对于光学产品,镀膜技术无处不在,不仅是在棱镜有镀膜,往往物镜和目镜都有镀膜,主要是为了降低镜片产生的二次反射和增加透光性能,同时镀膜还具备一定的防污功能。

TERRA 10*25ED的镜片镀膜呈现微微的绿色,非常漂亮。对比一般山寨镜红色的镀膜不知道漂亮多少倍,当然镀膜的作用不仅仅是漂亮,除了增加光学性能和降低镜片污染。大多数镀膜的颜色都会引起一定的色差,但是总体来说镀膜颜色越淡引起的色差就会越小。TERRA 10*25ED的的镀膜有微微的绿色,相对来说会损失一定的绿光和黄光, 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视场会显得更柔和一些,不会有那种高反差烧眼睛的感觉。


目镜的尺寸在这种小镜里算是很大的了,虽然不能对一些硬性指标(像场、出瞳直径、出瞳距离)有作用,但是可以提供更大的眼部容错范围,基本上举起镜子即使眼睛稍偏于目镜片中心也可以看到画面。对于快速使用这点设计还是值得肯定的。

目镜的镀膜和物镜一样,呈现为轻微的绿色,实测抗污性能也不错,基本上轻轻擦拭一般的污渍都会轻易擦掉。

下面进入实测环节,其实对于我来说,望远镜大多都是用眼睛来观测,因为也许是手中的几个镜子都不够好,颜色和锐度达不到满意,另一方面作为画质控的一个
摄影人来说,手机这种画质只能说是记录作用,谈到摄影,只能说拍点小创意片还可以,再高的像素也仅仅是噱头而已。但是受限于手中的器材,经过多番尝试,也就是手机还能有不错的像场,所以下面的测试图都由不到2000块的红米10X PRO。主要的图都是由那个号称4000w像素的主摄像头拍的,后面还有一些用3倍摄像头拍的。
如果以镜头的眼光来看望远镜无疑有些苛刻,但是不得不说对于一只望远镜来说,ZEISS的这支小镜给我们的惊喜远超于预期。
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TERRA 10*25ED的锐度,TERRA 10*25ED的锐度极高,已经完全超过我手机摄像头的光学极限。也就是说加了这个望远镜的情况下,画面锐利程度完全不输手机内置摄像头直出,这完全不科学,要知道光学东西,加一层只会弱一分,但是我加了TERRA 10*25ED望远镜,画面锐利和颜色基本不受任何影响。可见ZEISS深厚的光学积淀不是闹着玩的,实测无论是锐度和颜色,还是反差和味道,即使一个手机拍出来的味道都足可以媲美单反,纯光学带来的焦外虚化,将手机软件做出的数码味虚化一扫而空。加上ZEISS本身的德味,油润而自然。焦平面的画质细节丰富到令人发指,颜色和反差让人怀疑这居然是手机拍的。








其实也许新手不知道,除了倍率和口径,望远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其实是最近对焦距离。作为一只望远镜,除了把远处的东西拉近,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把近处的东西放大。TERRA 10*25ED的最近对焦距离达到了1.8米,虽然没有达到某主打昆虫观察的0.5米对焦距离,但是1.8米足够应付很多场合了,我实拍了几组蝴蝶的照片其实并没有达到1.8米的极限距离,因为自然博物馆不然带三脚架,而且照明不好,不放个东西上根本拍不清楚,但是如果用人眼观察,1.8米的距离可以看到蝴蝶身上的很多细节,甚至触须上绒毛都清晰可见。


最后一组是对望远镜眩光做的一组测试,特意选了两个高反差的片子,一个是夜景长曝光,另一个是水面。因为肖像权问题夜景抹掉了车牌和人脸。其中即便是是光比极高的车灯,画面上居然一点眩光都没有!这又不科学了,可见ZEISS的镀膜技术如火纯青到什么地步。


这张照片是我用手机内置的主摄像头拍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家一个10倍镜的放大倍率的直观描述。对于新手来说纵然告诉你1000米距离上等效多大视场也是白搭,不如一张照片说的实在。即便是手机透过望远镜拍摄,基本上几百米楼外屋内的摆设都能看清,这就是ZEISS的实力。

下面这组是我用手机内置的3倍长焦摄像头拍的。不得不说放大倍率足足比主摄高了好几倍。但是其拍摄效果还不如用主摄开启数码变焦裁切过的分辨率高,可见10X的这个长焦镜头的自身性能并不咋地。不知道这个镜子配合带10x潜望式镜头的手机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估计能直接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了,说的我都想换手机了。

最后这个月亮是我用TERRA 10*25ED配合手机主摄打开数码变焦拍摄的,受于最近天气薄雾和污染,只能拿到这样的照片,但是我觉得TERRA 10*25ED的实力绝对远不止于此。

最后上一组题外话大家随便看看,下面是一组8倍和10倍镜的放大倍率说明,可以明显看到10倍明显大了一圈,但是画面抖动也相对更厉害,不过这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更倾向于细节观察,建议上倍率大的,手抖的就上三脚架,需求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对于画面的整体感觉更在意,就例如风景和表演,建议上倍率较低的6-8倍,保证清晰的同时画面抖动还不会太厉害,当然放大倍率低对细节观察可能不如高倍的更震撼。


望远镜选择上,目前市面上最让人纠结的两种望远镜结构应该是保罗PORRO或者屋脊ROOF结构,两种镜子各有拥趸无数,如果就画质来说哪种结构好,其实原则上没有哪种比纯折射结构或者纯反射结构的镜子更好,但是扛个双筒火箭炮溜达别人肯定以为你是从哪个院里跑出来的正义青年。所以本着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中心思想,保罗和屋脊还是必须要选一个的,毕竟棱镜能缩小体积。
首先简单总结下优缺点:


首先说保罗结构,保罗棱镜也叫普罗棱镜,由于两个长相一样或者差不多的棱镜组成,两个棱镜各有一个全反射面,最大的优势就是相对于屋脊画面亮度要更好一些,要知道望远镜一个主要指标就是亮度,毕竟很多人追求大口径的主要目的一个是视野一个就是亮度,毕竟如果看星空一分亮就一分强。但是由于反射体的结构,也会有部分光线被浪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边缘亮度要比中心差一些。但是这种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如果棱镜材料使用高折射玻璃,这种情况会缓解很多。常见的棱镜材质有bk7和bak4,其中bak4就是一种高折射玻璃,相对于bk7玻璃成像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另外一个就是大多数保罗镜两个物镜都离得比较远,有些人认为会影响物体立体效果,从而影响物体距离判断。其实这个也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近距离的物体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是稍远影响应该微乎其微。而且有些品牌出了专门针对近距离观测的保罗镜,两个物镜是在一起的,近距离效果其实更好。
再说说屋脊,其实屋脊棱镜也叫施密特别汉棱镜,棱镜经过两个空气分开的棱镜进行六次反射从而得到正向的图像。

虽然体积上来看屋脊棱镜使用的材料使用比保罗要少,但是生产成本要高很多。首先屋脊的两个棱镜模样不一样,不像保罗,虽然也是两片棱镜,但是大多数保罗的两片棱镜都是通用的,所以屋脊在生产上和装配就要麻烦很多。另外成本增加最多的就是镀膜了,屋脊由于有一个半反射面所以镀膜是决定屋脊镜好坏的一个关键,或者说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个镀膜直接决定屋脊镜的亮度。最早的镀膜层是用银,后来开始镀铝,银的反射率较高,但是容易氧化,镀铝相对耐用不怕氧化但是其他一些指标要差点,对于现在充氮的镜子来说还是镀银比较好,因为密封镜体本身就不怕氧化。高端的屋脊镜镀膜就例如c3反射膜和相位膜,镀膜往往都高达几十层,分别控制不同波长的光线。对于一线大厂例如zess这种光学巨头,镀膜还会有一些独到的技术,这种技术投入了的研发成本是极高的,而且往往都是专利技术别人不知道也不敢用。但是无论是多高级的镀膜,屋脊结构的都是会有一定光损只是多少的问题,现在技术好的镀膜光损可以做到很小了,不对比基本看不出两个镜的光损,当然这前提是镜子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你要是用几百块的镜子和几千的镜子差别还是异常明显的。
屋脊镜另一个成本高的地方就是充氮防水内调焦等,这部分功能对于耐用性还是很重要的,一些低成本的保罗镜虽然是全反射镀膜,但是没做密封用久了全反射膜性能也会变差。
对于选用来说,不得不说屋脊的镜子都比保罗好看,而且占用体积也更小,当然这是有代价的。前面说了,屋脊镜的好坏其实直接是由成本决定的,所以选择屋脊的话又对画质有要求,一定要选择价位较高的筒子,一分价钱一分货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对于其他一些指标,就例如有效口径、放大倍率、出瞳直径和1000米距离视野,这个基本上是一个固定数值。就例如8x32镜大概出瞳直径4mm,1000米等效视野约为140米,别管什么品牌都差不多,选镜需要关注比较有用的地方一是倍率,二是对焦距离。就像我前面说的,倍率直接决定你的应用场合,换句话说倍率高的筒子更适合固定使用或者观察不会跑太快的目标。当然如果你是我全都要这种类型的,那建议你买10x40以上的镜子,物镜大视场也打,靠眼睛防抖也不是不可以。

而对对于我来说其实更为重要其实是焦距离,毕竟一个望远镜如果还能当放大镜来用那使用面可以说提升很大,我可以清晰的看见昆虫身上的花纹还可以看远处的景色,何乐而不为。

最后写个总结:
首先不得不说我对ZEISS这个厂家一直爱恨有加,爱是因为画质,恨当然因为价格,可是ZEISS偏偏对这件事不感冒,价格你爱买不买,我就这样。但是不得不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是一句至理名言,ZEISS的光学性能让人完全调不出毛病,尤其是原厂的ZEISS光学产品其综合性能确实可圈可点,其看家的t*镀膜技术在镜头界已经不是一般的认可,甚至成了zess独特风味。
以TERRA 10*25ED这个小镜子为例,近3000的价格虽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不得不说这个镜子既可以作为眼睛的延伸又可以作为手机焦段的延伸。虽然较小的口径对于手机摄影来说,光通量和视角都稍低,直接问题就是出片率不高,但是TERRA 10*25ED的光学性能还是在的,适当的拍摄手段完全可以发挥这个小镜的实力的。310克的重量加上111mm的长度让这个小镜携带毫无压力,配合完美的画质及1.8米的最近对焦距离让这个小镜成为旅游或者EDC的首选,无论是看鸟还是看妹子(好吧我不应该把鸟和妹子放在一起)这个小镜的光学实力都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