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鄱湖牧童 于 2021-5-16 17:03 编辑

四
5月3日,今天注定是一个好天,阳光洒进帐篷,连续三天的好天气,这样路上行走不会太困难。昨天太累了,一觉睡到天亮,营地处在扎尕那路线的中部。今天要走13公里,先翻过昨日未翻过的喀拉克垭口,这个垭口海拔4140米,是整个行程中的最高点,再穿过七八个海拔3800米以上的垭口,爬升约800米。

早上煮了一些吃的,吃了个半饱,营地超过海拔3900米以上,我无任何不适应症状,取来水烧开后在路上备用,背包重量通过两天食物的消耗,也有所减轻,我和青贫驴昨天到的营地较早,后来的队友露营地选在我们前面
。



到今日出发时,我们反而是最后两人,出行便开始是上坡,这个垭口路距较长,差不多超过2公里,坡度倒不是很大,但通行之路雪厚,泥泞。



我们计划用一个小时翻过去,我连续超过几个人到了垭口,用时不到45分钟,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15分。





前队先到的几个人已经走了,就剩下我和青贫驴、朱雀、阳光和路过、轩轩6个人,来自上海的阳光,话不多第一次走重装穿越,无论是徒步经验还是体能有所欠缺,但这个小女子一个人默默地跟在我们的后面,别人休息她也不休息,咬牙坚持,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神支撑。我和青贫驴一方面是在垭口为了多拍几张照,但更多的是等等这位落在队伍中最后面的一名队员阳光,她的同行队友朱雀,体能比阳光强不少,为了队友在兼顾好自身的徒步速度时,也对队友有所照顾。这在高原徒步确实不易,高原寒区要知道等一个人是多么危险的行为,人在行走中血液的循环是在不停的状态中,一旦停下来血液流动的速度会缓慢下来,身体的机能也相应的减弱,随着时间的越久再想启动就困难重重,人也容易受风寒入侵。



阳光终于上来了,大家等她稍作休息好后便赶紧下撤,我在最后收尾,下山的路是沙石与雪混合之路,路面湿滑得厉害,我在垭口呆了将近15分钟,下肢明显感到僵硬,下山不够灵活,速度提不起来,不一会落在好后面。落在后面有后面的好处,至少不会踩空雪,使脚深陷其内,踩着前人的脚印,不用担心脚会在踏空,心理预期好。前人在雪中开路是很难的,不是雪路难行,而是心里害怕一脚下去,雪坑深不可测,掉入雪水坑中,会有水进入鞋内。过了雪坡路面,接着又是细石路面,沿着山腰横切碎石路面,有的地方还是蛮危险的,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滑下深谷都有可能。





我已感觉不到累了,机械性地跟在最后一路拍照,更多的是拍人行进中的状态,在大山面前人显得渺小,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几个小黑点缀在黑白相间的山石之中。对面的山体并不高,多数山体在4000-4500米左右,和我所处的山体并没有高多少,但唯独雪却比周边的山体多不少,我不是学地理的,对这种气候形成的雪山,不是很了解,但却很好奇,希望有机会去了解。









上午10点翻过第2个,垭口阳光变得更加强烈,我将风帽盖上,用风巾把脸部遮盖得严严的,高原的紫外线超强,只要照射在脸上超过一个小时,下山后脸部一定会脱层皮,我是有过教训的。同行的青贫驴有些不在乎,自始至终不戴风巾,不戴墨镜。

上午10:30,偶遇去年国庆走格聂的海子线的一对小年轻,我一眼认出其中那个瘦弱的女孩,当时在格聂海子线最后两天,这个5人小队走得只剩下两个人的队伍,又一次有缘和我们相遇。他们是四川成都人,在登山运动这个项目中,我不敢小瞧这种个子小小的成都女孩,她们往往体力和耐力惊人,背得多,吃得少,走得快,爬得高。


终于见到了自在和饮血狼几个人了,他们在补充水源,我早上备的热水早就喝空了,但又不想取炉子烧水,也不好意思向他们蹭水,只拿着瓶子让来自内蒙的粟满,用他的净水设备给我过滤一瓶水,然后一饮而空。我以前是不敢喝这种雪化凉水,但我昨天喝了几次后肠胃未见不适,今天便放开量喝,连喝两瓶,补充了一个压缩饼干,肚子内产生了饱腹之感,体力也有所恢复。


到了临近中午,山路之上的雪少了,我与青贫驴和大帅不再等后面的人,先行几步。大帅与青贫驴和我三人来自同一地方南昌,第1天我走得快丢下大帅和青贫驴,第2天我前半程绕了路落在后面,到了下午才追赶上队伍,第3天又动身慢,现在终于三个老乡走在一起,便不打算再分开,走在一起安全些。

中午12点,对面来了一队牦牛驮队,这是帮正穿轻装队伍驮的装备,估计这是5月2号出发的,比我们晚半天时间出发,按道理如果同时出发,在我们第2日露营垭口应该相遇,但我们实际上走了满满两日行程超过36公里,比他们队伍提前半日。牦牛作为海拔高度是一个好的选择,牦牛一是行动缓慢,路上太耽搁时间。二是牦牛这种动物没有方向感,不走常规路,喜欢乱窜。三是惰性足,只要有水草丰盛的地方就不想走。带队的牦牛工驱使他们费劲不少,但牦牛唯一的好处是驮的重量比驴马多。川西户外有名的户外路线很少用牦牛作为运输物资的驮队,多用川马或骡马作为交通工具。


过了中午,连续翻几个垭口也记不清了,上上下下无数次,对周边的景色也出现审美疲劳,人就像一个机械没有思维的行走。终于有人愿意歇了,原打算把帐篷取出晒晒露水,结果休息不到10分钟,队伍又重新走了,回望来时的路,沿山腰横切路明显有好几公里远。大帅似乎不在状态,一直说比走格聂路线累,又一次补充水。



远望山下的峡谷,这是必经之路,我们要下到谷底再上对面的垭口,如果在下午5点前翻过去,明天的路就少走多了,但这个距离不短。下午2点,开始下起了雪籽,我这次没带雨具,以我的经验认知,超过3500米以上的海拔很少有雨水下,要下多数是下雪与冰雹,穿冲锋衣裤完全能抵御这种气候。


这次轮到青贫驴落在后面,这个运动健将,可能是喝多了冷水,肚子隐隐作痛,加上背包重量超过它的舒适度,三天下来也拉垮了这个参加十几次全程马拉松的老队员。

下山谷半中间,去峡谷底有两条分岔路,其中一条开阔延伸至左前方,一路缓坡向上。另一条继续下到谷底,我们想当然的选择走好路走开阔路。刚走几步,一条柴木横在路上,如果户外遇见这样的情况就要当心了,这是前人走错路后,返回时做得布置,防止后人走错。如果在晚上,没有发现就麻烦了,我连忙打开地图轨迹,发现确实走错了几十米路,只好原路返回,切入主轨迹,继续下到谷底河沟。



谷底河沟有一块平地,也是扎尕那正穿者第2日营地,名冬才的营地,冬才营地水源好地形也好。但我们时间到的还早,没有超过下午二点半,打算休息半个小时后,继续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