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甘南秘境扎尕那 - 江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西
牧童哥每次都最辛苦~包车简直是出行最烧脑的环节~~住嘛~靠西西~~我负责享受成果~~
你这行程攻略细到不能再细了~~进山的细节咱还是低调点吧~~哈哈哈好担心有好事之人搞事情~~
哈哈哈哈你这波评价写完了叫我怎么写。。。。。。

感谢牧童哥,图文并茂,颇为详实,全篇看完,仿佛又顺着游记重走了一遍扎尕那:)
不是攻略,但却记录着一路的人和景,引人入胜
记录得很详细。图文并茂,让人有一种想去的冲动。
本帖最后由 鄱湖牧童 于 2021-5-16 17:55 编辑

     六

    总结这次我们扎尕那之行,有关心我的朋友说,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尽给自己折腾这些苦行。我想说,徒步不同于我曾经任何意义的旅行,我曾徒步过雪山、沙漠、戈壁、丛林到访过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也去过高原边疆。一路走来,我喜欢和来自各地的驴友们分享彼此的徒步经验,也喜欢与住在深山老林和荒野之中的原住民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当地美食,一起领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


    徒步是如此之虐,又是如此之幸福,既让我又爱又恨。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当你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那你也将会拥有常人所无法拥有的能力。当你走在雪山环绕的砂石路上,你会为自己而感动,而骄傲甚至自豪。也许眼前只有普普通通的玛尼石堆,也许只是远处升起的袅袅桑烟,你就能领会到来自你所不知的某种东西而无名地感动,直至心无旁骛地享受行走的痛苦与快乐。行走如花香芬芳而淡雅,行走似春雨细腻而诗意,当奔向终点的那一刻,洋溢的笑容会融化了所有的疼痛,这就是行走的意义!

    人走的不仅是路,更是一点自由,一点梦想,一点洒脱,一点释放,一点激情,一点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

                             鄱湖牧童于南昌                                          2021年5月8日

      

                      注:本贴不可作为徒步扎尕那穿越之行路书

本帖最后由 鄱湖牧童 于 2021-5-16 17:36 编辑

    上午11:30,遇上从扎尕那景区上来的游客,这些游客一早从山下景区走上来,至少要走三个小时以上,能上到山顶见到雪的人,体能肯定是不错的。

  我们下山很快,沿着一条土路下行,大约行走一个小时后到达一个废弃的庙宇,大家要休息一下,又继续前行。景区风景不错,峡谷之中溪水自流,植被丰盛,游客很多。

    最终我们于13点到达游客电车站,等人到齐后,多数人选择坐电瓶车下行,而我和青贫驴了解还有4公里的路后,果断选择步行下山到景区大门,这一选择事实上也选对了,一是路上可以拍风景,二是坐电瓶车的人很多,要排队不知要等多久时间。最后,我们步行的人几乎和坐车的人同时到达景区大门口。

   这次扎尕那之行,我全程走了57公里,用时不超过三个整日。从整个行程对我来讲,扎尕那徒步反穿难度不大,但风景确属一流,排十大非著名山峰之首名不虚传。对无徒步经验的人来说,行走难度却是高不可及。另外,如果不是第一天进山时,因林业部门防火政策的原因,延误大家的进山时间。从第一天开始,营地地点稍作调整就更加完美,只要在山里露营二天就可以。将第一天营地设在安子库牧场较为合适,这个位置好适合露营,也靠近水源,沟底平整无风,海拔低人的高反也不会明显。将第二天露营地设在冬才营地扎营,较为合适,这是扎尕那正穿路上最适合露营的地方,好处不多说。但走到这个点的位置强度很大,全日拔高1400多米,路程达到20公里左右,这不是一般人的体力能走得下来的。第三日,从冬才营地到景区就容易多了,整个17公里除了上上下下爬升500米外,其他的路就都是下坡路。

本帖最后由 鄱湖牧童 于 2021-5-16 17:58 编辑

                    

                    

   争取在下午5点前翻过大垭口,但这个垭口坡度长且陡,加上大家还是体能下降得快,每个人都走得很慢,到了下午5:30分,离垭口还有一段距离,还是没能够翻过去。

    打开轨迹后,查看附近有适合露营的地点,决定不再继续上升,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露营的地方。碍于场地太小,我们南昌三人选择继续向上前行,终于找到一块小地方,刚好能扎下三顶帐篷的地方,沟里的风越来越冷,吹得让人冷得受不了,我套上冲锋衣另加一条羽绒裤,身体还是冷得忍不住哆嗦。我在大帅和青贫驴的帮助下才把双塔帐搭好,手脚已冻得僵硬,等钻入帐篷内时,外面已是雪花飞舞。

     晚上煮了些吃的,上游山洪暴发,溪流中的水浑浊发黄,泥沙较多,在平时只要肉眼见水清澈,便不打算过滤,煮开后直接饮用。但今天实在不行,水质太差了,用索耶净水器设备费了老大的劲也才搞了两升水。

     晚上10点以前,雪一直下个不停,双塔帐篷容易积雪,我每隔半小时用手从帐篷由内向外弹塴积雪,把积雪抖落,防止积雪压垮帐篷,晚上10:00以后,风也不刮了,雪也不下了,我迷迷糊糊地也睡着了。

    五
    早上六点钟就醒了!东边的雪山顶上也开始泛红,预示着今天是个好天气。早上气温低,帐篷内外上一层薄薄的冰。青贫驴的双杖也挂满了冰碴,昨晚最低气温在零下5度以下。这次我带的睡袋,最佳露营状态是0度左右,我穿上羽绒衣和羽绒裤套上羽绒脚套睡在羽绒睡袋里的,没有觉得多冷


    在八点钟以前,我提前收拾好装备,等了其他人10多分钟。但大伙还没有收拾好,而我冻的也受不了,便开始出发。今天要行走15公里,还要翻过4个海拔3800米以上的垭口,全程上升500米,然后一直下坡下到海拔3000米扎尕那村,才算到达终点,今日行程下降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左右。

   我沿着手机下载的轨迹直接从左侧出沟,其他人认为我走错了,一是喊我下来,但我看轨迹没错,坚持上去,事实证明沿着轨迹上去确实有一条路,这条路相对右侧沟底坡度较缓,都是上主垭口的路。但大队伍和我分开后,我又不想返回和大伙会合。半个小时之后,终于登上第四个垭口,这个垭口是最难爬的,高度也达到了4012米,估计是今天路上最高的垭口,其他人也很快就上来了,大家合影留念,休息了10多分钟开始下山。

   高原的早晨是适合徒步的,一是光线不强不容易灼伤皮肤,二是泥泞路面冰冻后将地面冻得硬硬的,让路更加好走。三是光线柔和,适合拍照摄影。连翻三个垭口,上午10点快到最后一个垭口时,天空中起了大雾,两旁的大山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进入仙境。

   上到了山顶,早到的几个同行驴友在雪地拍特写,今天时间有多,大家不急着赶路,以拍照赏景为主。


     上午10:30分,有一个西安的驴友从后面赶了上来,他是从冬才营地上来的,速度很快。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它带着一条边牧犬陪同徒步,这条边牧犬也不害生,见人就往人身上扑,上来就要吃的,爪子尽是泥,把我衣服都搞脏了。在主人的呵斥下才回归安静的状态,其他人积极与犬合影。
本帖最后由 鄱湖牧童 于 2021-5-16 17:03 编辑

    四

    5月3日,今天注定是一个好天,阳光洒进帐篷,连续三天的好天气,这样路上行走不会太困难。昨天太累了,一觉睡到天亮,营地处在扎尕那路线的中部。今天要走13公里,先翻过昨日未翻过的喀拉克垭口,这个垭口海拔4140米,是整个行程中的最高点,再穿过七八个海拔3800米以上的垭口,爬升约800米。


    早上煮了一些吃的,吃了个半饱,营地超过海拔3900米以上,我无任何不适应症状,取来水烧开后在路上备用,背包重量通过两天食物的消耗,也有所减轻,我和青贫驴昨天到的营地较早,后来的队友露营地选在我们前面

   到今日出发时,我们反而是最后两人,出行便开始是上坡,这个垭口路距较长,差不多超过2公里,坡度倒不是很大,但通行之路雪厚,泥泞。

   我们计划用一个小时翻过去,我连续超过几个人到了垭口,用时不到45分钟,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15分。

    前队先到的几个人已经走了,就剩下我和青贫驴、朱雀、阳光和路过、轩轩6个人,来自上海的阳光,话不多第一次走重装穿越,无论是徒步经验还是体能有所欠缺,但这个小女子一个人默默地跟在我们的后面,别人休息她也不休息,咬牙坚持,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神支撑。我和青贫驴一方面是在垭口为了多拍几张照,但更多的是等等这位落在队伍中最后面的一名队员阳光,她的同行队友朱雀,体能比阳光强不少,为了队友在兼顾好自身的徒步速度时,也对队友有所照顾。这在高原徒步确实不易,高原寒区要知道等一个人是多么危险的行为,人在行走中血液的循环是在不停的状态中,一旦停下来血液流动的速度会缓慢下来,身体的机能也相应的减弱,随着时间的越久再想启动就困难重重,人也容易受风寒入侵。


    阳光终于上来了,大家等她稍作休息好后便赶紧下撤,我在最后收尾,下山的路是沙石与雪混合之路,路面湿滑得厉害,我在垭口呆了将近15分钟,下肢明显感到僵硬,下山不够灵活,速度提不起来,不一会落在好后面。落在后面有后面的好处,至少不会踩空雪,使脚深陷其内,踩着前人的脚印,不用担心脚会在踏空,心理预期好。前人在雪中开路是很难的,不是雪路难行,而是心里害怕一脚下去,雪坑深不可测,掉入雪水坑中,会有水进入鞋内。过了雪坡路面,接着又是细石路面,沿着山腰横切碎石路面,有的地方还是蛮危险的,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滑下深谷都有可能。


     

      

     

   

   

    我已感觉不到累了,机械性地跟在最后一路拍照,更多的是拍人行进中的状态,在大山面前人显得渺小,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几个小黑点缀在黑白相间的山石之中。对面的山体并不高,多数山体在4000-4500米左右,和我处的山体并没有高多少,但唯独雪却比周边的山体多不少,我不是学地理的,对这种气候形成的雪山,不是很了解,但却很好奇,希望有机会去了解。

   上午10点翻过第2个,垭口阳光变得更加强烈,我将风帽盖上,用风巾把脸部遮盖得严严的,高原的紫外线超强,只要照射在脸上超过一个小时,下山后脸部一定会脱层皮,我是有过教训的。同行的青贫驴有些不在乎,自始至终不戴风巾,不戴墨镜。

    上午10:30,偶遇去年国庆走格聂的海子线的一对小年轻,我一眼认出其中那个瘦弱的女孩,当时在格聂海子线最后两天,这个5人小队走得只剩下两个人的队伍,又一次有缘和我们相遇。他们是四川成都人,在登山运动这个项目中,我不敢小瞧这种个子小小的成都女孩,她们往往体力和耐力惊人,背得多,吃得少,走得快,爬得高。

   终于见到了在和饮血狼几个人了,他们在补充水源,我早上备的热水早就喝空了,但又不想取炉子烧水,也不好意思向他们蹭水,只拿着瓶子让来自内蒙的粟满,用他的净水设备给我过滤一瓶水,然后一饮而空。我以前是不敢喝这种雪化凉水,但我昨天喝了几次后肠胃未见不适,今天便放开量喝,连喝两瓶,补充了一个压缩饼干,肚子内产生了饱腹之感,体力也有所恢复。

   到了临近中午,山路之上的雪少了,我与青贫驴和大帅不再等后面的人,先行几步。大帅与青贫驴和我三人来自同一地方南昌,第1天我走得快丢下大帅和青贫驴,第2天我前半程绕了路落在后面,到了下午才追赶上队伍,第3天又动身慢,现在终于三个老乡走在一起,便不打算再分开,走在一起安全些。

    中午12点,对面来了一队牦牛驮队,这是帮正穿轻装队伍驮的装备,估计这是5月2号出发的,比我们晚半天时间出发,按道理如果同时出发,在我们第2日露营垭口应该相遇,但我们实际上走了满满两日行程超过36公里,比他们队伍提前半日。牦牛作为海拔高度是一个好的选择,牦牛一是行动缓慢,路上太耽搁时间。二是牦牛这种动物没有方向感,不走常规路,喜欢乱窜。三是惰性足,只要有水草丰盛的地方就不想走。带队的牦牛工驱使他们费劲不少,但牦牛唯一的好处是驮的重量比驴马多。川西户外有名的户外路线很少用牦牛作为运输物资的驮队,多用川马或骡马作为交通工具。

    过了中午,连续翻几个垭口也记不清了,上上下下无数次,对周边的景色也出现审美疲劳,人就像一个机械没有思维的行走。终于有人愿意歇了,原打算把帐篷取出晒晒露水,结果休息不到10分钟,队伍又重新走了,回望来时的路,沿山腰横切路明显有好几公里远。大帅似乎不在状态,一直说比走格聂路线累,又一次补充水。

   远望山下的峡谷,这是必经之路,我们要下到谷底再上对面的垭口,如果在下午5点前翻过去,明天的路就少走多了,但这个距离不短。下午2点,开始下起了雪籽,我这次没带雨具,以我的经验认知,超过3500米以上的海拔很少有雨水下,要下多数是下雪与冰雹,穿冲锋衣裤完全能抵御这种气候。

     这次轮到青贫驴落在后面,这个运动健将,可能是喝多了冷水,肚子隐隐作痛,加上背包重量超过它的舒适度,三天下来也拉垮了这个参加十几次全程马拉松的老队员。

    下山谷半中间,去峡谷底有两条分岔路,其中一条开阔延伸至左前方,一路缓坡向上。另一条继续下到谷底,我们想当然的选择走好路走开阔路。刚走几步,一条柴木横在路上,如果户外遇见这样的情况就要当心了,这是前人走错路后,返回时做得布置,防止后人走错。如果在晚上,没有发现就麻烦了,我连忙打开地图轨迹,发现确实走错了几十米路,只好原路返回,切入轨迹,继续下到谷底河沟。   

    谷底河沟有一块平地,也是扎尕那正穿者2日营地,名冬才的营地,冬才营地水源好地形也好。但我们时间到的还早,没有超过下午二点半,打算休息半个小时后,继续上行。

本帖最后由 鄱湖牧童 于 2021-5-16 16:41 编辑

    这样的路我不喜欢走,同样来自赣州的路过也不愿意走,这个背50多斤上齐云山在强驴,走得有些吃力,一直念念叨叨地说我们应该正穿,大帅今天似乎也不在状态,走走歇歇,对我说扎尕那比想象得难走多了!比走格聂还累。青贫驴老大哥是不服输的强驴,他也直呼受不了,太累了。这个老大哥除了带足装备和食物外,还带了户外腐败用的功夫茶具,背包超过40多斤,我一直观察他的前行,背包的重负几乎将他的身子压垮,一路行走之中没有见他直过腰来。更让我佩服的是他尊贵的人品,虽然累但背上的垃圾始终未抛弃一个纸片,全程挂在背包之上,一分钟未曾取下,直至背到山下。

    回望来时路,发现巨石一样的山极了一座城堡,堡顶之上还有烽火台,这样的景一个连着一个,巨石形象千姿百态。整个下午一直上坡下坡,逐渐抬升高度,向阴的北面是雪,向阳的南面是泥泞之路,峡谷沟里二个山体方向的路都不好走。我明显感觉我的鞋子里面有些湿乎了,估计是残雪掉进鞋子里了,雪化后水又浸湿了羊毛袜子,穿湿袜子长时间行进,最终会把脚底磨成水泡。

    前方的山峰形似一座关城,关城之后,穿过一段雪坡路,便可以到达一片草地休息。但这段雪地实在太难行了,从早上7:40出发,除中午休息了20多分钟外,一直走到现在下午3:50,基本上未曾休息,背包一直压在双肩之上,使腰背变得更加弯曲,前方的坡顶看似不高,实际上却是暗藏着无数个河谷,每条河谷都要上下,人在行走中变得机械麻木,同行之中有人问我,还有多久到达营地。我查了轨迹好像只有3公里,但实际上我对营地的地形,也不抱很大的希望,越往上走水源就不容易获取,是要翻过垭口,还是哑口之前的北面扎营,对我来说判断变得更加困难,以我的经验山的北面雪多,水源就充足,翻过垭口南面,南面向阳没有残雪,水源自然就少。

   为了防止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灼伤皮肤,每个人都是全副武装,上下防护。翻过无数这样的雪沟,路似乎没有尽头,每个人力气折腾得够呛,时间过了下午4:20,气温下降得比较快,如果不在一个小时内到达营地,将帐篷支起来,否则就很麻烦。


    青贫驴老大哥累得不行,背弯得更加厉害,不知在靠什么意志做支撑它的力量前行。穿红裤子的内蒙陆军特种兵粟满,好像也累得够呛,这个全程不用登山杖的牛人,这时也拄着从狼手中要来的一根登山杖,吃力地前行。雪坡的路遥遥无期,翻过一个又一个,山顶的风使温度下降得快,我们穿着行进的羽绒也不能防护,便取出冲锋衣穿上,使身体表面形成防风层。

   又是一个长长的下坡,穿过最后一个这样的沟,应该可以到达对面的雪山垭口,才算到达最终点。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小时,我已由后队变成了中队,这次出行我的体能有所长进,去年听了年自在的建议,加强了腿部负重上下起蹲的训练,每日两组,每次25个,几个月训练下来大腿肌肉增粗不少,力量也大大增强,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腿部力量支撑很有劲。但有问题的是依然是肺活量不足,上坡每走50步必须停下来喘息。看来下一步得加强肺活量的训练,特别是要加强200米加速短跑训练,这种训练对增强肺活量有效。

    下午18:15到达营地,所谓营地从地形上看不出来,只是地图轨迹上有标识,这里适合露营。很多队员对此露营显得犹豫,而我就坚决得多,第一时间叫青贫驴大哥扎营,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再继续前行,时间超过6点,气温变得更加寒冷,高原上户外露营最好是不要超过下午4:30,过了4点山顶随着太阳的西沉,背阴的一面容易起雾,空气中的气温瞬间会下降7-8度左右,而雾中往往伴随着冷风吹来,登山者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寒风很容易入侵被汗浸湿的身体,人也很容易造成失温,失温状态下轻者会很快失去行动的能力,重者则危及生命。

    我有样学样,选了一个昨日和BB一样的悬崖边上露营,将帐篷门面朝雪山,风景是超好,但也有坏处,这是一个凸面,正对峡谷风自然也大,而且晚上起夜方便时,如果在迷糊状态下很容易失足坠崖。

   下午18:50分,太阳又露出了短暂的笑容,我坐在小马扎上喝着煮的红茶,静静地远观群山,心情舒畅,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一扫而空,我内心变得安宁和祥和。

   晚餐煮了一包苏泊汤,就着饼干和馕吃了个饱餐,这是我多次登高海拔的大山以来感觉最好的一次,状态不是一般的好,吃得下、睡得香、没有高反症状,也没有风寒入侵身体,虽然全天行走累极了,但能一入帐篷就睡,身体的疲惫之感一扫而空,四肢的力量又是满血复活,真是神奇!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