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圣地,绝壁佛音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封面底图 尕尔寺图源/CNG
温馨提示正文约3800字,仔细阅读需20分钟左右微信字体调为最小,阅读效果最佳


噶举圣地,绝壁佛音
撰文、摄影/张祺林
1 噶举派的发源及分支
噶举派又称“白教”,为藏传佛教六大支派之一,新译密咒派,由琼波南觉、玛尔巴大师(噶举初祖)于后弘期创立,经米拉日巴及其弟子塔波拉杰两位大师的深化后方才正式形成,千年以来,发展出“四大八小支派”等众多地方派系,分支复杂,教义繁多,皆同源玛尔巴,同尊噶玛巴(大宝法王、噶玛噶举派转世活佛、噶举派最高领袖)。
玛尔巴唐卡画像图源网络
“噶举”意为“口传”,即注重师承与密法修习,其密法教义在创立之前由帝洛巴尊者(噶举之父)传习,主要分为四部分:由龙树(大乘佛教观学派创始人)传承的集密、幻身、迁识、四座等法,由杂热耶巴传承的大幻化和修梦法,
由拉瓦巴(密宗大成就者)传承的胜乐和光明法,
由空行贤劫母传承的喜金刚和拙火定法。
帝洛巴唐卡画像图源网络
噶举派总体分为两大派系——塔波噶举(直接传承)和香巴噶举(琼波南觉于后藏创立),后者逐渐衰落,前者日益兴旺,其创始人即继承了帝洛巴尊者密法的玛尔巴大师,门下“四柱弟子”中以米拉日巴(肉身成佛,“实践佛法”之代表人物)最负盛名,再传弟子中热穹巴和塔波拉杰德行甚高,并称“日月二杰”。热穹巴学成后仅在前藏地区弘法,故未形成较大支派,逐渐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而塔波拉杰后期融合噶当派(藏传佛教六大派之一)教法和米拉日巴所授密法,创立了以“大手印”修法为主的塔波噶举派,著有40余本流传至今的佛学经典,并由于其出家前原为医生的影响发明了塔波帽,逐渐成为噶举派各支系共同佩戴的帽式。
塔波拉杰唐卡画像图源网络
塔波噶举派乃噶举派祖师嫡传,故门下尊师辈出,
塔波拉杰的弟子中都松钦巴创立噶玛噶举、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创立帕竹噶举、巴绒巴·达玛旺秋创立巴绒噶举,其再传弟子向蔡巴·宗哲扎创立蔡巴噶举,其中帕竹噶举曾统一卫藏地区,在历史上执掌政权,显赫一时,后来噶玛噶举逐渐占据噶举派中的领袖地位,这便是噶举派中的“四大支派”。
帕竹噶举派后期又发展出直贡噶举、达隆噶举、周巴噶举、雅桑噶举、
绰普噶举、玛仓噶举、修赛噶举和叶巴噶举八大地方分支【噶举派内部又分红、黑帽二系,玉树地区还分支有乃多噶举、苏莽噶举,两者与巴绒、叶巴噶举现仅存玉树,在囊谦千户的支持下噶举派发展迅速】,与四大支派总称为“塔波噶举派四大八小支派”,即“噶举派四大八小支派”。
《帕木竹巴及其本生故事》唐卡图源网络,美国鲁宾博物馆藏


远方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优美的照片和流畅的文字引人入胜,值得欣赏


乐和视界用影像记录万物,用脚步丈量人生



参考文献:[1]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编译小组编著,《教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4]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08[5]藏地读行,《帕木竹巴的辉煌与落寞》系列文章,公众号:四海无人对夕阳,2020-2021

坐落于尕尔寺脚下的巴麦村,统一建造的木屋错落有致,颇具北欧风情。清晨晨曦洒落,驱逐夜晚的黑暗与沉寂,碧草上晶莹的露珠衍映出点点阳光;傍晚晚霞笼罩,白日的余晖似幕布缓缓滑落,星河低垂,如笼罩在田园梦境上空的天鹅绒被。
巴麦村
牛羊乐饮,山兽嬉逐,作为中国著名的观鸟圣地,尕尔寺所在的山谷中生活有众多的珍稀动物,它们在意趣盎然的生境中与日月为伴,与清风和歌。

尕尔寺山高路远,三宝(佛、法、僧)合一,
佛音如风,拂过蒙尘灯盏,佛法如灯,指引来世今生,修行的氛围与宁静的气息已悄然融入到了了每一寸土地、每一滴山泉之中。走进圣洁净土,心中顿感虔诚,仓央嘉措的千古名句回荡在耳边: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The End

笔者认为,若是评选藏区风光最优美的寺院,拥有青藏高原罕有的峡谷森林景观的尕尔寺可位居第二,第一为西藏羊卓雍措畔的日托寺,第三至第五依次为冷古寺、冲古寺和尕丁寺。登临尕尔寺,四面风光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水如明镜,云似流烟,连绵起伏的群山重峦叠嶂,如海面上的波涛,迎风飞舞的五彩经幡满山披挂,其间白塔林立,
森林、草甸、溪流、盐场与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身处于阿尔卑斯的山间。
巴麦峡谷
白扎林场
4 绝壁佛音
尕尔寺全称“尕尔菩提洲”,为直贡噶举乃至于噶举派规模最大的寺庙,坐落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东南部巴麦峡谷的悬崖之上,是藏区三大悬空寺之一,可与不丹国寺——虎穴寺相媲美。尕尔寺偏居一隅,条件艰苦,清静安宁,远离人烟,自古以来就是噶举派的苦修圣地,八百多年间辈出高僧大德。

尕尔寺上寺
尕尔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位于海拔4200米的绝壁山腰,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红墙金瓦,熠熠生辉,被称作“形如狮子吼的殊胜之地”;下寺则位于巴麦村中心,群山合围,奇峰环绕,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尕尔寺又有“莲花圣地”之美誉。
尕尔寺下寺
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身携带有三件宝物:释迦牟尼等身像、自转经轮和璀璨佛塔。松赞干布委派藏区五大家族之一——尕尔家族中的尕尔·东贺迎请文成公主,并将作为嫁妆的自转经轮赠予尕尔·东贺,几经辗转最后供奉在尕尔寺内。早在此之前,莲花生大士经过此地时曾在此修行,其自然像、自转经轮以及青梅多杰的脚印并称为“尕尔寺三大镇寺之宝”。
尕尔寺所藏的自转经轮名震康区,是远近闻名的佛教法宝,顾名思义,其神奇之处在于从长安到逻些的一路之上自然转动。被供奉在寺庙里后僧众轮班转动经轮,使其转动不止,无论风雨水火,转经轮千年以来从未停息,吸引了无数信众不远万里前来瞻仰,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殿内金碧辉煌,酥油灯盏的香火味道萦绕鼻间,供奉的佛陀菩萨宝相庄严,普照四方,佛法涓涓,似静水流深沁人心田。
尕尔寺自转经轮
3 直贡噶举史话
直贡噶举派为帕竹噶举派八小支之一,由帕木竹巴的传承法子——吉天颂恭(转轮圣王三界怙主直贡巴仁钦贝无与伦比的伟大上师)于公元十二世纪创立,源于玉树巴塘草原北侧的卓玛邦杂寺(吉拉扎寺),意为“度母岩根”,相传寺院旁的岩壁上有直贡噶举派护法神阿斯秋吉卓玛的自显像。
吉天颂恭唐卡画像图源网络
卓玛邦杂寺在宗派纷争中被萨迦派摧毁后,吉天颂恭率僧众迁往拉北山区的直贡地区,建立直贡噶举派祖寺——直贡梯寺(直贡梯寺天葬台为世界两大天葬台之一)。逃离之前,直贡巴将大量法器与经书藏于寺院后的山洞中作为“伏藏”,
其备受后世掘藏师与僧侣的关注,但一直未被发现。伏藏洞保留至今被称作“千年轮回洞”,洞口极为狭窄仅容一人匍匐通过,是当地僧众心目中的圣地所在,相传罪孽深重的人若是进洞则有去无回,故少有人贸然进洞,伏藏也因此得到了极好的保护。
吉拉扎寺
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历史时期,正值蒙藏战争的白热化阶段,各宗教派别内部也对此产生了分歧,逐渐发展为噶举派与萨迦派之间的斗争,东山再起的萨迦地方政权曾多次包围直贡梯寺,但二者势均力敌,对峙许久。十六世纪初,直贡噶举第十六任法王嘉旺贡噶仁钦平定战乱,并对教义进行了革新,恢复口耳相传的噶举派传统,并命僧众抄写了两百部金汁丹珠尔大藏经保留至今。第十七任法王嘉旺仁钦彭措对直贡噶举的贡献不亚于吉天颂恭,他将宁玛派的教义融入进直贡噶举传统教义之中,并且发现了后弘期下路弘法初祖——喇钦贡巴饶萨所藏的伏藏教法,同时扩大直贡梯寺的原有规模,堪称一位伟大的改革者。
十七世纪初,直贡噶举派进入澈赞法王及琼赞法王时期,其转世制度传承至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