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雪地徒步装备的尝试「完更」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装备天下
本帖最后由 rray 于 2022-3-19 21:44 编辑

雪地能增加不少户外出行的乐趣。真正寒冬出行的经验有限,不敢关公面前舞大刀,只记录一下装备更新的过程,和其中的思考。随机罗列一些细节,方便以后参考,也欢迎指正。

装备的个人点评,字体加蓝。
--------------------------------------------------------------------------------------------------------------
【1】衣着

【1-1】鞋袜
  徒步鞋       Salomon Toundra Pro, aero gel 隔温材料,748g 单只重量。(气温最低只到-15,所以没穿)
  BC鞋         隆哈的nordic tour(鞋底偏硬,海绵内衬有保暖效果)
  羊毛袜       每天一双 (千万不要穿又薄又滑的夏季徒步袜,⚠️水泡预警)

【1-2】手套
  三层搭配,随时有一副干燥的手套做替换。(抓绒手套就很好用,羊毛的手套容易破。另外备了一副尼龙面料的5指手套,搭建营地的时候不会沾雪,平时收纳起来体积很小)
  

【1-3】防风
  冲锋衣      anorka款式,弹力面料的,HOUDINI的定制款(领子略短,帽子小,不适合亚洲人的脑容量)
  冲锋裤      鼠的重装裤(比较耐操,冰爪刮了几次没有破损,但面料易起球)
  打劫帽      羊毛(弹力有点太好,有时自己会位移,导致遮不住额头,如果有抓绒的也可以)

【1-4】静态保暖
  早晚和中午休息时穿的羽绒。充绒加起来300g左右。半截羽绒裤是双侧全开设计。(这两件压缩体积都够小,剩下不少背包空间)

【1-5】动态保暖
  马甲          micropuff (有风的天气给腹部保暖,不至于吹拉肚子)
  抓绒          R1 (巴塔的抓绒还是很不错的)
  秋衣          美利奴*2(一件出汗备用)(有一件是woolpower毛巾编织方式,非常满意。两件一周没换洗,都无异味
  秋裤          美利奴*2 (一件出汗备用)(厚羊毛裤会起球,其实抓绒就OK)
  薄羽绒      鸟(根据环境穿/脱)(没用到)

  [补充] 不同气温动态保暖

上身穿搭:   1) 0 ~ -5 度    「冲锋衣 + 2*秋衣」, 或者 「冲锋衣 + 1*秋衣 + 1*抓绒」
  2)-5 ~ -15 度  「冲锋衣 + 1*秋衣 + 1*抓绒 + 1*马甲」,或者 「冲锋衣 + 2*秋衣 + 1*抓绒」
  3)-15 以下      「冲锋衣 + 1*秋衣 + 1*抓绒 + 1*棉衣/薄羽绒」

  下身穿搭:
  一般「冲锋裤 + 1*秋裤」可以应对0到-10度,不够可以穿两条秋裤,单条克重高的美利奴更好。格子绒的抓绒裤,在-10度没用到。到营地套上羽绒裤,要出发了就脱下。膝盖是腿部保暖的薄弱点,可以加护膝。

  手套:
  0 ~ -10 度 一副厚抓绒就够了,(沾雪变硬可以换下,别在腰带上,或者裤子口袋里,一会就变软了,带上很快就又干了)
  -10 以下,带防风的壳的手套

  面部:
  0 ~ -5 度      头巾就够了
  -5 ~ -10 度   薄款打劫帽
  -10 以下       抓绒帽配合冲锋衣的帽子就很好(或者抓绒打劫帽)

【1-6】特殊防护
  鞋套:        HELSPORT(有点保暖效果,但鞋底垫了泡沫拖鞋,还是脚底发凉)
  呼吸面罩: (使用频率很低,雪地摩托时候稍微管点用)
  雪镜:        POC(爬山的时候可以带墨镜,脑门出汗雪镜就会起雾)
  雷锋帽:    狐狸(没用到)
  护膝:        鸟(有用,爬雪山开路的时候,经常摔跤,横切雪坡时需要)
  行走镐:    Camp(最轻的那款)(有用)
  冰爪:        Leopard FL(铝,最轻的之一,350+g)(不是很牢固,前部会歪斜)

--------------------------------------------------------------------------------------------------------------

【2】雪地特殊装备

【2-1】营地搭建
  雪铲           swiss army铝铲,500g (用不到)(有雪崩危险,组队行进的时候是必备的,和探杆+搜救器配合使用)
  简易雪铲    Snowclaw,171g(也是最轻,很有用)

【2-2】雪地地钉
  雪地钉        HILLEBERG,铝(这种U型地钉其实不如塑料片好用)
  雪地板        SwissPiranha,塑料(200+g,6个)

【2-3】雪橇 (sled / pulk)
  自制           Magic Carpet改造,350g左右,可折叠。(相当满意,回头率也很高。比儿童雪橇更便宜,更简单,打包时候直接卷在eva泡沫垫里面,不占体积和重量。用完了直接当塑料垃圾扔掉。等下次出去前,再剪一个)
  - 为了身上可以少背一点重量。(有用,水、单反、食物这些沉家伙全扔雪橇里,背包只有帐篷睡袋、个人防护,只背7公斤,挺轻松的。)

【2-4】移动
  xc雪板        没有准备 (只能沿着雪地车压过的路面走,没有雪地自由。还有一种圆头略宽的Backcountry式的雪板,速度慢一些,不挑地形。但比较少人拿来冬季长距离徒步用)
  踏雪板        snowshoe TSL 325(中规中矩,收纳性稍差)(虽然是塑料的,但强度还ok。30度以内雪坡,实现雪地自由。超过30度,抓地力下降,像滑雪一样)(发力方式要适应两天,第一天错误用脚掌蹬地,导致起水泡。正确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整只脚发力,分散受力点)

补充一下各种情况的移动速度。

本人体力一般,半马只跑到1‘50’‘。类似路线,夏天每天可以走30公里,冬季雪地一般只有10多公里。

雪深度平均在1米以上:
- 徒步行进经常变爬行,速度在1-2公里/小时。
- 越野滑雪,看技巧,大神可以6+公里/小时,本人只能达到3公里/小时。
- 踏雪板,几天平均下来,大概2-3公里/小时。上下坡速度差别不明显。
- 冰爪爬雪山,翻垭口,速度只有1公里/小时。

每天规划15公里的路线比较合理,也就是早上9点出发,如果中午不休息,基本下午4点前能保证到达营地。搭建营地一小时,赶在天黑前切换到过夜状态。

下雪天,有种景象叫“white out”,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地平线都看不见,神魂颠倒的感觉。滑雪很要命,看不清地形,可以类比一下闭眼单脚站立的感觉。能见度就2米,刮风带起雪,甚至脚都看不见。这种情况会很影响移动速度。而且如果5级+的风把外挂的小零件吹走,防潮垫水壶什么的,想找回都困难。所以提前把会掉的东西都加快挂固定,避免遗落,来回找,影响行进速度。在家可以试试把背包倒过来,模仿摔倒以后看什么会掉。也准备了腰带扣,在大风天挂手套,营地搭建时候挂那些会飞的收纳袋。


--------------------------------------------------------------------------------------------------------------

【3】通讯导航照明
  手机 *2。海信水墨屏在低温下绝对王者,冰箱-10度一次待机10天。飞行模式只看离线地图,基本不费电。可惜太冷屏幕重影严重。
  地图 + 指南针(没有电的情况下备用)

  nitecore HC33头灯,配低温电池*2  (一节18650在-5度能连续用10小时)(感觉18650头灯有点过誉了,普通7号电池的也差不多)

  充电宝   2w *2 (如果冻的只有电量不充电,就揣在衣服口袋里,或者贴上暖宝宝)

--------------------------------------------------------------------------------------------------------------

【4】过夜装备
   帐篷            BD distance(30D面料,手感类似帐篷底,800g自重)(在账内喝热水、吃饭结露比睡觉呼吸结露,严重
   睡袋            SP3(长款) + 冰焰小被子(脱下衣服塞进睡袋)(sts的睡袋一直不是很透气)
   睡垫            TAR xtherm + 泡沫垫(EVA真的轻,7mm居然R值2)
   羽绒袜         rab Expedition (50g左右充绒,一副就够了)
   求生            塑料双层bivy(400+g,压包底)(用到了,铝箔毯是必备品)
  
--------------------------------------------------------------------------------------------------------------

【5】生活细节

  - 多喝水。一天1升以上,2升最好,强迫也要喝。天冷不容易感觉渴。膳魔师保温杯一大一小,750+300mL。(保持良好运动状态,必须喝足水。如果不喝水,发现呼气中,气味重,说明大肠开始水分重吸收了。这时候重吸收的水分就会增加额外代谢压力,因为肠道菌群也产生不少废物,会进入血液

  - 排遗。其实没有那么冷,pp不怎么怕冷。坑最好刨得深一点,完事盖好。(离水源、夏天的河流远一点)

  - 烧水,用的Primus的一体炉,结构简单,加装了双层防风罩(MSR的反应堆肯定更好,也没冷到要用油炉)。零下室外环境300mL水要4分钟烧开,和Jetboil flash和MSR windburner没法比。加装optimus的挡风板能3‘30’‘烧开。用300mL水是因为泡饭一般加这么多水,烧开一壶,泡饭的时候再烧下一壶。

  - 保持干燥。难干程度:鞋 > 手套 > 袜子 > 衣服。

  - 手脚出汗,原本是人体进化过程中为了增加抓握的摩擦力。但零下环境却成了负担。因为出汗会增加鞋和手套内的湿气,导致手脚冰凉,甚至结霜。为了减少脚尖冻伤,不少人选择在冬天鞋内套一个塑料袋,防止水汽在鞋内凝结成冰。冷凝问题在多日出行时很常见。如果雪地靴浸湿以后,很难完全干透。加上夜间如果没用塑料袋包裹好,第二天结冰以后会很难穿入。止汗剂的作用很少提及。而为了保持手脚干爽,不失为一种选项。药店里有专门减轻汗脚的止汗剂,原理也是用铝盐遇水膨胀堵塞毛孔的方式减少出汗量。

   - 临时取暖,暖宝宝。比较过zippo暖手炉,还是一次性的发热袋安全可靠。虽然暖手炉一次可以发热12小时,但不能在睡袋中使用。

   - 能量补充。GU的能量胶,比其他牌子的确实更强一些。另外盐焗花生也不错。

--------------------------------------------------------------------------------------------------------------
【6】其他

  背包               HMG的西南45   
  行李包           鼠的60升
  小腰包           HMG新出的,不是很好用,用了一天就装行李包里了

  折叠包           sts20升的,装食物
  折叠购物袋    sts的,装食物。到镇上采购时候也用到了
  压缩袋           sts的若干个,EVENT的装睡袋,普通的装羽绒裤袜子,节省空间非常有用,尤其冬季衣服多

  大檐帽           montbell,gtx的帽子也就冬天能用到
  头巾               BUFF的美利奴

  登山杖           BD的distance铝的Z杖,临时购入的。因为挪客的碳Z杖的塑料托居然崩裂了,在低温环境更不敢用。
  登山杖雪托    有粉雪(powder snow)和普通雪托。差别不是很大,粉雪雪托带起来的雪少一些

  营地光源        用头灯不如摄影小补光灯,Ulanzi 2000mAh的就够4、5个晚上了,神奇的是不怎么怕冷,电池依然耐用
  尼龙修补贴    备用
  塑料刷           除雪,墙裂推荐。进帐篷前,必须刷鞋底,裤腿
  牙线               在水不够的时候可以代替刷牙
  杯子               冷却热水就顿在雪里,凉得很快
  唇膏               鼻涕流多了,三角区就会起皮,普通唇膏就够了
  卷纸               纸筒抽出来,装在塑料自封袋,半卷纸一周都没有用完。
  水泡               小孔排水后,用医用胶带粘上碘伏贴,再穿袜子。一避免感染,二腐蚀皮肤加速硬化。基本第二天就没事了。

--------------------------------------------------------------------------------------------------------------

全部装备(包括7天食物,气罐*2,水壶*2,单反d750+720,脚架,电池*4,充电宝*2,雪橇,冰镐,冰爪,冰湖自救器,踏雪板,雪地地钉两套),总共25.3公斤。不算非常轻量化,算是经过思考后,比较精简的重量了。改进的空间依然还有很多,做到20公斤以内不难。如果兼顾舒适,下次不会用这个BD的小帐篷了,睡得很憋屈。带雪裙的大塔帐,能账内烧水的最好。

整体来说,夏季装备*2,是冬季雪地徒步的装备的重量。

--------------------------------------------------------------------------------------------------------------
  ⚠️雪坑、冰缝、雪崩自救知识,准备一些。雪坑就垂直掉过一次,像掉陷阱一样,还好不深,只到胸口。爬出来的方式参考冰湖自救。脱下踏雪板,用登山杖+踏雪板扩大支撑面,附身挪动上半身,驴打滚式翻滚,避免手脚撑雪。

  动脑子           天冷脑子不转,要警惕,别犯傻
--------------------------------------------------------------------------------------------------------------

差不多更新完毕了,多谢浏览

我非常热爱雪地远征 楼主可以深入交流吗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有雪地徒步的计划吗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我看照片也好奇怎么会有那根长弯杆,我记得好像原版是没有的,原来是你加上去的,动手能力很强,厉害👍
本帖最后由 rray 于 2022-4-17 23:36 编辑

是的,单层,帐篷5个面都是很厚的涂层面料,30d+70d,全封闭,带两个气窗,800g大号露营袋。

自己加了一个帐杆,觉得可以在大风天减少晃动。后来证明是想多了,只打地钉足够。

最近官网上的好评多了,也有人在15m/s的风速下用这个小帐篷。实测时候没这么大风,但也不会倒,不会变”包装袋“。
总共只用过4个晚上,有风不会结霜,但结霜容易一蹭下雪,因为太小了,头挨着顶部。而且也不能在帐篷里烧水。都是为了轻量化做的将就。

BD的这个帐篷挺有意思,实际使用感觉如何?看起来像是单层?
本帖最后由 rray 于 2022-3-17 19:58 编辑

最后,分享这个自制雪橇的示意图,没有学过专业制图,简单拿ppt举个例子。自己摸索的剪裁,当然还有改进的空间。
有需要的网友可以按图索骥,寻找对应商品。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