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乌鞘岭(追山河2020)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自驾游|摩旅
本帖最后由 陈塔前 于 2022-6-16 08:48 编辑

追山河2020十三(过乌鞘岭)     

       2020年夏,我选择开车去拜访乌鞘岭。312国道从离开兰州开始一直沿庄浪河缓缓上坡,一直到天祝藏族自治县,超过100公里了,接近乌鞘岭。

    车沿庄浪河谷前行,两边地里庄稼渐渐变少,开始出现草场,提醒你海拔升高。看到河谷中的耕地变到草场,想到历史,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不久,汉武帝派军队拿下了河西走廊,这以后从中原往西到新疆,河西走廊作为交通要道繁荣了很久。祁连山脉的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乌鞘岭隔开陇中黄土高原与河西走廊,是内流区与外流区分水岭,河西走廊的水不流入黄河,流向海洋。河西走廊的水流向亚洲腹地,消失在亚洲腹地的沙漠戈壁中,如同疏勒河、石羊河。也是季风能达到的最西端,是半干旱与干旱区的分界线。

    上海到新疆霍尔果斯的312国道沪霍线乌鞘岭段岭顶海拔3000米左右,一片高山牧区风光。

    千年前从这里经过的人,目的各不一样,商人是为了金钱,僧人是为了信仰,军人是为了君王命令。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大名鼎鼎的玄奘应该也是经过这里前往新疆、印度次大陆。还有作为天下闻名的丝绸之路无数商人曾经路过。

    临近乌鞘岭时没有预兆,没有猛然出现一座大山,或者一道高大山岭,接着公路几十公里环绕上山顶隘口的情景。而是在上一段缓坡,还是不长的缓坡,坡顶上立了地名牌“乌鞘岭,看到这个地名牌细一想,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乌鞘岭。岭上四周都是草场。


刚才上这个缓坡前,看着只是道矮山梁,不高。真没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矮山梁就是312国道乌鞘岭垭口。我下意识中还以为,这么著名的乌鞘岭应该是高大的山岭,该当是突兀而起,高出附近山岭,远处看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是个高山大川。随后才想到从兰州开始缓上坡,到这已经百公里以上了,虽然有着1000多米海拔差,但是距离长了,海拔不知不觉已经升高很多了。

   乌鞘岭附近都去过后,我才明白了,古人选择从兰州往西北走,越过乌鞘岭,到河西走廊东端再往西这样一条路,乌鞘岭南侧是庄浪河,它一直流到兰州附近汇入黄河,北侧下到古浪县沿途也有小溪,有水就有人烟,比走附近其它缺水的无人区到武威古浪再往西行强多了。长安出发有条更靠北的线路,经固原、靖远到武威,沿途缺水,补给水不容易。


从北侧下乌鞘岭,312国道先长陡下坡10来公里后,坡降才转为平缓。到山脚下的古浪县城40公里距离,县城海拔2000米左右,近1000米海拔差,这长下坡比较陡。下到坡底发现和南侧明显的不同,路边土地更加干燥,缺水得严重,土中有明显的浮尘,风一吹能带起的那种细小的尘埃。

   干旱区大名鼎鼎。河西走廊也是第一次到。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横穿整个走廊1200公里,再越过让玄奘差点送命的八百里瀚海(莫贺延碛),见识见识它,体会体会玄奘大师戈壁沙漠中西行的苦乐。



是很漂亮。这是最近才去的吗?
看看这样的乌稍岭如何?














本帖最后由 陈塔前 于 2022-6-14 18:37 编辑

追山河2020十六(毛乌素行)
        看到“毛乌素沙地”这个词,想了想,最早了解这个词是学生时代看小说,小说中写陕北内容时,经常会提到毛乌素吹来的风沙。特别榆林城为背景的,城外挨着毛乌素沙地,更是经常提到毛乌素的风沙。那时我了解的知识是沙漠在内蒙,比如腾格里沙漠,距离陕北应该挺远的。难道陕北附近有沙漠呀?不过少年时了解的东西不多,没去深究,毛乌素这个词被我记住了。
        后来旅行时到过毛乌素附近多次,最早到的毛乌素北面的内蒙巴彦淖尔市,南面的陕西延安市,随后去的毛乌素东面的内蒙鄂尔多斯市,还到过西面宁夏的银川市。这几个城市都靠近毛乌素沙地,在这几个地方无法感受到毛乌素,没在这些城市看到毛乌素沙地,也没在这些城市遇到毛乌素吹来的风沙。甚至大街上没听路人说起,挺纳闷的。心中有疑问,一定是哪里错了,要是真是大名鼎鼎,毛乌素附近的城市居民该常常谈论。
         带着这些疑问,2020年夏,雨后的早上,太阳还没升起来的时候,我一头撞进了毛乌素沙地。宁夏灵武市出发,沿307国道向东,没多久离开国道,左转进入内蒙界。从地图看,应该越过明长城,可惜没看到任何和长城有关的东西,估计这一段长城同样也已经湮没在岁月长河中了,只有个路牌显示地方已经是内蒙界。也没看到沙地,倒是发现一些村镇的街道上有人在给行道树浇水,用一根大水管给大树浇水,我记住了这个事情,因为这个情景在南方是不可思议的。南方公路边的树从来不缺水。
        继续前行,沿途开始出现牧区风光,被铁丝网分割的牧场,间隔挺远的人家。依旧没看到沙地、沙子。草场的草并不茂盛,远看是绿的。走近看,挺稀疏的,露出黄色的土,挺寒碜的草场。让人意外的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小块的玉米地,都说这一带缺水,玉米地比草场更需要水,哪里来的玉米地。不久,发现玉米地边上一般都有水井,这下疑问解开了,之前只是没看到水井。
        从鄂托克前旗到鄂托克旗再到乌审旗最后到榆林。我把毛乌素沙地逛个遍,解开些心中的疑问,那就是这片区域和附近其他的牧区没什么区别,难怪没人谈起。
        不过,学生时代读书带来的疑问更深了,这种状况的毛乌素,怎么会产生风沙。我看到的全是牧场,就是草地不怎么茂盛,毕竟是草场,草场能产生风沙呀?
        整天都在毛乌素,最大印象是草场不茂盛,地广人稀。县城人不多,面积大。乡镇人就更少了,对了当地把乡镇叫苏木,村庄叫嘎查。弄清楚了一个和农耕区村庄不一样的现象,牧区没有农业区的村庄那样数百户人家密集地把房子建在一起聚居,他们房子很分散。才进入毛乌素时我看到公路边一个村庄地名牌,常理应该有几栋房子,能看到不少人,可惜地名牌附近没有一栋房子,只有那个地名牌立在公路边,挺突兀,给我这个初次来到牧区的人很奇怪感觉,鬼村吗?无人影的村庄,心中疑问不少。直到看到沿途间隔挺远的人家,以及宽阔的牧场,也就明白了,牧区应该是没有聚居的村庄。
       查看资料才发现仅仅鄂托克前旗面积就达1.2万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10万,相当于一平方公里一户人家。东部省份的县面积一般也就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50万。和东部省份比,牧区地广人稀。只有在镇里,也就是苏木所在地,才能看到聚居的人,因为那里有行政机构的机关和学校。兴许部分村庄有人聚居,不过我途径的地方没看到。
        我记得一整天时间,只要离开城镇一段距离后,距离城镇远点的那些路段几乎不见行人和车辆。一天下来在离开城镇远点的路上一共遇到2辆车。在一个村庄,遇到一个人拦车,估计是想搭车。只是被人拦车前,我长时间没看到人,突然看到有人拦车,有点担心,没敢停车。
         驶出挺远后,我想明白了,牧区应该没有什么短途客车来往县城和村庄。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当时应该停车的。这里习俗和城市以及人口密集村庄不一样。估计当地人都会守望相助的,而我忘记了守望相助这点。人在旅途,戒备之心要有,有时戒备过了,忘记了在路上更重要的是良善。这方土地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友善的,一颗良善之心行走路上,可以遇到更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情。
        美丽的风景值得去看看,路上发生的事情同样是风景。
本帖最后由 陈塔前 于 2022-6-14 18:34 编辑

追山河2020十五(黄河中卫段)
      黄河宁夏中卫段,从峡谷冲出的黄河,水流平缓了许多,再没有那么湍急,水波翻腾滚滚向前流。宁夏以上的黄河上游几乎找不到平坦地方,即便是建在黄河边的甘肃省会兰州,也受两岸高山限制,市区狭长一条。
       黄河来到宁夏,峡谷消失。平坦的地形,便利的水源,自古以来人们引水灌溉,形成黄河上游独有的南方景象。灌溉的农田,种植着水稻,号称塞上江南。
       宁夏黄河沿岸,车窗外一片南方景象,平坦的地形,大片大片稻田。在这,真美。

本帖最后由 陈塔前 于 2022-6-14 18:28 编辑

追山河2020十四(腾格里沙漠边缘)
        河西走廊最东端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往东到宁夏中卫市,这一段,现在的公路一直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想象中这一路去应该能看到不少沙丘沙子,甚至有可能看到沙子被风吹向公路,能感受到腾格里沙漠吹来的热风,风中带来的尘土味。
       这段200多公里的路,路上地广人稀,有时10公里看不到人家。路边不少土地都是沙质,不过都长着稀疏的草颗。没看到流动的沙丘,甚至还把车开到路边试了试,挺结实的地面,轮胎印都不明显。这200多公里,除了最后一段靠近黄河看到水,我没在路上看到任何一处有水的小溪或者泉眼。细一思量也就明白,这一路过来,明显比翻越乌鞘岭好走的多。既然平坦好行,古人宁愿选择翻越乌鞘岭,或者走青海翻越祁连山,不走这一带。大约是这一带没水,200多公里,步行估计要7~10天,路上补给水困难。
        路上偶尔能看到几只羊,心中忍不住想要是有水,路边这些土地应该长着茂盛的牧草,这里应该是很好的牧场。要是真能从青藏高原3000米海拔地方调水,这里会变成富饶的牧场。
         沿途遇到最多的是大货车,估计是为了省钱,放弃边上的高速,许多大货车选择走这段路。在北方平原,在西北,只要公路良好,许多大货车宁愿选择国道省道,省钱。同时也不知道该算幸运还是什么,我居然在这段路上遇到阴雨天,黑沉沉的天,最后风急雨大,一阵大雨。按理腾格里沙漠边缘,有雨水吗?我记得有次在银川,我嫌弃路上有积水,当地人应了一句“10年没下这么大的雨了!这雨好啊!50毫米降雨量!”心想下次再来应该选个晴天,看看真正腾格里沙漠。旅行本来就是要看看它原本的模样,这次看到的腾格里面目全非,也就没了那个意思。也许是它本来就多变,那也要再来一次,因为没看全它的模样。
       独自一个人没想要深入沙漠深处,有机会应该深入沙漠深处。既然我们脚下的土地有这样的地方,我们不去深处看看,有点对不住脚下的土地。去感受沙漠的酷热、干旱。去体会脚陷沙中,步履艰难的辛苦。看看莽沙海的无边无际。听听耳边传来风沙声。闻闻沙漠的味道。
激情澎湃的户外活动,赏心悦目的风景,值得点赞,期待看到楼主更多好帖
照片要点击插入帖子,不能拖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