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轻装穿越夹金山(上)
夹金山在嘉绒藏语称甲几,意思是非常陡峭。夹金山横亘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之间,既是两县界山,也是汉藏聚居的分界线,还是以雅安为起点的茶马古道必经路线。
在横断山脉中,夹金山属于邛崃山的南支。在横断山脉中,邛崃山离成都平原最近,因此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邛崃山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还有杜甫诗中“窗含西岭千秋雪”所看到的西岭雪山。

夹金山主峰海拔4930米,在邛崃山不算突出,在横断山区更是小弟级别,所以在户外界存在感并不强。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夹金山因红军三次徒步穿越而名扬天下,三次穿越经历了夏(农历五月)、秋(农历九月)、冬(正月)三季。
当地民谣“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还有“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的禁则。红军第一次在初夏穿越,缺乏高海拔徒步经验;长途作战后身体疲惫,衣裳褴褛,穿草鞋甚至光脚,又冷又饿,又不幸碰上了大雪;加之还要带着武器、电台、物资甚至大铁锅,徒步穿越遇上了极大的困难。
更惨的是第三次1936年2月的翻越,发生在中央红军已完成长征之后。由于张国焘南下错误分裂路线,1936年10月24日四方面军从小金南下翻越夹金山,试图从宝兴、芦山突破邛崃山,占领川西平原富庶之地,“打到成都吃大米”。这极大地触动了四川军阀的奶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百丈关攻防战,经过连续7昼夜的激战,红四方面军死伤上万人,被迫连续后撤,1936年2月连续翻越夹金山和党岭夏羌涅阿等多座雪山,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这次惨重的失败,加上4月后川西藏区粮食筹集的极端困难,促成了张国焘南下路线的彻底失败,最终红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再次北上,于1936年10月抵达陕北。
由于红四方面军在宝兴转战停留125天,宝兴成为红军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县。红军战士回忆过雪山的情况:
上山的小道几乎笔立起来,弯弯曲曲,连骡马行走都十分困难。偏偏这时又刮起了大风,积雪翻滚,冰团、雪屑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战士们捂住脸,冒着风雪踉踉跄跄地往前行,虽然将所有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了,仍觉得很冷。再往上爬,空气更稀薄,呼吸更困难,有的头晕目眩,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大家互相搀扶着,拼着全身力气上了山顶。这时突然下起冰雹,不一会又出来太阳,非常耀眼。举目了望,千里冰雪,银峰环立;俯视山下,红军队伍像条灰色长龙,蜿蜒而上。
一般战士年轻,体力好,对雪山充满好奇,开始走时精神抖擞。宣传队鼓动也有劲,喊声、歌声、说话声、马叫声,组成上雪山的交响乐。但是越往上走,路越窄越陡,空气越来越稀薄,雪越来越深,身上的感觉越来越冷,因而前进的步伐放慢了,欢乐的气氛渐渐地没有了。宣传队和政治工作人员出来鼓动,提高大家的精神。
担任先头部队的红四团团长杨成武吟诗道:“天空鸟飞绝,群山兽迹灭;红军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紧随红四团之后爬雪山的红六团团政委邓飞回忆说:“我们根据向导的意见,对战士们讲了爬山方法。开始爬要慢一些,距山顶约100米时稍作休息,快到山顶时跑步通过。就这样,大家互相搀扶,鼓励,全部过了雪山,没有一个掉队的。”
回忆录和各种影视作品渲染之下,大多数人都视徒步穿越为畏途。重走长征路大都坐汽车过去。也许这是网上几乎搜索不到像样的夹金山穿越游记的原因?
在宝兴县城,据当地多次登过夹金山的老人说,由于这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夹金山夏季气候更温和,6月飞雪已非常罕见;四月份至五月初登山,降雪量最大,积雪最厚,在积雪过腰的地方,还需要牦牛开道,跟着牦牛路走;一、二月反而雪量不是最大,只是山顶风雪交加,需要穿得够厚,才不会被冻坏。
所以有志挑战高难度的朋友,可以考虑二月或四月来体验重装穿越。如果像红军炊事班那样背一口大铁锅和大铁勺,体验感尤佳。
南麓是岷江支流青衣江的发源地,宝兴区域的上游称为宝兴河。从海拔不到1000米的县城一路逆流而上,风光旖旎,森林茂密,雪峰晶莹,悬崖陡峭,谷幽峡深,湖泊明净,瀑布飞溅,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沟竹林更是以大熊猫栖息地而知名。
继续爬升到海拔3200米,开始出现大片的高山草地;继续攀升,逐步过渡到高山草甸,再逐步到雪线以上的砂石地。贫瘠的砂石陡坡上,夏季盛开着漂亮的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