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都会,城市山林镇江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2016年4月2日-3日。趁着清明节放假,我去了 江苏 镇江 游览。我去之前对 镇江 的历史人文也略有了解,我看了蚂蜂窝里的游记, 镇江 并没有给我留下很高的第一印象。但是我想到我的祖先历史上也应该多次经过 镇江 , 镇江 又有如此多的古诗吟诵,还是觉得应该来。 镇江 虽然现在是苏南小城,经济不如苏南其他城市,然而它在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3000多年建城史,论历史长度 江苏 省内只有 徐州 可以与其相比。曾经是春秋吴国的发祥地之一,做过 孙吴 的都城,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北方居民南迁南方, 镇江 是最重要的渡江点。它在东晋南朝时期是首都建康东面的大都会,地位相当于清末民国前期的 天津 。发生在 镇江 的事件和 镇江 人深刻影响了东晋和南朝政局。同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发生了许多影响 中国 历史进程的著名战争。(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我的祖先带着家族从 山东 聊城 莘县 举家迁往 苏州 ,应该就是在 镇江 渡过的长江,1376年明朝洪武九年,朱元璋迁徙 江南 富户去江北定居,我的祖先就在 苏州 迁往 淮安 的人中,也可能就是在 镇江 渡江。前两次都是我的推测,然而1949年4月23日我的祖父母随共产党银行从苏北进 上海 时确实是从 镇江 丹徒县过江。)虽然游览过程中我会有到 镇江 来看看就当是换个地方看看的想法,但是到了第二天 镇江 却给了我惊喜。这里既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著名景点和饭店也有比著名的东西优秀却养在深闺人不识,容易错过的好地方。


镇江简介


镇江 位于 江苏 南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南京 之东, 常州 之 西北 ,与 扬州 隔江相望。古称朱方、宜邑、京口、南徐、润州,别称北府。

镇江 历史悠久,商代是土著居民荆蛮族聚集之地,是吴文化发源地,六朝重镇(三国东吴创业地之一、南朝宋齐梁三朝帝王之乡),从隋唐至清朝中期千年漕运的 江南 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国时期的 江苏 省会,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

早在西周康王时(前1020~前996年), 镇江 为宜侯封地,“宜邑”作为西周姬姓诸候国“勾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同时也具有军事驻防性质。春秋时属吴,称为朱方。朱方被吴国设置为“朱方之县”,这是春秋时吴国唯一见录于史藉记载的县名,朱方是当时吴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城邑。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楚灭越后,名谷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帝东巡时以谷阳有王气,遣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筑驰道,改称丹徒。秦灭楚后,置三十六郡,丹徒县属会稽郡(今 苏州 ),丹徒县治设于丹徒 故城 。汉代丹徒设左、右尉,县城有城隍庙、东岳庙,当属万户以上大县,具一定规模。丹徒 故城 滨临长江,城东南即是徒阳运河入 江口 “徒儿浦”,是一座古代河口城市,与运河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也是 临江 踞守掌扼交通咽喉的军事要地。至唐仍有 故城 。

镇江 之市区,秦汉时为京口,三国时已有京城,东汉后期即有城垣,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城垣为土城,以山为垒,以土为城,《南齐书.州郡》称“京城因山为垒,望海 临江 ,缘江为境”,应是较大范围的城池;《京口山水志》曰“郡城周十三里,即吴京城故基”;《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孙韶“缮治京城”。元《至顺 镇江 志》载:“郡城周迴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晋宋间, 城固 不废。”但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 苏州 )移驻京口,在北固山前峰即今鼓楼岗一带筑子城,号铁瓮城,作为治所。《舆地志》载,子城周迴630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甓。208年。孙权将 孙吴 都城由吴( 苏州 )迁到 镇江 铁瓮城,建都 镇江 4年,212年迁往建业( 南京 )。以后历代筑城均以北固山为中心,逐步扩展。东晋时期,郗鉴曾修子城,王恭亦对子城进行改建。东晋初,京口为晋陵郡治,刺史郗鉴当时出于军事防卫需要,在铁瓮城以东修筑了晋陵 罗城 ,该城即晋陵之郡城——京口城,为子城之 罗城 。 罗城 位于市区 东北 的京岘山的余脉上,城垣走向随京岘山向城区和长江边的山势曲折蜿蜒,城垣大部分是依山加土夯筑而成,“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北城垣濒临长江,平面略呈梯形,城周长约十里。至唐、宋时期,该城废弃。今考古证实城垣遗迹尚存2000余米,有多处夯土城墙的一侧或两侧有砖砌护墙,砖上印有文字,其中有“晋陵”、“晋陵 罗城 孟胜”、“砖城”、“花山”、“ 罗城 砖”、“东郭门”、“南郭门”等砖文,未发现晚至宋代的夯土城及文字砖。

在六朝史上,京口的显要政治、军事地位。对此,古人多有评论,“京口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流”,形势险要,是帝王辈出、兵家必争之地。宋人汪藻曰:这里“ 千山 所环,中横巨浸,形胜之雄,控制南北。”《读史方舆纪要》引《江防考》称:京口“实天设之险”。杜佑《通典》指出:“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 洛阳 之有 孟津 。自 孙吴 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致”。《六朝都会》第二章“帝王之乡”说道:“六朝时期的皇帝,除东晋外,均与 镇江 息息相关”。并作了一个统计,“在现今 镇江 辖区内就出了29位皇帝(含称王者),其 中东 吴4位、刘宋8位、萧齐7位、萧梁3位。他们当中有的是名垂千秋的开国皇帝,如刘裕、萧道成、萧衍。另外,孙权虽非 镇江 籍,但其祖辈即徙居 丹阳 ,确也与 镇江 有关。开国之君陈霸先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也与 镇江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玉国先生称谓“六朝时期的京口是帝王之乡、龙兴灵地。”在军事上,东晋政府在京口招募并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北府兵”,这支军队在 中国 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出生、成长在京口的刘裕即北府兵出身并依靠“北府兵”夺取皇位建立宋朝的。当时流行一句名言:“京口兵可用,酒可饮。”足见其地军事强盛,经济发达。在六朝史上,京口举足轻重。刘裕在其遗诏中还特别指出:“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自东吴孙权到南朝刘裕,占京口者,得皇位,这是历史事实。据历史文献称谓,京口,在六朝时期“亦一都会也”,不言而谕。首先算其人口,六朝时期当地居民有20多万人。自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中原人民开始相继流迁 江南 ,到东晋制定侨寄之法,京口侨立南 徐州 ,据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南 徐州 的侨民达22万人,比本地居民还多。这样京口的人口总计可达四、五十万人,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大军。京口的经济特别是商贸经济,借助显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和便利发达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发展机遇。六朝京口各类手工业,如铜铁冶铸、造船、砖瓦、陶瓷、金银、制玉等行业兴盛发达。 如东 吴京口铸造铜镜匠师东渡 日本 传播技术。六朝时,我国的“百炼钢”已经产生,而茅山隐士、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更发明“灌钢”新技术,炼成质量较纯的钢铁,打造刀剑锋利无比,以及制造镰刀等农具,对发展生产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京口商业繁荣,是高商巨贾云集之地。地官商合流是当时商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居住京口的王室皇族和富商巨贾无不利用这里优越的交通便利条件,大搞商货转运活动,聚敛财富,史称“京口重镇,职吏数千人,前后居者皆致巨富”。 镇江 历史上著名的万岁楼、芙蓉楼都是这个时期兴建的。杜牧诗云:“青苔寺里无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是对京口当时一派繁华的真实写照。南朝时期,刘义庆在 镇江 创作 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刘勰在 镇江 完成 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萧统在 镇江 编成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还整理了当时存世的三万多卷古籍,祖冲之在 镇江 研究推导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6926到3.1415927之间。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将贺若弼从 扬州 渡江攻克 镇江 。贺若弼军在隋朝消灭陈朝的战役中重创陈朝军队主力,并和从庐州( 合肥 )出发的韩擒虎军一起攻克陈朝都城建康。( 南京 )。县治从丹徒移至治京口,此后固定于京口。开皇十五年置润州。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拓开 江南 运河“自京口至 余杭 (今 杭州 )八百余里”。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润州刺史齐濣于江北新开伊娄河,在 江南 移漕路自丹徒口至城西京口港,设京口堰,使大运河与长江在京口交会,南北运河相接,京口港成为这一交叉水系上的枢纽港,主要功能是转运漕粮与贡品,极大的促进了 镇江 经济的发展。

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观察使王璠筑子城之东西夹城。东夹城自子城延出,经东门坡到清风桥(范公桥)一带。城门有二,南曰 建德 ,后改为朱方;西曰清风。西夹城经千秋桥、万古一人巷到高桥北一带。城门有二:东曰千秋,后改名铁瓮;西曰崇化,后改名高桥。《至顺 镇江 志》载:“子城并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七十步,高三丈一尺。”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周宝为镇海节度使,筑 罗城 。该城土筑,又名土城。五代十国时期, 镇江 先后属于 合肥 人杨行密建立的杨吴和李昪建立的南唐。南唐时,润州刺史,名将林仁肇曾修子城。

北宋徽宗 政和 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 镇江 府,此为 镇江 行政建制得名之始。1126年,宋徽宗曾率领亲信逃到 镇江 ,躲避金军, 镇江 发出的命令通行北宋长江以南,宋徽宗在 镇江 度过了几个月骄奢淫逸的逃难生活。1130年发生在 镇江 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率军8000击败金朝完颜兀术10万大军,奠定了南宋、金朝对峙的局面。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 镇江 知府史弥坚重修 罗城 ,增开城门7座。但到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已废其五。仍存城门12座:东面有 青阳 门,南面有南水、通吴、仁和、中土4门,西面有登云门,北面有定波门,西南有鹤林、放鹤2门, 西北 有还京门, 东北 有利涉、通津2门。宋代城市规模扩大,志载宋代 镇江 城内有7坊:崇德坊、 化隆 坊、太平坊、践教坊、 静宁 坊、临津坊、还仁坊; 33条街巷,城市中心移到大市口一带,至今未变。到理宗(1225-1264年)时,城市人口达到近17万人,其中城厢区人口达5.68万人(城市人口17万人存疑,可能指丹徒县总人口)。

1275年元朝大将阿术(那个字很像,念ZHU,打不出来)在 镇江 与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大战,击败宋军,此后南宋 江南 各地土崩瓦解,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了。元初,“凡郡之有城廓者皆撤而去之”, 镇江 城廓听其败坏。至元代中业时,城市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1年), 镇江 城区有7隅、28坊、5市、7街、82巷,城市人口有19万人(我觉得应该是丹徒县人口),其中城区人口为6.5万人。元末明初,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 镇江 ,派驻守 镇江 元帅耿再成在宋元废城的基础上开始重新筑 镇江 府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指挥宋礼加砌砖石,城周9里13步,高2丈6尺,有4座主要城门:东曰 朝阳 ,西曰金银,南曰虎踞,北曰定波。西门北侧还有一小门。清代实测,城周长12里有余。面积约2.8平方千米。1645年多铎率领的清南征军在 镇江 经过激战击败郑鸿逵率领的明军,攻占城市,渡过长江。1658年郑 成功 发起长江之役,曾在 镇江 和瓜洲渡大败清军。 清康 熙元年(1662年),将军刘之源重修。此后多次修缮。是为“明清府城”。明清时 镇江 港成为粮食、棉布、丝绸、木材等商品的中转港。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多次来 镇江 视察。

1842年, 英国 军队攻打 镇江 , 镇江 的八旗军在海龄带领下英勇奋战,进行了鸦片战争中 中国 最强的一次抵抗。英军占领 镇江 后切断了运河这一清朝经济命脉,继续向 南京 进军,清朝被迫与 英国 签订《中英 南京 条约》清 咸丰 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 镇江 ,在明清府城北部沿江一带加筑外廓,志称“ 新城 ”,长6里200步,共18座城门,面积约1.2平方公里,太平天国失败后, 新城 逐渐毁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新城 被清政府拆除。现尚存姚一湾小营盘残垣十余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 天津 条约》中, 镇江 与汉口、 九江 、 南京 等沿长江城市被列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人在城中设立租界。 咸丰 十一年(1861年), 英国 在 镇江 云 台山 取得土地156亩永租权,设租界。租界范围包括云 台山 下西至小码头,北至江边, 东至 镇 屏山 巷,南至 银山 门街。

镇江 辟为商埠后,随长江航运兴起, 镇江 商业发展迅速, 镇江 发展成为长江下游航运和商业重地。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9年),城市街巷扩大,人口增多,光绪年间有6市、24坊、35街、154巷。到宣统三年(1911年)时,人口达到47.76万人(这是丹徒县总人口),其中城厢区人口有12万多人。沿江市街更向西发展到金山河一带。1908年沪宁铁路修通,市区又渐次发展到西火车站,此期间城墙开始陆续被拆毁,城内外融成一体。(但清末海运兴起,漕运废止, 镇江 一度衰落。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定 镇江 为 江苏 省会。时 镇江 县城城垣周长为7280米,城区面积约4.22平方公里。(18年2月)次年, 江苏 省政府迁至 镇江 。(是年)省政府成立省会建设机构,开始拆城、填河、筑路和营建公共建筑,先后修筑 中山 路、中华路、金山路、林隐路等干道,形成新的干道网,但城市道路东西向多,南北向少。至1937年日军侵占 镇江 前,城市总面积为19.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6.75平方千米。1935年 镇江 有城市人口18.9万。到1949解放前夕,建成区面积为8平方公里。

镇江 的主要景点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 镇江 博物馆、西津渡、赛珍珠故居、 镇江 醋文化博物馆。最著名的饭店是宴春楼。香醋、肴(xiao第一声)肉、锅盖面是被称为 镇江 三怪的特产, 镇江 的蟹黄包和京江脐也比较有名。产茶叶金山翠芽。 镇江 是座具有北方特点的南 方城 市,民风兼有北方豪爽、 大方 、朴实与南方灵秀、多文才的优点。古今名人有,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南齐的建立者萧道成,南梁的建立者萧衍,昭明太子萧统,晋代炼丹家葛洪,刘裕的主要谋士刘穆之,《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桥梁之父茅以升, 美国 著名作家赛珍珠。(以既是出生地或父亲出生地,又在 镇江 生活过多年为标准)


镇江大酒店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基本上都是下雨的, 合肥 的镇 江都 下雨。4月2日我乘坐9:24从 合肥 南开往 镇江 南的G7194次列车,火车上一位用 上海 话说“ 上海 怎么怎么样”一个矮瘦黑带眼睛的 上海 男人看到我,以为我要去 上海 ,露出轻蔑的笑,我看出来了,立刻回击“我可不是像有些人想的要到那里”那 上海 男人张大嘴巴,十分生气。大约一个半小时到了 镇江 南站,这 镇江 虽说在 江南 ,却是在 合肥 的 东北 方。出了 镇江 南站以后打车去之前预定的 镇江大酒店 , 镇江 南站打车很好打,而且都是打表的。几位等在路边的出租车司机其中一位一听我说话就知道我是 合肥 人,然而我在 合肥 时, 合肥 人都说我普通话很标准,没 合肥 口音。司机季军师傅知道我是外地人没有绕路,带上我,中途还带了两位女生去 镇江 火车站。最后表上24元,实际只收了20元, 镇江 本地土著看到我大多露出善意的微笑。初识 镇江 的民风淳朴。

镇江大酒店 是 镇江 一家老牌饭店,我就是看中它老牌、价格不贵、靠近火车站才预定这里。网上预定大床房只要268元一天,到酒店时还免费升级了。酒店虽然外观并不起眼,大楼灰蒙蒙的很老旧,但是内部设施十分新,有保险柜、新式电子锁、 中国 国产智能马桶盖、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客房面积比较宽敞,餐厅菜肴比宴春楼金山店可口、陈设比较讲究,并配有典雅的油画。现在的老板姓周,在酒店柜子里有一位姓周的老画家的介绍和画册,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国画大家,很可能他是老板的亲戚 比如 父亲。

这智能马桶盖我在宾馆里第一次见到,我 青岛 的亲戚家有 日本 进口的,但是这里是 广东 江门 出产的,据说 合肥 也出产。

在酒店入住,放下大部分行李减负过后出门。打车去 镇江 有名的宴春楼,我之前就在网上搜索到的金山店。

江苏境内的主要旅游资源
南京 :总统府、明孝陵、美龄宫、 中山 陵、明城墙、 南京 博物院(这6个值得去第二次)其次有 栖霞 山、玄武湖、夫子庙、淳溪老街、瞻园、愚园、甘熙宅第、老门东,再其次有阅江楼、梅园新村、莫愁湖、牛首山、燕子矶、灵谷寺等

苏州 :留园、拙政园、网师园、 狮子 林、山塘街、虎丘、 平江 路(耦园)、 周庄 古镇(双桥、张厅、沈厅)、 同里 古镇(退思园和耕乐堂)、 甪直 古镇(保圣寺唐代泥塑),其次有环 秀山 庄、艺圃、沧浪亭、 苏州 博物馆、盘门景区、北寺塔、罗汉院双塔、 锦溪 古镇、 木渎 古镇、光福古镇、 千灯 镇、震泽镇、黎里镇、恬庄镇、东山(春在楼雕花楼、启园、 紫金 庵、陆巷村、三山岛、莫厘峰)、西山(石公山、林屋洞、缥缈峰、西山雕花楼、明月湾古村)、旺山景区、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这些 苏州 次要景点个人认为是列举的 江苏 次要景点里值得去的,超过 江苏 一些地方的主要景点。此外有沙家浜、虞山、尚湖。

无锡 :鼋头渚、灵山、惠山景区(寄畅园、二泉)和惠山古镇、其次有南长街、清明桥、荡口古镇、蠡园、锡惠公园、拈花湾、三国城和水浒城、 宜兴 三洞

常州 :恐龙园,春秋淹城,其次有天宁寺、青果巷、天目湖

镇江 :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 镇江 博物馆、茅山、西津渡

扬州 :个园、何园、瘦西湖、小盘谷、 扬州 博物馆、其次有双东历史街区(东关街和东圈门街)、汉广陵王墓、大明寺、吴道台宅第、汪氏小苑、卢宅、 高邮 盂城驿

泰州 :溱潼古镇、黄桥古镇、口岸雕花楼,其次有 泰州 老街、 兴化 老街、千垛油菜花、溱湖湿地

南通 :濠河、狼山、 如皋 水绘园

盐城 : 大丰 中华麋鹿园

淮安 :周恩来故居、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 淮安 府衙、 中国 漕运博物馆、清宴园

宿迁 :项羽故里

连云港 :花果山、渔湾景区、云 台山 、连岛、孔望山摩崖石刻

徐州 :龟山汉墓、 狮子 山汉墓、汉画像石博物馆、 徐州 博物馆、戏马台、 淮安 战役博物馆、户部山古建筑群、窑湾古镇。其次有 云龙 山、 云龙 湖、 沛县 汉高祖原庙、泗水亭、歌风台等

江苏很强在很长时期的历史上不是吹牛
江苏 目前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苏 南和 其次的苏中是我国最 富裕 地区,即使是 江苏 经济最差的 宿迁 市,其人均GDP在 安徽 也能排名第6位,可以在中西部一些省份中排名靠前,甚至比某些边远省会还高。

在先秦时代, 江苏 省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起初是 江苏 淮河以北地区,江淮之间其次,苏南的生产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在当时最为落后。 江苏 境内先秦土著淮夷族群和吴越族群的华夏化过程始于商代 江苏 北端,到西周时华夏文明推进到江淮之间,到了春秋晚期苏南完成华夏化。从西汉时期开始, 徐州 一带得到汉朝的扶持,就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吴县( 苏州 )历经吴越两国建都,到汉代成为全国18个商业都市之一。但是在东晋以前, 江苏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战国到两汉时代, 江苏 省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淮河以北地区。江淮之间其次,苏南最为落后。人口分布也呈现从北往南递减的格局。三国时代 孙吴 定都 南京 ,江淮之间为战地, 江苏 省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现 淮北 和苏南较高,江淮之间人口稀少,相对落后的特点。苏南地区作为 江苏 省内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历史始于东晋时代,东晋南北朝时代 江苏 境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 平和 人口分布也呈现着 江南 和 淮北 相对发达,人口较多,江淮之间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特点。隋唐时期随着隋唐大运河开通, 扬州 是唐代南方最大都市, 苏州 在唐中后期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 大城 市, 淮安 和 镇江 的工商业也十分发达, 江苏 境内的人口分布在唐代相对平均,唐代 江苏 经济文化发展水 平南 北较为平均。今天的 江苏 在唐代发展为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到了唐代后期从考取进士人数和赋税看,苏南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中原,关中和齐鲁。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 江苏 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 淮北 相对落后,淮河以南比较发达的特点。五代十国后期和南宋时期(南宋初年和南宋后期)淮东的战乱多于淮西,遭受的破坏也比淮西地区要大,南宋以后苏北还受到淮河和黄河水灾频发的困扰,而金朝对 淮北 地区一直缺乏有效的投入和经营,淮河以北地区一直未能从南宋初年的战乱和频发的天灾中恢复, 江苏 省的经济从此呈现着和今天一样的南强北弱,苏南最发达(宋代以来 江苏 人民最富、文化最发达的一直是 苏州 ),江淮之间居中,淮河以北相对贫困落后的特点。从隋唐时期开始,今天的 江苏 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并且从隋唐到明清, 江苏 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一直是上升的。南宋时期太湖平原已经发展为 中国 最大的粮仓和手工业最发达地区, 苏州 和 江宁 都是当时的大都市,元明清时期, 南京 、 苏州 、 扬州 都是全国性的重要城市、明清时代苏南一个府的进士人数往往超过除了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山东 以外的一个省。明清时期苏南的 苏州 府、 常州 府、 太仓 州和当时属于南直隶和 江苏 的 松江 府的赋税征收额往往超过 云南 、 贵州 、 甘肃 、 广西 等省一个省。(明代属于 山东 管的辽东也就是 辽宁 和清代新并入中华版图的地区在明朝和清末以前上缴的赋税更少), 苏州 府、 松江 府、 常州 府、 太仓 州这几个府州的农业税税率被朱元璋定为全国最高,明清基本延续了对吴语区大部分府州的重税策略,而 苏州 府的农业税因为税率被定得特别高,甚至超过大多数省的税收。但苏锡常沪的吴语区单位面积土地创造的产值在当时也是全国最高的,虽然赋税高但在当时仍然是国内人民生活最 富裕 的地区。而清代 江苏 省内经济最落后的 徐州 和海州两府其文化发展水平也处于清朝中期关内中等偏上地区,经济上则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宋、明、清 苏州 府的进士人数和状元人数居全国各府州第一位,明朝和清朝近代以前的 苏州 人口密度、城镇密度和规模居全国第一,明朝和清朝近代以前 苏州 府赋税税额和人均赋税和亩均赋税也是全国各府州第一。清代 江苏 省缴纳的赋税总额和进士人数、状元人数都是全国各省的第一位,清朝修四库全书,从全国收集古籍善本, 江苏 省贡献的书籍部数也是全国第一。随着1842年 上海 开埠,苏 南和 南通 等地又在清末率先成为最早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和制度的地方,在技术近代化、工商业近代化、交通近代化上在清末民国时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当时的 无锡 、 南京 、 南通 等城市在各方面更加拉开了和关内内陆城市的差距。新 中国 成立以后苏 南和 苏北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着从比例上计算比明清民国时期大为缩小的特点,苏南在全国的领先程度被缩小,而改革开放以后苏中苏北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上升明显, 江苏 省内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其教育水 平和 文化水平也至少在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苏州 、 南通 和 常州 是 江苏 目前基础教育最发达地区)目前 江苏 不仅人均GDP居 中国 大陆27个省区之首,2022年人均GDP144468元。院士人数也居 中国 各省级行政区之首,2023年初 江苏 籍有院士500人。

江苏历史上经济文化第一大城的变迁
(春秋到汉代 苏州 商业和 徐州 的农业和汉代zz地位-六朝 南京 和 苏州 农业-隋初 江苏 省的一片萧条,隋唐杨吴 扬州 , 苏州 农业超过 扬州 ,-南唐 南京 -宋元 苏州 经济文化, 南京 zz军事地位高-明代 南京 城, 苏州 文化、农业、城镇和16世纪以后的工商业超过明 南京 -清代 苏州 城市规模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领先, 南京 zz和军事地位高于 苏州 、清末民国 无锡 工业和近代商业、国府 南京 -建国初期 南京 在经济上不同现在的超过 苏州 -现代 苏州 经济、自然风光、古建筑、乡村城镇和 南京 城建 和政 治、明皇家、民国建筑,军事高等院校、医疗、交通)

西周时期 江苏 省内最大的城市是徐国都城徐( 宿迁 泗洪境内)和吴国的都城朱方( 镇江 境内),春秋早期吴国的都城梅里( 无锡 梅村)是 江苏 境内最大的城市,前514年吴王阖闾在 苏州 建立姑苏城后, 苏州 作为吴国和之后的越国的国都成为 江苏 省内最大的城市。从春秋末年到东汉末年, 苏州 是 江苏 省内最大的城市。《史记》里记载“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 海盐 之饶,章山之铜, 三江 、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楚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定都 徐州 ,西汉时期 徐州 地区因为靠近刘邦故里 沛县 、 丰县 得到汉朝政策优待,刘邦还在西汉时期免除了 沛县 的徭役赋税。从出土文物和古墓来看, 徐州 彭城作为汉代楚国国都和彭城郡治所,技术发达,有淮河以南很难见到的砖室、石室贵族墓和丰富的随葬品,有 江苏 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数量极多的汉画像石遗存。 徐州 地区人口密度也最大。并且根据记载,当时 江苏 的三个部分,淮河以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为发达,和黄河流域一样,耕作方式也最先进(牛耕普及,不像 江南 火耕水耨)淮河以北地区的牲畜和家禽养殖业也最为发达,而西汉时期的江淮地区和两汉的 江南 地区因为野兽出没,影响到当地人养殖牲畜和家禽,养殖数量也不多。当时 江苏 淮北 地区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最高(当时无论南北方都是一年只种植一季农作物,且土地轮流休耕,淮河以北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江南 地广人稀,耕作方式原始,生产方式落后),因此当时 徐州 的农业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 江苏 最高, 苏州 是 江苏 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江苏 境内前212年孙权在修建建业城并定都这里,开启 南京 建都史,之后的东晋、宋、齐、梁、陈都在 南京 定都, 南京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 南方最大的城市,三国时期 南京 已经发展为仅次于 洛阳 和邺城的 中国 第三 大城 市,东晋和南北朝前期,建康城和 洛阳 城并列为 中国 最大的两座城市,南朝梁时期建康是 中国 人口最多的城市,南陈时期的建康城人口仅次于邺城和长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京 的城市规模远大于 江苏 其他城市。东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躲避战乱南迁,苏南浙北的平原地区是接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地区,在 江南 最早得到充分的开发,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吴郡、吴兴郡、会稽郡是东晋南朝时期的粮仓,号称富饶。而三国时期到南北朝, 苏州 的农业在 江苏 最为发达,农作物单产也最高。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京 是 江苏 第一 大城 ,而 苏州 农业最为发达。东汉末年和东晋南北朝时期, 镇江 在军事zz上也有突出的地位。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 江苏 受到战火很大的破坏,隋文帝杨坚在589年灭城后,下令平毁建康城,将建康城市居民全部迁往临近的润州( 镇江 )、 扬州 、宣州(除了古 徽州 管辖范围以外的 皖南 地区)安置,导致 南京 在隋唐时期基本上是润州管辖的普通县城。 苏州 在589年隋灭陈之战中被长期围攻, 镇江 也在隋灭陈之战中的重要战场, 扬州 和 徐州 也在578-580年北周和南陈的战争中受到很大破坏,导致隋朝初年 江苏 的经济一片萧条,像汉代一样不如 安徽 。隋炀帝时期开通了隋唐大运河,并且营建 江都 并迁都这里,促进了 扬州 作为一个全国性大都市的崛起,也促进了 杭州 的崛起和 开封 、 商丘 、 苏州 等的复兴, 淮安 和 镇江 、唐代泗州治所 盱眙 等的地位也在 江苏 省内上升。 扬州 和楚州( 淮安 )因运河航运分别超过了汉代时期江淮地区的前两 大城 市寿州寿春( 淮南 寿县 )和庐州 合肥 ),唐朝时期的 扬州 城面积20.25平方公里,排名仅次于长安和 洛阳 ,位列唐朝第三 大城 市。《旧唐书》称“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新唐书》则称“ 扬州 雄富冠天下”;《资治通鉴》也记载,“ 扬州 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成都 )”。 扬州 之富庶、繁华可见一斑。唐代 扬州 作为 淮南 道治所行政地位在 江苏 最高。 苏州 则是中晚唐东南地区仅次于 扬州 的第二 大城 市,而当时的 镇江 也是一个手工业发达,具有一定zz地位的城市。隋唐时期 南京 受到刻意打压,300多年时间里 南京 基本上是县治所的等级。五代十国前期杨吴在 扬州 定都,10世纪20年代徐知诰大力营建 江宁 城, 南京 城开始复兴,随着937年南唐定都 江宁 , 南京 成为五代十国后期 江苏 境内最大的城市。而当时的 苏州 受到吴和吴越两国战争破坏,仅仅是吴越国境内仅次于 杭州 和 绍兴 的第三 大城 市。从西汉到南宋灭亡以前江淮地区的四大都市一直是 寿县 、 合肥 、 扬州 、 淮安 ,956-958年的后周 世宗 攻打南唐 淮南 地区之战中,除了庐州 合肥 以外的其他三座城市都受到战争惨烈的破坏,寿春城被迁移, 扬州 和 淮安 城被焚毁,人口迁移一空。虽然北宋时期楚州 淮安 一度很繁荣,商税数字仅次于 开封 、 杭州 居全国第三(按照征收钱数北宋 成都 是第四,但川峡四路当时用铁钱计算,铁钱一贯比铜钱一贯价值低)居 江苏 境内各城第一,因为楚州是大运河枢纽,商税中过境税多,因此楚州商业是当时 江苏 最繁荣的之一,却不一定最为繁荣,但楚州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不如 苏州 、 江宁 等城市。南宋时期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苏州 的农业单产也是 江苏 最高的。 苏州 在南宋时期赋税居 江苏 省内第一,同时 苏州 的进士人数也是全国最多的。因此宋代 江苏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是 苏州 ,北宋时期 淮安 的商业在 江苏 最为繁荣。不过 江宁 府的军事 和政 zhi地位高于 苏州 而庐州在杨吴时期得到大力经营,杨吴还大规模营建庐州城,这导致了宋代庐州的城市人口在江淮之间最多,商税、酒税、茶税排名全国前列,总人口也多于 扬州 、寿州(请查阅宋元时代编纂的《宋史》、《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文献通考》)宋代庐州的商税、酒税、茶税征收额数字均高于升州 江宁 府和 扬州 。元朝末年集庆路 南京 和平 江路 苏州 两座城市的城市人口都在10万左右,是当时 江苏 经济最发达的路,但 平江 路的总人口和农业税大大高于集庆路,因此元代 苏州 是 江苏 境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明朝初年朱元璋在 南京 定都,明朝洪武末年 南京 城的人口大约为70万人, 南京 是明朝初年世界上第一 大城 市,和明朝永乐以后世界上仅次于 北京 的第二 大城 市,明代 江苏 排在第2-4名的依次是 苏州 、 扬州 、 淮安 。明清 南京 zz军事地位也是南方最高的。 南京 江南 贡院还是明清时代苏皖沪三省区秀才参加乡试的场所。但是明代 苏州 府的农作物单产、手工业发展水平(15世纪中期以后)、进士和状元人数是全国最高, 苏州 府市镇数量最多和市镇规模最大,因此当时的 苏州 是经济在全国最繁荣的城市,超过 南京 (税收不好比较,因为明朝在农业税税率上对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刻意区别对待,明代每个府州都有不一样的农业税税率,吴语区府州税收基本上是全国最重,而江淮官话地区的税率虽然也有内部差别,但大多数府州比 陕西 、 河南 还低。而明朝 凤阳 府户籍人口是不用缴纳农业税的,明朝还一直对 凤阳 府投入很大的国库资金去兴 修水 利,维护道路),清代太平天国以前, 苏州 在国内不仅农业产值最高,手工业最发达,文化事业最发达。民富也最富。 苏州 还是清代全国数一数二的工商业大都市,城市人口和 北京 相当,高于 江宁 。 苏州 的乡村集市和市镇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商品交换最为活跃。在太平天国运动中, 苏州 遭受的破坏也比 南京 要轻得多,因此在清代, 苏州 一直是今天 江苏 境内最大的城市(因为 上海 当时也属于 江苏 ,清末 上海 是当时 江苏 各方面都领先的最大都市),虽然清末 苏州 的地位已经被 上海 取代,城市也走向衰落。清末民初 无锡 和 南通 的士绅开风气之先,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管理,和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无锡 的工业产值在民国时期是今天 江苏 省境内城市的第一位。1927年 南京 的城市人口是36万多人, 苏州 的城市人口也是30多万,随着国府定都 南京 , 南京 的城市人口在1930年代中期超过了100万,大大超过 苏州 和 无锡 。 南京 的城建和近代化程度也随着国府定都恢复到江浙沪第二(当时 南京 还是直辖市)。 无锡 则在近代工商业上超过 江苏 其他城市,城建也在江浙沪仅次于 上海 、 南京 和 杭州 ,是国府 江苏 省行政区划内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不过当时 上海 和 南京 在教育和司法上还是隶属于 江苏 管理的)。民国 南京 在科教文卫、行 政和 交通地位上都领先。建国初期,国家在 江苏 建设上投入最大的是 南京 ,其次是 徐州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计划经济, 江苏 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 南京 、 无锡 、 徐州 ,进入80年代, 苏州 和 无锡 因为地理位置好,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优,民间经济意识强,人民思维活跃,得到 上海 的辐射影响和发展经济的zz和文化氛围好,经济上超过了 南京 , 苏州 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数据上都超过 南京 一大截。现代 苏州 是 江苏 经济最发达城市,也是旅游资源最丰富城市。 苏州 乡镇面貌和宋元古建筑、园林、古镇,古村上、山水自然景观强于 南京 。 南京 的强项是皇家建筑和民国建筑。 南京 的政zhi地位位居现代华东第二,军事地位位居华东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也在华东和 上海 并列或仅次于 上海 。同时 南京 的交通条件也是 江苏 最便利的,而且 南京 在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和民国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印象分、话语权也高于 苏州 。( 南京 在这些领域和网络上一直被高估, 合肥 一直被打压被阻止认知就是证明。 南京 印象分高体现在 南京 一些不如 合肥 三流景点的景区能上央视, 合肥 的旅游资源,包括比 南京 二流景点好得多景点央视不拍摄不报道。 合肥 比 南京 的优点及时即使引用证据、说明事实很多人不愿意承认, 南京 人吹牛说他本来不如 合肥 的方面比 合肥 好,低智商群体都倾向相信。如果是一组有褒义也有贬义的形容词,北方特征和南方特征的两组词分别是描述 南京 和 合肥 实际上的优缺点的,让不懂的人去联系两座城市,不懂的人都倾向把原属于 合肥 的一些褒义词印象和南方特征给 南京 ,把原先属于 南京 的一些负面印象词和北方特征联系到 合肥 头上。而事实上在任何自然和人文的方面, 合肥 都比 南京 南方化, 南京 都比 合肥 北方化,仅仅因为长江流向和 合肥 在江北, 南京 在 江南 ,就让大多数 中国 人误判。再 比如 唐山 和 南京 同样是在饭店里打人, 唐山 打人事件热度高, 南京 打人事件关注度不高。当然我也认为世居 南京 的老派 南京 人具有淳朴、豁达、比较厚道的特点,而且 南京 人比北方和楚地要文明得多。 苏州 的话语权也远高于 合肥 , 比如 端午期间的央视新闻播 常熟 沙家浜赛龙舟,沙家浜没有古街巷,沙家浜龙舟比赛也形式简单,巢湖的柘皋古镇当天在老街中举办了夏至节长桌宴品早茶活动,夏至节文艺演出、柘皋的柘皋河里赛龙舟,每艘龙舟上都有身穿古装的巢湖民歌表演者,央视新闻就采用沙家浜的新闻报道) 南京 的旅游资源不像 苏州 园林和宋元古迹那样需要一定文化水平才能弄懂,无论层次高低,都适合到 南京 旅游,和 苏州 相比具有对低层次游客更强的吸引力,旅游业也比 苏州 和 江苏 其他城市热度高。仅仅看市区的话, 南京 在城建上也是 江苏 第一,因此现代 南京 的综合实力是 江苏 第一。

安徽各地主要旅游资源
合肥 : 三河 古镇、中庙姥山岛景区、紫微洞景区、三国遗址公园、长临河景区(长临河古镇、六家畈、红石咀公园、黑石咀、四顶山等)、半汤景区(温泉、老街、三瓜公社、郁金香高地)、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庐江 汤池景区(汤池镇境内的所有景点,如汤池温泉、三冲巢湖源、白马岭)、 安徽 省博物馆新馆、银 屏山 、包公镇(包公故里文化园、几座古祠堂)、石塘镇景点(浮槎山和古几座祠堂)、黄麓镇景点(洪家疃、 芦溪 湿地等)、烔炀镇景点(烔炀古镇、李克农故居等)、矾山镇景点(矾山老街、洪氏宗祠、姚氏围楼、古矾矿遗址等)、阳家墩景区, 肥西 刘铭传故居、刘园、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其次是看点不高但比较有名的天鹅湖、包公园、李鸿章故居、逍遥津、明珠广场,还有源泉徽文化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安徽 名人馆、 安徽 创新馆、 肥东 博物馆、巢湖博物馆( 合肥 景点主要在远郊区和乡镇,四区五县范围内有普通公园等级以上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500多处(一座山和一个古镇、古村算一处),每个乡镇游景点少则2、3处。多则10多处, 比如 三河 古镇景区算一处景点,但内部的可以深入参观景点有十几处。

黄山 : 黄山 、西递、宏村、 徽州 古城(徽商大宅院、 徽州 历史博物馆、 徽州 府衙、斗山街和打箍井街、渔梁坝、许国石坊强烈推荐)、齐云山、呈坎、 唐模 、许村、雄村、 祁门 牯牛降、 黟县 南屏、翡翠谷、阳产土楼、历溪、古城岩、 潜口 民宅、屯溪老街、花山谜窟、西溪南、 徽州 文化博物馆、 屏山 、关麓、卢村、 塔川 、昌溪、碧山( 黄山 是 安徽 优质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也是每个乡镇都有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

亳州 :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北关街、曹氏家族墓

阜阳 :八里河、尤家花园、明 清苑 、程文炳故居、颍州西湖

宿州 :皇藏峪

淮北 :临涣古镇、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淮北 汉画像石博物馆

蚌埠 :汤和墓、湖上升明月博览园

淮南 : 寿县 古城(楚文化博物馆和古城墙必须要去)、茅仙洞、八公山、焦岗湖、安丰塘

滁州 :琅琊山、 凤阳 明皇陵、韭仙洞、狼巷迷谷、明中都鼓楼、 凤阳 博物馆、 全椒 吴敬梓故居

六安 :天堂寨、万佛湖、皖西大裂谷、马鬃岭、大别山石窟、东石笋、燕子河大峡谷、毛坦厂古镇、 六安 市区的南北二塔和皋陶墓、李家圩地主庄园、霍山文庙、铜锣寨、梅山水库

安庆 : 天柱 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石牌古镇、孔城老街、三祖寺、迎江寺振风塔、世太史第、 桐城 文庙、龙眠山、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小孤山、鹞落坪、大别山彩虹瀑布、司空山、妙道山、巨石山

芜湖 :方特欢乐世界、 芜湖 古城(很小,景点很少)、鸠兹古镇(完全 新建 )、 芜湖 天主教堂、 芜湖 海关大楼、西河古镇、丫山、马仁奇峰、 无为 泊山洞、 无为 开城古镇、 无为 黄雒古镇

马鞍山 :采石矶、 当涂 两座古塔、李白墓、朱然墓、 和县 (陋室、镇淮楼、两座古塔、 和县 文庙)、 和县 霸王祠、香泉、鸡笼山、 含山 运漕古镇、凌家滩遗址、古昭关、褒禅山华阳洞

铜陵 : 枞阳 浮山、大通古镇

池州 :九华山、 石台 牯牛降、大王洞、杏花村、 蓬莱 仙洞、东流古镇、南溪古寨

宣城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 绩溪 龙川 、上庄、太极湖村、鄣山大峡谷、孔灵浧坡庄园、紫园、 绩溪 三雕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 查济 村、黄田、章渡镇、桃花潭、江村、太极洞
合肥最主要特色的介绍
合肥 也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很有特色。 合肥 市中心的景点都不是 合肥 最好的景点, 合肥 主要的风景在 巢湖 岸 边和 广大乡村和远郊区,而不是像 南京 等一些城市好的景点主要在城内,楼主要是下次来 合肥 可以去三国遗址公园、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安徽 博物院、中庙姥山岛(包括中庙寺、姥山岛,文峰塔。淮军昭忠祠、李公祠)、龟山湿地森林公园和紫薇洞(最主要看奇石)游览,然后从 合肥 区到 巢湖 市银 屏山 沿途还有几十个次要的或者小景点。 比如 渡江战役纪念馆、 安徽 名人馆、长临河古镇、吴家花园、振湖塔、红石咀公园, 芦溪 湿地、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烔炀古镇、月亮湾湿地、柘皋古镇、冯玉祥旧居、半汤温泉和郁金香高地、三瓜公社、范增故里鼓山、 巢湖 博物馆、东庵森林公园、银 屏山 (主要是4-5月去看千年白牡丹,还有仙人洞),然后还可以到槐林马尾河湿地、 庐江 巢湖 沿岸的湿地、 中国 稻米博物馆、 三河 古镇 、牛角 大圩 、万达乐园回到 合肥 。 合肥 城内还有包公园,李鸿章故居, 安徽 博物院,明教寺,城隍庙街区,近郊有刘园,源泉徽文化博物馆,瑶岗村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李鸿章享堂,蜀山湖和科学岛,此外还有刘铭传故居, 肥东 古祠堂适合春秋两季游览。然后 合肥 除了庐州烤鸭店的鸭油烧饼和桂花赤豆糊还有老乡鸡的鸡汤,美食很多。同庆楼之外,梦都,不倒翁,徽宴楼,庐州太太也不错,土菜馆都能做很好吃的菜。蒸小皖,徽乡鸡能做不错的快餐,刘鸿盛的面点 比如 冬菇鸡饺为代表的各种馄饨、小笼包、包子和炒饭很好吃,王仁和米线有很多种米线。早安庐粥有几十种粥和米饺、蒸饺。然后肥叔锅贴的锅贴饺很好吃。禾谷炒饭和炒饭王者能做十几种炒饭, 合肥 历史名人也很多,范增、周瑜、杨行密、包拯、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丁汝昌、段祺瑞、杨振宁历史教科书里都有,还有吴bang guo和李ke qiang。 合肥 也不是编地理教科书的史盲和不懂历史的网络编辑说的小县城发展而来,没历史文化底蕴,他们不懂附郭县制度和历史。 合肥 有3000年历史,是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全国18个 大城 市之一,南宋 淮南 西路首府和宋代排名前列的江淮地区第一 大城 市,自公元200年以来数为州郡府治所,隋至清为庐州和庐州府治所。 合肥 是五代十国到明末 安徽 第一 大城 市,老城面积5.6平方公里,面积大于明清 广州 、 扬州 、 济南 、 重庆 、 福州 、 昆明 、 保定 、 桂林 、 贵阳 、 兰州 、 沈阳 、 淮安 、 洛阳 、 大同 、 安庆 、 芜湖 、 徽州 、 上海 等城市的城墙内空间。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这两篇 合肥 精华游记里有景区官网,景点电话,景点地址和其他网友写的游记链接可以当证据验证真假。这两个大游记里有我写的其他景点小游记的链接。 合肥 还有庐剧和 巢湖 民歌,我写的 合肥 目的地的游记里还有几十首 合肥 有关的乐曲和民歌。

以合肥为中心的庐州文化区的共同特色
合肥 古代长期为庐州府治所, 合肥 除了 长丰 县 西北 部以外地区一样,都是属于 安徽 四大文化区 ***?url=bnNsncet258k8HevOp7pwuxqjj_W8VRdpDrpAtY2wWRY8oJu51x9qMDswugrDXxLsfNIW8KAGQx7sXUKZ9rEGRFoJdXGN-8GbD79_8zOCG0OI0-IDaGOvdJhJoiL027Y7DDIRCYw23zy1u5Deax6ma 之一的庐州文化区 *** %E5%AE%89%E5%BE%BD%E7%9C%81/526353?fromtitle=%E5%AE%89%E5%BE%BD&fromid=37014&fr=aladdin。( 安徽 只有 徽州 (古 徽州 辖区)和庐州(古庐州府辖区及其周边,核心是以庐州府治 合肥 为中心的四区五县,外延包括 六安 的市区、 舒城 、霍山, 滁州 的 定远 , 芜湖 的 无为 , 马鞍山 的 含山 、 和县 )两个地区有区别于东西南北的独立文化区)。庐州文化区共有的主要特征是饮食上以米为主食,不喜面食。米做小吃的种类丰富(我算过, 合肥 所有的米做的小吃种类超过100种可以让人每餐都不同的吃1个月。炒饭20种,米线20种,粥40种,锅巴几种,米饺几种还不包括糍粑、咸馅粽子、发糕、传统糕点、粑或者米馅饼。而 合肥 还有很多其他特色小吃)做菜口味咸鲜,咸淡适中。 合肥 菜起源于西周,到清朝形成了现在的风格,擅长蒸菜,炖菜,烹调家禽和水产,用植物油炒菜,口味酱香咸鲜,咸淡适中,以炒、炖、蒸、红烧为主,也有卤菜和腊味。传统建筑上属于庐州建筑,青砖小瓦小合院,清水砖墙,淮西式马头墙,墙边饰以白缝,大多南北向建房屋,东西向为墙壁的小合院,以富有本地特色的庐州木雕装饰,装饰较为简洁,房屋外侧一般没有任何装饰。有共同的方言大片江淮官话洪巢片庐州方言区,有共同的地方戏剧国家非遗庐剧(流行于 安徽 合肥 、 六安 、除了 天长 、 凤阳 以外的 滁州 、 芜湖 、 马鞍山 、 宣城 市境内北部。 南京 、 池州 、 铜陵 、 淮南 、 蚌埠 、 阜阳 的 阜南 县也有庐剧演出。)有共同的民风特征, 合肥 人经世致用,讲求实际,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不慕虚荣,勤于生计,不羡慕和嫉妒比自己过得好的人。 合肥 土著一般具有慢动作,慢性子,警觉性高善于躲避危险,善于缓慢增加储蓄财富的特点,老一辈 合肥 人尤其如此( 合肥 老母鸡)精明似 江南 ,淳朴厚道似皖北。 合肥 人的绘画艺术形式以山水画为主,民歌的特点是婉转高亢,民歌的代表是国家非遗 巢湖 民歌。 合肥 人说话和写的文章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在描述事物时重视如实反映,不讲究华丽辞藻,一般无夸大其词和空泛之谈。平民旧时传统最常见的衣着颜色是蓝色。

这首关于镇江的古诗不错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楼主有心了,游记写的详细,学识渊博。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旁边是赛珍珠纪念馆,但去的时候大门紧锁。
我觉得我朝对赛珍珠的态度有失公允,对这样一位对 中国 和 中国 人有深厚感情,曾经帮助过 中国 的境外女性,因为政治的原因,一直缺少宣传。为赛珍珠没有评上 中国 十大境外友人感到惋惜。而且我朝一直刻意淡化民国时代 美国 对 中国 的巨大帮助。

参观完赛珍珠故居以后,看电子地图,发现离我住的酒店只有200多米。就步行回了酒店,洗了个澡,收拾好东西,然后中午在酒店三楼点了半份 镇江 醋排、一碗米饭和一碗蟹粉豆腐羹。感觉 镇江 醋排口味不错,火候和味道都好,就是醋多了点。蟹粉豆腐羹因为4月初不是吃螃蟹的季节不是很好。然后就退房。接着到酒店旁的一家 镇江 特产商店。我找老板要肴肉,老板拿了出来玉玺牌肴肉,我问老板,这个比宴春楼的怎样,老板说,你放心吧,肯定比宴春的好。宴春是老字号,我们这里的肴肉都是酒店的师傅手工做的。我就花96元买了3盒、回家一尝。果然比我在宴春楼金山店吃到的口味要好很多。
4月3日12:54分我步行到 镇江 火车站南广场坐 镇江 到 合肥 的G7572次,经过一个半小时回到 合肥



赛珍珠故居中西合璧,屋内有 中国 刺绣地毯,悬挂着 中国 山水画、漆器屏风、雕花衣柜。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

我感觉民国时代,内陆中等城市的 镇江 能有这种欧式风格别墅就不错了。我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厕所,有两件小房间门锁着。我不知道当年赛珍珠家是否有抽水马桶,我没发现厨房,可能是在工作人员休息的办公室。当时 中国 大部分城市都无自来水,也许当时他们家并没有自来水。赛珍珠家有电灯。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 美国 作家, 中国 南京 大学著名校友。本名珀尔·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赛珍珠以中文姓氏为姓(其父即名赛兆祥),取pearl中文意思珍珠,合成自己的姓氏。赛珍珠出生于 弗吉尼亚州 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 卡洛 琳来到 中国 。先后在清江浦、 镇江 、 苏州 、 南京 、 庐山 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 镇江 生活了18年,她在 镇江 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 镇江 是她的“ 中国 故乡”。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度过,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 中国 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值得一提的是,从幼年起,她就在鼓励声中开始写作。
17岁回 美国 进 弗吉尼亚州 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 中国 。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婚后随丈夫迁居 安徽 北部的宿县(今 安徽 省 宿州 市),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1921年秋她的母亲去世后,全家迁至 南京 。1927年北伐军进入 南京 ,她离开 中国 。自1921年至1935年,她与布克(J. L. Buck) 长期居住在所执教的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 南京 大学)分配给他们的小洋楼里,这所民国建筑仍在 南京 大学鼓楼校区,今为赛珍珠故居,在这里她写出了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 》(The Good Earth) 三部曲等小说,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1934年与布克离婚;1935年与约翰·戴公司总经理、《亚细亚》杂志主编理查·沃尔什结婚,因而进入约翰·戴公司任编辑。以后在 宾夕法尼亚州 的农庄里从事写作。1934年由于 中国 条件较差以及为了亲近她的女儿以及Richard Walsh,赛珍珠告别了 中国 ,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 美国 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 亚洲 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1949年出于对当时收养政策歧视亚裔和混血裔儿童的义愤,她还创立了国际化的收养机构“Welcome House”,在后来的50年,这个机构帮助了超过5000名儿童。1964年为了帮助不合收养条件的儿童,她还成立了“赛珍珠基金会”(Pearl S. Buck Foundation)。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 美国 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专题“重新看 中国 ”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访华申请遭到了拒绝。1973年5月6日她抑郁中去世于 佛蒙特州 的丹比(Danby,Vermont),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热爱的 中国 大地。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美国 新闻名人海尔德·艾赛克斯(HAROLD ISAACS)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 美国 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 中国 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 越南 战争, 美国 百姓对 中国 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 中国 的杰出贡献。

赛珍珠于1922年在 庐山 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印成为畅销书,由于赛珍珠“对 中国 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 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100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她作品的题材包括小说,小故事,剧本和儿童故事。她的作品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广义的)、 亚洲 、移民、领养和人生际遇。

赛珍珠还为林语堂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作序。

赛珍珠故居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