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余悸——第一次户外经历那玛峰攀登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2020年,疫情的原因,全国各地封城封关管制。被困在家近一年的我急需找一些刺激的活动来发泄一下心情。在抖音上看见了一条爬雪山的视频,连绵的雪山,深深被震撼。于是就打算报名参加一次爬雪山的活动。谁知踏入这条户外的不归路。


这是一篇流水账,我的风格一向简洁,但一年里,这次的行程让我常常不能忘记,一直不甘心,事后对这次行程也有很多很多思考。


2020年8月,一直处于高强度密集的泳教工作中,身体虚弱、湿气很重,这是我后期出现状况的一个小因素。月中匆匆报名了爬雪山的活动,但我对户外的认识和经验是零,这是后面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在网上随便购置了一些低端,廉价的装备。下旬飞往成都与向导集合。


没有海拔适应过程,一般人直接上到5000米海拔都会高反
可以先从大峰二峰开始。
说实话,你这有点咎由自取,户外小白起手就是5500多米雪山,4000米以上风险就很大,楼主还是搞体育的,有点迷惑,过于鲁莽。
起步猛了点兄弟
高反得提前适应
失败是成功的娘。保持敬畏之心。
D5这天,我脑子麻木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家!我改了机票,不管贵了两三倍的价格,一定要在最早的时间回到家里。


回到家,心里很安稳。根本不敢回忆这次惊心动魄的行程。


这是我第一次户外经历,绝对是一次非常刻骨铭心的经历。没有户外经验,没有专业装备,第一次长距离高原徒步,感冒发烧,严重高反,无人区迷路,搭桥过河......


一年下来,我走过了省内省外的线,也一直反思那玛峰的状况,心里一直不甘心,一直思考着这次的状况,我也加了其他户外俱乐部的向导,跟他们分析情况。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恶劣的户外环境中,需要丰富的经验。自身原因里,感冒是导致高反的主要原因。首先最基础需要准备好防水的装备,山里常常下雨,气温低,容易感冒。做好充足的补水和轻松的心态才有可能避免高反。在迷路的情况下,一定要冷静,路迹不明的情况下结伴走,记住明显的路标。客观因素上,初到高原,前两天可做适应性徒步,正常情况下,一天从子梅村到BC,一天BC到C1,我们初到高原,且较少接触这类活动,前期应缓慢爬升,而不能直接从子梅村(3000)到C1(4800),协作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当。


这趟行程,让我对户外有非常深刻的体验,这份不甘心成了我日后挑战的动力。

D4早上,我和小男生骑马下撤。下撤了 20分钟左右,头就感觉舒服多了,这时,心里很后悔,当时能不能撑一下,冲顶。回到子梅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趟行程的花费了不少,身体出现了状况没有登顶。休息了一会儿,我和男生坐着马夫的力帆摩托车返回登山口停车场。这趟路,真是惊险,马夫载着我们在泥泞的山路里跑得飞快,在悬崖上也丝毫没有减速,下面就是十几米的山谷,面对过膝的河还是冲过去,车子真是刚!在停车场返回县里的路上,我们又遇到了不幸,这里唯一的桥因为昨天的暴雨冲垮了,两岸大概有20米,河里充满着从上游冲下来的乱石和树木,水浑浊不清,非常湍急,我们从上游和下游寻找着出路,1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过对岸。向导联系了县里的人,找来了一块4、5米长的木条搭在河里的两块石头间,用救援绳固定两岸的大石上,我们打着头灯,拉着绳子终于过河了。一路奔波回到了成都。


下午3点左右,我们来到了大本营,向导说还要继续走,我和小男生都累坏了,我们坐马从大本营到C1(4800m),这是一个非常陡的碎石坡,在马背上一路颠簸终于到了,我已经感觉整个人虚脱了,也没胃口,衣服和鞋子都是湿的,这时我昏昏欲睡,应该是发烧了。我们刚到C1,天气突然刮起风,下起了暴雨,我感觉雨是横着下的,风实在太大了,我随便吃了点晚餐,搭帐篷的力气也没有了,想吐也吐不出,有点儿干咳。我和父子三人挤在帐篷里,头痛一直从7点多持续到早上,这种痛时而刺痛时而像被锤一样,同行男生也是,一直痛得睡不着。我撑不住了,两点多起来问向导什么时候冲顶,想快点干完下撤好了,这时还是下着小雨,向导说过一会吧,头越来越痛,我和父子商量身体情况不行,要不骑马下撤吧。3点多,我和向导说,早上我们下撤,不继续前行了。这一晚,头一直痛,睡不着,也不敢睡,前期了解到一些高反较严重的情况,脑水肿、肺水肿等会直接出人命的,怕睡着了就醒不来,安全起见,早点回家好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