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行摄 || 古华园,在秋天赴一场五彩斑斓的盛宴 - 上海 - 8264户外手机版

上海古华园位于奉贤区南桥镇解放中路220号,始建于1984年,由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集江南园林之精华设计而成,时占地72亩。1996年向东拓展,面积增至为160余亩。2003年又对东区进行了大现模的整治改造,园容园貌更臻完善。园名“古华”寓奉贤古隶华亭之意,是仿明清又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园林。
“兴园”、“秋水园”、“晚晴园”,楼台亭阁错落有致,花木山石巧于位置,尽显姑苏园林风韵,是奉贤历代名园精华之荟萃。园内花木品种繁多,春花秋叶,季相分明。园景是如此绚美,又寓有本乡本土独特的文化内涵,故公园资历虽浅,但已跻于上海名园之列。
三年的疫情已搞的所有人都疲惫不堪,尤其春夏沪上的封控更是终生乱忘。时间的车轮不管不顾,只管向前。倏忽间江南就进入了最美的季节,到处都是秋色斑斓。喜欢细草穿沙老师的一句话,“人没法改变现实世界的构图,却能把现实带入内心调色。”在焦虑和不安的生活里寻找一抹生命的亮色。饿了,在世间吃饭;累了,回内心休息。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也就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感受到一丝确定。继续深入秋天!继续在秋天赴一场五彩斑斓的盛宴!做为古典园林的爱好者,沪上五大古典园林除“豫园”外,秋霞圃、醉白池、古猗园、典水园均已拍摄过。现代建的仿古园林还有古钟园和奉贤的古华园。古钟园已拍摄多次。位于奉贤的古华园心心念念已久。上周日正好有空,遂和家中领导驱车前往。
古华园是在1984年,由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集江南园林之精华设计建造而成。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别号梓翁,浙江绍兴人,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被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现代园林之父”,其所著《说园》《园林谈丛》已成研究古建筑学者必读之书。陈从周主持建造的宁波天一阁东园、上海豫园东部、昆明楠园等,无一不是深谙中国园林之道的经典之作。1980年,陈从周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修建了明式庭院“明轩”,以小见大、移步换景之功让人为之倾倒。除了园林学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书画家,师从著名画家张大千;他是诗人徐志摩的表妹夫,曾编写《徐志摩年谱》;作家金庸对外一直称陈从周为表兄,2006年,金庸受聘于同济大学任顾问教授,当时他在写给同济大学校长的信中说:“陈从周教授与弟为同乡,且有姻亲关系,弟应尊之为表兄。”陈从周长金庸6岁,但真论辈分,金庸实际长陈从周一辈。
从东南门入,“古华园”匾额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所书。


过小桥,经曲折回廊,即可见“双亭桥”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牛仔行摄”
牛仔行摄

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美丽,每一天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人间烟火抚慰人心,深秋的暖阳也抚慰人心。



人生如秋,经历过繁花似锦的生活,也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日子,到最后剔除生命的负累,洗尽铅华,一切终将归于简静。人,总是在历经风雨后,才会懂得阳光有多珍贵;人,总是在尝尽百味后,才会明白生活有多不易。当我们历尽沧桑,跋涉过山水,就会逐渐成熟,才会懂得如何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在古华园,奔赴的这场秋天色彩斑斓的盛宴,就将最美的深秋刻画在永久的记忆之中吧。
注:部分文字来自于网络!

或许,也正是秋蕴藏了许多复杂的秋绪,才唯美了整个秋天。深秋,让心归于叶,所有秋绪,都会迎风而解。所有深情,都不会被辜负。


夫妻树

暮秋,是枝头的红叶,丰富了人间;暮秋,是地上的落花,成全了岁月。

银杏尚差点火候


晚晴园,名取意于唐代诗人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名句。园内主要构筑“阅耕楼"、“菊石楼”、“饮香亭”,其创意源自于奉贤的“一邱园”、“野园”、“后圃”等名园,可谓是奉贤历代园林精华之荟萃。另建有“听春轩”、“赏月亭”二处景点,伴置水池施鱼、假山爆布、湖石立峰、奇树名卉,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庭院内“夫妻树”更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罕见之物。

东海亭,是为纪念奉贤历史名人张弼而建。张弼(1452—1487年)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又因其为官清正廉洁而备受百姓敬崇。其在南安太守任上告老退休时,引发的一段“廉石还乡"的故事已传为千古美谈。该亭题额由奉贤当代名人、著名青年书法家沈杰手书。


人生有很多如酒一般香醇的往事,酿得久了,如枫叶一般红透,越发令人爱不释手。
人生还有很多轻轻浅浅的相遇,依然会在时光的酿造里飘出清新的味道,品味久了,也会品出香甜来。


生活不易,有闲暇时就应于草木间放松心情,于山水间觅清欢,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生活的艰辛中努力沉淀。

即使深秋时节,也有秋花在绚烂的绽放,有蜜蜂忙着采蜜,这就是江南和西北最大的不同。

在这里是红枫和老桥的相守

此刻,思绪,像一条小溪,伴着秋风,轻轻荡漾,缓缓流淌……不觉流进深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