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行散记(十一)从新都桥到眉山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这是我的第二次进藏。11人,三台车,滇藏进,川藏出,行程8000公里。
驴友,自驾,
露营,野餐。较之第一次,多了野趣。有困难,有考验,但更多的是收获,是开心。 每一次出行都是美好的回忆。应驴友委托,随记些文字,拾掇些照片、视频,做一辑美篇,供记忆,兼与朋友们分享。

三苏纪念馆
三苏纪念馆在三苏祠对面,隔着个小广场。与三苏祠不同,这里无需门票,凭身份证和健康码即可。匆匆逛一圈,虽然是走马观花,还是蛮有收获的。这是参观三苏纪念馆后补到的知识点:苏询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教子的典范,还是“学习不怕迟”的典范——27岁,已结婚生子当爸爸了,才在夫人激励下发奋读书,经过十几年苦读,终成大器。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在群星璀璨的北宋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知道苏轼对弟弟感情很好,没想到苏辙对哥哥感情更甚: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囚,苏辙为营救哥哥愿意用自己所有官职来赎哥哥的过错,一生受哥哥牵连被贬而无怨无悔;哥哥死后,把哥哥家人悉数接来安顿照顾,为哥哥写墓志铭写下“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动人诗句……三苏纪念馆里出来,像是千年时光匆匆穿越了一回。既瞻仰了三位文学大家的平生和成就,也体验了他们作为父子、兄弟之间的浓厚亲情。三苏故里,不枉此行。(待续)




(部分照片由同行驴友提供)
阿公阿婆稀饭店
邂逅阿公阿婆稀饭店,是福分,也是眉山送我们的“见面礼”。到眉山,“从天上回到人间”了,大家特想吃一顿粥。到预订酒店放了行李,直接找粥铺去。超哥是有心人,入城区路上就物色到了,说离酒店不远的红绿灯路口处就有一家。跟着超哥过去,才知这粥铺叫“阿公阿婆稀饭店”,光这名字就让人感到亲切。进去,看环境,看菜单,有些失望——原本以为是现代专业熬粥的连锁店,没想到却是个大排档,跟电白乡镇的“十三菜”粥铺差不多。可是,当粥及菜品端上台面,当拿起汤匙和筷子把粥和菜品都品尝了,又顿觉一阵惊喜——这粥熬得太好了,不管是大米粥,还是小米粥、南瓜粥等,味道都一样好。还有各种各样的送粥菜,酸醋鱼呀,卤猪手呀,炒花生米呀,味道也是一样棒。及买单,又便宜得让你不敢相信,几乎是任点任吃,吃了个大饱了,才不外二十多块钱一个人!物美价廉,粥铺的服务态度也让人感到亲切。老板娘四十岁左右,满脸和善,服务员不多,也就两个,一男一女,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语言态度都像自家人一般。所有菜品都是明码标价,贴在大橱窗上。橱窗外,还用大锅熬了几锅糖水,免费赠与客人。在十字路口黄金地段,这样的价格,这样的服务,直让人感到像是公益机构一般。东坡故里,民风就是淳朴。因为这份淳朴,第二天早上又来了一回,吃过阿公阿婆粥,再去瞻仰三苏故里。


初见眉山
初见眉山,有从天上回到人间的感觉。产生这样的感觉,有如下几个原因。海拔降到正常高度了(眉山市区海拔约500米),再没有丁点儿缺氧感觉;海拔底了,气温也升高了,即便已近傍晚,依然感觉到炎热——终于又回到夏天;当然,感觉回到人间,还有眼前的风景,进藏十多天,目之所及除了高山峡谷,便是高原草原,建筑也都是藏族风格,回到眉山,风景、民居与平常所见无异了,自然就兹生了回归的感觉。选择归程过眉山而不入成都市区,是行程原定计划。当时主要有两方面考量:一是成都个别城区有疫情,眉山没有;二是眉山是苏东坡故里,苏东坡是天花板式大文豪,仰慕久矣,早就想到东坡故里瞻仰,此次正好圆了这个愿望。


打卡泸定桥
为了看泸定桥,舍弃了康定跑马山。康定吃过午饭,直接往泸定桥赶。循导航过去,不外55公里,一个来小时车程。没想到泸定桥游人那么多。排队买票的队伍,足有一千多米。虽然好想到泸定桥上走走,摸摸两边粗大的铁索,体验一下小学课本里《飞夺泸定桥》那22名勇士的英雄气概,奈何候票队伍太长,而我们还要赶路——今晚目的地是眉山市,从泸定桥过去还要2个半小时车程。到桥边拍几张照片,近距离看看铁索,听着桥下滔滔的大渡河水,多少也可以想象出当年红军22勇士的气概了——别说没有木扳还要冒着敌人的枪火,就是有木板,这么摇摇晃晃的走过去,也要有相当的胆量。边上小卖部阿姨说,去年,一个游人走到桥中间,一个不小心就掉河里丧了命,景区为此赔了好几百万呢。自那次事故以后,景区加强了管理,严格控制上桥人数,排队等候的游人就更多了。那阿姨还告诉我,当年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前,蒋介石曾命令川西军阀刘文辉把桥炸掉的,刘文辉考虑到泸定桥对川西交通实在是太重要,再说以为撤了木板红军插翅也过不来,才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机会。打卡泸定桥,虽没能上桥走走,也多了份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