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古镇长临河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接着到了老街参观,这是老报馆,是个以报纸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长临河老街

清朝的条报,它是带有公文形式的,供官府内部参考的消息。

长临河老街

清代邸报,"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 中国 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 中国 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明末,活字印刷术才开始用在“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术还没有传入之前,清朝内阁在京城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 北京 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 ”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有认为最早的报纸是 罗马 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 罗马 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长临河老街

肥西 人刘铭传1888年在 台湾 建立了 中国 较早的邮电局。

长临河老街

这是家榨油作坊,去的时候也没开门。

长临河老街

在宋末和元末的战争中, 合肥 地区人口锐减,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庐州府人口仅11万多人,而宋徽宗崇宁年间庐州的人口是57万多人,宋宁宗嘉定年间更多。当时 合肥 地区田地荒芜,茂林长草,野兽出没,白骨遍地。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明朝开始了 从江 南大规模移民江淮的准备工作,从1371年到1393年,明政府先后 从江 西 鄱阳 湖流域、 皖南 和苏南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移民江淮的活动、庐州的人口从1371年的11万多人,增加到1393年的36万多人,移民占到了当时庐州府人口的约70%,朱元璋鼓励移民垦荒,庐州府的耕地面积也较明初增长了3倍多。庐州府又重新成为农产品大量外销的鱼米之乡,农业的发展超过宋代。当时移民庐州府的移民主要来自 江西 北部, 皖南 和苏南,其中又以 江西 北部为最多。不过这里的吴氏家族分为两支,一支是南宋时期从 婺源 迁来的,一支是明朝洪武年间 从江 西迁来的。他们都是镇上的大家族。

长临河老街

吴氏故居的隔壁是一家手工制作古琴的作坊,看文字介绍古琴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以前就有了。

长临河老街

东街上有聚贤书院,去的时候没开放。据说当时里面正在办书画展览。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老街

百年邮电局,现在里面是一个 中国 邮政历史展览,介绍了从清朝到现代邮政的发展历程,展示一些旧时电话、发报机,书信。这家邮电局据说是 合肥 乡镇建立的第一家邮局。

长临河老街

百年邮电局,现在里面是一个 中国 邮政历史展览,介绍了从清朝到现代邮政的发展历程,展示一些旧时电话、发报机,书信。这家邮电局据说是 合肥 乡镇建立的第一家邮局。

长临河老街

照片中后排最右边那个把手搭在妹妹肩膀上的男孩就是吴邦国。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老街

安徽 中南 部的民居厅堂中都要布置字画。

长临河老街

吴忠 性,男,汉族,教授, 安徽 肥东 人。1912年3月出生在 安徽 省 肥东 县长临河镇吴兴益村,1936年毕业于“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地图制图专业,曾任国民党政府1陆地测量局制图科技术员,陆地测量学校教官、科长。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测绘分局制图科代理科长,解放军测绘学院制图系副主任、教授, 中国 测绘学会第二届理事。从1952年到1992年撰写了多种测绘学方面的著作和70多篇论文,1960年加入 中国 共产党。长期从事地图制图学的教学工作。著有《国家大地图集地图投影的选择和设计》、《地图投影》等。他是进军 西藏 行军路线图的制作人,为解放 西藏 作出重大贡献。培养出本科、硕士、博士学生近千人。
抗战时期长临河沦陷,吴家人辗转到西南,1941年吴家在 贵州 平坝县 黄家祠堂居住时,在祠堂厢房生下了次子吴邦国。吴邦国的普通话在我们看来是很标准了,应该是 合肥 人所说的最标准的人普通话口音,但是北方各省都觉得他讲话有江淮口音。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的老街只有东街和老街两条街道,呈丁字形。因为长临河古镇的形状像一艘船的船身形状,历史上巢湖沿岸也经常发生水灾(比长江发洪水次数频率少一些)在清乾隆年间重建长临河古镇时,风水先生认为长临河镇如同巢湖边的一艘船,需要钉在岸上才能保佑古镇不受洪水威胁,所以將长临河镇的主要街道设计为形似丁字的T字形,象征船被钉在岸上。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老街

这吴氏旧居是前任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的祖居,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在这里常住。吴委员长本人住过几个月。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老街

长临河古镇从家打车到长临河古镇,65元。如果想从 合肥 市区去长临河的话只能在合 肥东 二环与长江东路交叉口的汽车东站坐车,到长临河可在滨湖新区坐526的公交车去,还可以在撮镇坐34路来坐车到长临河。也可在长江东路与东二环路口的汽车东站坐车,还可以坐高铁去。
现在已经可以从 合肥 高铁南站、滨湖时代广场乘坐公交旅游2号线去长临河镇、六家畈和中庙镇。票价10元,也可以在长临河坐D195去中庙。

长临河镇位于 肥东 县南端,在三国时期的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这里建立了佛寺 长宁 寺,镇旁的河因此得名 长宁 河,镇的名称就来自于 长宁 河。( 合肥 话,n、l不分都读l,in,ing不分都读in)镇宋元时代称 青阳 镇,因镇南 青阳 山而得名。(唐朝到清代 肥西 也有一个 青阳 镇在花岗镇境内,那里才是明清 青阳 巡检司的驻地),镇至晚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已经存在。北宋的《元丰九域志》里就记载了庐州东西两个 青阳 镇的具体方位。宋代这里是合 肥东 南部的一处商业市镇,宋代在这里设立税卡征税。明代称 长宁 镇,清代晚期改称长临河镇。长临河目前的老街格局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历史是200多年。在晚清,镇上的很多人加入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很多人或者当官位显,或者在他们退伍后用积蓄经商,成为了资本家。民国 合肥 城的大富豪洪明炯就是长临河镇人,当时长临河的很多人到了境外谋生,现在这里还是 安徽 最大的侨乡。近代的长临河人发达后很多在长临河古镇的老街上盖房子、开设商铺,扩建码头带动了长临河的繁荣、老街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当时镇上有米行、布庄、药店、酱园、酒店、五洋百货为主体的店铺、作坊、摊位近百家。这个镇像 合肥 很多的乡镇一样名人辈出,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有元代的理学家和名臣余阙(余秋雨就是余阙的后代),明朝开国大将吴良、吴祯(吴良,吴祯有争议,他们是长临河镇六家畈吴氏的四世祖,《明史》上说是 定远 人),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国 军上将罗本立,地图学家 吴忠 性, 宁夏 地方历史专家 吴忠 礼,还有前任的人大委员长吴 邦国。古镇不大,和 宏村 面积差不多,现在是4A景区。这里特产小萝卜,在明清时代就大量被外销到沪宁杭地区。这里农民腌制的雪里蕻菜也好吃。特产有炒花生米、寸金、烘糕、白切等多种传统糕点,炒米,欢团,野菜粑粑(米粉做皮野菜馅的馅饼)桂花酥糖。这些 合肥 其他地方也有,这里的小吃别处没有的有糊粉,糊粉是拿咸肫、猪肉蛋饺、肉丝、芫荽(香菜)、糯米圆子、碎面条煮好再用山芋粉勾芡做成的小吃,长临河镇过年,除了 合肥 及周边庐州文化区共有的除夕年夜饭摆元宝鱼(象征年年有余),吃粉丝(象征穿钱的绳子)、猪肉蛋饺(象征金元宝)、炸圆子(象征一团和气)、梅干菜烧肉(象征平安快乐),香肠或咸肉等腊味,大年初一早上吃鸡汤面条( 合肥 传统大年初一早上,冬至晚上,过生日吃鸡汤面条,其他时候很少吃,象征福寿绵长)等共同特点外,传统大年初三吃糊粉,正月十三吃野菜粑粑。古镇的景点有长临河老街、红石咀公园、六家畈古民居群、镇湖塔、黑石咀、四顶山、茶壶山、 青阳 山、白 马山 篮球公园、山口凌村 和烈 士蔡永祥纪念馆。

长临河老街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