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宗祠一日游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包公像,不同于现在影视剧和京剧脸谱中包公皮肤黝黑的形象,历史上包拯其实是个白面书生。他的身材也不高大,只有1.62米,是那时男子的平均身高。

包公履历表

过去 合肥 市区内还有纪念包公贤媳崔氏的节妇台和尚节楼。北宋时代的妇女守节仅限于恪守三从四德,还不像明清时代那样没人性,片面强调从一而终,为夫家继续服务一辈子。

包公生平详情请看这篇介绍 合肥 市区包公园的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6372674.html

这个包公家训中包公要求后世子孙要连接为官,遵从律法。不过这里只说要讲戒律刻在石碑上镶嵌在客厅东墙壁,并没有说要儿子找石匠去做。包公有二子二女, 长子 包繶在包公五十多岁时英年早逝,先包公而去,包公的两个女儿当时年龄是青年,而包公的小儿子包绶在包公去世时年龄只有5岁,这家训很像包拯的临终遗言,而当时包公唯一儿子的包绶显然不是能够主持做这件事的人。事实上包公去世后真正主持将他的灵柩运回 合肥 并主持丧事的是包公二女婿文彦博的儿子文效和二女儿。顺带说一句,包公不是嫂子养大的,他是父母的独生子,并无兄长。他考中进士后曾放弃 江西 建昌 知县和和州税官的官职在家乡照顾父母,并在他们死后为父母相继守孝,守孝结束后才在别人的推荐和劝说下去 天长 做知县。真正被嫂子养大的是包公的小儿子包绶。包公和包公妻子董氏都在包绶幼年时去世,是包绶的嫂子,包公大儿媳崔氏将他辛苦养大。

祠堂被毁了以后似乎没留下什么古代的东西,只有木柱子可能有清末留下的。

包氏宗祠有个区别与其他现存所有祠堂的特色是大门朝北开。据说是 中国 唯一大门朝北开的祠堂。据说是因为包拯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的家庭世世代代忠于皇帝。也是教育自己的后代要忠诚无私。也许这点特色还能称得上能评上省保单位的原因。

肥东包公镇大包村包氏宗祠参观完孟氏宗祠去包氏宗祠。途中还迷了路,走到离包氏宗祠很近的 滁州 全椒 县境内, 全椒 和 肥东 交界的那条县道十分破旧,而且灰土飞扬。我们在10分钟内进出 合肥 市两次。

包氏宗祠就建在合宁高速边上。到这里去只有一条小路可以到祠堂一侧的山下,穿过一处破旧的高速公路桥到这里。桥下的路还被挖断了。我们是冒着头顶土石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危险快速跨越的。顺便说一句,合宁高速没有在包公镇开出口,别想从高速上下来绕到这里。因为包公 镇远 离 合肥 市区,在 肥东 东端,也没有高速出口,当地经济落后,无法引来江浙沪客商投资,仅有的几家成规模的企业都是本地人开的。包氏宗祠建于小土包上,入口有包拯生平简介和包公在端州 肇庆 为官期间创作并题写在当时端州衙门墙上的《书郡斋壁》一诗。

包公镇是包拯的出生地。 ****** 包拯的百度百科。这里是包拯家的家庙。而 合肥 老城区东南面的包公园( 合肥 人所称的包公祠)则是官方为祭祀包拯建立的公祠。因为包氏宗祠太有名了,又在古代 合肥 到 南京 的大道两侧,经过这里的士兵和破坏者特别多,它在近代就遭受了太平军和两次毁灭性破坏(不同于的破四旧,长毛大肆摧毁寺庙、道观、祠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信仰的拜上帝教邪教的狂热。还有一部分被毁的原因是位于大道两旁,清军和长毛(太平军)冬天夜里到这里点火休息,取房屋木框架做柴火,走的时候火也不灭,导致大量建筑被烧毁)因此 合肥 城周边的古代祠堂没有太平天国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太平天国以前的祠堂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合肥 市中心有一座远超过包氏宗祠的包公园( 合肥 俗称包公祠),是包公墓地所在和历代祭祀包拯的场所,也是一处园林。详情请看这篇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6372674.html

包氏宗祠平时门都是敞开的。一位包公后代夫妇住在祠堂内守着祠堂。过去市区的包公祠也有一名领受官府津贴的包公后人守着包公祠。另一位包公后人则守着家族墓地。

门当上的龙,门前这对门当都是清乾隆年间留下的

门当上的 狮子

孟氏宗祠为二进五开间,在前厅和寝堂之间有一道清水砖雕墙,比较接近徽派建筑,这种形制在本地区比较罕见。

清水墙中嵌有石坊,坊额为“宝仁义训”就是后代做人要遵守仁义二字的家训

坊面均为雕刻,上有双凤 朝阳 、福寿禄 三星 、花草、鳌鱼,又有戏曲人物等题材。

麒麟、鹿、狮等动物题材也大量运用。

爵、钟、鼎等器皿雕刻代表了孟氏为“亚圣”后裔的贵重血脉。此外,也包含了对后世子孙成为钟鸣鼎食贵族之家的期望。

这里的孟氏家族是孟子的后代。 肥东 孟氏家族始迁祖——孟景, 山东 邹县(今 山东 邹城 )人,系“亚圣”孟轲57世嫡孙。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被推举应试,初授 江西 进贤 县丞,后任 桂阳 州同知,南康府通判、同知,为五品官职,敕授奉政大夫。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秋,孟景被建文帝调任北直隶 永平 府同知,赴任时途经庐州,适逢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夺位,占据了位于今天 河北 唐山 、 秦皇岛 的 永平 府,进退无据,只得滞留庐州,静待事态发展。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孟景被削职罢官,因驻庐州日久,爱其山水之秀,乐其民风之淳,遂定居于今 肥东 境内,日率童仆躬耕,杜口不言时事,自称“隐园公”,唯以诗酒怡情。孟景后卒于洪熙乙巳(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 公元1425年)年,享年74岁。

自孟景迁庐州至今,孟氏在 肥东 已繁衍23代,人口约七八千人,主要分布在 肥东 以及周边县市。

孟氏家族于清顺治七年始修宗谱,至今共七修宗谱。
其中,一修、二修、三修未刊印,为手抄本;道光三年时四修方才刊印,光绪十七年五修,此后延至1985年方六修,2009年开始第七修。

清代 合肥 籍名人达官如龚鼎孳、李天馥、许孙荃、田实发、宋衡等都曾为孟氏宗谱撰写了序文。
祠堂内悬挂着孟景留下的孟氏家训。

孟景诗作。

据管理祠堂的老爷爷说,他小时候这里的木雕远比现在重造的好看,只可惜都在时候被毁掉了。当时为了保护砖雕墙上的明代砖雕,他们用细沙黄泥将缝隙盖住,贴上毛像,才让砖雕躲过一劫,但毛像没盖到的地方还是被红卫兵毁了。后来十几年间他们请 肥东 文物部门的人把这些黄泥细沙清理掉。才被发现是个宝物。省里的专家曾经到这里看过,说这里的明代砖雕代表了当时顶级水平,(明代砖雕木雕相比清朝都比较简洁,以浅浮雕为主,圆雕是清代才大量出现的)是江淮地区祠堂里最好的。他们也不懂。

大孟砖雕墙是位于大孟祠堂前厅和寝堂之间的一道明代建筑砖墙,砖墙上的砖雕内容有人物,禽兽,花鸟,历史典故等,内容丰富,千姿百态,刀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这里本来是建于明代的其他建筑的一部分。孟氏宗祠位于 肥东 县包公镇大孟社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孟家在修祠堂时利用了这幢旧的建筑物,保留了这道明代砖雕墙。1949年后,孟氏祠堂收归国有,改为大孟粮站粮仓。1956年,改为大孟小学。1976年,祠堂寝堂被拆除,材料用于兴修教室,剩余的前厅和厢房作为教师宿舍使用。2001年,大孟小学搬离,祠堂废弃不用。2011年, 肥东 县文管部门介入,在孟氏宗亲的协力下,历时一年半,孟氏宗祠得以重新修复。大孟砖雕墙现为 合肥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氏宗祠现为 肥东 县文物保护单位,孟家后人为保护砖雕墙做出了贡献。
去的时候大门紧锁,为了进入参观,我找到离祠堂最近的一户农家询问祠堂的钥匙是谁保管,按照里面一位老奶奶的指引找到管理祠堂的老爷爷家,门没锁,敲门,人却不在家。问了好几家,祠堂管理员的电话,他们也不方便给。正在我找114要来大 孟村 委电话,没人接的时候,巷子里走出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说明来意后,这位老爷爷热心的步行到不远处找来了管理祠堂的老爷爷。管理祠堂的老爷爷家也是村里的十星文明户。为我们打开了大门。

肥东县包公镇大孟村孟氏宗祠我星期五晚上才知道 肥东 包公镇大 孟村 的孟氏宗祠很好,临时决定去孟氏宗祠,到了以后才知道这里的砖雕墙很牛。

清代木雕

清代雕刻有龙和 狮子 图案户对。

张师傅回忆说,这处 合肥 市保单位祠堂全没有当时的原貌了。木雕已毁,两边的院落都没了,只剩中间一路那个绘有八仙图案的亭子都是后来胡乱建的。他只是透过偏门的栏杆看到了过去学校里留下的床。

包公镇境内也有几座古祠堂,有孟氏宗祠、黄氏宗祠、梁氏支祠、包氏宗祠等。其中又以孟氏宗祠最值得看,梁氏支祠我没去过,但看照片不错。 ****** 梁氏支祠。除此之外还有包公故里的一些遗迹 比如 花园井、荷花塘、包公衣胞庙、大岘山、小岘山等

祠堂旁边还有个花园。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