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廊桥 | 长虹饮涧青云中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撰文、
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58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经济繁荣,漕运发达,往来商旅,络绎不绝。在《清明上河图》中,
有一座“汴水虹桥”,
梁木穿插,别压成拱,上屋下桥,
横卧碧波之上,未用一钉一铆,
这便是中国独有的木拱廊桥。
类似的木拱廊桥早在秦汉便已初具雏形,
风行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在宋画中频有现身,
河上架桥,桥上建廊,
不仅避免货船撞上桥墩,
还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势如长虹,极具美学价值。
清明上河图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中原地区的廊桥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正当人们正感慨此桥世上再无“虹桥”之时,
20世纪70年代,
在浙闽的群山之间的200余座木结构廊桥“横空出世”,
其建造技术与宋代虹桥一脉相承。
浙南闽北,群山环绕,西有仙霞岭,东有雁荡山,
括苍山自东向西横亘在北部,
这里山高谷深,溪涧纵横,湿润多雨,
自古以来都交通不便,
于是木拱廊桥便应运而生。在木桥上加盖廊屋、增加栏板,可以保护桥梁主体免受风雨、暴晒,
同时增加桥身自重,以抵御洪水冲击。
浙闽山间泰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拥有“国保级”廊桥最多的县,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世界木拱廊桥博物馆”,
这里的廊桥种类多元,数量丰富,
灿若星河,巧夺天工,
或横跨激流险滩之上,
或静卧村落市井之间,
或雄伟壮观,或精致玲珑,
或雍容华贵,或朴素淡雅,
一条条木拱廊桥以舒展的弧线划过天空,
犹如一道道飞虹飘落人间。
笔者所到访的十座国保级泰顺廊桥
文兴桥横跨玉溪,是泰顺唯一一座位于田园之中的廊桥,
桥两侧皆为菜地,
葱翠欲滴,鸡鸣狗吠,
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一曲廊桥吟梦调,廊桥深处是家乡值得一提的是,文兴桥拱架与廊屋西高东西,
这种“斜肩式”的廊桥在其它地区绝无仅有,
堪称中国桥梁史上的奇葩。
相传建桥时请来两位工匠分别从两岸同时建造,
两位工匠对于造桥的方案各执己见,互不让步,
造到当中时才发现高度不一致,
只好倾斜着强行合龙,
故文兴桥又被誉为“样式最奇特的廊桥”。
文兴桥拱架2016年中秋期间,“莫兰蒂”超级台风严重影响浙南地区,
将薛宅桥、文重桥和文兴桥冲毁,
一场“全民救桥”行动迅速展开,
成百上千的村民自发投入到寻找廊桥木构件的行动中,
只用短短几天时间,
三座桥被冲毁廊桥的木构件、石构件被一一找回。如今所见的古桥涅槃重生,脱胎换骨,
再次矗立在河流之上,
在屡毁屡建中透出永恒与坚毅的气息。
青山依旧,碧水长流,亭亭物表,皎皎霞外,一座座廊桥凌空飞渡,气象万千,
虽无雕栏玉砌之华,却有重甍飞檐之势,
是遮风避雨的安乡,
是漫漫长路的节点,
亦是无声岁月的驿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唯有廊桥无言伫立,
默默守护着一方乡土人文,
于历史长河中见证着时光流转,
于浙南山水间闪耀着璀璨光芒。
【文兴桥】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边村,始建于咸丰七年(1857),
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
为叠梁式木拱廊桥,
全长46.2米,宽5米,
距水面高11.5米,净跨29.6米,
廊屋十七间,中央三间为重檐歇山顶楼阁。
文兴桥
文兴桥廊屋内部
【文重桥】
文重桥,又名东洋桥,位于筱村镇东洋村,
为伸臂式平梁廊桥,一墩两孔,
全长27.4米,宽4.2米,
净跨22.4米,桥屋十一间,
造型普通,朴实无华。
文重桥文重桥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彼时村中有一株千年古樟,
被人盗伐后经村里公议,
将卖樟树的钱拿来修桥,故得名“樟成桥”。
民国十年(1921)由当地的几大家族合资重建,
改名文重桥,取“文化重兴”之意。
文重桥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风息片刻,波澜不惊,
两道长虹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宋画之中。
虹气临虚,影摇波月
【溪东桥】
溪东桥,距北涧桥不过几分钟路程,
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
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
为建造北涧桥的工匠之徒修建,
结构、样式近似相同,
但于细节与形胜略胜一筹,
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溪东桥溪东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全长41.7米,宽4.86米,
距水面高9.5米,净跨25.7米,
廊屋十五间,中央三间为重檐楼阁,
桥头悬有一块“影摇波月”匾额,内设木质藻井,屋檐翼角飞挑,
屋脊两端有类似于鸱吻般的青龙,颇有腾云驾雾之势。
溪东桥
溪东桥
溪东桥廊屋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