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就是爱玩安徽 于 2025-1-14 12:50 编辑
肥西县柿树岗乡柿树岗乡地处肥西县西南部,东邻花岗镇,南与六安市舒城县隔河相望,西接山南镇,北连紫蓬镇, 行政区域面积137平方千米。 柿树岗乡政府所在地的柿树岗,是肥西县历史记载最少的乡镇驻地,古代历史的具体年代是搞不清楚的。据说,此地原是片荒岗,不知何年,有位叫厄南的高僧自南而来,北上参佛,行径此地,见岗上地貌独特,遂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庙宇,以供附近百姓参禅拜佛。为此厄南法师经过几年募化,建立了一座佛寺。其中一位舒城的乡绅因为感激厄南为他儿子治病出资颇多,最终建好寺庙。因为这里距离舒城县城40华里,乡绅出钱塑的金身佛像也是从40里外的舒城运到寺中的,这座佛寺因此得名四十里岗庙。佛寺所在山岗也得名四十里岗。后来不知何年何月,佛寺毁于战火。四十里岗的地名先是简化为四十岗,再后来又因当地方言讹化为柿树岗。在清朝嘉庆年间的《合肥县志》上的合肥西乡地图和城镇列表中都没有找到柿树岗相关的地名。柿树岗作为村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晚清时期。
虽然柿树岗乡的历史很短,但是它境内的界河社区在明清时代曾经是界河镇的所在。界河镇至晚在明代已见于历史记载,嘉庆年间的《庐州府志》和《合肥县志》都记载了界河镇。界河镇在丰乐河北岸,古代是丰乐河上的一处渡口,清朝时,4条道路在界河镇交汇,当时的界河镇是合肥县和舒城县交界处的市镇之一,街市跨丰乐河南北两岸,隔丰乐河对岸就是舒城县。在清朝嘉庆年间的《合肥县志》中的合肥西乡地图中,界河镇赫然在列。太平天国时期,界河镇受到战火破坏,民国时期水运交通的地位又因为陆路交通的发展而日益被取代,界河镇因而衰落。
当时的柿树岗乡还有一处地名叫袁家店,是过去袁店乡府所在地。袁家店的地名明代就有,传说是很早以前有袁姓和解姓两家在此地开设小店,袁姓后来居上,因此得名袁家店。清代古地图上两条道路在那里交汇。袁家店也是清朝中期柿树岗境内的一处重要的乡村集市。在清朝光绪年间,柿树岗当地的淮军将领唐定奎、唐殿奎发达起来后,在他们的居住地唐五房圩所在的袁店出资建了一条商业街,开设商铺,当地称这条街为唐新街。
柿树岗乡境内的龙潭村,旧有一座龙潭寺,龙潭寺碑刻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代,乾隆年间曾经重建,最后一次重建在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解放后该寺已毁,古建筑不复存在,在现代重建的农村民房一般的寺院中,房内墙壁上嵌入了记录龙潭寺相关史料的7方清代石碑,留存至今。
柿树岗乡的黄花村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村内有占地6000多平米的商周时期村落遗址黄花墩,黄花墩遗址曾经出土了商周时期灰陶鬲、红陶盆的残件。三国时期黄花墩上建立起云鹤寺,云鹤寺方丈曾经在黄花墩上遍植菊花,因此得名黄花墩。该村的历史十分悠久,因年代过于久远,无法准确考证建村的年代,过去村口的小溪上有一座桥,名叫鬼谷桥,传说最早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谋略家鬼谷子建造的。清朝咸丰年间,黄花村附近赵家圩的赵维禹、赵怀业父子聚众办团练,后来父子二人加入淮军,清朝末年赵怀业衣锦还乡,在此建立起黄花古街。
民国国民党时期(约1927-1948年),曾经在黄花村设立黄花乡,将乡公所设在云鹤寺内。当地人说民国末期,一个外号叫吴木呆的悍匪贪图乡公所内存放的钱粮,带领手下土匪洗劫并烧毁了云鹤寺,火烧黄花墩。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曾在黄花村设黄花乡属山南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分设防虎乡、龙潭乡。1958年9月,成立龙潭公社。1967年,更名红卫公社。1972年8月,更名柿树公社。1983年6月,改柿树乡。1985年12月,更名柿树岗乡。1992年3月,防虎乡并入柿树岗乡,属县辖。2005年12月,袁店乡并入柿树岗乡。
柿树岗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9月15日晚,肥西山南区书记汤茂林召集其他20位党员在黄花油厂南仓的会议室,秘密举行会议讨论大旱之年的生活问题,会议最后形成决议,约定山南区在当年中稻收割后,每人分1亩田种小麦,半亩田种油菜,每亩地补贴5元,用于购买种子和化肥,约定每亩地上缴小麦100斤,油菜籽50斤,余下收入归承包农户所有。约定生产队员种植每亩地的工分。增产有奖,达不到产量要罚。在国内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柿树岗乡的主要景点有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故居唐五房圩、黄花会议旧址和淮军将领董凤高的故居董小圩。未开发的自然景点有防虎山。旧书中提到,但如今破坏严重几乎不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前圩、后圩、唐大房圩、唐三房圩、董大圩、南圩、北圩、龙潭寺碑刻、赵家楼旧房。
当地的名人有南宋进士,著名学者,盘涧先生董铢(肥西柿树岗乡人,其本人或祖上从江西饶州府德兴县迁居),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董铢后裔淮军将领董凤高,唐殿奎唐定奎三哥的玄孙,近现代历史学家唐德刚。
柿树岗乡的小吃蒿子粑粑、调味品黄花老焖酱和当地的传统舞蹈莲湘舞在肥西很有名气。蒿子粑粑是一种用米粉包裹蒿叶等野菜制作而成的小吃,现代的蒿子粑粑往往是用米粉包裹猪肉和野菜制作而成。黄花老焖酱也是起源于黄花村的一项非遗,有黄豆酱、蚕豆酱、焖酱、牛肉酱、剁椒酱、速食酱等品种,圣源酱品厂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企业,他们生产的黄花老焖酱,辛香细腻,微辣带甜,咸香适口,味道鲜美,咸鲜香辣交融,色香味俱全,特别适合江淮之间群众的胃口。除此以外,柿树岗乡还有青蒿佛香等特产。莲湘舞是一种手持莲头花棍,配合当地民歌表演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女性,柿树岗乡把莲湘舞教育带入中小学课堂,有多支莲湘舞舞蹈队。柿树岗乡的莲湘舞表演曾经获得长三角莲湘舞比赛第二名,惊艳全场。除此以外,柿树岗乡还有碟子舞、渔鼓、大鼓书等非遗文艺表演。
柿树岗乡的南宋大儒董铢著有儒学著作《性理注解》、《易书注》,近现代历史学家唐德刚的代表作有《晚清七十年》、《从晚清到民国》、《袁氏当国》等
唐五房圩和云朵梦庄园
唐五房圩是清末淮军将领唐殿奎、唐定奎的故居。2022-2025年。肥西文旅集团出资对唐五房圩进行了维修和复建。肥西文旅集团还出资唐五房圩旁边建设了云朵梦庄园文旅项目。目前这两个景点是合在一起售票的,单人门票38元,双人门票68元。

唐五房圩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柿树岗乡新街社区境内,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由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兄弟二人共同建造,后因兄殿魁早亡,弟定奎(排行第五)权主业,习称唐五房圩。
唐氏兄弟在获得大量财富后,决定在家乡兴建圩堡。唐定奎在同治四年(1865年),从苏州大庙请来了一位风水地理大师,在“唐、塘也”的理念下,到丰乐河上游洪桥双河实际查看,觉得现在唐五房圩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背靠大潜山发脉的潘家岗龙脉,东有古桃溪乃至三河,南六里是丰乐河,北六里有龙潭河,龙腾凤舞六六大顺千金难买的吉祥栖身之所。因此,择此地开始修建。
我国大多数民居主体建筑都是南北向,大门朝南的,唐五房圩的主体建筑却是东西朝向,大门朝东的,据说这样做是基于风水的考量,西面背靠潘家岗和唐家祖坟所在的唐松墩,可以得到祖先护佑,保证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东面正对桃溪、三河和巢湖的方向寓意聚财和招纳祥瑞之气。
唐五房圩实际上是四房唐殿魁,五房唐定奎共同建造的圩堡,但因为老四早死,因此习惯上被称为五房圩。整个圩子占地二百余亩,成方形,由内外两道壕沟,围墙、大局墩、小局墩,南北门楼、四层岗楼、仓库、砻场、厨房、佛堂、后花园、五房圩主体建筑三进三路一转心楼和四房圩主体建筑组成,外还有近三十亩的菜园,有驻军的二个营地叫大局子和小局子。圩原有房屋200余间,光绪年间火灾烧毁,唐定奎儿子唐治隆(字少侯)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
圩西边有唐定奎出资建的唐新街,街上旧有唐家开立的十余家商铺,东边有十里长垱与丰乐河相连,下可直达桃溪,三河,上可达界河,双河,水路畅通,交通便捷,从舒城过谢家渡到五房圩,过周大老爷桥,巴山寺达合肥。民国时期,五房圩为舒六合保安司令部,水陆俩路白帆点点,车马滚滚,办公务,军务俱要到五房圩拜贴和换贴。
1949年,解放后圩主唐松岩要求把整个圩子献给government。协议地方government把圩子作为军用仓库,解放初期,舒六合的公粮都送到唐五房圩 ,不久袁店乡府也搬进了唐五房圩,转心楼成了乡府办公场所。
60年代乡府腾出转心楼,办起农中,不久三汉中学迁至圩内改办袁店中学。2004年10月安徽省公布转心楼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圩子移交由肥西文广新局管理。2019年至2025年肥西文旅集团对圩堡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复建、维修,使其恢复原有风貌。

唐五房圩的走马转心楼,唐定奎儿子唐治隆(字少侯)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这栋清末古建筑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转心楼位于唐五房圩的东部,南北居中,占地552平方米,为1幢四合院式的2层楼,精美雅致,上下共32间,回廊栏杆用西式罗马柱,东门有一石刻匾额,曰:“紫气东来”。这四个字是淮系集团首领,晚清重臣李鸿章所题。

过去转心楼北面是三套内室,唐定奎三个儿子各住一套,圩子北段为唐殿魁后人住宅,中间用花廊隔开。圩子东南另辟一座花园,与沟壕外用石桥相通,园内有莲池亭阁、紫竹林、参化堂等建筑。
云朵梦庄园占地面积260亩,由肥西文旅集团出资建设,规划了七大功能区。这些区域以农业景观为基,圩堡文化为魂,亲子旅游为特色,构建起了多元化矩阵式的产品体系,打造合肥市亲子游的新地标。在庄园内,游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圩堡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同时,依托圩堡周边的农田资源,庄园还打造了花海等特色农业景观,以及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
唐五房圩和云朵梦庄园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柿树岗乡新街社区唐五房圩
门票:两个景点合在一起售票,单人票38元,双人票68元,三人票98元
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
详情见这篇游记
https://www.mafengwo.cn/i/24620380.html
董小圩
董小圩是淮军将领董凤高、董明礼、董学友等故居。始建于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占地近30亩,四面环水。其中房屋及院内10亩,水面近20亩。按照家谱记载,董家是南宋著名学者,盘涧先生董铢的后裔,南宋时期从江西饶州府德兴县移居合肥。解放前这里是董家的庄园,解放后房屋被分给附近的19户村民居住,过去圩堡内的建筑很多,20世纪中叶十年动乱时破四旧,老房子大多被毁。现在老房子只留下一栋清末建的内会客厅。这栋房子解放后分给董老板的叔叔居住,董家人为了保护内会客厅,用黄泥把内会客厅外墙和木架木雕全部从外盖住。21世纪初,董拓董老板在浙江台州从事旅游业致富后(他是合肥工业大学1992届的旅游管理系毕业,1988年考入合工大的合工大第一批旅游管理系学生)回到这座他出生的宅院,查阅资料,发现了圩堡的历史。2007-2008年,他上书government从拆迁队的推土机下抢救下仅存的遗迹,随后以一己之力,四处奔走,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复原和维护这座古圩堡。




董小圩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柿树岗乡合龙社区董小圩村东
开放:非景点,参观之前要先联系
详情见这篇游记
https://www.mafengwo.cn/i/24620380.html
黄花会议旧址
黄花会议旧址纪念馆位肥西县柿树岗乡黄花村。旧址内用展板介绍黄花会议这一历史事件,展览陈列过去留下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用具。
1978年,肥西山南区9个月未下一场透雨,发生罕见的严重干旱,1978年9月15日晚,肥西山南区书记汤茂林召集其他20位党员在黄花油厂南仓的会议室,秘密举行会议讨论大旱之年的生活问题,会议最后形成决议,约定山南区在当年中稻收割后,每人分1亩田种小麦,半亩田种油菜,每亩地补贴5元,用于购买种子和化肥,约定每亩地上缴小麦100斤,油菜籽50斤,余下收入归承包农户所有。约定生产队员种植每亩地的工分。增产有奖,达不到产量要罚。在国内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柿树岗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之一。

黄花会议旧址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柿树岗乡黄花社区黄花村东
开放:尚未正式开放,参观需提前联系黄花村村委会
详情见这篇游记
https://www.mafengwo.cn/i/24620380.html
肥西县花岗镇
花岗镇位于肥西县中部,东连上派镇,南邻丰乐镇,西接肥西县柿树岗乡和六安市舒城县桃溪镇,北靠紫蓬镇,行政区域面积208.18平方千米。根据《合肥城镇》一书介绍,据传很早以前,现在镇府所在的花岗社区是一处荒无人烟的土岗墩,常有几个乞丐(叫化子)在此栖息,后来这个土岗墩得名“化子岗”,随后演绎为花岗。又传古时候有个穷书生在此卖画为生,因此得名“画子岗”,后亦演绎为花岗至今。
今天的花岗镇建成区内有个青阳社区,是花岗镇最早形成的地方。早在宋朝,在花岗镇青阳社区就有合肥县青阳镇,并且宋朝在青阳镇设立了税官收税。青阳镇被北宋神宗时期的《元丰九域志》所记载。因为宋元时代肥东的长临河镇(慎县青阳镇)重名,所以花岗的前身青阳镇在宋元时期又被称为西青阳、大青阳。从北宋时期开始,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青阳镇都是肥西境内的大镇。明清时期花岗沿用了青阳镇的镇名。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朝在青阳镇设立青阳巡检司衙门,管辖合肥县南乡。青阳巡检司巡检统领数十名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等治安工作,也指挥一些汛兵,负责辖区的防汛工作。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打到庐州府,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中,青阳镇化为一片废墟。清朝同治后期(1868-1874年),花岗镇的淮军将领鹿礼涛、鹿礼宝兄弟功成名就后回乡,决定带头主持重建古镇。但是因为青阳社区当时已经是一片残破的瓦砾,重建成本较大,于是鹿氏兄弟选择在旧青阳镇南紧邻旧古镇的岗墩花岗上重建两条街道,建了一大批商铺。新镇因为建在花岗上,因此得名花岗集。鹿氏兄弟曾在同治年间的大旱之年在花岗设粥厂,捐献出大量米粮救济灾民,据说当时救济了成千上万衣衫褴褛的灾民。因此花岗镇的得名民间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鹿礼涛、鹿礼宝救济灾民引来前来乞讨的叫花子聚集,先得名花子岗,再雅化为花岗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根据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的地名记载,这时之前已有花岗和花子岗的地名。
花岗镇境内的舒安社区,有西汉羹颉侯刘信的墓葬。刘信是刘邦大哥的儿子,他的封号还是刘邦为了报复自己做平民时大嫂不给自己蹭吃蹭喝故意起的。花岗在汉代属于舒县,刘信到了封地后,做了一些好事,今天的舒城七门堰水利工程最早就是刘信主持修建的。刘信死后也葬在当时属于舒县的四合社区。他的墓土坑木椁,当地人称这座古墓为“舒王墩”。明清时期的合肥和舒城地方志对于这里是刘信墓都是很清楚的。知道的人多,自然就引起盗墓者觊觎。根据后来的考古发掘,墓历史上多次被盗,至晚在唐代,就已经有盗墓者盗掘了舒王墩汉墓。该墓于2000年考古发掘,出土70多件珍贵文物。
花岗镇自古以来即地处合肥至舒城、安庆的官道要冲。清朝道光年间的1839年1月30日,奉命南下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曾经过花岗,一路匆匆而过奔向虎门销烟的前线。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9月12日,日军侵略军的一运输车队,满载军用物资,由安庆沿合安公路开赴合肥,途径花岗集,被新四军一部伏击,烧毁日军军车十余辆,击毙击伤日军数十人,后新四军主动撤离战场。日军为报复,一把火烧了半个花岗集。20世纪80年代初,3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重游战地,感慨万分,并立一座“花岗伏击战”石碑以示纪念。
民国时期,属合肥县九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设花岗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月,设七十埠乡,属紫蓬区。1955年11月,花岗乡并入七十埠乡,属花岗区。1958年9月,成立七十埠公社。1951年4月,更名化岗公社。1983年6月,改花岗乡。1984年2月,改花岗镇。1992年3月,撤区并乡,花岗镇属县辖。2005年12月,撤并乡镇,董岗、孙集、四合3乡并入花岗镇。
花岗镇是花卉苗木、畜禽、鱼藕、花生、西瓜、特色蔬菜的生产强镇,也是肥西县的工业强镇,目前花岗镇形成了以汽车配套、家电配套、机械制造等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花岗镇境内的非遗有庐州道情和肥西大鼓书。合肥本地老年人熟知的庐剧《小吴三打蛮船》起源于花岗镇。花岗当地名人有明代大商人和慈善家董渊,淮军将领叶志超、鹿礼寿、鹿礼宝、吴兆有、吴秉权、吴建钊、解先祥、黄知达,清末官员周家鼎。清朝咸丰到光绪年间著名团练首领解先亮。花岗镇的景点主要有肥西老母鸡家园、舒王墩汉墓、天子堰湖(传说朱元璋要饭到合肥曾经在湖中游泳沐浴,因此得名)。其他文物古迹中保存较完好的有陶庄村袁氏宗祠(这次我去的时候还不知道地址),巴山庙和巴山庙石桥。旧书中提到,但如今破坏严重几乎不存的古迹主要有叶志超修建的叶大圩,吴兆有或吴秉权修建的吴大圩(后来属于周盛波周盛传家族)、解先亮修建的王岗圩、解先祥修建的西湾圩、周盛波墓、长河石拱桥。花岗镇人,清末官员周家鼎著有著作《澶渊治谱》、《高江救灾大要》。
舒王墩汉墓
舒王墩汉墓的主人是刘邦的侄子,羹颉侯刘信。刘信是刘邦大哥的儿子,他的封号还是刘邦为了报复自己做平民时大嫂不给自己蹭吃蹭喝故意起的。花岗在汉代属于舒县,刘信到了封地后,做了一些好事,今天的舒城七门堰水利工程最早就是刘信主持修建的。刘信死后也葬在当时属于舒县的舒安社区。他的墓土坑木椁,当地人称这座古墓为“舒王墩”。明清时期的《庐州府志》和《舒城县志》对于这里是刘信墓都是很清楚的。知道的人多,自然就引起盗墓者觊觎。2000年,舒王墩汉墓被当地村民取土盗挖,肥西县文管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发现多处盗洞,洞中还残留一柄唐代铁斧,说明最迟至唐代舒王墩汉墓已被盗掘。舒王墩汉墓墓室呈“T”型,竖穴土坑木椁,由墓道、前室、南北耳室和后室组成,南北长14米、东西12米,虽然被盗,但还是出土了壶、剑、钩、珠、骨饰件等70多件,陶冥币300多枚,以及铜器、陶器、漆器和骨角器等物。据了解,像舒王墩汉墓这样规模的“T”形墓室,全国仅此一处,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舒王墩汉墓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舒安社区威汕公路西侧舒王墩汉墓
开放:暂停开放的状态
详情见这篇游记
https://www.mafengwo.cn/i/24620380.html
巴山庙和巴山庙石桥
巴山庙石桥,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三孔石桥,位于巴山庙自然村东的二里半河上,桥墩是中间宽,河水流经的两面尖的形状,桥面是平的,没有栏板。造桥的石料用的是合肥本地出产的麻石。无论用料还是设计都较为朴拙。
巴山庙在巴山庙石桥西面的一处小土包上,从石桥处要先向西走100米,再从一处石子路进到庙门口。巴山庙现在的建筑建于清代,关于巴山庙的历史记载几乎没有。现代《肥西县志》中的佛教卷把巴山庙列为始建年代无考的寺庙。过去曾经在庙里发现一方《三圣庵施田碑》,年代是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现在的残留的建筑应该是这一时期所建。巴山庙内居住的老爷爷告诉我巴山庙过去共有房屋五十二间半,现在他们夫妻居住的是原来巴山庙的正门,除了这栋山门殿,其他的建筑十年动乱时期破四旧都毁了。过去庙里山门殿的木架上曾经有古代墨书可以证明年代,但是破四旧时已经把墨迹处的木材刮掉了。
周盛波墓
淮军将领周盛波墓在许下楼村中央,从那里可以找到和水泥路面完全不一样的砖石路,那就是周盛波墓的墓道。顺着弯曲的墓道就能找到墓地石雕构件的遗迹。周盛波墓早在十年浩劫时就已严重破坏,墓冢、墓碑、墓志铭、石像生和大多数古柏都荡然无存目前只留下过去墓冢前的一部分石雕构件,主要是石雕香炉和烛台,还有方形中间有孔雕铜钱图案的,是过去墓冢前往地下排水用的下水道的井盖,和别的地方移过来的马槽。

周盛波墓
地址: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叶岗行政村许下楼村
详情见这篇游记
https://www.mafengwo.cn/i/2462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