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四川行:阆中古城等我来...... - 海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阆中 古城
一衣绿水绕城郭
两千多载度春秋。。。。。。
爱看古城古镇古村落的我,感受先人留下的物质财富,
我在 阆中 等你------在央视的广告词邀请下,我来了。
2016年10月22日,我乘高铁从峨眉山到 成都 ,再转 阆中 ,已经是晚上8点半,入住 新城 锦江之星。次日洗漱退房存行李,吃早餐从状元坊入古城。
这是我的两天经典行走路线:经中天楼--张桓侯祠--澄清门--嘉陵江畔风光。往下走到 新津 关古渡口--渡船到-- 新津 关古镇--看《苑阆仙境》---夜游嘉陵江,回客栈。
次日,中天楼右拐---- 川北 道署--贡院---天主教堂---文庙。回转穿中天楼--南门楼--火神庙--华光楼--白塔--大佛寺--嘉陵江畔风光。
在 阆中 住3晚上,玩两天,自由行,想走哪就去那里。古城不大,走马观花的一天可以走完,品味古城风韵,爬楼登墙入馆要2天时间。古城游客基本以散客为主,团队少,节日尽量不来,人多价高,周六人更多。
古城建筑城楼城门都是这十几年后建的,街道民居多是明清建筑,多是一层,个别两层楼,简单朴实,砖墙黛瓦木门,有点古香古色。
古城吃住及物价不贵,面、抄手、酸辣粉,特产张飞牛肉、保宁醋、压酒,小吃等,和一些景区比,还行。


阆中 古城,位于 四川 阆中 新城 的旁边、嘉陵江畔。古城 阆中 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 中国 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古城建址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 阆中 ,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阆中 市是 四川 省直辖市(由 南充 市代管),地处 四川 盆地 东北 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 山南 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 巴中 市、 仪陇县 ,南连 南部县 ,西邻 剑阁 县,北接 苍溪 县。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有"阆苑仙境"、" 阆中 天下稀"之美誉。与 云南 丽江 、 山西 平遥 、 安徽 歙县 并称为 中国 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这里有唐朝大风水家袁天罡。李淳风的陵墓,还是第一个风定级,太初历创始人落下闳的故乡。 阆中 也是人王伏羲的出生地,也是年的发源第。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对 阆中 的评价是阆苑城南天下稀。
· 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桓侯祠、 川北 道贡院、巴巴寺、玉 台山 石塔、 永安 寺、老观古镇、五龙庙、观音寺。
四川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光楼、清真寺、福音堂、朱家山坪上遗址、大佛寺、状元洞景区、 锦屏 山风景区、圆觉寺、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中共阆 南县 委旧址等22处。
古城街道入口,天上飘着小雨,相片又要打折扣了,游客不多。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历史文化底蕴: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树街、古莲池街、槐树街;有以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状元街、三陈街、良牧街;以商贸命名的 广东 会馆、 浙江 会馆、 陕西 会馆;有以地理风水命名的管星街、笔向街;有以手工业发展内涵命名的机坊街、醋坊街、蒸馍巷……它们各有风貌特点和悠久的历史。
这座古城从公元前314年置县开始,至今已有2327年建制的历史。作为一个2000余年极少迁址的古城, 阆中 在风水理念上严格契合各项讲究。这里四象环绕,四象是古代 中国 人用来代表四个方向的神兽。城南的 锦屏 山即前朱雀,城北所依靠的蟠龙山即后玄武,城东的大象山即左青龙,城西的西山即右白虎,根据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风水学理论要求, 阆中 大小蟠龙山舒缓而下,似龙头低垂呵护着 阆中 , 锦屏 山峰峦起伏跌宕,像一只大鸟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东面的梁山随江水走势曲曲折折,仿佛一条青龙,西面的玉 台山 尽管山势雄伟,但景色温润秀丽。
文化多元,地道川味
除了风水文化, 阆中 还被民俗专家誉为“春节文化之乡”, 游历于 阆中 古镇,你可以在张飞庙,感受张飞镇守 阆中 时,显赫的战绩;可以在 四川 贡院,深刻体会科举文化;可以在风水馆,揭开 中国 千年风水学的精妙与神奇。穿越历史过后,漫步于 阆中 古城,或者坐在古城一角,喝一口同样有着深厚历史韵味的盖碗茶,静静回味历史变迁,享受此时此刻的娴静,也十分惬意。
俗话说, 阆中 有四大怪:“凉面热着卖,馒头盖章卖,牛肉抹黑卖,醋当饮料卖。” 阆中 在古代一直是 川北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商业繁荣,人员往来频繁,民族交流活跃,造就了 阆中 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 阆中 名特小吃种类繁多,著名的有“ 阆中 四绝”、华珍五香牛肉干、牛羊杂碎面、 川北 凉粉、热凉面、油茶馓子、锭子锅盔、白糖烧馍等, 阆中 小吃既具有 四川 小吃的一般特点——色、香、味俱全,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的还具营养丰富、滋补益寿之功效。另外, 中国 四 大名 醋——保宁醋,因产地 阆中 为历史上保宁府所在地而得名。张飞牛肉在 四川 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但是正宗的张飞牛肉,是 阆中 牛肉加工厂的杰作。牛肉为什么抹黑卖?因张飞是黑脸,肉干外黑内红,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连,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经过两天一晚的游走,对古城有了点认识, 阆中 人慢悠悠的生活,物价也不高,山清水秀空气又好,养生宝地呀!千年流传的历史文化,建筑格局, 川北 小吃,很有地方特色。不枉来 阆中 一场,今天走了一天,好累!晚上好好休息,明天,山城 重庆 ,金秋 四川 行的最后一站。

古人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气结合起来,“法天象地”以求“天助”,使人和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形成协和 互助 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在古代 阆中 这个地方先后出了两对兄弟状元,即唐朝的尹枢、尹极和宋朝的陈尧叟、陈尧咨。在科举取士的1300多年间,这里还出了115位进士、404名举人、317名贡生,由此 阆中 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阆中 名城研究会李先生对 阆中 的民俗风水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他说: 阆中 独特的自然风水,历代受人关注。风水、天文学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在 阆中 研究天文风水文化,为世人留下了众多风水文化遗产。 阆中 的天宫院、天罡墓、淳风墓地都极具风水研究价值。
据风水博物馆张先生介绍,从2004年 阆中 风水馆筹建之时,便引起国内一些著名专家重视,但也遭到一些官方人士的反对,而敢于将”风水“二字摆上大雅之堂的张先生就是不信这个邪,在自已的风水馆内大做文章。而就在当年, 阆中 古城被专家学者定位为” 中国 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天津 大学王其亨教授写出专著高度关注 阆中 风水、曾数次去 阆中 指导。 南京 大学、 四川 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也相继参观考察。2006年第一期《 中国 国家地理》杂志以”古 阆中 :千水成垣,天造地设“为题,全面介绍了 阆中 古城的风水格局。 阆中 风水民俗专家魏先生说, 阆中 修建风水馆,可谓是有”根“有”据“。据了解, 阆中 风水馆总投资达500多万元。
谈’风‘变色是现代人对’风水‘二字的误导,而风水,应该是 中国 人内心深处的公开秘密吧,与其羞羞答答地看待风水,倒不如像 阆中 人这样投入巨资将’风水‘摆上大雅之堂,用科学去诠释风水的内函“

沙盘图
阆中 古时啥风水?观 阆中 治城图便可知晓。 阆中 清同治年间的“ 阆中 治城图” 沙盘摆放在“风水馆”内一间5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跟随着讲解员的声音,游客对 阆中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的特殊地理环境一览无余。记者了解到,馆内陈列大多为与“风水”沾边的地下出土文物和人文景观,徜徉在风水馆内,仿佛置身于远古时期的古阆城,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馆内5个被打造成阴阳五行的客房,让参观和下榻此地的游客更能体验出风水古城的韵味儿,而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房”内均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 阆中 风水故事。
风水博物馆


阆中 风水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分为博物馆、祭祀、讲堂、驿站、吉祥物等五个功能区。风水馆以易、卜为主脉,诠释神秘的 中国 风水。馆内陈列的物品多为与“风水”沾边的出土文物和人文景观。徜徉在风水馆内,仿佛置身于远古时期的 阆中 古城。
建于2004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馆中以易、卜为主脉,诠释神秘的 中国 风水。各展厅分别挂出一些图文展板或跟风水相关的实物,将 中国 风水学的起源、发展和 阆中 古城风水的来龙去脉及诸多玄妙一览无余。
中华“龙种”第一人炎帝,黄帝的前任伏羲姓的就是“风”,而紧随其后的是水(姜、姬),后来 中国 知识分子莫非是从这里找到了密码。当他们在探寻天地自然的来龙去脉时,最终面临了两个字——“风”“水”。
在风水二字中,风是指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是指水流,风水术是寻找并利用地气的一门术数,通常所说的风水,既指风水术,又指地形风景。有资料解释说, 阆中 三面绕水,四面环山。北面的蟠龙山系与华夏始祖山昆仑一脉相承,如同蜿蜒游动的青龙,风水术语称作“镇山”;南边的 锦屏 山构成城南的第一道景观,如同座前几案,是所谓的“案山”。案山前远山重重叠叠,好像臣民列队朝圣,所以被称作“朝山”。 阆中 四面山峦构成了风水中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与天的中心相互呼应。
风水与建筑

顺着河堤,一路散步,欣赏嘉陵江的柳岸风情

嘉陵江的柳岸风情

嘉陵江的柳岸风情

离开大佛寺,上到公路,遥看还在建维中挡土墙。

走了5公里到山脚下, 阆中 新城 区旅游标志

过一桥好长400米,白塔山

大像精舍。为当年何居士凿佛期间和像成之后,居家礼佛之所。精舍原指书斋学舍,后亦称僧、道居住或讲经说法之所。现在的大佛精舍,为1990年在原址重建,仍名东山大像精舍。舍后崖有飞瀑、怪石,四周林木幽深,游客稀少,只看到3位工作人员。两位游客。


从进到大佛寺,到精舍,只看到两位游客,青石地板湿滑,还摔了一跤,大佛殿四周在整修中,感觉好冷清!庙宇好陈旧掉漆。

再后首,药佛殿,青石,青苔,只有一位信徒在,好冷清。如果专程来此,我会后悔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