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庙 | 岩岩恒岳,永镇北方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撰文、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44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五岳祭祀,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即封禅五岳,秦汉时祭祀五岳四渎已成为定制,历代王朝对五岳的祭祀更是当时国家的重大事务。


古北岳恒山,即今曲阳县西北的大茂山,汉代设立的恒山郡就因此而得名,自汉至清初,历代帝王均尊奉大茂山为北岳,由于山道险峻,交通不便,帝王难以登临北岳祭祀,便在曲阳城内建庙遥祭。
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郦道元《水经注》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
——沈括《梦溪笔谈》


隋、唐、宋三代北岳庙增修不断,到明代时北岳庙占地面积超过了曲阳县城总面积的一半,北岳庙的两个庙门更是直接作为曲阳的城门而存在,因而曲阳有“先有北岳庙,后有曲阳城”;“城庙两相融,一庙兴一城”之说。



北岳庙德宁之殿

明弘治十五年(1502),兵部尚书马文升上书奏议朝廷,请求改祀北岳于浑源,理由有三:一是五岳应按照地理方位分布,分居于京城四周,而曲阳在京都之南,不符规制;二是北岳庙距北岳路途遥远,难以登临;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第三个理由纯属编造,礼部尚书倪岳驳其无据,奏议没有生效。



明万历十四年(1586),大同巡抚胡来贡又请改祀北岳于浑源但遭到礼部尚书沈鲤反驳,但是朝廷还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山为北岳恒山”的决定,大茂山自此失去了“北岳恒山”的封号,不过朝廷祭祀北岳的仪式仍在曲阳北岳庙举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对曲阳、浑源考察后,写下了《北岳辨》一文,用大量史实碑文驳斥了马文升之伪说。他认为“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改都而不改岳”,北岳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并且提出了“恒山绵亘三百里”的观点 ,即无论是曲阳大茂山还是浑源玄武山都是恒山 ,既然都是恒山 ,就没有必要废除原有的祭祀之地。


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部给事中粘本盛上书《厘正恒山祭典疏》要求改祀,皇帝一纸诏告天下,“移祀北岳于浑源”,历时150余年的改祀之争终于尘埃落定,绵延千年的曲阳北岳庙慢慢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连同大茂山一起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北岳庙德宁之殿


可惜我北岳啊,被老西儿抢走了
北岳庙在我们邻县

参考文献:

[1]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计略[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
[2]薛增福,王丽敏.曲阳北岳庙[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3]王丽敏.北岳恒山探源[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北齐释迦佛造像,通高5.1米,跣足立于白石莲座上,慈眉善目,面露微笑,外披袈裟,下著长裙,胸前系带,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


北魏背光千佛像

北魏背光千佛像,雕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通高3.1米,跣足立于白石莲座上,头部缺失,身躯修长,两肩削窄,平胸鼓腹,身披袈裟,胸前系带,双手下垂,亭亭玉立,莲叶头光,舟形背光,前后共残存小佛像500余尊,为同时期的造像精品。

北魏背光千佛像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贾岛《北岳庙》


祠殿千秋

The End

白石盘龙石灯,原位于飞石殿遗址台基之上,自下而上由圆形基座、盘龙柱、八角形托盘、圆形仰莲座、灯室及屋顶组成,通高3.2米,为唐代延载元年(694)之物,是现存唯一一座武则天年间的石灯。

北齐释迦佛立像

石狮

五代白石辟邪

宋白石普贤象座

唐白石盘龙石灯

白石佛像(年代不详)

石像生(年代不详)

夹杆抱柱石

经幢(年代不详)

经幢(年代不详)

石构件(年代不详)

白石弥勒(年代不详)

谒恒岳庙四首碑/重修北岳恒山庙/题岳庙灵芝有序碑

告文碑/谒北岳庙碑/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碑/五代王处直重修北岳庙碑

经幢(年代不详)

经幢(年代不详)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