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44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五岳祭祀,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即封禅五岳,秦汉时祭祀五岳四渎已成为定制,历代王朝对五岳的祭祀更是当时国家的重大事务。
古北岳恒山,即今曲阳县西北的大茂山,汉代设立的恒山郡就因此而得名,自汉至清初,历代帝王均尊奉大茂山为北岳,由于山道险峻,交通不便,帝王难以登临北岳祭祀,便在曲阳城内建庙遥祭。
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郦道元《水经注》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
——沈括《梦溪笔谈》
隋、唐、宋三代北岳庙增修不断,到明代时北岳庙占地面积超过了曲阳县城总面积的一半,北岳庙的两个庙门更是直接作为曲阳的城门而存在,因而曲阳有“先有北岳庙,后有曲阳城”;“城庙两相融,一庙兴一城”之说。
北岳庙德宁之殿
明弘治十五年(1502),兵部尚书马文升上书奏议朝廷,请求改祀北岳于浑源,理由有三:一是五岳应按照地理方位分布,分居于京城四周,而曲阳在京都之南,不符规制;二是北岳庙距北岳路途遥远,难以登临;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第三个理由纯属编造,礼部尚书倪岳驳其无据,奏议没有生效。
明万历十四年(1586),大同巡抚胡来贡又请改祀北岳于浑源但遭到礼部尚书沈鲤反驳,但是朝廷还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山为北岳恒山”的决定,大茂山自此失去了“北岳恒山”的封号,不过朝廷祭祀北岳的仪式仍在曲阳北岳庙举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对曲阳、浑源考察后,写下了《北岳辨》一文,用大量史实碑文驳斥了马文升之伪说。他认为“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改都而不改岳”,北岳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并且提出了“恒山绵亘三百里”的观点 ,即无论是曲阳大茂山还是浑源玄武山都是恒山 ,既然都是恒山 ,就没有必要废除原有的祭祀之地。
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部给事中粘本盛上书《厘正恒山祭典疏》要求改祀,皇帝一纸诏告天下,“移祀北岳于浑源”,历时150余年的改祀之争终于尘埃落定,绵延千年的曲阳北岳庙慢慢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连同大茂山一起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北岳庙德宁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