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游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乔家大院
乔家家训。既有传统美德部分,也有封建道德色彩。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男性私塾。乔家对子孙教育很严格,他们聘私塾教师一定要聘学问大的,在接待上也尤为礼遇。如对所聘本县名儒刘奋熙,尊敬异常,以致不敢对刘提报酬,只是暗中对刘家给予多方资助。乔家对教师逢节日有例敬,专配有二名书童陪待,吃饭时由家长作陪,遇有家宴或送请宾朋,必为教师设首席相待,教师回家时,必备轿车接送,家长率子弟恭立甬道送迎。乔氏如此尊重教师。其目的是在子弟中树立教师威望,生崇敬之心,有利于教师秉权执教。约束骄横的小少爷。同时使教师有所感戴,可不遗余力地施教,最后受益者仍为乔家。乔氏重教之风,为乔家培育了许多人才,其后代子弟有不少人进入高等学府,成为科学家、教授和爱国军人等。
乔家大院
乔家始祖乔贵发,祖居 祁县 乔家堡,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与秦姓结为异姓兄弟,一同出走口外,开始在 萨拉 开厅合成当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便转到西脑包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二人苦心经营,生意日见起色。但后来又一度亏赔,几乎歇业。乔只好回原籍种地,留秦姓守摊。乔回原籍后娶积氏为妻,后续李氏。
乔家大院
口外粮食丰收,秦氏趁粮价低时购存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秦氏把黄豆出售,获利颇丰,便把乔从原籍叫来共同经营。乔秦二人把店移到东前街,开设客货栈广盛公,乔秦二人当上了财东。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 兴隆 ,但一次倒卖"买树梢"蚀本。所谓"买树梢"就是当农民急于用钱时,将其青苗作抵押,商号借钱给农民。广盛公这次"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幸当地往来业户支持,议定将广盛公欠款缓期三年归还,使广盛公得以苟延残喘。到三年结账时,广盛公不但还清了债款,而且大有余利。秦、乔认为此乃复兴基业起点,便把广盛公改名复盛公。乔氏以在中堂、大吉堂、进修堂、 德兴 堂名义,秦氏以三余堂名义,在复盛公共投资 白银 3万两,业务仍以经营油粮米面为主,后又兼营酒、衣服、钱铺,买卖日益 兴隆 。
乔家子弟恪奇祖训,定有家规,不准嫖赌,不准纳妾,不准酗酒。因此乔姓家业兴旺。而秦姓子弟吃喝嫖赌,挥在浪费,渐从号内将股抽出,全部花光。秦氏抽出之股均由乔家补进,最后复盛公14个财股中秦姓只留1分2厘5,余皆为乔姓之股。
乔家大院
乔贵发共有三子
长子 全德,堂名德星堂,但后继乏人,人丁缺少,故长门所营商业较逊色。
次子全义,生子致远,堂名宁守堂。致远生二子。长嵘,堂名保和堂,次超五,堂名保元堂。乔超五是 咸丰 九年(1850)举人,光绪初补 新城 知县,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弟秉承遗训,追求功名,故乔姓这一支,父子、叔侄、爷孙、兄弟、舅甥多有科名。
三子全美
堂名在中堂。全美生二子, 长子 致广,英年早逝;次子致庸(1818一1907),是乔家中一位出类拔萃人物,他历经嘉庆、道光、 咸丰 、同治四个朝代,为乔氏家族的繁荣立下了大功。致庸先是想以"儒术荣门阀",后又感到此乃舍本求末。于是决心继承租业,在商界大展宏图。致庸治商有方,并主张经商首重信,次重义,第三才是利。他认为:经商必须戒懒、戒骄、戒贪。在致庸的精心经营下,乔氏"在中堂"的商业得到很大发展,人称致庸为"亮财主"。致庸生有六子,次子景仪所生子映霞,过继 长子 景岱,人皆称大少,乔氏在中堂后来由他主持。
乔家大院
复盛公成为乔姓之商号后,买卖 兴隆 ,乔致庸继在 包头 增设复盛全、复盛西商号和复盛菜园。后来又在 包头 城内共开设复盛公、复盛西、复盛全等有19个门面,四、五百职工,是 包头 城开办最早、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号,故 包头 城有"先有复盛公,后有 包头 城"之说。
乔家大院
随后乔家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先后在京、津、 东北 、长江流域各城镇设立商号。光绪十年(1884)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大德通票号最初资本 6万两,中期增银12万两,最后增至35万两。大德恒票号资本10万两。二票号在全国各地有20多个码头(分号)。西至 兰州 、 西安 , 东至 南京 、 上海 、 杭州 ,北至 张家口 、归化、 包头 , 东北 至 沈阳 等地,均设有乔氏商号。徐珂《清稗类钞》载,乔氏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实际不止此数,清末乔氏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1000万两以上,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有资产数千万两。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中间为葡萄百子图木雕,表示蔓长多子和富贵不断头。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乔致庸居室。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 山西 祁县 (今 山西 祁县 )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 山西 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 兴隆 ,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 中国 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 白银 。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
嘉庆二十三年,乔致庸出生于 山西 祁县 的一个商贾世家,父亲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 山西 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 包头 ,有"先有复盛公,后有 包头 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 中国 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19世纪末,由于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 白银 外流。晚年的乔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于同治初年(1862年)开始在家院附近购置地皮, 大兴 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即著名的"乔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 山西 民居的代表建筑。
乔致庸曾先后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育有六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其中三儿子乔景俨在乔致庸晚年时当家。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