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就是爱玩安徽 于 2024-8-30 11:22 编辑

六和塔

六和塔

六和塔
六和塔就是我在 杭州 参观的最后一站,随后打车去 杭州 东站,当天下午15点多坐高铁返回。
合肥简介合肥 精华景点介绍请看我写的这两篇 合肥 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这篇因为蚂蜂窝服务器坏了暂时打不开,所以暂时用前面一篇替代)
历史时期浙江第一大城的变迁
[p=28, null, left]几乎所有
中国 人都知道
杭州 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曾经是南宋首都,也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古谚语,
杭州 西湖风景秀丽也很闻名。然而当我们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考察全部历史时期
浙江 境内城市的发展水平,却不能用自古以来来说明
杭州 在
浙江 的地位。这种今天人认为的
杭州 是
浙江 中心城市的常识并不适用于古代全部历史时期。尤其是我国早期历史中
浙江 各地的发展水
平和 今天的情况实际上是大相径庭的。
浙江 境内史前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城市遗址是距今7000-5000年的
余姚 河姆渡遗址和距今5300-4300年的
余杭 良渚遗址。在舜帝在位时期,
浙江 境内唯一留下记载的方国是位于
湖州 德清 县境内的防风氏古国。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源于
浙江 境内的最大的诸侯国也是唯一可考的诸侯国。《史记》说越国国君是夏王少康的庶子无余的后代。但是越国在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以前并无详细历史记载。在越王勾践修建会稽城作为越都以前其国都所在也不清楚。之前的越国国都可能在
绍兴 诸暨 、
金华 东阳 、
金华 义乌 、
湖州 德清 、
湖州 安吉 境内。根据考古发现,从商代到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时代,埤中(
诸暨 店口)、大部(
诸暨 枫桥)、
山南 (
东阳 六石)、嶕岘(
义乌 稠城)、勾嵊(
诸暨 牌头)发现的都邑遗址和丰富的考古遗存说明这些地方可能是越国早期的国都。
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从吴国返回越国后,在
绍兴 越城区修建了会稽城,
绍兴 成为了越国的国都。春秋末期和战国晚期,越国两次定都
绍兴 。勾践所修建的越国国都会稽城由越小城和越
大城 组成。《越绝书》记载越小城周长2华里243步,“
大城 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西汉
山阴 县(
绍兴 城)的城市空间在会稽郡仅次于吴(
苏州 ),东汉时期吴郡和会稽郡分立,
山阴 县(
绍兴 )又成为会稽郡治,也是汉代
浙江 境内唯一的郡治所。
绍兴 因为这些基础,从春秋晚期以来成为了
浙江 境内第一个
大城 市。学者估计,东汉时期,
山阴 县约有人口5万人。东汉时代
绍兴 人王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他创作的《论衡》对当时的迷信思想和迷信传统进行了批判,对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东汉时代
绍兴 人袁康、吴平创作了《越绝书》,赵晔创作了《吴越春秋》,《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是记载吴越两国历史的珍贵历史著作。汉代
绍兴 的耕地面积大为扩大,粮食产量和人口大大增加,利用鉴湖水面发展的
淡水 鱼养殖有很大规模。东汉时代会稽郡的麻布制作精良被当做皇家贡品,
绍兴 与临淄、陈留、
汉中 是当时的四大麻纺织业中心。东汉
绍兴 越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越窑青瓷,
绍兴 还有铜镜制造业,在东汉三国时期
绍兴 产铜镜行销全国。关于
绍兴 酿酒的记载也始于东汉,只是当时的
绍兴 酒还是低度米酒并非今日著名的黄酒。这说明当时
绍兴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居
浙江 首位。
而秦汉的
杭州 是先后属于会稽郡和吴郡管辖的小县钱
唐县 ,当时的钱
唐县 城面积很小,根据我之前看到的一篇论文,钱
唐县 城墙内空间仅排在西汉会稽郡第22位。土地盐碱,农业产量低,经济不发达,建在山脚下,因此直到南北朝时代,人们还以“山僻小县”形容钱
唐县 。秦汉时期
浙江 境内仅次于
绍兴 的城市是曾为鄣郡治所的
安吉 (故鄣)。
三国时代,
杭州 市区属于治所在
苏州 的吴郡管辖的普通县城钱
唐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
杭州 钱塘江以北隶属于治所在吴
兴县 (
湖州 )的吴兴郡。
萧山 属治所在
山阴 县(
绍兴 市区和
绍兴 县)的会稽郡。而
绍兴 不仅一直是会稽郡的治所,在南北朝时期还曾经是东
扬州 的治所。
孙吴 和西晋南北朝以后,
绍兴 发展成了
江南 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东晋到南北朝早期
绍兴 的柑橘种植业,青梅和杨梅的种植逐渐发展起来,
绍兴 生产的越窑青瓷行销全国。东晋南北朝时期
绍兴 用竹子为原料的造纸业生产规模很大,王羲之一次从会稽郡府库中就调拨了9万张纸赠给好友。南朝宋时期会稽郡有52228户,348014人,
山阴 县就有人口超过3万户。书圣王羲之常年居住在
绍兴 ,在
绍兴 创作了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大量书法作品。
绍兴 人谢灵运是东晋和南朝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浙江 仅次于
山阴 县
绍兴 城的城市是吴兴郡治所
湖州 ,
湖州 的农业发达,铜镜制造和蚕丝产业都在南朝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再次是较早成为郡治所的
临海 郡治所
台州 、
东阳 郡治所
金华 、
永嘉 郡治所
温州 。
589年隋朝灭亡南陈,统一
中国 。
杭州 成为隋朝领土。当年隋朝改钱唐郡为
杭州 。辖6各县,
杭州 的地名始于此。590年隋朝看中钱
唐县 沟通钱塘
江南 北的重要地理位置,把
杭州 治所从
余杭 县迁到钱
唐县 ,灵隐山下的钱
唐县 城为
杭州 和钱
唐县 二级zf治所,
杭州 作为地市级政区治所的历史始于此时。 杨素主持修筑海堤,并修
建水 利工程,排出西湖的苦咸海水,将西湖变为
淡水 湖,引西湖水入城作为
杭州 生活用水,为
杭州 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609年
杭州 有人口15380户。(
合肥 在隋代是庐州的治所,隋代庐州有人口41632户。)610年隋炀帝杨广征发明富凿
通江 南运河,自京口(今
镇江 )至
杭州 ,800余里。与江北运河相接,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大运河的开通为
杭州 带来物流和人流,作为大运
河南 端的重要节点和钱塘江北岸最重要的渡口,很多物资在
杭州 中转,加上之前杨素做的工作,让
杭州 城开始迅速发展。
591年杨素主持修建了会稽郡外
罗城 ,扩建了城市。605年隋朝在
绍兴 设置越州。越州的辖区开始时相当于
绍兴 ,
宁波 两市范围,后来逐渐缩小。隋朝越州
绍兴 只有人口20271户。(
合肥 在隋代是庐州的治所,隋代庐州有人口41632户。)隋炀帝时越州的耀花绫有优异的品质被作为贡品上供。唐代越州的绫、罗、纱等丝织品风行全国,越窑青瓷大量出口到海外。造纸业、煮盐业和米酒酿造业生产规模扩大,还出现了雕版印刷业。
绍兴 的茶叶种植也始于唐代。唐代初年的越州还是国家著名的海船建造基地之一(当时
宁波 和
绍兴 还没分家),出生于今天
萧山 ,退休后在
绍兴 城中养老的贺知章是唐代杰出诗人,
绍兴 的裴氏家族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唐代初年
杭州 因为水运优势,超过
湖州 成为
浙江 第二
大城 市。唐朝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移民南下移居
江南 ,这是
杭州 历史上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
中国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数量众多的移民为
杭州 土地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杭州 的人口、耕地数量、粮食产量和赋税扩大到唐初的几倍。经过李泌和白居易等人的治理,
杭州 的人居环境和农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唐代
杭州 辖8个县,唐晚期
杭州 有人口86258户,585963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越州有人口90279户,人口529589人,
山阴 、会稽两县约有人口15万人。787年越州成为
浙江 东道道治,管辖
浙江 钱塘江以南地区,
绍兴 作为
浙江 东路治所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朝末年以前虽然
绍兴 城仍然是
浙江 第一
大城 市,但随着临近的
杭州 和明州(
宁波 )崛起,城市地位下降,开始走向衰落。唐朝末年军阀董昌占据越州,董昌与军阀刘汉宏和钱镠三方在
绍兴 城及其外围多次大战,859-860年裘甫的浙东农民起义曾波及越州所辖的
嵊州 、
余姚 等地。直到896年钱镠攻占越州,消灭董昌。
钱镠在获胜后建立了吴越国,定都
杭州 ,893年七月,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雄踞
杭州 ,发民夫20万及十
三都 军士,扩建
杭州 城,自凤凰山筑
罗城 ,周长35华里,建有10座城门,3座水城门。
绍兴 在战乱中受到较大破坏,从此作为
浙江 最
大城 市的地位被
杭州 取代。但
绍兴 在五代十国和宋代仍然不失为
大城 市。
到了北宋时期,
杭州 已经成为全国仅次于
开封 的第二
大城 市,北宋神宗熙宁年间,
杭州 每年额定商税额超过12.7万贯,
杭州 城征收的商税额超过8.2万贯。居全国第二位。宋徽宗崇宁年间,
杭州 有人口203574户,20-60岁的壮男丁296615人,实际人口约90-100万。宋朝继续以
绍兴 城为越州和
浙江 东道治所。宋真宗统治时期的1011年,越州有人口117180户,人口约七八十万。
山阴 会稽两县人口36247户,人口约20多万。
绍兴 城内的居民有5万多人。1052年越州知州王逵主持开挖了
绍兴 护城河。宋徽宗崇宁年间,越州有270306户,人口1567390人,当时的
绍兴 城内有2万户居民,10多万人。
南宋定都
杭州 以后,南宋扩建的
杭州 城,形状为不规则的南北向长方形,面积15平方公里,开18座城门。史料记载南宋末年
杭州 城所在的钱唐、仁和二县人民户籍人口为43万,
杭州 城内外常住总人口估计最多时超过100万。
杭州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而当时的
绍兴 虽然是省会级别的两浙东路治所,也是南宋的主要城市之一,但城市人口仅15-20万。1223年
绍兴 知府汪纲扩建
绍兴 城,修建了今人所指的
绍兴 古城墙,开城门九座,形成今日
绍兴 老城区的范围,
绍兴 的城内空间超过8平方公里。
杭州 在元朝是
中国 数一数二的
大城 市,也是明朝初年和晚明五个人口超过10万和25万的最大的城市之一(
北京 、
南京 、
苏州 、
杭州 、
开封 )在清朝中期鸦片战争以前也是
中国 几个人口超过50万的
大城 市之一(
北京 、
南京 、
苏州 、
杭州 、
武汉 (由三座城镇组成)、
广州 、
扬州 (有争议))。
浙江 的其他府城虽然经济文化发展水
平和 人口规模比
江苏 省以外的其他各府城的平均水平都要高一些,清朝鸦片战争前和清朝末年
浙江 除
杭州 以外各府城的平均人口数达到5万人,这一规模是华北地区、长江中上游的皖赣湘鄂川和
福建 一般府城人口的2-4倍,云贵桂、和
甘肃 、
陕北 最弱府城的5-10倍.但是这些府城和
杭州 相比,实力差距是很大的。
鸦片战争以后,
浙江 的城市中受到外贸和航运助力最大的是
宁波 ,
宁波 的发展速度从1840年开始算是
浙江 最快的。进入到现代以后,
宁波 的一些经济指标
比如 人均GDP近年来又超过了
杭州 。但是现代在城建、教科文卫和城市地位、文化影响力等综合实力上
杭州 仍然比
宁波 高出不少。
综上所述,
绍兴 是春秋晚期到唐朝末年
浙江 境内最大的城市,
杭州 则是隋朝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直到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才成为
浙江 的中心城市
历史时期安徽第一大城的变迁
[p=28, null, left]
安徽 的文明进程开始于皖
西北 ,在春秋晚期,随着州来国和蔡国先后在
寿县 定都,
淮南 市
寿县 开始在
安徽 各地中脱颖而出,地位重要起来。到了战国时代,寿春(
寿县 )不仅通过淮河联通淮河上下游,还向北通过淮河支流颖水和魏国开凿的鸿沟运河,连接济水和黄河,南面通过东淝河的水运,经过庐(
合肥 )中转通过长江支流南淝河、巢湖和裕溪河的前身濡须水沟通长江及其支流,发展为一个水运枢纽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楚国在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后寿春的城市人口达到了20万。寿春是当时除了
山东 以外的华东地区加上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汉代
寿县 仍然是全国十六个主要商业城市之一,
安徽 境内仅次于寿春的是作为江淮水运物
资中 转站的
合肥 。
合肥 也是《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的汉代16个商业都会之一。如果加上北方化但在秦岭以南的
南阳 ,汉代南方7个
大城 市是
成都 、宛(
南阳 )、
江陵 (
荆州 )、寿春(
寿县 )、吴(
苏州 )、
合肥 、
番禺 (
广州 )。汉代
安徽 境内仅次于寿春和
合肥 的重要城市还有舒(
庐江 柯坦城池村)、历阳(
和县 )、谯(
亳州 )、宛陵(
宣城 宣州区)等。
寿县 在春秋到唐代是
安徽 境内最大的城市,汉朝到唐代以前
安徽 仅次于
寿县 的第二
大城 市是汉代的
合肥 ,三国时期的
亳州 ,(两晋南北朝到隋时期不明),唐代的
宣城 。而晋代到唐代,
合肥 也一直是
安徽 境内的州治所之一。两晋南北朝到隋代,
安徽 长期为州郡治所的城市有
寿县 、
合肥 、
亳州 、
阜阳 、
宣城 、
潜山 。其中又以
寿县 、
合肥 、
宣城 三城为州郡治所时间最长。(这一时期只有
寿县 和
宣城 一直是州郡治所)唐代的庐州在
安徽 排名第三位。
五代十国后期庐州(
合肥 )因杨吴的大力经营和很少受到战乱破坏超过这一时期受到严重战乱破坏的寿州(
寿县 )和宣州(
宣城 )发展
安徽 境内的第一
大城 ,宋代庐州的商税、酒税等税收居
安徽 第一位,城市人口和城墙内空间也居
安徽 各城第一位。宋代庐州的经济之指标也超过宋代
江宁 府(
南京 )。宋真宗时代
淮南 道设置了2名主管经济大权的转运使,其一就驻庐州办公到了北宋时期或南宋初年,
淮南 西路的治所也就是当时
安徽 境内唯一个一级行政区的治所从寿州迁到了庐州
合肥 ,
合肥 作为
淮南 西路、庐州、
合肥 县三级行政区治所,取得了行政中心地位。
徽州 (治所
歙县 )的经济文化经过北宋时期的积累随着南宋定都
杭州 和很少受到战乱破坏而发展起来,在南宋时期的
安徽 ,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庐州,而手工业发展水平居
安徽 之首。原本是中古以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市的
寿县 ,因南宋和金元的战争,更加严重是南宋以后淮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在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以后,成为
安徽 经济落后地区。在元明时期,
安徽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是省级行政中心,元代的
开封 和
杭州 ,明代的
南京 是管辖
安徽 地区的行省省会。除了明初
凤阳 在
安徽 各城中人口最多以外,庐州
合肥 是
安徽 境内的第一
大城 ,
安徽 长江岸边的皖江城市群除了
马鞍山 在南宋末年全部完成建城,而在明朝中后期成形。明朝中后期
安庆 、
芜湖 和五代时期最先发展为州府的
当涂 一起成为皖江地区的三个重要城市。
安庆 在1260年建城,同时取代了之前
潜山 的
安庆 地区行政中心地位,明代后期的
安庆 府人均进士已仅次与
徽州 ,1667年
安徽 建省,因这一政区全称由十三个府州从南向北的先后顺序排列,安、徽二字居首,且都带有安定,服从王朝治理(安定和绳索)美好寓意,一说
安庆 和
徽州 地位重要(清代书籍还没有这种说法)因此清朝命名为
安徽 省。清朝初年,因
安徽 内部经济文化民俗差异巨大,明代以前,
淮北 、江淮和
江南 从未隶属同一一级行政区,自楚都寿春之后内部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唯一的zz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安徽 省会定在哪里被朝廷长期争议,
安徽 省一级衙门在清初常驻
南京 办公。清代时的1760年,乾隆因
安庆 城控扼长江中下游,且城四周有群山和险关,选定
安庆 府
怀宁 县(元明清府县治所都在
安庆 城)为
安徽 省会,
安庆 成为
安徽 省会,成为
安徽 zz中心,
安庆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居当时
安徽 前列,不过清代
安庆 的城墙内空间在省内排在庐州
合肥 、
寿县 之后,面积不及庐州城
合肥 一半,清代
安庆 城又没有清末以前的城市人口数字,加上嘉庆道光年间,屡有建议迁省会于庐州
合肥 的记载。当时
安徽 的第一
大城 是否是
安庆 是可疑的。
安庆 和
合肥 都有可能是清朝鸦片战争前乃至太平天国运动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
安庆 作为清代
安徽 省会先天存在不足,如其人均进士数清代少于
徽州 和和州,仅为
安徽 13府州第3位,清代
安庆 府附郭县
怀宁 县的进士人数和人均进士数均少于庐州府附郭县
合肥 。
安庆 人均赋税在清代
安徽 在
徽州 、太平、庐州、
宁国 、
凤阳 等府之后,仅为
安徽 13府州第6位。
清末1876年
芜湖 开埠,迅速发展成为近代
安徽 境内第一大工商业都市,工商业产值和城市人口是清末民国时期的
安徽 第一。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本来只是
凤阳 一个镇的
蚌埠 在
安徽 崛起,迅速发展为
安徽 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并且在日伪时期还做过
安徽 省会,1947年又成为
安徽 解放前唯一一个设市的城市。虽然因
安庆 是省会的原因,清末
安庆 的近代化在
安徽 开始得最早,甚至开创过一些
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但因为缺乏经济驱动和清末zz腐败,
安庆 的近代化和
芜湖 相比速度缓慢,民国时期
安庆 城城市规模和工商业产值仅居
安徽 第三位,在抗战爆发前仅为
安徽 的行政中心和司法和文教中心。1938年因为日军进攻
安徽 ,
安徽 省会临时迁往立煌(
金寨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安徽 省会正式迁到了
合肥 。
合肥 在民国时期城市规模仅居
安徽 第4位,且城建在民国时期横向对比极为薄弱,城市规模仅为三、四线城市,城市人口仅为国内60多位,这也是汉代和隋朝以后合
肥城 市地位的最低点,但是如果以清朝中期的标准,清朝中期庐州
合肥 的城市规模和城建则属中等省会的等级。
合肥 在1950年代末成为
安徽 第一
大城 ,现在在
安徽 的优势相比其他
安徽 城市已经十分明显。
从历史长度和全部历史时期的总体历史地位和行政等级,古建筑和地下文物数,名人的数量和影响力、史料丰富程度、拥有独立地域文化区且是庐州文化区中心的角度,
合肥 在这些方面都大大超过
安庆 、
芜湖 和
蚌埠 。
徽州 黄山 在古建筑、传统手工艺、传世文物数、明清文书档案数、明清文化名人、地域文化发展水平上超过
合肥 ,但
徽州 地处
皖南 山区,且地理位置偏居
安徽 南端,人口又太少,虽然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优势,却并不适合建成
大城 市,也没有足够的承载大规模产业的土地空间,交通建设成本高。因此
合肥 作为省会是合理的。
明清 安徽 重要城市的城墙同一比例尺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南宋1169年定型的庐州府城,也就是合 肥城 ,是当时 安徽 第一 大城 。
https://www.mafengwo.cn/i/12139794.html 这篇游记里有《 中国 历史地图册》里的历史地图和标注 安徽 一些城市古城区范围的的电子地图( 歙县 的边界不准确,因为西段城墙地面上没什么标志)。
合肥 除了这个名字以外,简称“庐、肥”,(对外一般是简称“肥”。“庐”作为简称主要适用于本地人和解放前)别称庐州、庐阳、合淝,老城区又有“金斗城”的雅号。其战略地位被历代军事家形容为“江淮首郡,吴楚要冲”“ 江南 之首,中原之喉”。 合肥 接 连南 北,承东启西,地域文化也呈现着吴越、中原、楚三者交融过渡的特点(按影响从大到小)。 合肥 历史悠久,自古名人辈出,举其要者有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 孙吴 大都督周瑜、十国中杨吴的建立者杨行密、北宋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 台湾 首任巡抚刘铭传、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我党特工之王李克农、国民党名将卫立煌、孙立人,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奇瑞汽车总裁尹同耀等。除此之外在 中国 历史上发挥较大影响的还有汉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南陈名将任忠、唐朝宰相任瑰、宋朝宰相马亮、元代理学家余阙、明代zz家、水利家、明清漕运制度的开创者陈瑄、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部队,明朝神机营第一任指挥使、名将郑亨、明代理学家蔡悉、清朝大学士龚鼎孳、李天馥,晚清名将民族英雄聂士成等。历史上出自 合肥 或 合肥 人的成语有笑比河清、不足为虑、收回成命、众矢之的、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羽扇纶巾、愤不欲生、白日绣衣、博物多闻等。 合肥 古址遗迹众多。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教基地、 大湖 名城、园林城市”闻名,景点有三国遗址公园、包公祠、墓、李鸿章故居、 三河古镇 、 巢湖 国家风景名胜区、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明珠广场、蜀山湖、天鹅湖、环城公园、紫薇洞、银 屏山 、 安徽 博物院、半汤景区等100多处。特产有 巢湖 银鱼、螃蟹,毛鱼,珍珠, 太湖 石, 长丰 草莓,羽毛扇、吴山铁字、火笔画、蛋壳雕刻、竹簧雕刻、庐绣、发绣等几十种。 合肥 菜融合徽菜与淮扬菜特点,中华名小吃有鸭油烧饼、桂花赤豆糊、冬菇鸡饺、庐阳汤包、肉合饼、庐州牛肉蛋炒饭等,其他还有一品玉带糕、公和堂 狮子 头、各种炒饭、各种米线、大米锅巴、米饺等本土独有特色, 合肥 的锅贴饺和生煎包、小笼包、各种馄饨接近长江三角洲而与周边相比有独特口味。特色名菜有曹操鸡、石塘驴肉、吴山贡鹅、包公鱼、李鸿章大杂烩、 合肥 老母鸡汤、凉拌干丝等。餐饮名店有刘鸿盛、庐州烤鸭店、同庆楼、梦都、不倒翁、王仁和米线、老乡鸡、蒸小皖、徽香鸡等 合肥 以桂花和石榴花为市花,广玉兰为市树,市鸟是灰喜鹊, 合肥 市和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是庐剧。最后上些 合肥 巢湖 景点的图,你们自己比较下 杭州 西湖和 巢湖 风光吧。

巢湖市景点图
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包河区巢湖岸边

肥东县长临河古镇

长临河镇吴氏旧居

长临河镇民俗博物馆



长临河镇六家畈古民居

长临河镇六家畈镇湖塔

长临河镇红石咀公园





巢湖市中庙街道中庙姥山岛景区



中庙姥山岛景区中庙寺

中庙姥山岛景区淮军昭忠祠

中庙姥山岛景区云水湾公园懒园




巢湖市柘皋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