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音洞的左边,就是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山之寺:不肯去观音寺。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
他在五台山礼佛时见到一尊观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
但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朱家尖和普陀山隔着的那片海域),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无法行船。
慧锷只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慧锷见此命令开船,没想到天气再次变坏,船无法开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后据考证,慧锷的船触了新罗礁,无法前行了)。
慧锷见此情形,便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
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
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
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
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通补陀二字)。
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