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访古记 | 涿鹿之野,范水之阳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撰文、
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2700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涿鹿之野,范水之阳,涿州古称涿郡、范阳、涿县,自古以来是皇帝南巡的必经之地,被乾隆誉为“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发生在这里的阪泉之战拉开了华夏一统的前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旷世豪情传为美谈佳话。
涿州历史上商贾云集,英雄辈出,东汉末年名臣卢植、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名将张飞、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诗奴”贾岛、宋太祖赵匡胤、文坛巨匠史铁生均为涿州人士。
兔年伊始,涿州访古
时至今日,涿州古迹遗存众多,从传说中的蚩尤冢到辽代双塔、明代长桥和清代水闸一应俱全,通会灯市、双塔晴烟、楼桑春社、邵村花田、胡良晓月、拒马长虹、督亢秋成、盘坡积雪则号为“涿州八景”,为首都南大门外、拒马河畔的一方盛景。


下胡良桥|第七批国保,明万历二年(1574)
涿州学宫|第三批省保
涿州古城墙华阳门|第五批省保
金门闸南北宽161米,东西进深62.7米,整体均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沿堤南北排列,共有15空石闸,闸底皆为海墁石坦坡,主体由金刚墙及14座鸡心垛墙组成。金刚墙东西两端各续外撇45°的雁翅墙,使闸迎水、顺水面形成敞口的簸箕形。鸡心垛墙置于龙骨之上,形制、规模相同,砌成等腰三角形状以起到分水的作用。
垛顶斜置绞关石4根,顶端的圆孔为提吊闸板所用,闸板为双槽木制,现已无存。
金门闸
金门闸
金门闸
The End
参考文献:[1]黄涿生.古代治水工程的精品——金门闸[J].文物春秋,2007(3)
[2]曹汛.涿州云居寺塔的年代学考证[C].问学堂论学杂著
[3]黄涿生.永济桥初探[J].文物春秋,2007(3)
乐和视界用影像记录万物,用脚步丈量人生
乾隆三年(1738),大学士鄂尔泰奏请治理永定河,在两岸建滚水石坝4座,名为“金门闸”,各开引河以泄永定河水势,建成后因河床不断淤高坝亦随之时常修葺增高。乾隆三十七年(1772),直隶总督周元理奏请以“疏中泓,挑下口,以畅奔流”之法治理永定河。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勘查永定河,见金门闸废弃便上奏“不可以废而不治”,于次年重修石坝。宣统元年(1909)直隶总督吕佩芬重建金门闸,1975年永定河断流改道,金门闸最终全部废弃,但这毫不妨碍曾在永定河的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它成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项杰出范例。
金门闸
金门闸
4
金门闸
一场140年来最大的暴雨让永定河原形毕露,就连卢沟桥以西的小清河桥都坍塌在了如黄河般咆哮的洪水冲刷之下,“无定”、“浑河”之称名不虚传。
金门闸——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涿州市义和庄乡永定河右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浑河泛滥,康熙帝下诏由名臣于成龙治理浑河水患,工程分为三部分,一是疏浚河道,二是两岸筑堤,三是下游改道,竣工后康熙赐名“永定河”。
康熙四十年(1701),于永定河右岸修建草闸以“借清刷浑”,康熙四十六年(1707)改为石闸,于雍正二年(1724)因永定河淤积严重而废弃。
金门闸
主桥为单路九孔石拱桥,总长151.15米,宽10.7米,用花岗岩、汉白玉、青白石三种石料砌筑,现存82根望柱、84块栏板,望柱为方形荷花头形式,饰有净瓶、荷叶纹浮雕。
永济桥
如今的桥体已满目疮痍,在刚刚过去的洪水中也险遭没顶之灾,两岸的石堤、涵洞、牌楼、碑亭早已消失殆尽。古桥斑驳的身躯如一条伏卧的睡龙,缄默的石板相互咬合,依稀间可见时代的交错,与一旁车水马龙的G107国道交相辉映。
永济桥
3
永济桥
永济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跨北拒马河之上,形如玉带,势若长虹,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隶总督方观承奉旨扩建,竣工后乾隆帝赐名 “永济”并御制重修永济桥碑,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再次对其进行维修。
永济桥
永济桥由主桥和南北两座引桥组成,全长627.65米,堪称中国第一长石拱桥,乾隆南巡路过时曾作楹联云:
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二千年旧郡,河梁落日,车停片刻感怀多。
永济桥
永安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