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日到3日跟团到了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旅游。这两处景区集雪山高原、五彩水池、瀑布、原始森林四种自然风光藏族风情于一体。尤其是九寨沟号称九寨归来不看水。这次跟团游是在携程上预订的,
成都出发的纯玩团,全程无购物,超级座驾大巴车,导游是一位藏族大姐,待人友善,还介绍了一些藏族羌族的文化。从九寨沟或者黄龙景区到成都,坐大巴车大概需要10个小时。为了克服高原反应,我推荐维桢高反灵。一般只要你在上高原时提前半小时每天三次服用高反灵,就可以克服头晕脑胀、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难以入睡等高原反应。得了气管炎的我服用了高反灵之后在景区里
登山爬坡下坡比别人走得快,可以在游览过程中一路不休息,还不感到累。
松潘县简介松潘县隶属于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地貌类型以
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
中山河谷为主,主要民族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古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明朝末年以前的中国古人以发源于松潘附近的岷江为长江正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立县级建置湔氐县。晋改置升迁县,属汶山郡。至东晋,升迁已为中央号令所不及,此后邓至羌进入松潘地区。南北朝时期,松潘地区为邓至国领地。南朝宋、齐、梁名义领有升迁,侨置于成都附近。西魏废帝二年,邓至国归附西魏,在此置甘松郡。北朝天和元年前后和隋朝年间为嘉诚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以嘉诚县为首县。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在638年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围困松州,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史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在641年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763年,吐蕃攻占松州属于吐蕃。宋仍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元朝时置松州和潘州。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西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权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后来合并为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隶属于四川省管辖。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一千余米,历时60年,才使松潘城制初具规模。清雍正九年(1731年)裁卫,改置松潘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松潘直隶厅(直隶四川省)。1860-1865年川西北藏族羌族发动反清起 义,曾经围困和攻占松潘,城中数千人饿死大半,城市也受到极大破坏。民国3年(1914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1935年八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松潘,八月六日中革军 委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zz局会议,史称沙窝会议。随后红军付出较大损失穿越了毛尔盖草地。1950年2月 9日,松潘解放,建立松潘县人民zf。松潘县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胡豆、青稞、洋芋(土豆),牲畜有牦牛、犏牛、黄杂牛、马、骡、驴、绵羊、山羊、猪等。景点有黄龙风景名胜区、牟尼沟、松潘古城、毛尔盖会议旧址、松潘古城、大唐松州、叠溪古城、嘎里台草原、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宗教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民族主要有汉、藏、回、羌。藏族、羌族、回族的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内地的民俗风情。特产有贝母、虫草、香菇。
九寨沟县简介九寨沟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属藏族和羌族的聚居区,汉族人口占将近一半。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四川北部设广汉郡,下属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沟县境内。南北朝的西魏时期曾经在这里修建邓至城。公元566年,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公元587年隋文帝改置扶州,将扶州由松潘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隋历唐至元、明,皆为扶州。唐玄宗天宝年间扶州有户口2418户,14285人。扶州城垣毁于1722年-1725年的“帕纳皇帝”之乱,1725年,清雍正时期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1729年筑成。1860-1865年川西北藏族羌族人民发动反清起 义,曾经波及九寨沟。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单独建县,1992年九寨沟景区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1998年为了发展旅游更名为“九寨沟县”。这里的藏族信仰苯教,唱藏戏,跳锅庄舞,有特色藏族舞蹈白马舞。当地的大部分特色节庆为藏羌的传统节日。有藏历年、麻孜会、黄龙寺庙会、燃灯节、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羌历年等。民俗有请山神、迎圣水、桑烟。有特有的曲艺非遗南坪曲子。藏族和羌族的传统服装和佩戴的首饰也吸引游客。区别于内地的食物有九寨柿饼、荞面饼、九寨酸菜、烤全羊、手扒牛排、杂面、洋芋糍粑、青稞酒、素烧如意、雅茶、荞麦面食、九寨沟蕨菜、奶制品、酥油茶、九寨沟糌粑、奶渣包子、九寨沟素烧、如意、牦牛肉、洋芋糍粑、贝母鸡、虫草鸭。特产有柿子、刀党、蜂蜜、猪苓、羊肚蘑、虫草、樱桃、酸菜。主要的景点就是九寨沟景区。九寨沟县人口以藏族为主,其次是汉族。
导游向我介绍的藏族文化藏族是青藏高原藏区的主要民族,藏族主要分为三大民系,卫藏、安多、康巴。藏族人常说卫藏的佛法,安多的马,康巴的人。意思是这三样都是藏区最好或者最美的。除此以外还有白马、嘉绒、工布、华锐、木雅、
夏尔巴等人数较少的藏族支系。藏族的每个支系之间服装都有很大区别。他们各自的方言也是不能相通的。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好几大支派,影响最大的是黄教格鲁派,其次是白教噶举派。但不同民系的信仰还有区别,导游所属的安多藏族信仰的是其中的黑教苯教。藏区显著的特色除了藏传佛教寺院以外,就是用石头堆成的玛尼堆和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经幡和哈达。玛尼堆是用石块垒起来的祭坛,堆玛尼堆的石头上一般刻有真言(比如六字真言)、咒语、神像等文字和图案。组成经幡的五种颜色也代表不同的含义,藏族人用印有文字和图案的五种颜色的经幡来祈福。蓝色代表蓝天,力量和金刚菩萨,白色代表白云和纯洁,红色代表太阳,慈悲和观音菩萨,绿色代表着丛林、智慧和文殊菩萨,黄色代表大地和皇族高贵的气质。此外还有一种黑色的经幡不常见,是专门用来诅咒人的。藏族的sang zang包括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四种形式,他们认为人死后进行天葬(怕敏感词不解释)是最好的葬式,现代藏民只要有钱一般都会选择天葬。人死后进行天葬可以升入天堂或者有更好的来世。水葬是经济条件一般的藏民和和过去藏区中下层藏民选用的葬俗,si者si后被投入水中。火葬是夭折的婴儿采用的葬式。汉族传统推崇的土葬,则是藏区专门用来葬犯了罪的坏人的,是一种处罚。安多藏族不仅信仰的藏传佛教教派和其他藏区不一样,在转经筒转经的方向也可以是逆时针的,信的藏传佛教真言也不是其他藏区的六字真言。自从1959年藏区改革后藏族人才有了平等的地位,一般百姓才有了迈向幸福生活的可能。在20年前藏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十分贫乏的。藏族人比汉族人要淳朴善良得多,他们把助人为乐作为作为修行的方式,像汉族人那种戒备心和老人跌倒不敢扶,对叫花子不理不睬,或者给了穷孩子钱怕他叫来其他穷孩子的事。藏人绝不会有。藏族导游受了汉人的委屈,她的家人都劝他继续行善。藏传佛教讲究四种修行。第一是相修行,也就是要多笑。第二种是言修行,就是注意多说客气话,不说谎话,不出口伤人。第三种是行动修行,就是助人为乐,多做善事,和朝贡礼拜佛法之类。第四种是财修行,就是用多余的钱捐助贫困者和捐献给寺庙。藏族人对理财没有多少概念,像导游家每年多余的钱都捐助给寺庙,用来祈福。藏人重视哈达,哈达是一种纺织品,黄白蓝三色都有,每当有喜庆之事。远客来临,拜会尊长,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把哈达披在要祝福的人脖子后方肩膀上)以示祝福。藏区能种植的一般只有青稞(大麦)和土豆、大白菜,藏民主食是青稞做成的糌粑,喝酥油茶,饮青稞酒。主要食用的肉类是牦牛肉。羊肉、藏香猪肉。藏族人从不吃水里游的东西,比如不吃鱼。至于汉人中谣传的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其实是谣言,藏族人也有洗澡的习惯。
导游向我介绍的羌族文化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的北川、汶川、茂县、松潘等县,他们有自己民族服饰和语言,但直到1990年代之前一直没有文字。羌族是母系社会,妇女在家中地位很高,女主外男主内,婚礼是男方嫁到女方家去。因为长期没有文字,羌族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羌族的祭司称为释比,既是神职人员又是羌族中受人尊敬的文化学者。是羌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羌族遇到大事都要求教释比。释比家是男尊女卑,后代随父姓。羌族信仰万物有灵,他们把白色的石头作为神灵的化身,供奉在家中和安放在屋顶。他们住碉楼一样的房子,羌碉屋顶都会摆放五块白石来祈福。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五位最高神。此外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羊头或者涂上羊头的图案。羌族民居主要是碉楼和碉房。羌族的久叫做咂酒。羌族传统原先是火葬,清朝雍正改土归流以后到到殡葬改革以前流行的主要是土葬,此外还有崖葬,主要是将夭折的婴儿葬在崖洞中。
景区主要看点

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