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种兵出行千万注意安全,分享下那些装备是应该提升的和一些选择推介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这才是特种兵的玩法哈哈哈哈
大学生 特种兵 去的都是景区 给人家介绍户外的没啥用
总结:说了自己一点小想法,希望能够帮助到特种兵门,大家可以留言,想知道那些内容,我会在留言处回答,问的人多了我会单独写一篇东西和大家分享。
我自己用这款G700,这次选购主要是为了0度左右的舒适度准备的,-5到3度的温度在四姑娘山大峰大本营感觉很靠谱。在充分蓬松后,在比较虚弱的情况下体感舒适,当时大峰大本营的温度在5度左右,和我上次发文避坑里讲的,在蓬松度没有充分展开的时候温度还是有点不够,睡到后来蓬松度越来越高,体感会感觉越来越热。而且高品质的鹅绒也是防水羽绒,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湿度大的情况下失去保暖的需求。相对于B系列,舒适温度高了2度,我个人认为差别不是很大,而且重量差不多,蓬松度也差不多,这个2度可以盖一件衣服克服下就可以,性价比而言B系列更好,要是我选择我可能更加倾向于选择B系列,鹅绒没有问道,鸭绒有味道也是说说的,就黑冰目前的规模而言,这个味道肯定是处理掉的,要不B系列也不会成为他们的主力销售款型。如果这款G700能够做到750蓬松度的话那么性价比就会高很多起来了。800蓬松度就更好了。

说说黑冰最大销量的B系列,8264最火时候崛起的户外睡袋品牌的王牌系列。黑冰给人靠谱,性价比高就是这个B系列。价格是真的很划算。现在B700比G700便宜差不多300块。重量体积和使用面料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鹅绒和鸭绒,可能鹅绒蓬松度好点,但是,这个2度的差别我真的可以用我的外套盖下衣服来处理,或者加个热水袋放睡袋里面就可以很好的补足这个温度不足。300块也是钱啊,为了差不多的性能我感觉我会选择更加具有性价比的B700. B系列就是主打价格的抢占市场的,而G系列是对于那些有一定需求的人配备的,Z系列就是给那些要求轻量化的同时,又追求蓬松度的人准备的。

说完了三款徒步睡袋,我自己还有款E400,去年11月份入手的,这款羽绒睡袋主打一个轻巧便捷,旅行隔离作用,也能够单独当保暖需求的睡袋使用。信封式设计,体积更大,睡姿更加舒服。我外甥这两天去武功山,对于武功山我最不好的印象就是潮湿的要死的被子,有个自己的睡袋真的睡的会更舒服,而且武功山这种地方三天两头的下雨,旅行旺季我可不期待店家会每天换洗被套,你认为武功山的客栈会及时换洗被套?我还是宁可自己背一个睡袋上去比较划算,就如同我这次去四姑娘山也是自己带1000多块的G700一样,睡得舒服点,脏兮兮的租赁睡袋还是算了。如果你们试过这种湿哒哒的睡眠感受的话就会明白我干嘛自己带睡袋出去爬山了。还有这款E400比起上面的那几个徒步睡袋,虽然同型号的对比温度更低,重量更大,但是我主要目的是为了当隔脏使用,大体积也睡地更加舒服。如果对睡眠要求高的,大家可以试试这个方案:自带一个舒适度高的睡袋。
多日出行睡袋值得和大家说道下。
睡袋,黑冰应该是其中最能够代表的,价格也适合,性能有高和低的分别,这次详细根据黑冰的各种系列和大家分享下具体的选择原则。



Z700只有990G重800多的蓬松的羽绒睡袋,舒适温度是-9度,这个温度在江南地区的冬季山区是足够了,只要不是爆冷天气是完全没问题的。而且你和他们自己家的对比就很清楚,和G700比较,温度要低4度,这个-5度在我们包邮区江浙沪的冬季就会有点为难,不上不下,可能冷点的时候-10度还是需要的。而-10度刚好是G700的极限低温需求,对于有些个体来说保暖度是不够的,户外出行要求宁可有富裕,也不要搞的很抠门。而Z700极限低温是-14度,这个温度在包邮区能到达的机会就很少了,所以追求轻量化和对江浙沪地区有冬季低温露营需求的Z700系列可能更好.当然价格也是比较贵的,这个需要自做好权衡,我对于轻50G,温度高4度的保暖还是蛮期待的,真的到后来体能需求枯竭的时候,50G真的是千钧重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哦。温度高4度,高蓬松度的羽绒,在户外就有可能一个是瑟瑟发抖,一个是很舒服的入睡,这个对于幸苦徒步一天继续恢复体能的人来说差别还是蛮大的,冻一晚上就知道多出来的钱是否值得。更好的羽绒对于透气度也会更好,在寒冷的时候,人体的水蒸气也更佳容易排出睡袋,避免睡袋内部很潮湿。降低保暖度。



第四:要想走的远,要看你背包里面装着什么,合适的背包不光背负性能要好,但我更加推介有透气度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讲,背负了很多东西,走在户外,出汗量肯定是有的,透气的背负系统会给你带来更舒服的出行体验。不透气背包在炎热的时候真心不舒服。像我这次体验到了川西高原20度不到气温,太阳直射下起码超过30度的体感,这样的环境下背着背包徒步,你就会感受到透气和不透气的区别了。还有冬季登山徒步在高强度的时候出汗量也不小哦。我走10度以上的天气考虑背包的透气度,如果0度以下随意。超过35度背什么包全一样。国内能够买到的比较靠谱的夏季使用的背包,价格虽然还是偏高,不过你可以去看看某鱼的二手,相当保值,而且舒适度很不错,特别是新款云层,是我目前感受到贴合度最好的背包,大家有兴趣可以入手下这两款背包分别体验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自己用过三款福特拉,反正是我的自留款,32升的容量也是我大个子背起来比较好看,可以在简洁的打包下走多日的商业队,也可以作为两日夏季露营,也可以作为单日腐败出行使用。就算冬季有透气总比没有透气要好很多啊。以前有分享,这两款背包比上面的透气背包更轻,但是他们同时自带透气槽,背负能力和透气度也很不错哦,而且贴合度也比上面的透气背包要好,就是重心会更靠近身体。我自己用魔爪已经好久了,除了一个缺点就是防雨罩要外配之外,这款背包算是很优秀的一款了。只是目前属于价格高位,大家入手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实力来选择。相对性能而言,多特的速特也是很不错的,型号更多选择,价位更加便宜,性能不输给魔爪。而且颜值而言也是很不粗哦。而且速特属于轻便款,比同容量的背包更轻。有更轻的包才能走的更远,而且性能兼顾了不错的备背负能力和透气需求。更加适合快速出行需求,例如我们西湖群山的标毅刷6小时内的人群就需要这类背包。
这款足迹是多特他们自己员工的选择背包,一两日出行的主力,这款和速特比较背负能力更强,只是重量会上去一点点。单日或者多日出行不是快速出行需求问题不大。
大包的话各位可以看看身边那些老驴的自用款。一般而言,多特,osprey,神秘牧场,格里高利是很不错的哦。但是也有好多人用迪卡侬,其实你去任何一个地方看背包,迪卡侬是有一定的占有率。但是舒适度度而言确实不值得推介,单日短途没关系,长途必须要背包买好点。关于神秘牧场有必要说两句,不是他们背包不好,是透气度的需求不符合我的要求,所以这里就拿出来说了,我去户外又不是去背铁的要那么多背负富裕干嘛,别的透气背包的背负能力足够,而且价格也更加划算。一个商标也不是顶级的,就一个外形是军迷的最爱,别的确实打动不了我,除非价格合适。
第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比较靠谱的登山鞋徒步鞋还是值得拥有。
这两个视频有详细的介绍,也是我自己穿过的鞋子的分享,算是有充足的发言权了。户外出行登山徒步鞋子的最大好处就是保护你的脚,就如同很多男学生一样喜欢穿篮球鞋打篮球,我就问你干嘛不穿跑鞋去打球?是不是发现容易崴脚?摩檫力不够?登山鞋也是一样的,根据户外地形设计的鞋底和鞋帮,防止滑,还能在雨天保证鞋子不进水。最大的缺点是小心三四年后脱胶,舒适度目前最喜欢的登山鞋。大家入手记得试穿,一定要舒适度好了才留下,勉强穿会不舒服的,我个人脚偏瘦一点点,穿意大利的版型很舒服。登山徒步鞋个人感觉目前还是意大利独一档,还有好多意大利的牌子,性价比如何说一般般吧,但是东西真的很好。只要脚型合适就入手吧。
被朋友一直吹捧的鞋子,LOWA经典中的经典,爷爷辈穿到孙子辈还是这个设计的鞋子。目前是我的主力户外鞋子。要说舒适度比斯卡帕稍许弱一点,防滑性能在岩石路面也要差一丢丢。但是作为一款传承的鞋子,优点很明显,大多数人穿了会表扬这款鞋子,算是徒步鞋子中的天花板了。这个可能也和亚洲人的脚型有关系,我个人是偏瘦的脚型,相对意大利的鞋子我还是更加喜欢意大利的款式,但是你的脚型如果和我不一样可能会感觉老瓦更适合你。这个舒适度和喜欢程度也是个人的喜好而已,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取舍。
迪卡侬这双鞋子至少能够保证野外不会很滑,也就是在泥巴地和岩石路面的防滑行能很综合。价格也很便宜,作为一款登山鞋或者徒步鞋来说还算可以了。当然这个价位也能买到不少大牌的不防水的低帮鞋子,要是库存不久的其实也可以入手,低帮的鞋子走难度不大,天气比较稳定的单日或者两三日还是可以的,多日不确定性太多,下雨容易进水,所以还是高帮比较好。


上面两个图片是比较典型的登山鞋底的设计,大家看斯卡帕的鞋子,意大利人设计的鞋子,来之阿尔卑斯山区的经验积累。鞋子的头部有大块的防滑齿,给更多需要攀爬岩石需求的人准备,脚掌是小型的防滑齿,还带倒刺设计,就是为了有更好的抓地力。每个防滑齿中间的间隙也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有效的避免粘土,当然清理粘土也会稍许方便点。这个设计对于有雪路段的防滑也是可以的。泥泞道路也非常OK。迪卡侬的这双鞋子只有三角形状的防滑齿,也就是带基本防滑排泥需求,没有设计发力点,也没有看到区域功能作用,但是基本够用了,而且价格也便宜,有机会大家去野外的时候感受下,鞋子科技,和小伙换换一双好鞋子和差一点的鞋子就能感受区别了。至于鞋帮的贴合多大家根据自己的脚型自己体验,我穿的几双登山鞋斯卡帕的贴合度最好,就如同胶布贴在我脚上一样,别的鞋子总归来说不是这里就是哪里有那么点点不舒服。每个人的脚型或多或少优点区别,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入手即可,舒适第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