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龙桥镇和矾山镇游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前言
自去年年底开始我爷爷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住在医院,还好除了过去有的慢性病以外,情况稳定,有保姆阿姨照顾,今年这段时间可以放心出游了。2022年3月带着老爸,叫上远房亲戚WGZ去了 庐江 县龙桥镇和矾山镇一日游。这是位于 庐江 县东南边境的两个相邻的乡镇,去了龙桥镇黄屯老街,福兴村花竹涧花海和矾山镇的刘墩刘秉璋纪念馆、砖桥村洪氏宗祠、新中村姚院组姚氏围楼、小矾山古村唐宋矾矿遗迹。因为我老爸想早点回 合肥 ,之前准备去的矾山镇老街、矾山历史文化馆、新 中国 矾矿遗址、砖桥古村(这个基本上是仿古建筑)都没去,这两个镇离 合肥 城区很远,旅游资源没开发,都是原生态状态,没什么突出的旅游资源,即使建成景点也只能吸引附近地区的人游玩,不过旅游资源比起 南京 的几乎所有乡镇还是好一些。本来我做了分别属于 肥东 县和 庐江 县的四个乡镇(都是两两相邻的)的旅游计划,这四个乡镇都不在 合肥 人最熟知的巢湖岸边,但自然山水风光和古建筑要超过这两个镇相当多,不仅有古街,还有瀑布群、山泉、花海、温泉、古祠堂、古村落、古树、名人故居,依托古代遗迹修建的景点,但是打电话得知,这四个乡镇的一些我要去的地 方正 在开发旅游,山水景点在修登山道,名人故里在景点升级开发旅游,所以推迟到适合去的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到时候我写的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这两篇游记里要加入相当一部分内容。到这四个乡镇中的一对游览需要1天半到2天,而龙桥镇和矾山镇完全没有旅游开发,两个镇的乡村零散古迹不多,我也找不到,虽然离市区远,但去的地方都是平时开放的,驾车一天也足够。就选择到这里游览。
在 合肥 旅游,想体验到 合肥 最好最美的一面,你需要做得不是在城里逛,而是去 合肥 的远郊区和广大乡镇乡村,如同在 南京 旅游要以城区为重点一样。 合肥 最美的自然风光和保存最好的古建筑都在乡镇,尤其是环巢湖沿岸的乡镇。市区因为近现代战争 和政 治运 动和早期城建的破坏,已经不剩下完好的古迹了,有意思的景点也没几个。而明清历史上庐州府乡村和市镇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和乡村地主士绅力量强大的特点和李鸿章和段祺瑞为首带动近代 合肥 地区的名人辈出,让 合肥 除了 长丰 和 肥西 部分乡镇以外的大多数乡镇都有几个可以一逛的百年以上历史的景点。 合肥 的乡村也有比北方和 三峡 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不是指所有地区)大多数地区秀丽得多的自然风光。 合肥 有最具有江淮本身特色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小合院庐州民居和古祠堂,大量江淮古镇,古村落,近代名人故居,甚至三国遗址公园那样的更久远的历史遗迹。更有环巢湖沿岸为代表的山水自然风光,从湖光山色,湿地,公园,到溶洞,沙滩,花海,奇花异草,小山丘,草地,瀑布,山泉都有,这些还是和人文景色结合在一起的。 合肥 各个乡镇也有自己的特色菜、特产和历史名人,想体验江淮特色的乡村到底有多美,多有文化底蕴,建议您首选 合肥 。关于 合肥 除了山岳风光以外的乡村景点是江淮文化区最好的这一点您在江淮之间和苏皖长江沿岸县区的电子地图里仔细观察就看得出端倪。
配乐是巢湖民歌《划龙船》,歌曲不一定是这两个镇境内创作的,但绝对是 合肥 的,游记里提到的黄屯不仅端午节赛龙舟,还有六月六划龙船的民俗。这本是一首龙舟竞渡时唱的歌。民歌重点主要是后半段。
本次
旅行的行程
龙桥镇福兴村花竹涧花海,龙桥镇黄屯乡老街,黄屯朱永坤大米饼(米饼,米饺)、苏杭酒家(黄屯牛蹄,炒笋类菜肴),矾山镇刘秉璋纪念馆(刘墩乡刘氏宗祠)、砖桥村洪氏宗祠、新中村姚家围楼、小矾山矾矿遗址(只到山下古村,不登山)。每个点之间距离不算远,两点之间最远的驾车距离是5点几公里,比黄屯到矾山的距离要短得多,全程绕弯路不走回头路。到有些之前想去的点因为我爸不耐烦看他眼中不懂的没意思的东西,没去逛,两个乡镇也没什么在 合肥 市区出名的古迹,提前返回 合肥 了。
说明一点,这篇游记里提到的所有点都是不收门票的,有的古建筑只是文物点,平时不开放。
祠山殿
矾山镇这次我没去的古文物点中有祠山殿
庐江
庐江 矾山镇祠山殿,始建于南宋,为纪念南宋将领张泽而建,现在的建筑由曾经担任过华阳县( 成都 市区东部和南部)县令的矾山人卢筱湘改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规模很小。需要注意的是矾山镇祠山殿和祠山寺不在一起。祠山殿在山上,山下是现代修建的佛寺祠山寺。这是网上找的图。
矾山镇老街
矾山镇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应该是这次被我爸打断旅程,我没去的矾山老街和 黄山 寨。
矾山老街因为矾山矾矿开采而兴,原来是采矿工人住宿区,与矾矿生产区一河之隔,北宋神宗时代的《元丰九域志》里提到的 庐江 县境内的六个镇,其中就有矾山镇,可见当时矾山老街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过去的矾山老街沿着河从山坡上延伸到山脚下,解放前有4条街道,现在保留下山坡上的一部分,老街两边至今还保留了一部分明清民国时期砖石结构的老房子,街道路面全由青石板铺就,每块青石板上都有几道深深的车辙印痕,明清时期矾山生产出的明矾就是靠着独轮车通过老街运到3-4公里外的龙桥镇缺口码头装船运往外地的。独轮巷的车辙印深处足有3厘米,见证了矾山千年采矾人手推独轮车劳作的艰辛。目前老街里只剩下20家老人在祖宅中继续生活。
矾山镇和罗河镇交界处的黄山寨
矾山镇和罗河镇交界处的 黄山 寨, 黄山 寨上有白虎洞、黄龙岭、鲫鱼背、乌龟眺天、石牛、仙人洞、周瑜点将台、龙泉禅寺等自然人文景观,有江北小 黄山 之称。虽然远不如五岳归来不看山的 黄山 ,如果进一步开发旅游也具有4A景区的基础。
小矾山村
庐江
小矾山下的小矾山村也是一座保留下很多老房子的古村落
庐江
庐江
庐江
小矾山村老房子的墙壁大多是用过去小矾山开采明矾剩下的矿石垒砌而成的。这个村里房子大多都是这种矿石建成的老房子。
小矾山大照壁及生死桩(唐宋矾矿遗址)
****** 视频地址见这里
庐江
照片右边的悬崖是小矾山唐宋时期矾矿开采遗址大照壁。大照壁是矿坑边开采明矾石凿出来的一道悬崖峭壁,因形似照壁而得名,崖壁上有唐五代宋时代为开采明矾石打下的松树桩。
在矾山矿业史上,窑工的劳动条件十分落后艰苦。由于采矿缺乏安全措施,窑工们采用的是原始土法的攀崖打桩,用绳索把自己吊在石壁上,用铁锤开凿或地下穿穴打洞开采,不是桩松绳断坠崖,就是矿坑滑坡塌陷,人身伤亡事故屡见不鲜。至今在小矾山上仍保存着一处矿藏石质较好、地势却险峻陡峭的“大照壁”。经省考古专家考证,为唐宋时期的采矿遗址,抬头可望见大照壁上松桩排排,古人采矿斧凿火烧遗迹清晰可见,此处不知上演过窑工们多少辛酸悲伤的故事。当年古人采矿削桩为钉,搓麻为绳,壁顶缘索而下悬于峭壁之上,打眼钉桩凿壁采矿,附近村庄的老人们称大照壁上一排排的木桩为“生死桩”。古代窑工采矿时,无论父子,各打各的桩,各系各的绳,唯恐出差错坠崖身亡留下终生悔恨。
庐江
小矾山
庐江
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起, 庐江 矾山私人开采矿石炼制明矾,矾业开 始兴 盛。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庐江 矾山的崑山矾场明矾产量达到150万斤。是全国五大明矾产地之一。宋代,人们已经将明矾广泛应用于医药、净水、染织等方面,而且步入艺术殿堂,跻身工艺品行列,甚至影响了绘画技法。陆游在《入蜀记》里,就有以明矾制作假山的精彩文字描述。米芾在《画史》里说,北宋画家把山水画中以某种笔法画出的山顶上一种石块称为“矾头”。《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继位为宋高宗建立南宋,保有淮河以南半壁江山,北方矾矿业从此一蹶不振。当时南宋掌有韶州的岭水、信州的铅山、 无为 的崑山三大矾场,独崑山矾场为盛,明矾产量跃居南宋之首。13世纪后期, 蒙古 族统一 中国 建立了元朝,从元朝仅存的卷宗天历元年(1328年)的矾量记录看,在全国7处产矾区中, 庐江 矾矿业是元代唯一的高产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元代矾矿业独一无二的纳税大户。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庐江 矾矿业的销售亦渐渐扩大。窑工们开始采用规模简单的协作劳动形式,扩大了矿业生产能力,一次采“一柯”能产9万多斤矿石,每次产矾2000斤左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商税和关税增加很快,明清政府对矾矿业的控制逐渐松弛,放弃了唐宋元以来相沿已久的专卖政策。
光绪《 庐江 县志》载:清政府转而实行“领帖制”,“领帖输税,听窑户煎烧货卖。”即由业主纳税后自行组织生产,自行销售。由于矾窑、矾场由官方掌控专卖转向个体经营, 庐江 矾矿业迅速发展到千余户。一时间,矾窑、矾场用竹木架设,覆以茅草,夏蔽炎日,冬御严寒的采矿、煎矾厂篷,形成了矾山一道风景,矾窑、矾场从此被人称作“篷窑”、“篷场”。从 清康 熙四十年(1701年)至光绪年间, 庐江 矾山不仅矾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且质量上乘。来往客商赞曰:“唯 庐江 出矾纯白,较 浙江 温州 ( 平阳 )所出者为最佳。”( 苍南 县建县于1981年, 苍南 矾山 镇原 属 温州 府 平阳 县)
解放后,矾工们自己当家作主,成立了地方国营工农矾矿。1956年以工农矾厂为主体联合48家私营窑户,成立了公私合营的 庐江 矾矿,机械化的采矿炼矾促进了矾矿经济发展,矾年产量曾高达2万多吨。1990年代矾山矾矿因明矾替代品增多和环境保护需要逐渐关停落后产能,最终于2001年停产。
小矾山
参观完姚氏围楼锁好门还了钥匙,去小矾山,我爸这个时候觉得我带他看的都是一些他不感兴趣的没有看点的地方,要求回 合肥 ,我和远房亲戚与祠堂管理员聊天和等姚氏围楼开门的时间让我爸更加不耐烦。只好放弃本来准备参观的重点矾山镇老街和老街对面的新 中国 庐江 矾矿工业建筑旧址群和矾山历史文化展示馆。矾山镇和罗河镇交界的 黄山 寨是这一带自然风景最好的地方,本来为了一日游,我也没打算去,后来从网上又了解到矾山镇境内还有清朝乾隆年间建的祠山殿。返回 合肥 之前先到小矾山脚下拍照。我们走的是 山南 面的一条小路,古矾矿大照壁的背面。
庐江
这小矾山是 庐江 矾山矾矿最早的矿坑,从唐中宗时代(李显两次即位,683-684年或705-710年)开始开采,到清末才废弃。这是半山腰的叫化窿,最早发现明矾的地方,关于叫化窿还有一段传说。
唐代中宗年间,有班大宏、班二宏兄弟俩从 江南 逃荒来 庐江 ,因生计无着,四处行乞。今小矾山有一石窿,村民称“叫化窿”,为兄弟俩乞讨栖身之所。班氏兄弟偶尔讨得生食,便在洞外垒石为灶,煮食兼之取暖,灶石经火长久烧烤,从裂罅中流出晶莹剔透的液体,便凝固成光亮透明的“玉块”。班氏兄弟出于好奇以舌品尝,其味苦涩,投入水中须臾溶化,但见水质澄清,泥沙沉淀,竟有净水之妙用。兄弟俩喜得宝石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在乡村传扬开来,附近村民农闲之余也纷纷前来小规模采石炼矾。在长期应用实践中,古人还摸索出明矾净水、染色、入药、镇痛等功能,矾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后人为纪念班氏兄弟发明冶炼明矾技术的功绩,尊其为明矾始祖“开山公”,并在“叫化窿”前建祠立庙,供奉为神灵。
庐江
庐江
庐江
庐江
围楼天井过小,为了采光,侧面墙壁也开有小窗。
庐江
围楼的雕刻是线条简洁的浅浮雕,明代早期的古建筑雕刻都是以这种浅浮雕为主,我国宋代的古人尤其喜欢素雅简约的审美,明朝尤其明朝早期的民间木建筑和家具审美仍然受到宋代人审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