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继续金秋旅行。
去太原之前先参观河南博物院,建筑外形和其他省博相比,比较小巧玲珑。

进入大厅,是一副硕大的青铜塑像,特意询问了志愿者。塑像大意是豫者从予从象,古代中原大地上生活着大象,而最初的人民在生活过程中,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从猛兽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男主身材匀称,肌肉饱满,蕴含着满满的力量,他竭尽全力、使出浑身的力气搏斗,在两只大象的围攻中给自己寻找一条生路,象征着先民在恶劣的环境中给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新世界,看了令人为之感动。作者是中国著名雕塑设计师江碧波先生。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作品叫做“神兽”,据考证是春秋晚期的楚国的青铜制品,1990年出土。神兽高48厘米,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仔细看它的头部,龙首上的角由六条小龙盘绕而成。并且神兽身上的部件都是可以拆分的。

河南博物院对面的巷子里还藏有一间网红面馆,属于郑州人民都知道的那种。面馆面子叫“惠丰源烩面馆”,但是就看着招牌吧,反正我是站在招牌下面也不知道面馆就在面前,这上面字一个也不认识。

一碗刀削面。

高铁郑州到太原真是十分便利,2小时43分搞定,其实郑州的地理位置去哪里都很方便。入住太原最热闹的美食街边上,附近有铜锣湾、钟楼街、柳巷等,还没到地方,出租车司机就催促趁夜幕降临,赶紧出去逛,正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百年老店认一力、六味斋。


这款浑源凉粉没想到日后连吃两天,便捷快速便宜,就是不大顶饱。


翌日,六点起床,七点出门,开始太原城之漫游。正是9月初的日子,和天空中的朝霞一样,太原呈现出一种明丽的美。舒朗的蓝天,总有美丽形状的云朵。虽然阳光灿烂,但和南方相比又没有那么炎热,真是舒爽啊。老规矩,第一站山西博物院。博物院占地颇广,隔着阔大的广场,苏找出一种庄严的气氛。



对面就是著名的汾河,清晨的沿河绿道上很多人骑自行车,景色优美,身姿矫健。可惜一晃神的功夫,只拍到景没拍到人。旅行的兴奋劲还没过去,我就没耐心多等一会儿,如今想来很是后悔。

言归正传,博物馆还没开门,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队。一开门人潮似水涌入。事先做过攻略,几个展馆中最具有山西特色的是“晋国霸业”“戏曲故乡”和“土木华章”。其中“晋国霸业”展厅在三楼,趁着参观的人群还在一楼流连,几个箭步跑上三楼,于是偌大的展厅有差不多十分钟时间只有我一个人,嚯嚯,得以认真端详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这是一个装酒的祭祀用品,转身回眸的凤鸟形状,鸟背是个盖子,上面有一个小鸟形状的把手,和转身向后的凤鸟形成呼应。而鸟尾尤为特别,从鸟头的方向看是鸟尾;但是如果从尾巴的角度看,则变成了一个大象的头,鸟尾变成了象鼻。同时凤鸟的羽翼卷起形成大象的耳朵,形象精美绝伦。
“佛风遗韵”展厅也让人流连,展出的佛像各有特色,造型别致,完全不同于日常习惯性思维的造像。还有大幅展板讲解如何从佛像的着装、形态来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流行文化、思想观念等。



这是古代一名小吏的头像,不知道他在琢磨什么?

《三体》写到,信息保留时间最长的方式是什么?刻在石头上。这是“戏曲故乡”展区的一件石刻文物,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西郊董氏墓的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800年前痴迷戏曲的富人竟然在墓室里雕了一个精美的戏台。小戏台上有5个正在唱戏的涂彩杂剧砖俑,每个高约20厘米,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历经800年的时光,如今依旧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次山西之行最明智的是在观看寺庙、建筑之前,首先参观了山西博物院,对文物脉络有了大致整体的了解,也就是说划了重点。如我这般,对文物历史仅有粗浅的了解,省博指点了该去看什么以及怎么去欣赏。“土木华章”展厅搭建了未来几天从太原到大同再到浑源、应县的观赏路线。
南禅寺大殿的模型,斗拱架构看得一清二楚。

应县木塔,可以近距离观看,在现场看得绝对没有如此清晰。

最喜欢的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模型。

鸱吻中的“琉璃剑把吻”,精美而有气势。

形象生动的“寺观壁画制作示意图”。

今天先写这么多,肚子饿了,吃饭去了。写着写着,又想着有机会再去参观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