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宝、吃山粉、逛老街、看闸桥:不上山不下海的温岭访古之旅 - 上海 - 8264户外手机版
去年和今年的秋天,我各去了一趟台州访古(以及吃海鲜)。台州也果然没让人失望,给我带来了很多特别的体验,必须安利给大家!
去年郭老师为了尽享开渔季的海鲜,去台州的朋友那过了半个多月的悠闲日子。而台州也一直在我的访古清单上,于是决定趁机浪游一波。
台州可玩的点比较分散,去得最多的一般是天台、临海、椒江、温岭。虽然这些地区都有高铁站,但不少访古的目的地都离车站有一定距离。最合适的游玩方式还是自驾,如果人多一点的话,顺风车也是一种性价比不错的便捷方式。若是时间充裕,最好每个地方都住一住,慢慢玩。像我这种比较赶的就分了两次才算玩了个大概。
对台州不甚了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郭老师的《打开台州》,从朝代时间线的角度结合古迹所写的概览,梳理得很清楚。

台州区位图(图:《地道风物》)
第一次去台州的时候我和郭老师都住在椒江,也就是台州市政府所在的区。而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椒江南边的温岭——台州下辖的县级市。正好去年认识的网友百里就常驻温岭。这也是她的家乡。我提了一句要来台州之后,百里就给我推荐各种好玩、好吃的,让我特别期待当地人带玩的快乐。
因为时间紧张,我们决定顺风车往返,来个温岭一日游,主打博物馆和访古,就不去山里和海边的常规景点了。

温岭访古游行程点(温岭老街没去)
逛完北闸,天色渐暗。好在这边顺风车很容易打到,我们回到椒江后,以一碗暖心的姜汤面结束了这一日完美的访古会友之旅。

一碗海鲜姜汤面
这四座闸桥相隔都不远,时间足够的话可以步行一一探访。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们时而穿街过巷、时而沿河缓步、时而置身田野。再配上美妙的天光云影,这段乡间的散步着实让人乐而忘忧。这种体验也是访古的乐趣之一吧。

拥有两个桥墩的中闸

中闸近景

北闸,斗栱几乎贴着分水尖

黄昏下的北闸桥面
走近可以看到,石砌的闸桥上留有很多木构的特征。桥墩就是以仿斗栱的条石叠涩悬挑而出来承托桥梁。麻糍闸桥桥墩侧面的柱础、重栱形态非常明显。桥墩下设分水尖,仿佛一艘小船。在桥墩和桥台中间可以看到两道槽口,用来安放可升降的木闸板。当然,今天闸桥上「闸」的功能早已不再,只留下这些痕迹诉说着曾经的丰功伟业。

麻糍闸桥近景,可见清晰的仿木结构

台州博物馆的闸桥模型,中间即可升降的闸板
这附近现存的四座闸桥皆始建于宋代,大都为明代重修,麻糍闸桥则相对古老,颇具宋元遗风。所谓闸桥,既是控制河渠水量的水闸,又是可通人的小桥。新河一带正是温岭山海之间地势低洼之处,农田常受水灾侵袭,旧有的埭(土坝)排水并不方便,于是宋人改埭为闸,以闸桥的形式来蓄水、泄洪,以利农业。之后元明时期皆有修筑,遂成闸桥群。

四座闸桥的位置
麻糍闸桥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光绪太平续志》称其为「朱文公建,俗传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糍粘之」。麻糍闸桥也是四座桥里景致最好的,周边没有房屋街道,身处一片绿意之中。

麻糍闸桥

天与水之间的绿意
告别金清大桥,我们继续寻访不远处的新河闸桥群。这些闸桥虽是国保,但在地图上搜不到具体位置。于是我们先到附近的南鉴村围观了帽业一条街,陆续问了几个当地人,都得不到准确答案。绝望之余我们只得根据网上搜到的一点信息,打开卫星地图沿着水道寻找。这才发现原来麻糍闸桥就在街北边的田野里。
过完马路,我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街那边的厂房里还是一片做帽子的繁忙景象;这边则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让人瞬间置身田园风光之中。我们沿河而行,不一会儿闸桥就出现在眼前。桥边修了个小广场,立了一面墙来做新河闸桥群的科普,写得很详细。
(后来有朋友推荐了华夏古迹图的 app,可以查看国保每一处分项的位置,很好用。)

南鉴村帽业一条街

绿油油的稻田与芋头田

双层檐的老屋,可见翘起的屋脊与竹编墙面

「鱼龙混杂,贫富悬殊。」
如今公路交通取代了水路运输,金清港及旁边的寺前桥街都变得日益冷清。过往的喧闹声早已不再,但建筑大都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金清大桥的桥面、栏板、望柱上,精美的石雕依稀可见。而桥边老街上的民居,也大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多是由木板拼接而成的两层小楼,偶见竹编的墙皮。不过街边绝大多数屋子都大门紧闭,似乎早已人去楼空,还有一些老房子像是拆了一半,砖瓦都堆在原地,街上也没有多少行人,一片萧条景象,和之前漫步的太平街道有同样的感觉。看规划,金清港两岸准备开发成一个商业综合体,当前的样子像是刚开了个头。

冷清的寺前桥街

典型的临街房屋,左新右旧,做法保持一致,二层通常是仓库

越过老房子的废墟,可以看到金清港上的公路桥以及对岸拔地而起的高楼

瓦片掉落、墙皮脱落的老屋,可见墙皮下的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