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男人的独库穷游之旅 独库公路北穿南半重装骑行攻略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7.21
大峡谷
住宿的房间应该是些简易的板材搭建分隔的,隔音效果并不太好,但一天的疲惫让我自动屏蔽了诸多干扰,很快就进入酣睡中去了,睡得也算安稳的。半夜鼻子又突然出血了,却不是平常的鼻炎所致,是这几天口鼻暴露在外,被晒得脱了皮而出血的,淌了不少,用纸巾按压好长时间才止住,这独库之行算是流汗又流血了。起来后把行李收拾捆扎好了,车子推到门口去吃早饭。早餐是含在驿站住宿费用里的,算是这几天最丰盛的早点了。老板准备了胡萝卜丝,土豆丝,腌黄瓜,榨菜四个小菜,油条鸡蛋糖糕馒头四样主食,小米粥,白米粥,酒酿粥,菜粥四样稀粥。这饮食完全是内地规格了,放开肚皮狠吃了顿,然后出发。
昨天一路下行,路两边的山们渐次矮了下来,想来这驿站是设置在出山口处的,今天的行程会是较为平缓的,应该不会再有翻越这样的上下坡的起伏。可是出发依然还是长下坡,虽然坡度不是太大,路况也不是太好,但一夜的养精蓄锐让两条腿又充满了力量,早上车又不多,很多时候就可借着长长的坡道放飞,下行甚速,不觉间就行了十余公里。这里是煤矿产区,路边有很多运送煤炭的车辆撒落的大小的煤块,有些地方甚至铺满了非机动车道,若是允许捡拾,我觉得我一天能在这沿途捡到一千斤,这真是我这样没头脑的笨蛋发财的好方法。看路边偶有的不多的几处建筑物上的文字标识,这条山谷里的煤矿为内地很多省份的煤矿公司开发,999公里处竟是徐矿集团的办公区,看来我的老乡们也来薅人家新疆人的羊毛了。下行十余公里,见路边有古格村的村镇标示牌,还有个古格古城遗址的景区指示牌,停下拍照。那古城,网上资料说是唐时的遗存,看看导航显示,要到那古城观览需右折行5公里左右能到,不知路况,不知是否需要翻越,没敢练。犹豫间,一女骑从后边杀到,应该是从那同一个驿站出发的,拍照后就前行了。接着又有些骑友陆续到来的,都没有岔出前往的意思,于是就挟裹在一起下行了。
这一路行来,河谷两侧的地貌比昨天又有些变化,往河谷两边延伸着的山头都不再高大,植被几乎没有了,山上都裸着岩石,大都呈现出种灰白的色调来,有点的绿色只集中在道路旁边,河滩近水处,还是那些似柳似榆的树木,还有些红柳样的树丛,已不能连片成林,只疏落的这一棵那一簇的。过阿格村,从一条简易的火车道上横过后,此时地貌更是大变,前方横着一条更加低矮的山岭,山上岩石大多都呈现出一种赭红,而且那些山石像石又似土,应该是硬度不大吧,山顶处大多被风水雕琢成各种异形。流水把这样的一道红色山岭横切出一条峡谷来,道路也就跟随着流水围绕着一片红石山岭兜了个大大的“U”形,进入到那红色的山岭中间去了。在这“U”形的底部,行程到了25公里,路右边有片宽敞平坦的地方,人们在一块巨石上刻画了“天山情”三个大字。这算是呼应了北疆毛溜沟处那守望天山路的石雕吧。停下照了几张相,一群老年骑行队的朋友也正在照相,昨晚的住宿处好像是没见他们的,他们大概是从库车往北疆处反穿的。



往前再行,山体的颜色变为赤红,那山体的嶙峋之态也更甚。不知是什么样的地质变化的巧合,成就了这样的壮观的自然奇观。近路傍水处,有些山体被流水或者人力切割成了危立的峭壁,远水的山谷中山体上则是沟壑纵横,如沟垅瓦缝,山顶处的则是怪石林立,犬牙交错 ,如剑拔弩张。   
在这样一片赤色如火的山岭中跟随河道再西行近10公里,来到了处景观,名为神秘大峡谷。这是在正在循行的赤色山岭上切割出来的一条南北向的峡谷,兼有地理人文之胜,被开发出来供猎奇的游人观览。资料介绍这天山库车大峡谷,又称克孜利亚大峡谷,位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北部,为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中生代的白垩纪的红褐色岩石经风雕雨刻而成。峡谷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山体千姿百态,峰峦直插云天,沟中有沟,谷中有谷。大峡谷近似呈南北弧形走向,开口处稍弯向东南,末端微向东北弯曲,由主谷和七条支谷组成,全长5000多米,谷端至谷口处高度落差200米以上,谷底最宽53米,最窄处0.4米,仅容一人低头弯躯侧身通过。谷内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泉水叮咚,鸟叫蝉鸣,寒暑不浸,步步有景,游人称绝。谷侧则奇峰嶙峋,争相崛起;峰峦叠嶂,劈地摩天,崖奇石峭,磅礴神奇,神洞秘窟,各蕴其意,举目成趣。
骑车入内,来到售票处,停好了车子去购票。票价55,老王哥年过60免票。过检票口有处宽敞点的平地,一侧有些建筑设施,前边卧了十几峰骆驼,都披了鞍鞯在那静候游客的光临,这是景区开发的骑行游览项目,单程200,双飞350。再前行不远,迎面几堵高耸壁立的山崖间开了道缝隙,那就是峡谷的去处了。步入峡谷观望一圈,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峡谷为流水切割而成,亿万年的切削成就的峡谷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回环辗转,深邃幽静,少见天日,不辩东西。峡谷底部宽窄无定,有时狭如一线,仅容人侧身而行,两壁夹峙,仰而望之,天空仅见一线明亮;有时广口向天,大如殿堂,可纳千百人聚会,几乎四合的崖壁在游人的头上圈围出了大小的天井,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或方或圆,或长或短,形状各异,尽力仰视之间,可见白云从中悠然而过;有些地方山崖的底部为激流回荡淘挖空了,崖壁前倾,巨石高悬于头顶,大有摇摇欲坠之感,人行其下,如入洞穴般,难免心惊肉跳。两侧山崖高处的山石被寒暑的风雪雨露剥蚀得瘦骨嶙峋,在人们的想象中幻化成各种鸟兽虫鱼,神鬼仙魔的形像。崖壁上也被侵蚀出许多孔窍,大如厅室,小如蜂房,有的洞穴孔窍中还有些流水的痕迹。最难得的是峡谷中未事雕琢,没有大兴土木,只间隔着在高敞些的地方修了些供洪水期游人避险的平台,也涂作了周围岩石一样的色彩,不伤自然之美,也未兴修道路,只就地取材平整流水带来的细小的砂砾为路面,供游人前行。细砂的路面不但前行着游人,也鱼贯而行着几峰骆驼,从容的步伐,匹配着脖子间挂着的铃铛的节奏,那铃声在峡谷内碰撞辗转,格外清脆,让人恍觉回到了遥远古代的丝绸之路上。细砂的路面上还无声无息地蛇行着一线流水,它从峡谷深处那些石隙孔窍汇集而来,路面砂石厚处,它就钻进去潜行,而在无砂的石底路面上,它们就现出身影,曲折地行在峡谷的最低处。看它此时人畜无害的样子,你能相信吗,就是它成就了这幽深无比,壮观磅礴的大峡谷吗?久久为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流水亿万年的琢磨,成就了这鬼斧神工的峡谷。当然此时的流水只是它多变姿态中的一个,从峡谷中的痕迹可以看出,丰水的时节,这峡谷内的流水应该是能激流回荡的吧!












当游人一路赞叹着这大自然的奇迹,慢慢踱进峡谷的深处后,还可见一处人文奇观:阿艾石窟。于峡谷一转折处,一堵崖壁陡立在左侧,那阿艾石窟说是就在这山崖35米高处,为便于游人观览,修筑了石的阶道用以交通,那石阶如栈道样挂在崖壁上,让人望而却步。虽鼓勇想上行一览,可惜阶道的入口处不知何故被封闭了。看那景区导览指示牌介绍,这是座宏法传道的佛教石窟。古代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往还着东西方的奇珍起异宝,互通着彼此的有无,也是条文明传播之路,输运交融散播着东西方的文化。佛教的传播最先就是循此路往还的,高僧大德们有来的有去的,边行走,边宣讲布道,把佛法在沿途传播开来,培养了大批的善男信女,也成就了大批的佛寺佛龛,如串珠样洒在沿途。这些佛教石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沙弥比丘,善男信女们凿壁成窟,塑佛绘图,供奉神佛,供养僧人,静心清修,以宏佛法,以积功德从而成就了它们。这些石窟多处成千上万,少的几十上百,大者剖山盈谷,小如蜂房水涡。中国四大石窟中有三处都在这道路之上,来路上关陇处的麦积山石窟,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莫高窟,前途将至的龟兹古国域内的克孜尔千佛洞,都是千百年来佛教信徒们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不过不同于那些由统治阶级达官贵人们推波助澜参与兴建的大规模石窟群,此处的这个佛龛却是个由下层人民供养的孤室。阿艾石窟为长方形纵券顶窟,这种石窟类型属于龟兹地区最常见的中心柱支提窟。石窟长4.6米,宽2.5米,面积约15平方米。洞窟中央残存一个方形台基,台基上原应有一尊坐佛,但已残毁不存。台基与洞窟的左、右侧壁和正壁之间形成观佛的左、右、后甬道。阿艾石窟壁画主要残存于左侧壁、左券腹、右侧壁和正壁,残存的壁画面积约10平方米。其中的墨书汉文题记多达26处,题记多为供养人的姓名,从姓氏看有赵、李、梁、寇等汉姓,也有裴姓(喀什噶尔)和白姓(龟兹)等当地少数民族的姓氏。从这段资料描述来看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石窟够寒酸的,如此狭小残损的一处所在,还能有什么价值?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家却是从洞窟的营建方式,残图的色彩风格,人物的丰腴姿态,读到此石窟建于盛唐时,读到那时的大唐国力强盛,西域诸国皆在中央政权的行政范围之内;从那些断续的题榜中的供养人姓氏读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的通婚状况,读到了佛教信奉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中去;从那彩绘的佛教故事,更读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变化轨迹……这样一处精彩,未能一饱眼福,可惜了。
在峡谷中徜徉而行,移步换景中,不觉走到了尽头。说是尽头,却也不算准确,只是峡谷中跌落的乱石阻塞了前路,无法前行,不可穷尽而已,峡谷来自哪里,还有什么精彩,不得而知。

折返而出,重见天日。应该是峡谷中信号不好吧,手机微信里出现了几条迟滞的信息,是家里的发来的,说是昨晚得了急性胆囊炎今天去就医,医生说需要做个微创手术切除胆囊。电话打过去没通,再打孩子的,都在医院陪着,说是下午就能做了,让我不要担心。
重回道路只一两公里就转折南行了,还是与那为库车河为伴的,但在这神秘大峡谷前,在河道的左岸又有一条名为库车琼萨依支流汇入,那河又叫做库车琼萨依了。
库如力
此处是以招待骑行人员为主的骑行驿站。已有很多往来的骑友在此投宿了,有各样的房间供骑友选择,单人,两人,多人的,丰俭自便。驿站有专门的放自行车的地方,把车子停放好了。要了个两人间,房价200,说是对骑友的优惠价。卸下驮包,取了替换衣服赶紧去洗澡。做有隔断的洗澡间能同时供好几个人洗,看来就是为批量接待人群设计的。洗了澡再去后院洗衣。后院里有两三个洗衣机,也有洗漱的水槽,晾衣的绳架。后院不小呢,扎了好几个也不知是蒙古包还是哈萨克毡包的白包,看那样子,大的包住上个十个八个人没问题,要是有骑行团队能够和谐愿意将就的,一个包就能住进一个小团队。
晾晒好衣物,就去寻晚饭了。驿站是有自己的饭店提供餐食的。看那写在黑板上的菜单有个牛肉大杂烩,觉得怪实惠,就点了个,又让炒个小白菜来下米饭。虽名为牛肉杂烩,但里边却是挑不出几片牛肉的,但有汤有菜的,下米饭也不错,结帐只100元。
饭后天还亮着呢,去那公路上走走。这里是矿区,路边似乎是只有煤矿的一个叫什么河南能源新疆公司龟兹矿业文体中心的单位的院子和这几家做些食宿生意的立在路两旁的疏落的几处建筑,并无繁华的街道林立的店铺。名为库如力的小村庄,还在公路那边老远的地方呢。它处于这卡尔脑河与另一条从另一条河谷流淌过来的名为克格拉克厄肯的支流交合的三角区域。两河交汇形成了个小小的冲积河滩,人们就在这有水有土的地方安了家,聚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这里有一汪小小的水面,不知是截留下来还是自然形成的,水边有茂密的白杨、柳树的树林,还有不小的一片草地,却像是人们用心养护出来的。这样的情景也算得上是水草丰美了,是这一片荒凉中的一抹亮色,一片绿洲。靠近村庄处似乎也是有些庄稼种植的。


相交后往下的河流的名字似乎又变成了克格拉克厄肯了。这条河大家都说它是库车河,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称呼,能否理解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字。网上资料是这样介绍库车河的:库车河是库车境内中水量最大的河流,又称苏巴什河,史称"东川水",上源西支乌什开伯西河是其主要来源,源于科克铁克山的莫斯塔冰川,流向东南、玉库台克力克陆续汇入东支阿恰沟、东支科克那克河、卡尔塔西后南下,经康村切穿却勒塔格山达栏杆。集水面积2946km2, 兰干站多年平均迳流量36051×104m3/a。多年平均流量1.098m3/s,最大流量1940m3/s(1958年),最小流量0.62m3/s(1966年)。兰干站以下河水经引水枢纽,总干渠被引入农田,原河床经20km卵砾石锥形洪积扇,通过喀兰古向东南消失于荒漠戈壁之中。河源最高点海拔4553m,河尾最低点海拔930m,河流全长221.6km。今天跟随这河流而下的这条河谷当然就是库车河谷了,历史上,库车河谷就是一条连通南北疆之间的古老通道,即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分支。在217国道修建之前,人们沿着库车河谷跋涉到南北疆分水岭铁力麦提达坂,经过一番休整,翻越铁力麦提达坂,一路下坡,向西北可进入准噶尔盆地,向西南则可进入伊犁河谷。
想去亲水玩耍,公路右边的那卡尔脑河岸如峭壁样,下不去,公路左边的河道就改名为克格拉克厄肯了,好像也被人为的封闭了,找了会,没有路径可到达河边也只得作罢。实在是无处可去,从山里吹来的风似乎更大了,扬起了些沙尘,于是归去睡觉。
库车河谷
再行又三五个大弯,弯道处又挂着长短的瀑布,还是那大小龙池中的水流。弯道止处,我们就又降到一条南北向的河谷中去了,道路变得平直了,那瀑流也又化为河道与道路相伴而行。算算到目的地还有老远呢,借着下坡发力狂奔了十几公里,沿途两边山体绿色渐少,只在山坡的褶皱处和河流两岸,河床之中稀疏的有些植物了,北彊那密密地包裹住整个山丘,弥漫整个山谷铺天盖地,漫无边际的绿色景观不见了。看路边标示,经过区域很多地方标示为库尔干,也不知是河流名字还是地方的名字。一入南疆就是维吾尔族聚居区域了吧,地名应该都是维语的音译了吧,但曾经这里也是匈奴,蒙古人的势力范围,那些拗口的地名也说不定会有蒙语的音。
再往前去,道路更加平缓起来,有了起伏,峡谷流水也曲折迂回起来,有时就围绕着大小的山崖画着大的小的“U”形,那流水当然也就脚步放缓了,我们的骑行也不能飞驰了。路边的地名标示也变为了卡尔脑,不知这词什么意思,不过看这转不完的道路,倒是有点像人的脑回路了。转折无数,近五点时,行程已达近百公里又来到处游人较多的地方,路边临水的山崖上摩了“山水入怀”四个字。河流又在围绕着这山崖打转,就留下了片河滩,游人多在水边嬉戏。水边又有几棵那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又有当地人铺着毯子在树下纳凉野餐。好像新疆当地人出行,一块毯子,一个大西瓜或哈密瓜,一包馕是他们的标配吧。找个近水得风的树荫铺开毯子,摆上各类的吃食,一家人或坐或卧,或憩或游,就其乐融融了。私人的聚会是不便打扰的,就下到河里走了几步,也得山水入怀之乐了。
起身再走,来到处隧道前,名为卡尔脑隧道。原来此处峡谷窄狭到只容流水通过,没给人类留下通道的空间,人们只好开凿隧道通行了。今天翻越的这条道路也是条古老的商、战之道,在交通以两足四蹄,战斗以刀枪剑戟的古代,要是在此筑关城扼守,那真的是战时可一夫当关,升平可尽享财税的。穿过隧洞前行不久,道路就又与绕行而来的河流会合相伴了。在这段路上那道路通过卡尔脑1、2、3、4号桥与河流缠绵着,一会儿行在左,一会儿行在右,亲热得有点难舍难分的样子。过隧道再行近十公里止于库车市库如力村的紧傍独库公路988公里处的渝荣客栈。今日累计行程110公里,北坡51公里上行,南坡近60公里下行。
大小龙池
回归道路继续下行,下坡的道路,稍作助力,速度就飞驰起来。又行六七公里,到了大龙池处。这是处高山湖泊,道路左边一片狭长的水面躺卧在山谷中,长可两公里左右,宽处近一公里吧,不知是不是堰塞湖,湖水碧绿,看来是不会浅的。它的水源来自周围白头的雪峰融水和汇积的来路处的雨雪降水。这样一片湖面若在平原地区大家大概是不会看上眼的,但在这样的海拔高度,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就十分难得了。炎炎夏日,如玉样的清凉湖水,加上四周高处白雪皑皑,低处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再点缀些牧群毡包在其间,也算得上是景色奇异了,因而就成了大家追捧的旅游胜地了。听说这湖玄奘西去印度取经时,曾在此盘桓,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于大龙池的描述。小小一汪水,来头还不小呢!道路又起伏了一公里多些,再看到公路左边有片小水面,小到说是片汪塘更合适吧,说这就是小龙池呢!它是有涵道与大龙池相通的。说是大龙池的河道我看也行。小龙池过后道路又挂在峭壁上急速下降了。那刚刚在小龙池露下脸的河水们又不见了,原来是又通过条涵道钻过公路挂成一条瀑布了。第一级瀑布挂在道路的一个转折处,停下来,捧几把水洗了洗满是汗渍的脸倒也舒服得很。
山胡杨林
到了这东西向的河谷里,道路就随一条水流而行了,虽是下行,但坡度不再那么大。河谷宽窄不定,那流水也随地形变化着,窄时被约束成一线就奔跑有声了,宽时支流纵横屏息缓步。有时河道宽广达几百米,这时就看不见流水,只看见满河道大小的砾石,那流水或在河道的中间深切下行,或钻入沙砾之中潜行,在路上就看不到他们的踪迹了。但干涸的河道里是有明显的流水冲刷的痕迹的,想来在盛水期,这里应该是能有流水奔腾咆哮的。这样的河道中大多生长有粗壮的大树,想近前观望,却被路边的围栏阻挡不能下去。河谷里只骑行了两三公里,见一处护栏有残缺,这河滩里的树木特别多,特别粗壮高大,大树下也有当地人铺着毯子在纳凉,就停下来,下到河道中去了。穿过那些漂砾来到树前观望。那些大树都粗壮沧桑,有的独木成林,有的三五成群,有的被流水冲刷露出了纵横的根须,有的为流水冲刷而斜卧仍枝繁叶茂的,有的已被连根拔起躺平而随波逐流了。这些粗大的树木到底是什么树种,却是不认识的,看那有着深深裂纹的树皮,像内地的杨树的样子,但看那树叶却又比杨树要小得多,类于冬青的小圆的蜡质叶子,看那倒卧毙命已被时间脱光了衣服的光溜溜树干树枝,又好像咱们南疆的那著名的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树。但活着的胡杨树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美图都是叶子金黄的样子,没看到过有绿叶的胡杨的样子,也没法比较验证。最后查看地图时看到这里被标注为山杨林景区,有山杨这个树种吗?网络上查询到的山杨树的树皮都溜光水滑的,与看到的这些裂隙纵横写满沧桑的树皮大相径庭,最后也没弄清这些家伙叫什么。但不论叫什么,这些扎根砾石激流中的大树,忍受着旱涝,以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给这灰暗的河谷增添了些许亮色,实在是了不起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不顾老胳膊老腿的僵硬,欺负一棵半躺在地枝干虬曲的老树,爬了上去,请老王哥给照了几张相。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4-1-24 11:06 编辑

科克铁克山
九点多了,来到一三岔路口,左折是从这独库公路分离开来通往天鹅湖景区的旅游专线公路。三岔口处有座引颈振翅高飞的天鹅的雕塑,还有些图文的介绍。停留了下拍了几张照片。公路继续沿郭木楞河前进,就慢慢钻进山谷里了,两边的山还都不高,山坡上也都还覆盖着牧草,路边,河边不时就有牧人的蒙古包和牧群。
10点多些,已行了25公里,停在路边一处较宽的河滩边吃早餐。近水边都是被流水打磨得光滑如玉的大小的石头,坐上一个,把老王哥昨天买的馕和酸辣笋摆放在另一块较平整些石头上,伴着哗哗的流水和一片河滩石吃喝起来,这也算得上是万象为宾客了。吃了饭,摆弄着手机在那以流水和远峰为背景拍照,一位自驾的维吾尔族大哥也在河边招呼自己的家人照相。看到我们两个,主动要求给我们照合照,还比划着让我们做动作。
吃过饭后继续溯流水在山谷里往西南上行,起身不多远,就又从一座大桥上跨过河流,行在了河水的左岸了。从此开始的二十多公里道路就都是行在科克铁克山谷流水左岸的山坡上往那高远处的雪峰进发了。整体虽是上行,但道路却是有些起伏的,有些地方还是有长长的下坡的,遇到这样的地方就加速冲坡,一路上的速度还算不慢。11点多些,见路边有对维族夫妻卖瓜,买了一个,还是如前样,让剖开了,先吃了一半,剩下的老王哥又放到了驮包里。往上骑行了七八公里,过了个名为呼屯郭愣的小隧道,在一个过路涵洞旁赶紧把瓜吃了,得减轻老王哥的负担。从涵洞底下穿过到公路那边去看看,经过这段时间的上行,我们已钻进了群山之中,两边的山头高大起来,那宽阔的河床已在脚下很深的地方了,对面的山坡倒还多是绿色的,但已有些斑驳,山顶处就都岩石裸露了,有些背阴处就又有了积雪。再往上骑行七八公里 ,到了处名为北洞口的大桥头,停下休息等候老王哥。这里处在两山谷相交处,两山谷中都有河道流水下来,在大桥前相交继续往下流动。跨过桥后,就又行在了河道右岸的山坡上去了,上行坡度比来路大得多了。在这面山坡上折返上升五六百米,再折回头继续前进,道路就离开了河道升到山半坡去了,有路边提示,这路段又是建在冻土层上的了。再行一两公里,道路没有到达山谷的尽头垭口处,却是左折钻进一条隧去了。这条隧道就是铁力买提隧道。资料上介绍,此处隧道海拔3200米有余,长度有1800多米。这条隧道处在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的科克铁克山上,过了这隧道就由北疆进入了南疆了。看地图所示,铁力买提达坂还应前进上行,应该是在这山谷的尽头处,卫星地图上隐约也是有路迹的,想来没有隧道的古道应该是往那里去翻越的。现在人们打通了隧道,道路比垭口处低了许多就能到南疆去了,减少了道路的难度。时间已是快两点了,6个小时已干了50公里有余的上行道路了。今天起点处的巴音郭愣乡的海拔就很高,因而到这里绝对高度并未拔高多少,比前几次的垭口翻越都要觉得容易很多吧。道路只有这段往复路的坡度较大,其余都是些坡度较缓的上行。即便如此,一上午的上行也让人有些疲惫了,就停在了隧道入口处休息等候老王哥。一家自驾游玩的维族人也停在这里休息,一个四五年级的小朋友下了车,来到我跟前好奇地打量我的车子。和他聊了几句,是吐鲁番来的小朋友,很爱说话,是个小社牛,汉语也很流畅标准,只是在询问我后边的老王哥是不是我的同行时用了个同伙的词。好为人师的臭毛病又犯了,给他说,还是用同伴这个词更好些,同伙,有时是有些贬义的,好像一块儿去做坏事一样,小家伙就笑了。等候的间隙,边喘息下,边看看周围那些点缀着积雪的山头山峰,好像也都近在眼前触手可即了。





等候老王哥一块儿,本想让他跟着我头盔上的头灯一块儿穿越隧道的,进了隧道才知道,这隧道里是有路灯的。进入隧道只一点,道路就有下行趋势了,近两公里的隧洞道路是笔直的,下行速度也就很快了。经过隧道的车辆都大亮着车灯,好多车辆上乘客都开了车窗、天窗在隧洞里呐喊,让声音在悠长的山洞里激荡。
出了隧道就有个小小的平台可停车环顾隧洞周边环境,俯视即将下行的山谷情景。隧洞的洞口就如开在一堵峭壁底端样,周围怪石嶙峋,有些似乎摇摇欲坠的样子,让人惊心动魄。往下去看,与那边悠长的山谷,平缓的山势不同,这个山谷却是短而急促的,山坡如峭壁样是陡直向下的,似乎纵身跳跃就能直落谷底似的。从此下行,在很短的距离内就要大幅度下降高度,道路就只好在山坡上往复盘旋起来,再加上山坡陡峭,道路就如悬挂在山坡上样,一层层叠加下去又如盘曲的肠道样了。
虽是用了那么多的回还来缓解坡度,但下行时那坡度还是让人不敢松开车闸。弯路转折急促,多是做360度回旋的“发夹”弯,就更不能让车子速度起来了,生怕一个刹不住,冲出道路去。小心翼翼下行了一段,手捏闸都有些麻木了,也不知转过多少弯道了,路边临山谷处有片突出于山坡的平地,应该是歇息观望峡谷的好地方,赶紧知会了老王哥,停了下来。回头去望,来路都已挂在头顶上了,能看见到的就四五道了,往下看,峡谷还深得很呢,还有很多往复的转折路向谷口方向垂下去。
已经两点多了,就在半山腰的这片空地上厚厚的草地上安排了午餐,面对深谷,就着凉水撕扯了几口馕和昨天晚上没吃完的烤羊排,就算解决了。说来惭愧,一路行来,给养都是放大我一旬的老王哥驮包里让他负担的,而我已被那动辄几十公里绵延不尽的上坡路给弄得几乎崩溃了,看到驮包里什么东西都想给扔掉来减负。

餐后继续下行,还是数不尽的弯折。但好像快到谷底了吧,那些往复路都比较长了,好像平缓了些,视野也好了些,就加快了下行速度。飞驰跨过一条横在流水上的桥梁,就出了这个峡谷进入了一条东西向的更宽大些的河谷里去了。看看手机上的骑行软件勾勒的轨迹图,从隧洞口到这里道路在这峭壁样的山坡上往复行了11公里多,海拔高度急速下降了700多米。那些弯道又多又急,小的转折不算,只那360度大回环的发夹弯就有13个之多。这些道路有的是开凿坚硬的岩石从峭壁上抢来的点空间筑成,有的是垒砌高高的石墙护坡从那些沟谷中借点地方建成,好多地方就是一边紧贴山崖,一边濒临深谷,它的修建难度应该与北疆的那老虎嘴相当,当年应该也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的。不知自驾坐在车里的人们从这里穿行时是什么感觉,反正骑行而下的我,回望来路是有些后怕的。要是我的刹车失灵了呢,要是车子突然爆胎了呢,如何应对,我是一点准备没有的,怕是只能听天由命了!骑行过318的老王哥说,这段道路只总的里程不及那72拐,它的坡度,转折相较而言,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7.20
巴音布鲁克
五点醒,钻出蒙古包去看看,繁星满天,穹庐样笼罩在万籁俱寂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感觉凉得很,站不住人,看来琴声悠扬的浪漫的草原之夜现实中是并不容易见的,回头钻进被子再睡,醒来就7点了。
收拾装束了,近8点出发。来到公路上,晨光才在东方的额尔宾山后显露出来,唤醒了整个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继续沿道路向南边的科克铁克山的雪峰前进。两边广袤的草原上不时就有牧群出现,马牛羊都有。羊群被牧人约束着都密密的挤在一块儿,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着,边走边吃,像云在飘动;牛群却是比较稀疏的,有黑的耗牛,也有灰白的奶牛或肉牛,也不见有牧人照料,有的呆立不动,好像还没从昨夜的好梦中醒来,有的在哺乳幼崽,小家伙正低头撅腚,拱在妈妈肚子下吮吸奶汁,不知是在争夺交配权还是食物,或者纯粹在娱乐,一个大耗牛群里还有几只在追逐打斗;马也不算少,却是并没见到聚成多大的群,顶多三五个在一块儿,果然,高傲的灵魂都是孤独的,它们都自由自在地散在草原里,各样颜色的都有,不知牧人们晚间是否还要聚拢它们。一大群羊在一个骑马的牧人驱动下慢慢移到了公路边上。这些羊多为黑头白身的绵羊,停下去数羊群一角的数量,一会儿就花了眼数不清了,小小的一个角落就至少有百多只了,整个牧群,应该有千只左右。  

巴音郭楞乡
老王哥已安排了住处,出门来迎我了。这所谓的巴音郭楞乡,不过是夹在道路两边的几处低矮的固定建筑和一些为招待远方游客而设的临时蒙古包和一些简易板房而已。网上介绍说这个区域总面积30857.99平方千米的乡,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只有1615人。连我们平原地区一个大点的村庄的人口多也没有。就这点个人口还要分布在下辖的7个行政村, 而乡zf驻地的这里只是七个行政村中的巴音郭楞村。村上那几处固定建筑就是这寒酸的乡的zf机构和家属居地了。相比那万众瞩目的巴音布鲁克镇,这里的接待设施的量是不足的,等级是不高的,老王哥说,一处有标间的接待处,房间没有了,问了好久才找到了这最南头的处蒙古包,一个包只要180元。这个村庄似的乡镇虽然寒酸,但它大概却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得名之处。巴州全州行政区划47.15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之和。巴州地域广大,跨越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巴音郭楞”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流域”。单以这个乡来说,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它处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最广阔的地段,域内有巴音郭楞河,又近天鹅湖湿地,当得起富饶二字,但沙漠戈壁居多的整个自治州以它命名却有点值得商榷了。但一切事物都是相较而言,也许有着开都河和博斯腾湖的加持,这巴州在新疆也称得上富饶吧。
在老王哥的导引下,来到镇子最南端沿公路排开的几排蒙古包中的一个。这个包的形制虽是蒙古包的样子,但材质也并不是传统的材料构成。包的主体骨架仍是钢管,蒙皮仍是白色的帆布,穹顶的正中有圈天窗。这样的包是专门的工厂批量生产的。整个包悬空架在草地上,进包需要上两层台阶才行。蒙古包的内壁后半部分挂了绘有花卉图案的彩色壁毯,前半部分是些木格子装饰,支撑穹顶的架子像是木质的。穹顶的蒙皮里面是蓝色的,四周也绘有图案。整个包的装饰还是给人种比较温暖的感觉。包内不像乔尔玛那的哈萨克毡包那样设置炕样的卧具,而是有两张铁架的单人床,床上蓝色的被褥看样子是很干净的。为应对夜间的低温,还有个电暖器。包内还摆有一张圆桌用来摆放电热水器等杂物。两张床一张桌子也就算把包内的空间占去三分之二了,包内是没有洗漱的空间的,厕所在室外远离蒙古包好几百米的草原上,是用建筑合板围挡的露天的。用盆在老板做饭的一个蒙古包前的塑料水箱里接了盆水,又用电热水器烧了壶热水兑在一块儿擦了下身子,洗了下脚,就算是洗漱完毕了。简单的洗漱后就出去转转。这处农家乐是沿公路西边不远在草地上排列的三四排大小的几十个蒙古包,估计不是一家经营的。蒙古包间都是草地,在一个蒙古包前不知为什么孤零零地拴了一只小羊羔,看样子也只能是才出生个十天半月的,棕红的脑袋,白色的身子,躺卧在草地上,伸嘴去衔身边的小草。见人近前,也不害怕。伸出手去,就想舔舐人的手指。赶紧拍了视频发给家里的宝宝看。
踱步到公路上就能看清这个“镇子”所处环境了,它面东朝向一望无际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南北西的远端都有高耸的雪峰环护,近处都是平铺的草垫。夕阳西下,多数的游人都已停下了旅途的脚步,路上车辆稀少,镇子里也少闻人声,被丢在如此空旷的大草原中间的这个小镇显得格外渺小孤寂,置身其间的旅人也不觉有了些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了。
回到蒙古包里,老王哥已让老板安排下了晚饭,烤了一公斤羊排,沏两碗奶茶。烤羊排装在一个不锈钢托盘端进了蒙古包,满满垒了一盘子,奶茶是一位蒙古族妇女拎着个大水壶、拿着两个大碗进来沏的。老王哥与那妇女攀谈了两句,妇女说,她们这都是蒙古族人,是土尔扈待蒙古人后裔。唉,造化弄人啊,曾经那样剽悍狂野叱咤风云称雄草原的蒙古人,却要从事这蹀躞小步,细致周到的服务行业为生了!这羊排据说是在烤馕的坑里烤出来的,剁成大块,没用其他调味料,只有盐,是原味的羊肉。烤得很干,韧性实足,没有也不会像蒙古人那样使用小 dao去剖析羊肉,就直接用手把着撕扯啃咬,只啃了两三块就觉得饱了。原以为的奶茶是咱们那小碗盛着用来啜吸品味的,不想却是用我们内地盛板面那样的大碗倒的,是能用来牛饮解渴的。那茶色泽微黄,粘稠挂碗,里边还有星点的黑色的茶叶沫子,似乎是有些咸味的。那位蒙族妇女说,这是用牛奶加上茶叶煮开了,再过滤掉茶叶制成的。这顿饭算是体验了次大口吃肉,大碗喝奶的豪迈了。开了电暖器,裹了被子,一夜倒也睡得安稳。
大尤勒都斯
过纪念馆,也就算出了镇子了吧,道路贴近开都河一块儿折向南往一个山口处奔去。受这近山的地形的束缚,这一段的开都河不再支流纵横,曲折蜿蜒,而是老老实实的收束成条正经的河流了。但一转过山口,又入了片更广袤的大草原了,原来开都河已走完小尤勒都斯盆地进入大尤勒都斯盆地了。在这里它缓慢地向东南转折,又在更为广大的草原上舒展身姿。它缓步慢行就勾勒出了那缠绵悱恻的九曲十八弯,成就了九日同框的神奇画卷;它徘徊留连就留下了由无数个曲曲弯弯的大小湖泊组成的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的天鹅湖,为千万里外的远方来客提供了栖息家园。可惜这些奇观都无缘得见,因为我们的217在这里与开都河分道扬镳了,它折向正西而去,我们也只能与那些神奇擦肩而过了。四点了,但以这里的时区算,此时得算是午后最热的时分,头上艳阳高挂,望着笔直地往天际奔去没有尽头的道路,心生怯意,想喘息下再走,但路边是一棵树也没有,一点阴凉也不见的。前行一两公里,好不容易见到路边有个大大的什么牌子,留下了片荫凉地,赶紧奔过去,牌子下已躺了两个汉子了。铺着毡毯,应该是当地的牧民吧。此处地势稍高些,往南看去,隐约还能看到开都河离去的身影。一入阴影,马上人就觉得凉快起来,这不只是心理作用。新疆的室外气温温度确实高,但它的风大概是挟裹了高山上冰雪的寒气了吧,却很是干燥凉爽怡人的,你只要避开阳光的直射,走入阴影,马上就能感觉到非常舒服。这里的热是一种干热,不似南方那挟裹着水汽的湿热,无孔不入,让人无可逃避。在新疆的夏季里开车,大家都是敞着窗的,没有谁关窗开空调。歇息间,一个骑山地带驮包的小伙子也推着车凑到这里来了。近前才知道,车胎爆了,已呼叫了救援,在此等候。小伙子是进行的南穿北行程,从南疆库车骑过来的,今天是从库如力处的988驿站骑到这的,本来打算歇在我们刚刚过来的巴音布鲁克镇上的,不想只剩下这最后几公里,却是功亏一篑了。我们今天打算歇巴音郭愣乡的,问前程,说还有40 公里左右,都是平路了,没什么起伏,不出意外很容易就完成了。一路上见到骑山地带驮包苦行的,都是我们这样的老头,这小伙子骑山地带驮包不多见,攀谈之下,又是我们的山东近邻人。他也是有团队的,也有保障车,一会儿来了个车,将车子拆解了装车走了。
喝了点水把老王哥带着的西瓜吃掉了,人才又还过魂来,起身再战。渐渐地抛开了身后的额尔宾山,远离了左侧伴行的那拉提山,置身于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中了。现在道路经行的这个草原没有了额尔宾山的分隔,处在南天山的霍拉山、科克铁克和中天山的那拉提山相交的三角地带的盆地中,可谓一望无际,广阔无垠了。盆地边缘先是些低矮长满牧草的小丘慢慢过渡升高到山脉主峰的那些带着白帽的雪峰。海拔高,白云压得很低,远看去那白的云与白的峰就混杂在一块儿了,分不清哪是山,哪是云了。盆地四周高山的雪融水,冲出峡谷,再顺着山坡、草原一路招纳着地表的雨雪降水、地下积蓄的泉水向盆地中间的走去,形成了一条条的溪流,去追赶开都河的脚步,在草原的中心最低处就形成了天鹅湖,远远的往那个方向望去,水天相接,蓝的湖水也融化在蓝的天里了。穿行在这样的美景中的这条道路一是直,二是平。从巴音布鲁克镇后边的那个山口进入这个盆地后,行了35公里,没有一点转折,像谁拿把大尺子在绿色的草原上划了道黑线样,前后两望都只见那道路笔直的向两边的天际伸去,没个尽头。笔直的这条路也没有任何一点的起伏,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小山包或河床类的地形让道路起伏,即使偶尔有条小溪从路下悄悄爬过,小小的桥或涵也就托平了河道,让道路没有一点的颠簸。35公里这样平直的道路,大概也只有在这样的大草原里能修得这么任性吧,仿佛它是为了还那些山间盘旋上下的道路的帐似的。35公里的直行中似乎是只见过条往在建的巴音布鲁克机场岔出的道路吧,沿途并无村落,也看不到游牧人的帐篷,只在接近巴音郭楞乡处见到了些服务游人的农家乐的蒙古包。直行结束后道路转了个直角折向南往科克铁克山的那些雪峰奔去。南行只走了两三公里,发现骑行眼镜没了,想来是丢在刚才休息的路边了。这眼镜是此次骑行前闺女特意给买的,不情愿这样第一次戴就丢了,给老王哥说,让他先行,往前边要投宿的巴音郭楞乡去找宿处,我回去找下,希望能找到。往回找时,路边的情形大致一样,迷失了刚才休息的地方,不甘心,竟然不觉往回找了七八公里还是没找到,绝望之际,一检查放在后座的背包,竟然被无意间包裹在那包里了。往回赶,再折回到那转折向南的道路时,起风了,风还不小。迎风而行,又是强弩之末,行进得有些艰难了。逆风而行大概8公里吧,中间经过了条岔出往天山石林景区的岔路口和一条河道就到了巴音郭楞乡。今天的行程结束了,有些疲惫。连折返走的冤枉路,全天行了131公里,用时近14小时。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4-2-12 11:22 编辑

小尤勒都斯
此时道路西折进入条更加宽广平坦的河谷平原。这里地势平缓广袤,一条河流曲似回肠,在草原里留下了众多的湿地。今天翻越的那拉提山垭口处海拔高到2600多米,刚才只缓慢下行了一点,所以这里的海拔应该是很高的,这么高的地方出现的草原、湿地,是难得的很。这里就是中国第二大的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一部分了。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尤勒都斯盆地中,四周高山环绕,北部是北天山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段,西北为中天山的那拉提山段,东南是中天山的额尔宾山段,南边为南天山的科克铁克-霍拉山段。盆地底部海拔2400~2500米,构造上为隆起褶皱山脉中的稳定部分 ,周围山峰多超过4000米,如众星拱月般将巴音布鲁克托起,形成了新疆面积最大的高山草原。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场。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泉源丰富”。就得名于这众多的湿地吧。历史上,这片草原曾哺育过匈奴、突厥等古代民族,汉代为乌孙牧地,从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起,这里成为蒙古许多部族的驻牧之地。明代蒙古辉特部游牧于此,到清代,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受到优待,乾隆把这片水肥草美之地封赏给了他们。盆地西北处的额尔宾山低矮的余脉以东北西南走向伸入盆地中,把盆地分为两部分:山北为小尤勒都斯盆地,山南为大尤勒都斯盆地。从地图上看我们现在进入的地方是夹在那拉提山与额尔宾山之间的小尤勒都斯盆地的末端,此时两山相近,中间的草原有点像河谷而不是盆地了。河谷的最低处卧着的那条曲似回肠的河流,名为开都河。因河谷平坦,从地图上看,这条河就在这草原上尽情地扭起了麻花,造就了大片大片的湿地。开都河,明代蒙古辉特部语言称"开都郭勒"。开都形容弯曲悠缓的妙曼姿态,郭勒即河,可谓名副其实啊。它源于依连哈比尔尕山南坡,河谷宽展地段坡降平缓,下有冻土层,径流排泄不畅,渗流微弱,形成大面积湖沼地,状似千泉竞涌,所以才将它流经的这盆地名为尤勒都斯(蒙古语意为繁星,以繁星寓意珍珠泉状湖沼)。开都河流域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流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上游段在小尤勒都斯盆地草原牧区转悠了200多公里,生育了无数的大小的湿地,到巴音布鲁克镇时转过艾尔宾山西端,进入大尤勒都斯盆地西部,从这里算是中游了,此时它又转向东南在盆地中放浪形骸地弄了个大大的天鹅湖出来,之后穿越峡谷去往那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去了。开都河为博斯腾湖主要补给来源,亦为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主要灌溉水源;在尤勒都斯盆地与焉耆盆地间,开都河峡谷长约160公里,算是下游了。这河还有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通天河,就是那《西游记》师徒遇险的河。被天山托举在2500米的海拔的这河,名之通天也算恰当。
西折的道路右手伴着那拉提山,左边远望着白亮亮地在一片绿色中扭动着身子流淌的开都河一起前进。右边这些草场随着山坡缓慢升高,慢慢就与那低低的压在山头的白云相交去了,仿佛融化在蓝的天空里了。越过那些山头,在山的那边应该就是昨日所见的那拉提草原了。左手边的草原慢慢低下去,直到水草丰茂的河道、湿地处,然后跨过河道再慢慢向那边的额尔宾山上爬去,把那低矮的额尔宾山遮盖成了绿色。近处的道路两边也不乏精彩,各样颜色的小花密密地缀满了绿色的草甸,让骑行的人不时停下脚步。道路是平缓的,偶有些小的起伏,也多是因为右边的那拉提山上下来的一些小的河道,甚至都不能算河道,只是些过水的低洼地而已,穿过公路也基本无需修桥,不过有些小的涵洞罢了。中间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缓坡,向下冲坡时却还遇到一大群羊在过路,到了跟前停下等着它们不紧不慢地过了路往河滩去了,才得以前行。道路一直伴着这样的美景曲折着,起伏着,一会儿离水近些,一会儿离水远些。而那开都河也并不安分,真是河如其名啊,一会儿曲折回环,千转百折,一会儿支流纵横,恣意妄行,尽显其曼妙身姿,这样的留连在这河谷滋生出了大片大片的水草丰茂的湿地来。伴着这河流湿地又行了15公里左右来到了巴音布鲁克镇。大概是中午时翻越垭口后,到山的这边就应该是和静县了吧,这个镇子就是隶属于和静县的,地处和静县城西北,距离和静县城公路里程260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总面积4392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467.1万亩,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乡镇。本来这个乡镇只几百户牧民,几千人口,但成为旅游大热之地就再也挡不住如潮涌样的人流了。现在整个镇子固定的多层建筑,临时的蒙古包等旅游接待设施已淹没了这个小镇。到处排满了大小的车辆,到处涌动着如蚁的人流,人喧马嘶,甚嚣尘上啊!再想在这里体验世外仙境的缥缈幽静,恐怕是不容易了。



曲折东归路

穿过镇子来到西头,有处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里边有东归纪念馆,应该是讲述渥巴锡率部东归的故事的。史料所言,东归之路是漫长的,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17万出发,仅4万余众再入国门,这是够壮烈的。但部族能得以在如此肥美的草原上繁衍至今,那些牺牲是值得的。渥巴锡东归之时,蒙古人早已没了蒙古帝国时辉煌,他的东归,其实可以视作为蒙古帝国划了个句号吧。蒙古人起源于8、9世纪之交游牧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室韦诸部,先后臣服于辽,金。至13世纪由乞颜部铁木真领导建立蒙古帝国。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帝国其实只辉煌了几十年,其后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内忧外患中去,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讨生存的韧性,却使他们的政权势力以各样的形式,各样的名称,有时细如游丝,有时粗壮擎天存续了几百年,灭了金,夏,宋,熬走了明,直到清中期才逐渐式微,到这渥巴锡归来,才算是蒙古人的绝唱了吧。成吉思汗铁木真与其继任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代四任可汗东征西讨,建立了地跨欧亚包涵四大汗国和华夏大部的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此时,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四大汗国与华夏之地各汗王皆唯大汗马首是瞻,行政上是个统一的帝国,这几十年可以说是蒙古人最为辉煌之时,成为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上帝之鞭,中东伊斯兰世界的蒙古十字军。到了第五任可汗忽必烈,因其上位不符合蒙古人的“忽里勒台”选举制度,经略重心又在中原,还改了国号为元,那其余四汗国就不服气了,相互间有了攻伐,帝国其实就已名存实亡了。后来因内忧外患的,四大汗国的力量逐渐减弱,而经略中原富庶之地的元的力量却是不断壮大的,他们的关系就有了些改善,汗国们奉元为蒙古的正统,尊其为共主,但却还是各行其政的。后来元慢慢走向衰败,而地处东欧中东处的汗国们也走向式微,或灭或亡,融解到当地后起民族中去了。当元被明赶出中原回到漠北老家去后,以北元的名称存续下来,而后分裂为鞑靼瓦剌吐鲁番汗国继续与明对峙。其间相互间也内讧着,力量也此消彼长的,分裂时力量小,也被明朝的猛将们追得到处跑,老窝也被端掉过;团结时力量大,也曾把明朝的皇帝捉去勒索财宝。到了明末清初,以大漠为界蒙古分裂为三大势力,分别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在古代历史中经常可以看到“漠南”、“漠北”这样的名词,这里的“漠”是指今蒙古国南部东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以及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西部一带浩瀚的沙漠。在汉朝和唐朝,这片沙漠经常被冠之以“瀚海”,“大漠”。这片大漠现在来说就是区分内蒙和外蒙的地理标识。古代中原王朝和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干仗,军队都是出长城,先扫平漠南,而后穿越沙漠,再击漠北。清代时,漠北蒙古主要是喀尔喀部,后来演化为今天的蒙古国;漠南蒙古主要是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后来演化为现在的内蒙古;漠西蒙古主要是准噶尔部,就是后来的新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源自科尔沁部,内蒙古才是蒙古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但明末时,漠南蒙古式微,东面有强势崛起的后金,西面则是一心称雄的准噶尔。漠南蒙古与后金的战争爆发,努尔哈赤很快击溃漠南蒙古势力,漠南被后金收入囊中,改称“内属蒙古”,即内蒙古,从此与中原王朝连为一体。后来清统治者主导的满蒙联姻无一不是从内蒙挑选后妃,外蒙则从来没有这个待遇,想来是要用黄金家族的血液来高贵自己的基因的吧。清初漠北的喀尔喀和漠西的准噶尔都还是相对独立的汗国。相对而言,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与清朝走得近比较听招呼,后来清康熙帝,趁着他们内部分裂以及与准噶尔部的矛盾,通过会盟的方式,把他们也收了,改行政区划为旗,部落首领封作亲王类,每年向清纳九白之贡,把漠北也纳入了大清版图了。而漠西的准噶尔部是曾经将近一统蒙古、俘获了明英宗的瓦剌部也先的后裔,是更加的桀骜不驯的,他们还是存续着大蒙古帝国的梦想的。到清时称他们为卫拉特蒙古,里边分为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部,其中游牧于伊犁河谷一带的准噶尔部势力最盛,在它的挤压下,和硕特部往青海,青藏高原发展,而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放弃了准噶尔地区(1616年),踏上了向西的道路,穿过了咸海和里海以北的吉尔吉斯-哈萨克草原。土尔扈特人从1632年起开始定居在伏尔加河下游。和鄂尔勒克于1639年征服了里海以东的曼吉什克半岛山区的土库曼人,就在此后,该地区一直臣属于和鄂尔勒克家族。1643年,和鄂尔勒克将其部落约5万帐迁到阿斯特拉罕附近。土尔扈特人占领了从伏尔加河河口到曼吉格什拉特半岛之间的里海北部草原。在和鄂尔勒克的孙子明楚克汗(1667-1670年)统治期间,土尔扈特人把三个土库曼部落从曼吉什拉特半岛驱逐到高加索。另一方面,土尔扈特人承认了俄国的宗主权。明楚克之子阿玉奇汗(1670-1724年在位)加强了亲俄的政策。1673年2月26日,他在阿斯特拉罕拜访了莫斯科长官,承认自己是沙皇的属臣,得到盛大的接待。在俄国的保护下,土尔扈特汗国繁荣昌盛。当1770年渥巴锡汗率其部向中亚撤退时,汗国的疆域已是从乌拉尔河到顿河,从察里津到高加索之间。但俄国人的保护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从属国,在俄国开疆阔土的过程中,土尔扈特人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当血液流尽时,当他们的生存成为俄国人疆域扩张的障碍时,也就到了应该杀驴的时候了。活不下去了,就怀念故土了,于是就东归了,汗国就灭亡了。而此前那个把他们逼往异域的准噶尔汗国虽出了个特能打的噶尔丹,但在康雍乾三帝持续的打击下早已灰飞烟灭了,准噶尔从一个部族名称就变成了个地名了。入了清朝疆域的渥巴锡其实还是有个汗国梦的,向乾隆帝请求的是要老祖宗的伊犁河谷为封地,而要永为镇边藩蓠之国的。这个梦是不现实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平了三藩之乱的大清,怎么还能再容得下藩国的存在?乾隆不但没准,还分其部众为三,分置不同地方,且改其部众为盟旗编制,纳入清统一行政体制内,渥巴锡只得了个汗王的空头称号,至此,最后的涓涓细流也走到了尽头,蒙古帝国可谓寿终正寝了。渥巴锡一部最初的安置地也并不在此,这里是因原封地出现灾荒,部众死者甚多,无以生存,才又上奏陈情,才得以迁到这里的。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