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自由行:走马观花六盘水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苏

今年上半年与刘胜及其他几个朋友完成了长江三峡、神农架自由行,在结束行程的时候,我们相约下半年再找个地方一起出行。

回来之后,偶然看到一篇关于介绍四川大凉山的帖子,恰好刘胜此时正与我商讨下半年的行程方向,而纵观这几年的朋友圈,几乎很少看到朋友有发关于大凉山旅行的朋友圈,先出发的人先看风景,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于是我与刘胜一拍即合,定下大凉山作为我们下半年的行程方向。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横断山脉—大雪山的支脉,地处川滇交界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以主峰美姑县黄茅埂为界限,因山高气寒,故称为凉山。其山脉呈北动至西南走向,海拔在2000米至3000米之间,个别高峰近4000米,是中国西部山脉,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大凉山由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长期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曾是中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2020年11月,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曾经交通闭塞带来的后果除了经济落后,还有一个就是很多地方风景比较原生态,除了泸沽湖、螺髻山等自然风光,还有马湖、温泉瀑布、美姑大风顶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愿意用我们的双眼、双脚去发现大凉山。

为了避开国庆期间的人山人海,于是我们将10月8日作为我们出发的时间。

本次行程涉及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省份(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预计全部完成需要30天左右,计划以贵州六盘水为第一站,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大凉山的主要县城及景点,具体行程路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按照计划,行程的第一站是贵州的六盘水,我和刘胜、大宝10月8号晚上从扬州出发(小伙伴雷雷9号从嘉兴出发,10号晚上抵达六盘水与我们三人汇合,小胡贺磊则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来与我们汇合),K136是我九月份从贵州玉屏返回扬州乘坐的火车,很稀罕的买到了下铺。

一个月内两次路过玉屏站,必须下车打个卡。

火车10号早上7:04分抵达六盘水,外面细雨绵绵,让人顿生寒意,路上已有穿羽绒服的行人,凉都,果然很凉。



穿羽绒服的小朋友,后来发现穿羽绒服的人比比皆是。

为了方便次日的出行,也为了方便与雷雷汇合,我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酒店入住,放下行李之后,便去附近吃早饭,听说羊肉粉是六盘水的特色,此外还有各种米糕,必须尝尝。

吃完早饭,时间还早,打车去六盘水的水城古镇看看。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调查对比,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在三个县城各取一个首字,六盘水这个组合性的专名由此而得。

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

走进水城古镇三线博物馆,博物馆依然保留着当年六盘水三线建设的火热历史场面。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是六盘水三线建设时期的口号,如今依然出现在水城古镇的各个角落。

这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十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建设者,跟随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的百万大军,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露宿风餐,来到了崇山峻岭的六盘水,将自己满腔热血投入到三线的建设当中,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1966年通车的贵昆铁路,自贵州省贵阳向西南,经安顺、六盘水、宣威、沾益、曲靖到云南省昆明。该线蜿蜒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地势险峻,地质复杂。该线建成后,沿线工矿企业发展很快,运量急剧增加,是中国西南地区铁路重要干线,与湘黔、浙赣、沪杭三线共同组成中国南部的东西交通大动脉。


烙锅则是水城的另一张名片,烙锅店充斥着水城的大街小巷,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来水城不吃烙锅,等于没来水城。烙锅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吴三桂来攻打水西彝族,当时彝族他们跑到山上去,没有办法吃东西,就用碎瓦片把食物弄熟了吃。后来瓦片也逐渐改成了中间凸状的烙锅,往锅里倒入菜油,加热至油温五成热,最外圈整齐摆放臭豆腐、中圈平铺土豆片,凸起的地方则放置肉类。肉在烙制的过程,多余的油脂就会自动流向锅边,烙锅是六盘水人生活的缩影,也是当地美食的代表。


简单的食材,再配以简单的蘸料,就炮制出了水城烙锅独一无二的人间美味。蘸料是烙锅的灵魂,每家烙锅店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秘方,后来到当地的松坪菜场,也看到了五花八门的蘸料,不得不佩服贵州人吃辣的能力。

吃完烙锅,可到水城古镇附近的凤池园一游,据说这里是六盘水市级风景名胜区,风景虽然一般,但满园的桂花香沁人心脾,关键还不要门票,是六盘水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