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哈天下撤记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一、关于路线
云南哈天线,即是从哈巴雪山穿越到天宝雪山的徒步路线,全程80多公里,沿路雪山、山脊、森林、河流、草甸以及众多海子。海拔基本在4000米到4500米之间,要翻越多个垭口。秋季是观赏该路线景色的最佳时期,可看英子的那篇游记,天气相对稳定,秋天的清晰视野和缤纷色彩使得徒步体验最为丰富,同时,秋季也是拍摄美景的好时机。夏天雨季,网上lishaocchun有一系列视频,天空都是阴层层,景色大打折扣,天气变化无常,容易遇到连绵阴雨,这不仅会影响景色的观赏,而且会增加徒步的难度和危险性,泥泞的路面和潮湿的环境可能导致行进缓慢和不适,当然这也看运气,碰上好天气才有好景。冬季徒步则主要是观赏雪景,但同时也要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大量积雪会增加行进的难度,甚至可能因为积雪过厚而迫使撤退,同时冬季的低温和大风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次我们遇到的雪更厚,也是下撤的主要原因,冬天穿越需得慎重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正穿难度大于反穿,从爬升就可以看得出来。

可能路线海拔都在4000米到4500米之间,那天我们进山的人基本没什么高反症状,冬天高原线能这样,实属不易,当然也可能得益于良好的个人准备和体能。路线南北走向,东西两侧的山沟都可作为潜在的下撤路线,即使没有相应的轨迹,但只要会看地图,辨别地形,也容易找到好的下撤路线。这也是我冬天选这条路线的一个原因,下撤容易,这次成功下撤也正是在没有轨迹指引下,仅靠队友探路辨认路迹结合地图来下撤。看地形,需穿越多个山脊,翻越多个垭口,这条路线上的风势也很大,在攀越阿布吉措垭口时,我120多斤加上40斤背包,但猛烈的瞬时强风仍然让我难以站稳,不得不停下来,借助登山杖来稳定身体,说是7级风并不为过。

关于路线攻略,由于本人没有走完全程,所以做的攻略准备只是在理论层面,仅供参考,攻略在活动贴~~
夏、秋季节的哈天线推荐作为初级高原徒步路线,可选为初次体验高原线,累积经验,至于春、冬季节,就要谨慎了。海拔不算高,对高反会好,并且可以在丽江或香格里拉先适应一下,特别香格里拉,海拔已经在3300米了。路线本身强度不大,天气适宜,则难度一般,路况较好,牧场牧道也多,沿路都可找到牧屋。路线偏长,夏、秋季节虽然可以走6天,但考虑到各大假期时间,未必够时间走全程,可以走其中一部分,比如反穿可以在白水台下,或者哈巴村下,也能领略哈天线的精华段。再然后是这条线交通较好,起终点近丽江、香格里拉,我们香格里拉包车到反穿起点洗脸盆垭口,差不多一小时车程,300元/车,人均50元,终点的白水台,海巴洛,哈巴村都是旅游点,打车,顺风车都可能有人接单,包车更简单了。
上次贡嘎冬天徒步,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次做出改进。
1、防晒头巾容易掉下去,就改造剪一下,两边可以挂在耳朵上,或者买那种可以挂着的防晒头巾,这次脸就没出现大面积掉皮了。雪地徒步防晒一定要做好,不然就是毁容啊。
2、戴眼镜的,要带防起雾喷雾,避免眼镜起雾,喷雾晚上要放进睡袋保暖,避免结冰。
3、冬天干燥,我手指非常容易皲裂,必须自备凡士林,一有时间就涂一下,这次就不严重,只是小小裂一下,上次贡嘎裂到见血,惨不忍睹。至于其它的一些护肤品,能背的我建议也可以带上,不是爱美,而是必须,天气太恶劣,避免皮肤受伤,可以提升徒步体验。
4、冬天要融雪,带一个大塑料袋装雪,就不用一次次去铲雪,我还是看到英文名带一个小密封袋装雪,才想起我带了一个大塑料袋,本来打算垫着厨具隔脏的,正好用来装雪,不用一次次出牧屋装雪。

for Nero 晚上温度基本在-15℃~-18℃

九、关于装备配置复盘,小经验分享
冬天徒步,有很大概率要雪地徒步,甚至要来回趟雪探路开路,加上高海拔,极耗体力。所以,一定要精简装备,不带沒必要的东西,很简单的道理,同等体力下,肯定是背得轻的走得轻松。回来后检讨带去的东西,仍是带去了一些没用上的装备,大概有一斤多。重新按单兵的配置收了一次装备,冬天徒步的基础装备可以控制到24,如果是夏秋季节,还可以轻一到两斤。按每天500g食物,1L水,那走5天线的背包重量也可以控制在32斤左右,10天37斤左右。这只是这次复盘后计算得出,按我收包的习惯,估计食物不自觉的会多一两斤,带多食物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过实际重量效果还有待下次验证。

这些装备配置,是走过几次长线,测试体验后得出的。比如以后,即使冬天,我也可以只带蛋巢,不带气垫,经过两次冬徒,只用蛋巢+G1000,也没感觉到冷。即使天气突变,还有羽绒衣裤穿上睡,而这次,在牧屋里,试着穿羽绒裤+气垫+G1000,睡到中途热醒,要把羽绒裤脱了。第一次冬天徒步,把厚羽绒、薄羽绒都带上,然后发现其实带一件就行了,厚羽绒足矣,行进中确实一件抓绒衣保暖就OK,营地就羽绒保暖,夏天冬天的区别就是厚薄的差别。还有充电宝和太阳能板的配置,也是要自己测试、徒步天数,来确定带多少,不能盲目带多,也不要带少。至于厨具的配置,依据你的食物做法而定。下身保暖方面,以前都是听别人的做法,带两件软壳裤+羽绒裤,一般是徒步中穿一件软壳裤,另一件替换备用,或者下山后换干净的那件,如果结束后回到原酒店就可以寄存,不带上山,羽绒裤营地保暖或不带就用另一件干净的软壳裤,这次测试了硬壳裤+保暖棉裤+羽绒裤的配置,重量上比两件软壳裤轻,测试OK,硬壳裤+保暖棉裤行进中可以,趟雪也不觉得冷,如果突发降温,可以再套上羽绒裤。并且硬壳裤比软壳裤更防水,脏了用水擦下表面就可,之前走梅里北坡软壳裤湿了还得穿上实在太难受了。以后夏天高原线大概是硬壳裤+保暖裤+速干裤的配置,全开侧的硬壳裤过河也方便。
装备适合在什么情景下使用,装备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一次次测试体验得出的,所以我不建议抄网上所谓的装备清单,那只是适合其他人,可以参考其中的思维做法,再思考自身的情况,这件装备到底适合自己吗,自己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吗,我应该怎样使用,和现有的装备能不能搭配使用,一句话讲晒,你是否能驾御这件装备。想一步到位买好装备我觉得不实际,该踩的坑,还是要踩的。如果能先借别人的来体验,我觉得就不错。

虫

烧烤

后面这种路加水泥路到村子

安南村小卖部,后来老板回来,喝上可乐


小卖部烤火,等车